2023年12月6日 星期三

與民休息與漢末天災

漢武帝對外南征北戰,對內重用唯利是圖的官員,崇尚功利,加上各項徭役雜費,致使人民無法從事農業生產。

當時,有一大儒董仲舒,曾對關中地區「不好種麥」提出告誡,覺得這是「損生民之具」。他又批評自秦商鞅變法以降「廢井田,開阡陌」的政策,指出有關做法准許「民得賣買 (土地)」,導致「富者田連仟伯,貧者亡立錐之地」。按照其構想,上古井田制度雖難再次施行,但「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仍是可以嘗試。他還主張「鹽鐵皆歸於民」、「去奴婢……薄賦斂,省繇役,以寬民力」,對武帝朝的經濟流弊可謂一當頭棒喝!

可惜的是,漢武帝並未採用董仲舒的意見,「仲舒死後,功費愈甚,天下虛耗,人復相食」,情況惡化,已到了飢餓邊緣,武帝晚年終於下詔罪己,「悔征伐之事」,提出「方今之務,在於力農」。歷昭宣兩朝,「田野益闢,頗有畜積」、「用吏多選賢良,百姓安土,歲數豐穰,穀至石五錢,農人少利」。武帝朝的病痛稍為得到舒緩。

宣帝朝的大司農中丞耿壽昌,以善於計算,精於理財聞名。他建議設立「常平倉」,對後世啟發極大。所謂「常平倉」,是指在邊郡設置倉窖,當農作物價格低降時 (豐收),由政府出手大量購入。當農作物價格高漲時 (青黃不接時),由政府以低價賣出。平抑糧價的結果是人民皆稱便利。耿壽昌更因此被賜爵關內侯。另有蔡癸,也常勸郡國重視農業生產,獲封大官。

西漢以山東糧食供養關中,卻無完整的運河系統,人力往往是漕運所依靠。從耿壽昌言「故事,歲漕關東穀四百萬斛以給京師,用卒六萬人。宜糴三輔、弘農、河東、上黨、太原郡穀足供京師,可以省關東漕卒過半」,足見關東漕運動用人力之多,武帝役民過甚可想而知。

漢元帝開始,水患嚴重,受災地區竟是關東,「關東郡十一尤甚」。未幾,齊地(今天山東省一帶) 出現飢荒,「穀石三百餘,民多餓死,琅邪郡人相食」。儘管元帝罷鹽鐵官、常平倉等,不再與民爭利,又節省開支以救濟貧民,朝廷不久出現收入短缺,被迫恢復鹽鐵官。

成帝時,天下未見大規模戰事,人民生活奢侈,竟未有重視農業、畜牧業。關東再爆發嚴重水災,「比年」二字值得注意,每年都發生。「人相食」反映糧食已經非常不足夠,關東尚且如此,遑論京師。

可以說,天災連年,糧食不足,乃西漢末年一大困境。哀帝即位,師丹輔政,提出恢復井田,他的理由是「古之聖王莫不設井田,然後治乃可平。孝文皇帝承亡周亂秦兵革之後,天下空虛,故務勸農桑,帥以節儉。民始充實,未有并兼之害,故不為民田及奴婢為限。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數鉅萬,而貧弱俞困。蓋君子為政,貴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將以救急也。」孔光、何武亦主限制佔田數目,凡此種種,皆影響日後王莽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