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

已消逝的成長標記 (三):荃灣三聯書店

今年三月,疫情最為嚴重的時候,荃灣三聯黯然結業,結束了三十年服務荃灣街坊的日子。三月中我染疫,無緣跟它道別,但二月尾時我曾在店內買了張愛玲、余英時、陳榮捷的書,說未道別又不盡然。荃灣三聯陪伴我走過小中大學階段,出來工作後時感迷惘,往往會在放工後到店內呼吸一口書卷氣,又重新上路。它的消失,我是深感惋惜的,今且記一下我和荃灣三聯的一段因緣。

小學的時候,媽媽不時帶我們一家人到富華中心的 pizza hut 吃晚飯,還記得那間 pizza hut 很大,喝的水都是凍水,爸爸牙齒不好,常抱怨餐廳為何不提供熱水,但這可是 pizza hut 的特色啊!針對年青人口味嘛!一客意式雞皇焗飯,一定要堂食,因為堂食份量才大,外賣就減半,而且芝士香味亦會走掉,變得不香。吃過晚飯,媽媽總會多叫一份芝心批作翌日我們的早餐,然後帶我們上三樓,三樓正是荃灣三聯的所在地。

九十年代中葉,荃灣三聯是佔了富華中心商場三樓全層的,一進去,書籍琳琅滿目,分門別類,井然有序。小五開始我愛上中國歷史,故此常會到賣中學書的位置看中學的中史書。印象中有一次買了中五會考的中史「雞精書」,內裡有袁世凱穿軍服拍的照片,嚇得當時年紀小小的我不敢多看。又小六有學能測驗,媽媽在此買了不少文字推理、數學推理的練習給我,花了許多金錢。

中學階段,特別是高中,因對哲學感興趣,常會到哲學的書櫃裡看書,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李天命《存在主義概論》、羅素《西方哲學史》,都是在荃灣三聯購入的。其中李天命的書更是我當年預備中大哲學系面試時的讀物,當然真正面試時轉了去談皇后碼頭存廢問題,是書亦略嫌簡略,我看不太懂,這是後話。

千禧年前後的荃灣三聯,仍設有視聽館,收銀櫃台則在視聽館前,很多時媽媽在付款,我便到視聽館看唱片及影碟。和一般唱片舖專賣流行音樂唱片迥異,三聯的視聽館專賣古典音樂,什麼蕭邦、莫札特、舒伯特等,很有文藝氣息,卻聽得令人昏昏欲睡。迄今我家仍有幾張碩果僅存的古典音樂唱片,正是當年媽媽在三聯買來。不過,要數到令我震撼的,莫過於《二次大戰全彩實錄》,這是一套 Discovery Channel 的紀錄片,精心將當年的黑白片段還原,賦予色彩,再分成多集,清楚交代二戰緣起及經過。全套影碟盛惠二百多元,我當然買不起啦,但其包裝、簡介文字,我看了又看,後來互聯網普及,我在 YouTube 看了整套,媽媽卻已仙遊,三聯亦再沒視聽館。

順帶一提,除了《二次大戰全彩實錄》,《東周列國春秋篇》、《戰國篇》的影碟都是我兒時所愛,這是我學習中國歷史的啟蒙。TVB 楚原導讀的電視劇《水滸傳》則開我中國文學的視野,楚原不久之前亦亡故。

最近十年,荃灣三聯開始收縮,只保有以前佔地的一半,另一半曾開過壽司店,未幾結業,成了「吉舖」。二樓 pizza hut 早已不再,只剩下和銀行相關的業務。「縮水」後的三聯,儘管仍有文史哲社科書籍,也有中小學補充售賣,但已無視聽館,取而代之是賣起玩具來,最後幾次逛,連手機直播腳架都有了,是進步抑或退步,不得而知。書籍方面亦漸趨單一,不少是中國大陸的學者寫的,傾向官方歷史及政治論述,較敏感的書籍,在書店中買少見少。2014 – 2015 年尚且見到陳雲的「城邦論」系列,以及學苑的《香港民族論》,近一兩年則銷聲匿跡,不復再見。只有風水命理、養生保健,還有旅遊書,仍長期佔據店內一角。

雖然快將結業,店內仍不乏好書,我喜歡研究《紅樓夢》,店內竟有兩大冊台灣出版的脂評本《石頭記》,可惜價錢高昂,我未有買下。但由此也見荃灣三聯購書,至少在學術文化上,有一定水準。

哲學系畢業後,我找不到工作,一日在書店中遇官德祥師,談及考新亞研究所事宜。德祥師以前又愛介紹余華的《兄弟》,叫我們到書店找來看。趙小任職時,一次在書店遇上上司唐老師,原來她也愛逛三聯。奈何歲月無情,刻下富華中心商場三樓全層已全數丟空出租,傳聞是敵不過疫情帶來的經濟嚴冬。

我在荃灣三聯買下的書實在非常的多,有些未必有看,但每本書,特別是在職時買下的,彷彿都在撫平著我所承受的事業的挫折、人生的不如意,我喜歡買到心頭好的興奮,我更喜歡挨著書櫃、聽著書店的音樂「打書釘」。荃灣三聯的結業,對我來說,絕對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