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今人不會讀書

北宋理學家程伊川說過一番話:「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論語》是儒家孔子應答弟子、時人的言論匯編,字字珠璣,充滿人生智慧。讀《論語》,宜把箇中格言、哲理消化吸收,融會貫通,應用於日常行事,檢點自己不當的念頭,約束自己過份的行為。死記硬背,生吞活剝,言行卻無絲毫改變者,不算是真讀過《論語》。這是伊川以上話語的意思。

擴及讀書,即讀書旨在變化氣質,提升個人修養。黃庭堅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則語言無味。」與伊川看法相契。

宋真宗高呼「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女顏如玉」,於伊川眼中,無異不曾讀書。伊川的話,對當時社會歪風,確能發揮正本清源的作用。

伊川又曰:「讀《論語》,有讀了後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不僅要基本認知了解 (知之)、喜歡埋首閱覽 (好之),還要身心皆為一字一句感悅樂 (樂之)。朱子後來承接伊川思緒主張「格物窮理」,作為道德修養必不可少的工夫。行為更正的動力從何而來?就是由「知之」而「好之」、「樂之」。有興趣且感悅樂,聖人之言自然會被實踐。

從容涵泳於書海,細細品嚐玩味,久而久之,將會進入林語堂所描述的境界:「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着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屆時,「靈魂和容顏都會優雅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