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3日 星期二

人每天醒來便處於背叛上帝的可能性當中

存在主義開山祖師、丹麥哲學家齊克果 (Søren Kierkegaard) 說過:「人每天醒來便處於背叛上帝的可能性當中。」

齊克果生於哥本哈根。父親嚴厲的管教,加上體弱多病,令他養成憂鬱的性格。1830 年,齊克果開始學習心理學及哲學,翌年攻讀神學學位。1834 年,他的宗教信仰陷入低潮,生活糜爛,1838 年才恢復過來。1840 年,齊克果完成學位考試,同年向維珍妮・奧遜 (Regine Olsen) 求婚。1841 年,他取得哲學碩士學位,卻因擺脫不了憂鬱,不相信將來有美滿婚姻,決定和維珍妮解除婚約。孑然一身的齊克果自此積極從事寫作,以不同筆名出版多部文學、哲學作品。1855 年,齊克果逝世,終年 42 歲。

齊克果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其哲學的中心問題是:「如何去做一個真正的基督徒?」

他把人的存在分成三種不同層次:感性層次、理性層次和宗教層次。感性層次的人熱衷於吃喝玩樂 / 生活體驗,他們主觀而具創造力,對世界沒承擔、沒責任,覺得人世間充滿可能。理性層次的人較現實,對世界充滿承擔和責任,清楚明白人世間的道德、倫理規範。有別於感性層次的人,理性層次的人知道世界充滿不可能和無法解答的疑問,他們因而會悲傷,容易放棄。宗教層次的人憑藉信仰克服不可能和疑問,重獲「凡事俱有可能」的希望,此之謂「信仰的飛躍」。

本乎人的存在的三種層次,齊克果論絕望也有三種。最低層次的絕望是因無法得到某些世俗物事而絕望,高一層的絕望是決定接受軟弱,聽天由命而絕望。最高一層的絕望是選擇視絕望為最終真理而絕望。要擺脫絕望,「信仰的飛躍」時揀選正確的信仰很重要,正確的信仰就是基督教。

在《恐懼與戰慄》(Fear and Trembling) 中,齊克果認為舊約中「信仰之父」亞伯拉罕的行動的價值在於:他從理性層次躍升至宗教層次時,選擇信仰神的大能,相信凡事可能、奇蹟會出現。選擇正確的信仰即是實現自我,換句話說,扣問「如何去做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同時是扣問「如何去活出一個真實的自我?」

齊克果身處的時代,正值黑格爾系統哲學大行其道,他不喜歡黑格爾,對黑格爾著重思辯及系統性予以鞭撻,他的批判與馬克思、尼采對黑格爾的批判齊名。

他又反對用純粹思辯的進路來理解「存有」,「存有」必須透過人的存活狀態來理解。人的存活狀態為何?除了三種層次外,人是有限的,面臨著兩種焦慮。一是受到限制而不能實現自我的焦慮,一是想要實現自我卻害怕為之的焦慮。欲破除焦慮,活出真我的風采 (即成為「本真的存在」authentic existence),不能單靠抽象真理,也不能單靠信仰,還要有個人的決志,所以他說:「你要找尋自己,必先立志,特立獨行,不跟世俗流走,有自己的選擇。」

由「存有」必須透過人的存活狀態來理解,齊克果以為人們並不能透過客觀性獲得真理,真理只能透過主觀性呈現,他因此反對將真理當成客觀知識,反對教條主義,不願將自己思想寫成哲學理論,而以文學作品的形式表達。

何以人每天醒來便處於背叛上帝的可能性當中?因人有自由意志 (free will)。有自由意志,就可以自由選擇。有自由選擇,就可以選擇沉淪、墮落。舊約聖經中亞當、夏娃選擇偷吃禁果,犯下原罪,前提就是他們擁有自由意志。

當然,有人或許會問,上帝既是全善、全能、全知,其不能不知自由意志可能造成人的墮落,為人間世帶來災難,為何仍要給予人類自由意志?

對此,中世紀教父聖奧古斯丁有回應:因自由意志是異常可貴的,其價值足夠抵銷自由意志所帶來的種種惡果。他說:「若人是善的,而且除非他先願意行善,就不能行善,他就應當有自由意志,缺此他就不能行善。我們不得因罪惡藉自由意志而發生,便假定說,上帝給了人自由意志,是為了叫他犯罪。人缺少自由意志,就不能過正直的生活,這就是神給人自由意志的充分理由。」(《論自由意志》)

簡單講,人具有自由意志,才可做一個真正的人 (選擇依上帝旨意而行成為有道德的人)。做一個真正的人 (選擇依上帝旨意而行成為有道德的人),在上帝眼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故此,自由意志是異常可貴的。

齊克果的話和中世紀神學是有相通之處的,新儒學大師牟宗三先生說:「所以人要永遠奮鬥,一天不能墮落的。」跟齊克果所講也有契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