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5日 星期日

葛量洪的功與過

葛量洪曾在 1954 年底往美國進行巡迴演講,宣揚香港的良好形象。在六星期的行程中,他到了十六個城市,無論發表演說,抑或出席電視台訪問、公開論壇,其不時強調香港作為亞洲自由堡壘的特殊地位,特別在題為<香港 - 東方柏林>與<香港 - 自由基石>等演說,此一看法尤其突出,深刻地改變了當時美國對香港的印象。

葛量洪在國民政府執政時期又曾訪問中國大陸。至中共建國,訪問活動中止。直到 1955 年底,葛量洪才與妻子以私人身分前往北京遊覽,並與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見面。不過,二人盡量避談香港前途問題,更對澳門應否舉辦開埠四百周年慶典出現分歧。雙方會面實不愉快。

葛量洪在任十年半,是香港史上任期第二長的港督。他卸任後,由柏立基接任。

葛量洪晚年居於倫敦,仍關心香港事務,且常在不同場合發言和撰文,支持香港。另外,他撰有回憶錄《Via Ports - From Hong Kong To Hong Kong》,詳細交代自己的公職生涯,以及對殖民地部、中國和香港的看法。回憶錄 1984 年 9 月由曾景安譯成中文。1978 年 10 月 4 日,葛量洪病逝,終年七十九歲。香港立法局於同年 10 月 11 日的會議上為他默哀一分鐘。

關於葛量洪的評價,毫無疑問,他順利應對了當時各種挑戰,例如:

1. 促使香港從轉口港過渡成製造業中心,為香港日後經濟急速發展奠下基礎;

2. 落實公營房屋政策,妥善安置難民,給予他們基本生活;

3. 革新醫療設施及改善教育質素。

對於五十年代以「重建與發展」為主題的香港而言,葛量洪是做出成績,他被評為「香港史上最傑出的港督之一」、「戰後香港最主要的建築師之一」,甚至像麥理浩所說:「他是偉大的管治者,擁有偉大的人格,是最偉大的港督」,都非過譽。

可是,從另一方面看,葛量洪擱置「楊慕琦計劃」,致使香港未能進行大幅度的政治改革。他對香港人的判定 (只重工作和賺錢,求「穩定的環境」、「合宜的稅率」和「公正的司法」,不了解民主),也導致香港人政治意識薄弱。精英管治在英治年代無問題,但隨著中高層外籍官員遠去,代之以土生土長的港人,他們習慣了「聽 Boss」、「不知道怎樣當 Boss、怎樣當個 Master」(王光亞語),精英管治反成為官員媚共及施政無章法繼而失效失信的禍源。某種意義上,特區政府的施政危機,植根於葛量洪。

和葛量洪不同,澳洲華商、先施百貨創辦人馬應彪第四子馬文輝,自「楊慕琦計劃」出台後,不斷研究如何實踐「港人自治」(即港人怎樣有更多管理自己事務的權利,進而逐步透過普選建立本土政府以達獨立)。葛量洪擱置政改,馬文輝聯合五百個民間團體反對,他倒有先見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