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3日 星期日

談「著」、「着」二字

「著」、「着」二字可以互換,但翻查台版《國語活用辭典》,以及舊版《辭海》,在「著」字條目中會找到「俗作『着』」的解釋,究竟「著」、「着」二字是什麼樣的一種關連?

其實,「著」字較「着」早出現,「著」本字為「箸」。

所謂「箸」,即是筷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箸,飯攲也。从竹者聲」,古時筷子多用竹造,故「箸」字从竹。「攲」字是古字,本義是持物。

「箸」被當作「著」用,始於戰國晚期《荀子•王霸》篇中「致忠信,箸仁義,足以竭人矣」,「箸仁義」即「著重仁義」的意思。

不過,早期字書均無「著」字的紀錄,北宋徐鉉謂「著」本作「箸」,可見直至北宋初年,漢人地區仍未使用「著」字。

最早出現「著」字的典籍,竟是遼僧釋行均《龍鑫手鑒》。書中「箸」字變「著」字,「竹」花頭變成「艸」頭,疑是訛變,訛變也者,即訛誤變易 (單周堯認為,變「箸」為「著」,始於漢人隸法竹艸不分。隸書為求快捷,筆勢變篆之曲形為直,竹艸由是不分)。

至於「着」字,疑是把「著」字中的「艸」頭和「耂」連合起來,成了現在的寫法。清代顧藹吉所撰的《隸辨》中,紀錄有多種「著」字的變異寫法,其中一個便是「着」字。

換句話說,「箸」最先,一變而為「著」,再變而為「着」。

若今人以為「着」字是正體,「著」字是異體或派生字,其對中國文字的源流未免不甚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