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3日 星期六

世界上有兩種東西值得讚嘆和敬畏,一是頭上的星空,一是內心的道德法則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一句話:「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讚嘆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我們頭上浩瀚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則。」

康德是西方哲學一繼往開來之人物。他一方面遙接蘇、柏、亞的人文關懷及對理性的重視,一方面調和了近代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之爭,建立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統。「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 更是極富原創性,乃西方哲學史上的劃時代巨著。

不講不知,康德早年醉心於自然科學,1755 年出版第一部著作,題目正是《自然通史和天體理論》。他在書中指出,不能因為宇宙秩序井然而推斷上帝必然存在,因為只要自然界受必然規律支配,它就可以自發地從混沌發展到當下的完美程度。康德還提出星雲假說,解釋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

「我們頭上浩瀚燦爛的星空」該是指宇宙秩序、天體秩序。

1781 年,康德發表《純粹理性批判》(《第一批判》),研究興趣開始從自然科學轉入哲學。

他最初篤信理性主義 (理性主義認為,人類先天地掌握一些根本的絕對無誤的信念,以及一些基本的推理法則,只要從這些信念出發,按照推理法則一直推下去,即可建構整座知識大廈。經驗只起印證作用。代表人物有笛卡兒),後來休謨的經驗論「將他從教條的睡眠中喚醒」 (休謨以為因果律一類基本原理亦來自感性經驗),其卒之另闢蹊徑,提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知覺與理性獲得。感知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要素。把感知經驗轉換為知識,需要理性,即十二範疇,而理性是天賦的。又沒有時間與空間 (康德稱之為「先天直觀形式」),經驗是不可能的,於是,知識的產生需要時間、空間與範疇三者配合。

康德對知識構成的理解,令人無法對上帝產生知識。他遂由道德實踐層面,指人成就道德得以可能,必須預先肯認意志自由、靈魂不滅、上帝存在三大設準 (Postulate),上帝存在作為「實踐的設準」被保住,《實踐理性批判》(《第二批判》) 主要談這一類道德底形上學議題。

康德對道德行為有很深入的觀察,善的意志自己立法,自己頒布,所立所頒布為具普遍性的道德法則。另外,真正的道德行為純粹基於義務而做,非為獲取個人私利。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不是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該行為的動機。

「我們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則」是指人倫秩序、道德秩序。

宇宙秩序、天體秩序向外、向天,人倫秩序、道德秩序向內、向人,一天人,合內外,這是康德偉大的地方。

據說康德習慣每天早上五時起床,喝一杯茶,吸一袋煙。下午三時半則外出散步,路徑次次都是同一條,始終如一。

他更終身未婚,曾說:「當我需要女人的時候,我卻無力供養她;而當我能供養她時,我卻再不需要她了。」

康德是一位自由主義者,支持法國大革命與共和政體。1795 年出版《永久和平論》,提出世界聯邦的構想,導致日後國際聯盟、聯合國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