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3日 星期六

遼夏交戰

西夏雖然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場戰爭中大敗宋軍,但得不償失,國庫空空如也。宋朝亦承受不住龐大的邊防開支。終於,兩國展開談判,於仁宗慶曆四年 (公元 1044 年) 達成協議:西夏向宋稱臣,接受宋的封號;宋每年賜西夏銀、綺、絹、茶二十五萬五千,史稱「慶曆和議」。

「慶曆和議」達成前兩年 (公元 1042 年),遼國派大軍南下,迫逼宋朝交還關南之地,經富弼等人積極斡旋,遼興宗同意宋朝在「澶淵之盟」的基礎上增加銀十萬兩、絹十萬匹 (史稱「重熙增幣」),其則約束西夏盡快與宋和談。換句話說,「慶曆和議」能夠成就,遼國在背後也出過力。

西夏本來與遼國結盟牽制宋朝,遼興平公主下嫁李元昊,元昊為遼的駙馬都尉。可惜夫妻二人向來不和,公主憂鬱而死。加上 (a) 遼國未有配合西夏對宋的軍事行動,反而催促西夏與宋講和,違背昔日盟約;(b) 西夏出兵助遼國鎮壓夾山部呆兒族起義,遼國把全部擄獲據為己有 (吳廣成《西夏書事》:「八月,從契丹伐呆兒族。 契丹夾山部落呆兒族,不順命,契丹討之,不克,命曩霄會兵討擊,破其眾,擄獲頗多,契丹主專之,不以分給」),李元昊於是對遼國屢次出言不遜,在遼夏邊境製造事端,並煽動山南党項各部及呆兒族叛遼歸夏。

遼興宗派兵討伐叛遼的党項部落,元昊出兵援救,殺契丹招討使蕭普達等。興宗大怒,招集各路兵馬親征西夏。自己率騎兵十萬出金肅城,皇太弟、天齊王耶律重元率騎兵七千出南路,北院樞密使、韓國王蕭惠將兵六萬出北路,東路留守、趙王蕭孝友率師作後援。

遼軍兵分三路渡過黃河,長驅直入四百里,未遇任何抵抗。至賀蘭山北,發現西夏軍的蹤跡 (元昊將主力左廂軍秘密部署在賀蘭山北,以逸待勞,伺機破敵)。西夏軍以對付宋軍的模式跟遼軍交戰,將遼軍重重包圍。可是,遼軍的野戰能力畢竟比宋軍好,他們奮勇力鬥,左右馳射,西夏軍無力招架,大潰而退。

李元昊退入賀蘭山,見遼軍勢盛,遂派使臣向遼興宗謝罪請和。遼興宗願意待之以寬仁,蕭惠等「主戰派」卻認為「元昊忘奕世恩,萌奸計」,力主徹底掃蕩,以免他日再生禍患。

李元昊求和果然是偽裝,其旨在爭取時間,誘敵深入,待遼軍後勤補給被切斷,糧草將盡,人困馬乏時,施以突襲 (好水川一役,任福正是受西夏軍向北撤退引誘,導致孤軍深入,糧道被斷,人馬乏食)。

西夏連續三次主動退兵三十里,每次後撤,皆實施焦土政策 (燒掉路上所有的糧草和居所),遼軍竟懵然不知。

蕭惠督師出擊,西夏軍潰敗。蕭惠乘勝命右翼軍包抄西夏軍後路,元昊率千餘殘兵突圍而出。元昊快將被生擒,忽然風沙乍起,遼軍自亂陣腳。西夏軍趁勢反攻,遼軍大敗,互相踐踏者不計其數。西夏軍攻打遼軍大本營,遼軍全線崩潰,興宗倉促突圍,遺下御用器服,車騎。西夏軍又攻入蕭孝友寨,數十人被俘。

西夏國力始終不及遼,元昊遣使求和,興宗礙於形勢,無奈接受。

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遼國沒有付出一文錢的歲幣,西夏亦繼續向遼國稱臣。

賀蘭山之戰 (發生於宋慶曆四年,遼重熙十三年,十月) 後,遼興宗逐漸意識到党項部落對遼西部邊境的威脅,他因此升雲州為西京大同府 (今山西大同),作為五京之一 (其餘包括:上京臨潢府、東京遼陽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開始營建軍事指揮系統及防禦城池。這一舉措提高了遼在該地區的軍事、經濟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