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5日 星期六

日軍攻港計劃

日軍攻港的意圖最早見於 1936 年。《華盛頓海軍條約》、《倫敦海軍條約》失效後,英國加強亞洲防務。有見及此,日本陸軍修改《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時,首次加入對英作戰部份。不過,修訂屬初步構思,未有具體方案。

至 1940 年初,《1940 年度作戰計劃》把香港作戰視為「對華作戰中英法參戰時的作戰要領」,攻港計劃逐漸成形。該年的計劃打算以空軍摧毀香港的空防及水面部隊,再從陸路進攻香港,海陸軍協同作戰。

法國投降後,日本認真考慮奪取香港。參謀本部在情報部歐洲課下新設「南方班」,派瀨島龍三大尉 (參謀本部第二課部員) 7 月下旬前往深圳,經水路到香港調查。他得出下列想法:

(1) 必須有一個半師團的基本兵力;

(2) 宜先攻佔醉酒灣防線,控制九龍半島,再攻佔港島;

(3) 攻擊要塞時應有重炮兵;

(4) 在港島直接登陸非常危險,單靠封鎖難以攻陷香港。

1941 年初,第 38 師團的作戰參謀及情報參謀先後到香港邊境附近偵察英軍陣地。9 月,美日關係惡化,第 23 軍 (1941 年 6 月於廣州設立) 司令部在 9 月 3 日指示第 38 師團和第 1 炮兵隊準備進攻香港。

第 23 軍負責:

(a) 制訂作戰要領;

(b) 提供情報;

(c) 必要時提供重型火力、航空部隊及聯絡空軍支援。

第 38 師團負責擬訂和實行具體進攻計劃。

9 月 8 日,日本陸軍總參謀長杉山元大將向裕仁呈上「南方作戰」計劃,香港與馬來亞、婆羅洲、菲律賓、關島同列為首輪攻擊目標,當時預計用一個師團進攻香港,需時約二十至三十日。

10 月,第 38 師團擬定進攻計劃時,預計英軍在深圳河一線將不會有重大抵抗,其主要陣地將在大帽山一帶,尤其是醉酒灣防線的斜面之上。為截斷英軍退路,日軍將派兵沿青山道及大埔道急進。

對於醉酒灣防線,日軍認為可分兩路進攻:

第一路 - 位於城門水塘以西,由荃灣北南下葵涌;

第二路 - 位於城門水塘以東,沿大埔道及九廣鐵路南下。

日軍把主攻軸定為西線 (即把兵力集中在西面的青山道),原因是:空間較闊,有利重炮展開 (步炮兵必須協同作戰),日軍較易突破,海軍亦可駛進藍巴勒海峽支援。

東路地段狹窄,山勢險峻,重炮難以部署,而且城門河兩側地形陡峭,不利進軍,更要同時面對來自沙田海對岸的側面火力,故不作考慮。

一旦完成突破,日軍將迫近九龍市區,但受地形所限,正面進攻的兵力僅以三個大隊 (第 228 聯隊、第 229 聯隊、第 230 聯隊) 為基礎。

至於登陸港島的作戰,日軍覺得港島南岸雖然適合登陸,但被岸防炮台及雷區封鎖。在東部海灘登陸又無法利用攻城重炮支援。最後,日軍決定正面進攻港島北岸。

可是,在開戰之前,第 38 師團仍未考慮進攻港島的細節。

第 38 師團預計以三日突破邊境到達大帽山一帶,六日部署進攻醉酒灣防線,再利用三日突破、掃蕩九龍市區,共需十二日攻佔新界及九龍半島。

部署登陸港島預計需時五至七日,加上用五日攻佔、掃蕩,共需十至十二日。整個佔領香港的過程,估計需時二十二至二十四日。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