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文明國度

和前兩任港督 (司徒拔、金文泰) 相同,貝璐也是反共的。

中共要員蔡和森離開上海前往香港,於駱克道 464 號 3 樓被警察擒獲 (有傳是顧順章一手安排,顧原本隸屬共黨,後投降國民政府),同場被捕的還有趙普生、方世林、李慶全、林劍彩、李丙等。中共設法營救,李少石打算拿出一筆巨款,保釋蔡出獄。可惜為時已晚,港府把蔡引渡給廣東軍閥陳濟堂。1931 年 8 月 4 日,蔡被槍決,年僅 36 歲。

香港一方面抗拒野蠻赤色,一方面逐步向文明邁進。

1933 年成立的「太平劇團」(粵劇大師馬師曾接受太平戲院老闆源杏翹邀請,組織「太平歌劇社」,該社不久改名「太平劇團」,邀得著名的陳非儂、半日安、謝醒儂等加盟),受到聖士提反校友會公演話劇時安排男女同台演出啟發,聘請全女班的粵劇團演員到香港,包括譚蘭卿、上海妹及麥顰卿。不准男女同班的禁令從此打破,使觀眾耳目一新。

其他劇團紛紛聘用女花旦,男花旦漸遭淘汰。上環高陞戲院院主呂維周、九龍油麻地普慶戲院陳珠、銅鑼灣利舞台代表利希立夥同源杏翹,共同起草請願信,申請男女同台演出粵劇。經羅旭龢、曹善元呈交,港督貝璐 11 月 15 日批准以後男女同台演出粵劇,這是粵劇史上一大突破。

馬師曾民國初年在廣州學習粵劇,1923 年來港發展,於人壽年戲班擔任正印丑生,代替剛離開的薛覺先。1931 年春天,他應聘到美國舊金山演出一年,慢慢形成所謂「新劇」觀 - 弘揚中國固有道德文化之餘,也跟隨時代步伐變革創新。「太平劇團」成立,馬師曾積極進行粵劇改革。除了男女同台,他還把西方電影的導演、排練制度引入,佈景運用硬景、燈光等舞台技術和器材,配樂則大量採用西洋樂器。「太平劇團」當時與薛覺先帶領的「覺先聲劇團」爭一夕之長短,史稱「薛馬爭雄」(順帶一提,馬師曾的妻子為紅線女,其子馬鼎盛是著名軍事評論員)。

男女日趨平等,差餉徵收亦變得更合理。

差餉始於 1845 年,指港府按徵稅地的房產價值或租值抽取一個比例的款項作為收入一部份。起初差餉以一幢幢樓宇為單位,1929 年經濟大蕭條令房地產市道不景氣,往往一幢樓宇有數層空置 (如四層樓只租出一層),業主卻必須繳交全幢樓的差餉,業主覺得徵收不合理,港府一直未有改善。

時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的羅旭龢,眼見業主和港府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遂建議:取消以前全幢樓宇繳納差餉的規定,改為每層樓獨立徵收。已租出的,按租值繳交差餉。未租出的,可不必繳交。

羅旭龢「樓宇分層徵收差餉方案」成功幫助業主紓困,民間表示歡迎,港府管治威信不致受損。

1935 年 3 月,立法局通過《1935 年市政局條例》,決定改組潔淨局為市政局。新成立的市政局,工作範疇有所增加,不同界別的代表 (透過選舉產生) 獲邀參與決策,共有兩個民選議席 (市政局是香港首個有民選議員參與決策的公共機構)。

香港穩步上揚,貝璐無需耗費太多心神於政務。1934 年,他竟在粉嶺金錢村另建別墅,取代日久失修的山頂別墅 (山頂別墅前身是英軍療養院,1867 年被麥當奴購入,建成木造的避暑小屋。歷經颱風吹塌、白蟻侵蝕,加上鼠疫拖延原址重建計劃,待到 1902 年,新別墅才由生利建築建成,被譽為「山頂最宏偉最美觀的建築物」。可惜交通不便,入住率偏低,遭棄置)。

新別墅被粉嶺高爾夫球場包圍,方便港督打高爾夫球。別墅又設有可豢養三匹馬的馬房,還擁有逾六英畝的曠野,供貝璐策馬馳騁,打獵遣興。

丁新豹說:「港督貝璐策馬帶同狗隻打獵,如同置身英倫本土一樣。」粉嶺別墅的興建,或許和貝璐思鄉情切有關。

此外,鑑於總督府使用了七十多年,貝璐打算在馬己仙峽道另建新的總督府,因財政緊絀,未能成事。

貝璐亦主持過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的揭幕禮 (1932 年 12 月 14 日)。馮平山圖書館是香港首座現代化圖書館,由富商馮平山捐款興建,用作促進中國學術文化之研究。

1935 年 5 月 17 日,貝璐卸任返英,展開退休生活。1945 年 2 月 24 日,貝璐卒於倫敦,享年 69 歲。

[主要參考資料]

1.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2. 丁新豹,《非我族裔:戰前香港的外籍族群》。

3. 丁新豹,《香港歷史散步》。

4. 劉智鵬,<羅旭龢 - 晚景坎坷的香港大老 (2)>,http://archive.am730.com.hk/column-80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