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1日 星期日

如果上帝不存在,則任何事情都被允許

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 (Fyodor Dostoevsky) 的名言:「如果上帝不存在,則任何事情都被允許。」

杜斯妥也夫斯基 20 歲開始寫作,首部長篇小說《窮人》1846 年出版,其他重要作品有《罪與罰》、《白癡》和《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特別值得一提是《地下室手記》,全書由主角地下室人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敍述,地下室人是一位年約 40 歲的退休公務員,他內心充滿病態的自卑,但又時常剖析自己。故事分兩部份:第一部份是地下室人的長篇獨白,內容探討了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歷史的非理性等哲學議題。第二部份是地下室人追溯自己的一段往事,以及他與妓女麗莎相識的經過。美國哲學家考夫曼 (Walter Arnold Kaufmann) 稱《地下室手記》是第一本存在主義的書。

「上帝」不只具有形而上的意義,更有道德規範的意義。其非形上實體,而是價值標準,倫理規範。

「上帝不存在」,即是失範,紀登斯 (Anthony Giddens) 定義「失範」:「在現代化過程中,因傳統價值和傳統社會規範遭到削弱、破壞、乃至瓦解,所導致的社會成員心理上失去價值指引、價值觀瓦解的無序狀態。在失範社會,曾有的統一信仰遭到懷疑和拋棄,而個人又尚未確立自身的信仰體系,所以社會成員會感到失落,缺乏目的性和方向感。這種心理上的挫折感會產生一系列後果,比如犯罪和自殺,因而導致社會的不穩定。失範並不單指個人行為,也涉及群體行為。」涂爾幹 (Emile Durkheim) 則說:「失範只是暫時的規則匱乏狀態」、「(失範是) 能夠限制個體欲望的特殊規範類型的缺席狀態。」

「任何事情都被允許」是「曾有的統一信仰遭到懷疑和拋棄,而個人又尚未確立自身的信仰體系」的另一面向。沙特 (Jean-Paul Sartre) 說:「人是被命定為自由」,人之所以要面對如斯困難和殘酷的實存處境,就是因為「上帝不存在」。

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也是處於一失範狀態,所謂「王綱解紐」、「禮崩樂壞」,「王綱」和「禮」即價值標準,倫理規範。孔子要「克己復禮」,「復禮」就是要恢復道德規範、社會秩序,從而避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杜斯妥也夫斯基是十九世紀的人 (1821 - 1881),卻率先感受到二十世紀的時代病痛,他和齊克果 (Søren Kierkegaard) 同被視為存在主義的奠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