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1日 星期日

梅含理遇刺

1912 年 7 月 4 日,新任港督梅含理遇刺。

且說梅含理攜同夫人出席就職典禮,於卜公碼頭到大會堂的一段路上 (郵政總局對出),突然遭一名年輕華人男子開槍射擊。該名男子叫李漢雄。之所以槍殺梅,有兩種可能原因:

(1) 辛亥革命後,華人民族主義情緒升溫,排外意識日趨高漲,遂起殺機 (據稱刺殺計劃由廣東三合會指使,施勳是另一刺殺目標);

(2) 私人恩怨,為父親報仇。

官方傾向採取 (2),唯李堅持不滿梅虐待華人,故決心刺殺之 (張連興:「他是 1899 年錦田血案的重要製造者之一,新界人民有理由懲罰他。他多年署理警察局,不論是無辜的受害者,還是黑社會人物,也都不會忘記報復他」)。

子彈最後未有傷及梅,僅擊中梅夫人轎子的靠背 (一說旁邊木柱)。李被拘捕,判處無期徒刑。

梅含理遇刺乃香港開埠以來首宗刺殺港督案。在此之前,港督一直由轎夫從碼頭接往港督府。這件事發生後,港督不再坐轎,改乘汽車。

佘義高度讚揚梅含理處變不驚,並指出群眾對梅逃過大難表現歡快。高馬可認為,刺殺案反映「辛亥革命在香港引發的緊張局勢」。值得注意是徐承恩的評說:「事件反映了當時革命熱潮激起的華洋矛盾,以及當時外弛內張的社會情緒。政府是以收緊了社團條例,限制革命黨在香港的活動」。

運氣不濟的梅含理熱愛賽馬,在香港居住了共 38 年。1918 年,因患有心臟病,赴加拿大溫哥華休養。1919 年獲准提早退休,由施勳署任港督。

[主要參考資料]

1. 徐承恩,《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

2. 周子峰,《圖解香港史 (遠古至一九四九年) 》。

3.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4. 佘義 (Geoffrey Robley Sayer),Hong Kong 1862 - 1919:Years of Discretion。

5.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