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 星期五

《拿破崙》電影觀後感之三

電影《拿破崙》精選六場關鍵戰役貫串拿破崙的一生,分別是:土倫港之戰、遠征埃及、奧斯特里茨戰役 (即三皇會戰)、博羅金諾戰役、遠征莫斯科和滑鐵盧戰役。土倫港之戰,拿破崙提刀衝鋒惹來批評,觀眾覺得導演故意塑造拿破崙魯莽形象。埃及一役,螢幕草草交代背景,象徵式向金字塔開幾發火炮便告結束,法軍最終戰敗及其原因更是付之闕如,只不斷強調拿破崙為愛妻出軌而棄遠征部隊於不顧,此完全達不到史實的謹嚴。有影迷建議改名《拿破崙與約瑟芬》,這其實有道理,要看真實的歷史,觀眾大概會失望。

三皇會戰肇始於神聖羅馬帝國兼奧地利皇帝法蘭茲二世,聯合年少氣盛的俄國皇帝亞歷山大一世,意圖對付拿破崙。三人皆親臨戰場,故稱三皇。戰爭爆發地點為奧斯特里茨村,所以又叫奧斯特里茨戰役。電影中拿破崙使計引聯軍入結冰的湖泊,繼而開火炮轟炸湖面,造成聯軍漬敗,極盡聰明之能事。他又在行軍途中激勵部隊士氣,與士卒共甘苦。惟此人的外交判斷力實在弱,他不久與亞歷山大一世聯手牽制英國,又與法蘭茲二世結姻親之好,最終招致俄國背盟,奧地利亦未給予太多支持,遠征俄國更成為拿破崙從鼎峰急劇下滑的關鍵。

三皇會戰、征俄基本上拍得中規中矩,尤其是現時我們只能從油畫猜想當時戰況,電影確實給予了觀眾一種臨場的實感,可更具體地感受到戰爭的氣氛。

拿破崙本來是法國第一執政,之所以走上稱帝一步,主要是為了鎮懾周邊國家的君主,好讓自己在地位上與他們平起平坐,方便外交談判。鼓勵拿破崙稱帝的人值得注意,乃法國當時著名外交官塔利朗 (Talleyrand)。電影中手持拐杖的形象,與史實是相符的。惟做得君主,便要有子嗣,苦於愛妻約瑟芬無子,塔利朗提議離異,拿破崙只得接受。拿破崙對約瑟芬說「感受到命運左右著其主觀意願」、「國民福祉先於個人愛情選擇」云云,其內心是萬分不情願的。這才解釋到他後來仍持續寫信,以及探望約瑟芬。奈何要來的始終要來,任拿破崙再堅持,他卒之與奧國公主成婚,背棄了不會離開約瑟芬的承諾。

大革命時期的歐洲,國與國之間聯婚以保障政治、經濟、軍事利益實屬常見,拿破崙欲聯結哈斯堡王朝以鞏固自身地位,其動機是非常清楚的,乃政治婚姻,於電影中明白反映。

可是,個人感情生活的犧牲無助其霸業之綿延,莫斯科空城一幕,拿破崙在空無一人的皇宮中自言自語「小孩子,我只是想打你的屁股而已,不用害怕得全城人都走了吧」,華堅馮力士的演繹完全是小丑上身,觀眾會感受到拿破崙有黑色幽默。亞歷山大一世採取焦土政策,命人火燒莫斯科,拿破崙手下一軍官說「我們行軍太遲了」,這句對白暗含深意,帶出俄國冬季已然到來,此將是預計在夏季結束戰事的法軍所不能承受。拿破崙的反應也很有趣,堅決不信俄人放火燒城,以為是自己人所為。電影著墨於拿破崙掩耳盜鈴、不願直接面對失敗,竊以為是全片一大精彩處。

唯一缺陷是電影沒交待 (1) 拿破崙的軍隊是以戰養戰 (即利用被佔領地區的資源支撐軍隊);(2) 拿破崙征俄精銳是炮兵。在以戰養戰的思維下,焦土政策等於斷了法軍的糧食物資供應,軍隊注定不能維持。而炮兵在寒冬雪地可謂完全無法施展,戰鬥力大減。這兩個要素方是拿破崙往後一蹶不振的原因。

拿破崙被流放後返還,那時約瑟芬已經病死,書信都被賣走,拿破崙頓失精神寄託,敗亡伏筆已埋下。其尚可奪回軍隊指揮權,進軍巴黎,靠的是對法蘭西的歸屬感、昔日建立的戰功,還有與軍士們出生入死的真摯感情。滑鐵盧戰役作為拿破崙人生最後一章,電影將大概情況拍下了,受限於時間,自然不能和  1970 年的《滑鐵盧》相提並論,但法軍騎兵衝鋒時高呼「皇帝萬歲」,包圍英軍方陣,久攻不入,反被消磨時間,死傷慘重,令布呂歇爾有機可乘,這幕拍得相當傳神和精彩。至此,拿破崙押上所有,竟換來徹底的一無所有。

拿破崙不願面對失敗,在電影尾聲再次顯露。一是在英艦將滑鐵盧戰敗的責任歸咎到軍官們未有傳承其幾何知識上,不覺自己需要認錯。一是在聖海倫娜島上,用謊言欺騙小女孩莫斯科當年是他下令焚燬,被女孩反駁「莫斯科是俄國人自己燒的,用來驅逐法國人」。堂堂一位法國皇帝,要欺騙小孩去維持自尊,已經足夠可憐,還要小孩不受欺,此時約瑟芬「拿破崙,你是時候回到我的身邊。今次我要做皇帝,你完全聽從我的指令就好」響起,正好來得及時,拿破崙的確是時候離開令他失意殆盡的人間世。

從嚴格歷史考究的角度看,《拿破崙》電影誠然有很多缺漏及歪曲,一明顯例子是,年少的俄皇亞歷山大一世竟看上年紀比他大的約瑟芬,二人暗中在法國境內私會,翩翩起舞,更有報章報導,為拿破崙看到,氣忿得潛逃返法國,這在當時可能發生嗎?

不過,撇開歷史,純粹從文學藝術的角度看,編劇及導演確實在許多細微位置花盡心思,譬如拿破崙在聖海倫娜島上多次夢見約瑟芬,約瑟芬在夢中卻已不理他,他為此耿耿於懷。拿破崙對辜負了約瑟芬的一段情而愧疚後悔,活靈活現地呈現。又拿破崙在英艦與威靈頓公爵對談,興致勃勃提到想前往英國某地方定居,被威靈頓公爵冷言冷語回應「只怕英國政府容不下你」,那個對比,充分突顯拿破崙的高傲自大,沉醉於昔日輝煌而昧於形勢。

總括而言,作為了解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入門磚,這套戲算是水準之作,值得觀看。一部戲兩個半小時交代拿破崙一生,導演的野心非常大,但掛一漏萬也在所難免。看畢全片,會令人思考事業愛情哪項才更優先,也令人思考法國革命的弔詭 (即以爭取自由、平等、博愛的共和理想開始,卻令拿破崙失去自由地做了法國皇帝)、命運與自主的矛盾,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