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盛庸與鐵鉉

盛庸在明太祖時官拜都指揮。建文初年,以參將身份隨耿炳文伐燕王朱棣。李景隆代耿炳文後,隸屬李景隆。景隆敗於白溝河,逃往濟南。燕軍追擊,盛庸與山東參政鐵鉉全力固守,燕兵圍攻濟南三月不下。

盛庸,不知何許人。洪武中,累官至都指揮。建文初,以參將從耿炳文伐燕。李景隆代炳文,遂隸景隆麾下。二年四月,景隆敗於白溝河,走濟南。燕師隨至,景隆復南走。庸與參政鐵鉉悉力固守,燕師攻圍三月不克。(《明史盛庸傳》)

盛庸、鐵鉉乘夜出兵襲擊,燕軍大敗,解圍而去,盛庸等乘勝收復德州。

庸、鉉乘夜出兵掩擊,燕眾大敗,解圍去。乘勝復德州。九月,論功封歷城侯,祿千石。尋命為平燕將軍,充總兵官。陳暉、平安為左右副總兵,馬溥、徐真為左右參將,進鉉兵部尚書參贊軍務。(《明史盛庸傳》)

當時吳傑、平安防守定州,盛庸駐紮德州,徐凱屯於滄州,呈掎角之勢。燕軍攻滄州,徐凱被生擒,掠其輜重,進逼濟寧。盛庸率軍攔擊,燕王朱棣領兵直逼盛庸軍左翼,又衝其中堅,盛庸張開隊列誘朱棣深入,再以兵包圍數重。幸得大將朱能率騎來救,朱棣才能突圍而出,但燕軍被火器擊斃擊傷者眾,另一大將張玉更死於陣中。

時吳傑、平安守定州,庸駐德州,徐凱屯滄州,為犄角。是冬,燕兵襲滄州,破,擒凱。掠其輜重,進薄濟寧。庸引兵屯東昌以邀之,背城而陣。燕王帥兵直前薄庸軍左翼,不動。復衝中堅,庸開陣縱王入,圍之數重。燕將朱能帥番騎來救,王乘間突圍出。而燕軍為火器所傷甚眾,大將張玉死於陣。王獨以百騎殿,退至館陶。(《明史盛庸傳》)

平安與盛庸會師,燕軍再敗。是次戰役,燕軍精銳幾乎喪失殆盡,盛庸軍聲威大振,為建文帝一方首次告捷。

庸檄吳傑、平安自真定遮燕歸路。明年正月,傑、平安戰深州不利,燕師始得歸。是役也,燕精銳喪失幾盡,庸軍聲大振,帝為享廟告捷。(《明史盛庸傳》)

盛庸一直對燕軍予以牽制。

三月,燕兵復南出保定。庸營夾河。王將輕騎來覘,掠陣而過。庸遣千騎追之,為燕兵射卻。及戰,庸軍列盾以進。王令步卒先攻,騎兵乘間馳入。庸麾軍力戰,斬其將譚淵。而朱能、張武等帥眾殊死鬥。王以勁騎貫陣與能合。庸部驍將莊得、皂旗張等俱戰死。是日,燕軍幾敗。(《明史‧盛庸傳》)

可惜難敵天氣,更難敵軍糧缺乏 (後勤補給被燕軍摧毀)。

明日復戰,燕軍東北,庸軍西南,自辰至未,互勝負。兩軍皆疲,將士各坐息。復起戰,忽東北風大起,飛塵蔽天。燕兵乘風大呼,左右橫擊。庸大敗走還德州,自是氣沮。已而燕將李遠焚糧艘於沛縣,庸軍遂乏餉。(《明史‧盛庸傳》)

靈璧一戰,官軍戰敗,平安等被生擒。盛庸獨力支撐,但大勢已去。燕兵乘勢渡江,盛庸軍隊潰散。

明年,靈璧戰敗,平安等被執。庸獨引軍而南,列戰艦淮南岸。燕將邱福等潛濟,出庸後。庸不能支,退為守江計。燕兵渡淮,由盱眙陷揚州。庸禦戰於六合及浦子口,皆失利,都督陳瑄帥舟師降燕,燕兵遂渡江。庸倉卒聚海艘出高資港迎戰,復敗,軍益潰散。(《明史‧盛庸傳》)

朱棣入京,盛庸率餘部投降。

成祖入京師,庸以餘眾降,即命守淮安。(《明史‧盛庸傳》)

鐵鉉,字鼎石,河南鄧州人,元代色目人後裔。洪武時期以太學生授禮科給事中,後調任都督府斷事。建文初年,為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參政。

鐵鉉,鄧人。洪武中,由國子生授禮科給事中,調都督府斷事。嘗讞疑獄,立白。太祖喜,字之曰「鼎石」。建文初,為山東參政。(《明史‧鐵鉉傳》)

李景隆討伐燕王時,鐵鉉負責督送軍餉。景隆兵敗白溝河,逃往德州,守城將士望風而潰,鐵鉉自臨邑直趨濟南,偕同盛庸等誓死固守。燕軍攻濟南,鐵鉉與盛庸拼命抵禦。

李景隆之北伐也,鉉督餉無乏。景隆兵敗白溝河,單騎走德州,城戍皆望風潰。鉉與參軍高巍感奮涕泣,自臨邑趨濟南,偕盛庸、宋參軍等誓以死守。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鉉。德州陷,燕兵收其儲蓄百餘萬,勢益張。遂攻濟南,景隆復大敗,南奔。鉉與庸等乘城守禦。(《明史‧鐵鉉傳》)

燕軍掘開河堤,放水灌城。鐵鉉見勢不妙,派人詐降,暗中命勇士埋伏在城牆上,待朱棣進入,便拋下鐵板襲擊他,另設伏斷橋。可惜朱棣不久失約,鐵板突然拋下,伏兵暴露。朱棣決定用大砲攻城,鐵鉉在一些木牌上寫了「高皇帝神牌」幾個字並掛在城頭,燕軍只得停止砲擊。

燕兵堤水灌城,築長圍,晝夜攻擊。鉉以計焚其攻具,間出兵奮擊。又遣千人出城詐降。燕王大喜,軍中皆歡呼。鉉伏壯士城上,候王入,下鐵板擊之。別設伏、斷橋。既而失約,王未入城板驟下。王驚走,伏發,橋倉卒不可斷,王鞭馬馳去。憤甚,百計進攻。(《明史‧鐵鉉傳》)

初,燕王之攻真定也,三日不下,即解兵去。惟自以得濟南足以斷南北道,即不下金陵,畫疆自守,亦足以徐圖江、淮,故乘此大破景隆之銳,盡力攻之,期於必拔。不意鉉等屢挫其鋒,又令守陴者詈燕,燕王益憤,乃以大炮攻城。城中不支,鉉書高皇帝神牌,懸之城上,燕師不敢擊。(《明通鑑》卷十二)

燕軍圍攻濟南城共三個多月,始終久攻不下。在擔心後方軍糧補給之路被截斷下。燕王下令解圍北歸。

凡三閱月,卒固守不能下。當是時,平安統兵二十萬,將復德州,以絕燕餉道。燕王懼,解圍北歸。(《明史‧鐵鉉傳》)

鐵鉉因功升任山東布政使,未幾升兵部尚書。盛庸大敗朱棣,斬其大將張玉,自此,燕軍不敢再取道山東南下。

燕王自起兵以來,攻真定二日不下,即捨去。獨以得濟南,斷南北道,即畫疆守,金陵不難圖。故乘大破景隆之銳,盡力以攻,期於必拔,而竟為鉉等所挫。帝聞大悅,遣官慰勞,賜金幣,封其三世。鉉入謝,賜宴。凡所建白皆采納。擢山東布政使。尋進兵部尚書。以盛庸代景隆為平燕將軍,命鉉參其軍務。是年冬,庸大敗燕王於東昌,斬其大將張玉。燕王奔還北平。自燕兵犯順,南北日尋干戈,而王師克捷,未有如東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復道山東。(《明史‧鐵鉉傳》)

建文帝命遼東總兵官楊文率兵與鐵鉉會合,中途為燕軍所敗,無一到達濟南。靈璧一役,平安等被擒,盛庸亦戰敗,燕軍渡江,鐵鉉兵敗被俘。

比燕兵漸逼,帝命遼東總兵官楊文將所部十萬與鉉合,絕燕後。文師至直沽,為燕將宋貴等所敗,無一至濟南者。四年四月,燕軍南綴王師於小河,鉉與諸將時有斬獲。連戰至靈璧,平安等師潰被擒。既而庸亦敗績。燕兵渡江,鉉屯淮上,兵亦潰。(《明史‧鐵鉉傳》)

鐵鉉堅決不認朱棣合法繼承帝位,辱罵朱棣不止,終被施以磔刑。

兵部尚書鐵鉉被執至京,陛見,背立廷中,正言不屈,令一顧不可得,割其耳鼻,竟不肯顧。爇其肉,納鉉口中,令啖之,問曰:「甘否?」鉉厲聲曰:「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遂寸磔之,至死,猶喃喃駡不絕。文皇乃令舁大鑊至,納油數斛熬之,投鉉屍,頃刻成煤炭;導其屍使朝上,轉展向外,終不可得。文皇大怒,令內侍用鐵棒十餘夾持之,使北面。笑曰:「爾今亦朝我耶!」語未畢,油沸蹙濺起丈餘,諸內侍手糜爛棄棒走,屍仍反背如故。文皇大驚詫,命葬之。鉉年三十有七,父仲名,年八十三,母薛氏,並海南安置,子福安年十二,發河池編伍,康安鞍轡局充匠,尋皆戮死。妻楊氏並二女發教坊司,楊氏病死,二女終不受辱,久之,鉉同官以聞,文皇曰:「渠竟不屈耶?」乃赦出,皆適士人。(《明史紀事本末》<壬午殉難>)

燕王即皇帝位,執之至。反背坐廷中嫚罵,令其一回顧,終不可,遂磔於市。年三十七。子福安,戍河池。父仲名,年八十三,母薛,並安置海南。(《明史‧鐵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