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8日 星期四

鳳姐施恩

鳳姐「怎麼還不請進來?」後有一條脂批:「『還不請進來』五字,寫盡天下富貴人待窮親戚的態度。」不想你來,但又不好意思不見你,惟有假裝視而不見,迫不得已才看到。

「周姐姐,快攙住不拜罷。請坐。我年輕,不大認得,可也不知是什麼輩數,不敢稱呼。」簡單講,鳳姐的意思是:我不認識這位劉姥姥,她和我們家不熟。

「劉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兒便躲在背後,百般的哄他出來作揖,他死也不肯。」板兒的反應,既是出於見到陌生人,也是不好意思,畢竟成年人習以為常厚慣面皮,小朋友不明白。

「親戚們不大走動,都疏遠了。知道的呢,說你們棄厭我們,不肯常來,不知道的那起小人,還只當我們眼裡沒人似的」,脂批:「阿鳳真真可畏可惡。」為何鳳姐這句「可畏可惡」?劉姥姥當然不是棄厭榮國府,因而不肯常來,如劉姥姥自己所說:「我們家道艱難,走不起」,是沒錢,故難以長途跋涉走來。鳳姐此語,擺明譏諷劉姥姥窮,窮親戚常不前來而罕有地來,必有求於我,卻不敢表露,遂用客氣有禮的態度,婉轉的方式,繞個大彎來表達。當事人固明其意,不好受,旁觀者也不覺鳳姐無禮,鳳姐牙尖嘴利是這麼一回事。

「俗語說,『朝廷還有三門子窮親戚』呢,何況你我。」此鳳姐諷劉姥姥為榮國府之窮親戚。

「說著,又問周瑞家的回了太太了沒有……只見周瑞家的回來,向鳳姐道:『太太說了,今日不得閒,二奶奶陪著便是一樣。多謝費心想著。白來逛逛呢便罷,若有甚說的,只管告訴二奶奶,都是一樣。』」這段完全看到王夫人是怎樣的人。劉姥姥來找好處,她不知道嗎?她知道。但打發姥姥走,又令自己變了個壞人,稍一不慎,影響自己身份形象,更是不好,不如將肩膀一卸,由鳳姐出面當醜人打發,一來鳳姐好理事,必無拒絕之理,二來有事也只是鳳姐承擔,非關己事。王夫人這一著,自己隱藏讓別人出面背黑鑊,是非常精明的,也非常有心計,她絕不是吃齋唸佛無欲無求的人,而是佛口蛇心。她的真面目,到抄檢大觀園時便表露無遺。

劉姥姥本來以為王夫人「越發憐貧卹老,最愛齋僧敬道,舍米舍錢的」,誰知打錯算盤,竟來了個鳳姐,周瑞家的「遞眼色與劉姥姥」,是想姥姥知難而退,保存面子,故脂批:「周婦系真心為老嫗也,可謂得方便。」但一旦離開,鄉下女兒及女婿之生活怎麼辦?劉姥姥於是孤注一擲,大賣悲情,「只得忍恥說道:『論理今兒初次見姑奶奶,卻不該說,只是大遠的奔了你老這裡來,也少不的說了……今日我帶了你侄兒來,也不為別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裡,連吃的都沒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沒個派頭兒,只得帶了你侄兒奔了你老來。』說著又推板兒道:『你那爹在家怎麼教你來?打發咱們作煞事來?只顧吃果子咧。』」

請看王夫人的反應,「(鳳姐) 又叫過周瑞家的去,問他才回了太太,說了些什麼?周瑞家的道:『太太說,他們家原不是一家子,不過因出一姓,當年又與太老爺在一處作官,偶然連了宗的。這幾年來也不大走動。當時他們來一遭,卻也沒空了他們。今兒既來了瞧瞧我們,是他的好意思,也不可簡慢了他。便是有什麼說的,叫奶奶裁度著就是了。』」

如果王夫人真的覺得劉姥姥「瞧瞧我們,是他的好意思」,為何不親自前來迎接?這是虛偽話!矯情話!鳳姐當了醜人,王夫人竟回句「不可簡慢了他」,這麼一著,王夫人竟成了大好人,鳳姐卻不知不覺被孤立起來,「鳳姐聽了說道:『我說呢,既是一家子,我如何連影兒也不知道。』」這是對王夫人的話不以為然。

無奈榮國府管家之權,源出於王夫人。賈母因王夫人孝順,託其管家,王夫人又把權力給鳳姐,鳳姐刻下焉有違逆之理?她於是採「一啖砂糖一啖屎」的策略:「……外頭看著雖是烈烈轟轟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艱難去處,說與人也未必信罷。今兒你既老遠的來了,又是頭一次見我張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兒太太給我的丫頭們做衣裳的二十兩銀子,我還沒動呢,你若不嫌少,就暫且先拿了去罷。」

「那劉姥姥先聽見告艱難,只當是沒有,心裡便突突的,後來聽見給他二十兩,喜的又渾身發癢起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你老拔根寒毛比我們的腰還粗呢」等粗話說過不停。

劉姥姥隨周瑞家的離開,「只管千恩萬謝」,說:「我的嫂子,我見了他 (鳳姐),心眼兒裡愛還愛不過來,那裡還說的上話來呢。」她更留下一塊銀子與周瑞家孩子們買果子吃,周瑞家的放不在眼裡,執意不肯。

整件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注意:

(1) 王夫人是鳳姐的靠山之一,但這個靠山不穩固,必要時,王夫人會棄鳳姐自保;

(2) 鳳姐能幹,辦事能力強,口齒伶俐,卻不懂算計,沒機心城府,故遇上王夫人一類機心重的人,便綁手綁腳;

(3) 劉姥姥愛女兒女婿多於自己面子。她也質樸,鳳姐施恩,哪怕是心不甘情不願,哪怕之前講過很多難聽的說話,都一筆勾銷,只記別人的好,不記別人的惡,是個智慧老人;

(4) 劉姥姥給周瑞家的銀子,是真心感謝,周瑞家的不要,是狗眼看人低,周瑞家的尚且如此,王夫人、鳳姐內心可想而知。她們都看不起劉姥姥。

文末有「得意濃時易接濟,受恩深處勝親朋」,這是劉姥姥救巧姐的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