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7日 星期三

王德峰談慧能禪與陽明心學要義

禪宗神秀的毛病在於:把心跟外面世界的煩惱對立,繼而把修行看作是對煩惱的拒絕。其實,智慧、煩惱同出一源,根源還是那個心,怎可把眾生的煩惱拒之於門外?神秀教法能成就自己解脫,卻不契於釋迦本懷:大智慧即大悲憫,要擁抱眾生的煩惱,把眾生的煩惱也看成是自己的煩惱,眾生的罪過看成是自己的罪過。

慧能境界比神秀高,是他將心跟外部世界的二元對立無掉了,智慧從哪裡來?從世界的煩惱中來。沒有污泥,蓮花何處而生?修佛不能離開人世,佛法在世間。心可以開出智慧,也可以帶來煩惱,這個心就是佛性。佛性人人具備,只是平時沒看到。人皆有佛性,所以眾生平等,禪宗眾生平等的觀念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意義,非常了不起。

佛的本意是覺悟者。每個人都有佛性,未見而陷於迷妄的是凡夫,已見而覺悟的是佛。縱使一個人犯下無數罪過,他佛性還在,一旦悟了,仍能成佛,故此,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沒有希望的,我們也不可隨便輕視任何人。慧能還認為,每個人都是自性自度,即每個人堂堂正正自作主張。禪宗的思想無疑為宋明心學準備好思想材料。沒有慧能,即無後來的陸象山、王陽明。

牟宗三談慧能禪,言其義理繼承天台宗智者大師,天台宗之心為「一念無明法性心」,推尊《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以開權顯實、發迹顯本為宗旨,「顯本」即彰顯佛之本懷。

佛之本懷,在牟氏看來,即《維摩喆經》「遠從前際,生死以來,有情既病,我即隨病。有情若愈,我亦隨愈」,這是人溺己溺的菩薩心腸,「一切菩薩,依諸有情,久流生死,由依生死,便即有病。若諸有情,得離疾苦,則諸菩薩,無復有病。」智慧之獲得,透過「不斷斷」,即令「凡夫法 (現象) 與凡夫之無明脫節,病除而法存」、「主觀的解心無染與客觀的存在之法兩不相礙而並存」。要之,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王德峰對禪宗的理解基本上和牟氏相契,僅未有追溯至源頭 – 天台宗而已,他言佛的本懷亦大體相應。

陽明「良知教」,王德峰言第一個命題是心即理。良知是在我們心裡的生命情感,不是頭腦中的概念、判斷、推理。心不安會有聲音,這聲音叫做良知的呼喚。第二個命題是致良知。致不是獲取、創設,而是恢復我們本有的良知。在生命實踐中,不時有種種干擾,如私欲、邏輯的頭腦。擺脫干擾,時刻依從良知的呼喚做人行事,便是致良知。其於是蘊涵第三個命題知行合一。

心學不是抽象理論,乃身體力行的生命實踐。真理不在口中的辯論,而在你的生命實踐當中去聽到天理。「他 (指王陽明) 如果沒有實踐給我們看,恐怕我們會認為這只是空論,但他做給我們看了,讓許多人折服」。牟宗三推許陸象山對「粘牙嚼舌」的批評,反對「閑著沒有事,瞎說」(見《老子》講演錄),二人一在大陸,一在港台,但對心學理解是一致的。

[參考資料]

王德峰,<王陽明心學及其現代意義>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