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曾經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深受禪宗五祖弘忍賞識,傳其衣缽。

禪宗始於菩提達摩,歷慧可、僧璨、道信而至弘忍,弘法於黃梅山東禪寺,座下千餘人。

惠能祖籍范陽,父親早逝,家境貧窮,靠賣柴為生,不識一字。一日聽人誦讀《金剛經》,心下開悟,遂決志上黃梅山學佛。弘忍見之,把他留在寺中,負責舂米,破柴。

當時弘忍正在尋覓傳人,命弟子作偈以呈,檢驗他們的修為。有一神秀 (弘忍首座弟子) 作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讀後,謂眾人照此偈修習能得大利益,卻不覺神秀已悟佛理。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認知區分仍在起作用,辨別出身和心、菩提樹和明鏡臺,這即是一執著。執著未除,在夾雜無明的不穩固的基礎上用工夫,「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勤奮有餘,覺醒難保。弘忍因此不以為然。

惠能看神秀偈,感到不妥,另作一偈,請人代勞題於牆壁。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菩提樹、明鏡臺不過是因 (如我們有感知的意欲、感知系統運作正常等) 緣 (如有充足的光線) 和合的結果,世上並無脫離因緣獨立存在的菩提樹、明鏡臺。此兩句其實蘊含佛門共法「緣起性空」的義理。

菩提樹、明鏡臺既非真實存在,純粹是認知區分、概念區分的產物。一旦放下認知區分、概念區分,菩提樹、明鏡臺根本沒有分別,我們何須執著這是菩提樹,那是明鏡臺呢?「本來無一物」指世間一切皆不是真實存在,「何處惹塵埃」寓意「何必偏執」。

弘忍見惠能偈,知道惠能確實根器甚佳,惠能卒之成為六祖,弘法華南 (主張頓悟),神秀則在華北傳教,號稱「北宗」(主張漸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