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北宋王安石 (字介甫) 推行變法,面對龐大的反對勢力,他說了一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傳》),可謂霸氣十足。

西漢以後,朝臣喜歡用天降災異勸阻君主進行大型變革 (受今文經學影響),所謂「以天意窒君威」(蕭公權語)。凡有改革都說上天不喜歡,拖後腿,變法如何開展?介甫於是曰:「天變不足畏 (指畏懼)」。

受傳統儒學薰陶 / 重視歷史經驗的人覺得,前人智慧比我們高,他們一直沿用的政策 / 制度,假如我們全盤否定,隨時會碰壁,弄個車毀人亡。他們因此傾向小修小補,反對大破大立。偏偏北宋中葉急切需要大破大立以解決一些結構性問題,祖宗家法於這裡派不上用場。

「人言」指流言蜚語、惡意抹黑和中傷,更加不必理會。

介甫為變法一往無前,結果開罪莊敬嚴肅的程頤、豁達樂觀的蘇軾和古板守舊的司馬光,四面受敵。就連昔日支持范仲淹「慶曆新政」的歐陽修,對王的做法亦不以為然。「熙寧變法」最後失敗收場。

劉元城說:「金陵三不足之說......非獨為趙氏禍,為萬世禍。人主之勢,天下無能敵者,人臣欲回之,必思有大於此者把攬之。今乃教之不畏天變,不法祖宗,不恤人言,則何事不可為也?」(《宋元學案》)

儘管劉就學於司馬光,他如實指出介甫「大無畏」的根本問題:使制抑君權的種種措置形同虛設,失去效力。

變法未成,專制獨裁卻暗中滋長,太得不償失。

介甫同時是出色的文學家,撰有《大人論》、《泊船瓜洲》(末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