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8日 星期六

盧吉與麼地

彌敦在任港督不過三年。干諾公爵重訪香港後不久,1907 年 4 月 20 日,彌敦正式卸任,赴南非出任納塔爾總督。

1909 年轉到英國郵政總局擔任秘書,1914 年出任愛爾蘭事務次官。因誤判「愛爾蘭全無異樣」(All was well in Ireland),致使「復活節起義」(Easter Rising,由武裝的愛爾蘭共和派以武力發動,旨在爭取脫離英國獨立) 爆發,彌敦引咎辭職。

在人生最後階段,他出任昆士蘭總督,積極向英國人推廣移民到澳洲,並醉心研究大堡礁、昆士蘭的地方歷史,以及名稱由來。1939 年 4 月 18 日,彌敦逝世,享年 77 歲。

彌敦終身未婚,是歷史上唯一一位沒有結婚的港督。然而,他曾經與幾位女士傳出過緋聞。

從彌敦不獲殖民地部重用而轉投英國郵政總局,「復活節起義」令其辭任愛爾蘭事務次官,可見「過往經營香港者多為英國本土失意潦倒人士」所言非虛。

彌敦離港後,梅含理做了三個月署理港督。期間,大潭篤水塘第一期工程宣告完成,供水問題獲得初步解決。

1907 年 7 月 29 日,盧吉抵港履新,是為香港第 14 任總督。

盧吉 (Sir Frederick Lugard,1858 年 1 月 22 日 - 1945 年 4 月 11 日),又譯盧嘉、盧迦或盧吉士,中國大陸譯為盧押,不太準確。他於印度出生,英國長大。青年時入讀皇家軍事學院,軍伍出身。

畢業後在印度、阿富汗、非洲等地服役,立過不少汗馬功勞。到港前,盧吉出任北尼日利亞專員兼駐軍司令。鑒於新婚妻子不適應非洲氣候條件,他向殖民地部要求調換新職。殖民地部卒之把盧吉調來香港,接替彌敦。

盧吉有一位好朋友 - 麼地爵士 (Sir Hormusjee Naorojee Mody)。

麼地,印度巴斯人,出生於孟買。1858 年來港,主要協助舅父的業務。

是時,巴斯人於香港建立起一個龐大社群。九龍小輪 (天星小輪前身) 創辦人米泰華拉、律敦治療養院創立者律敦治,俱屬此社群之傑出人物。麼地加入其中,信奉古波斯拜火教。他還與遮打爵士合夥,進軍地產界。看準九龍半島具備發展潛力,大幅投資,結果獲利甚豐。

今天尖沙咀有一條道路叫做「麼地道」,鄰近有一個「麼地廣場」,便是為了紀念麼地對香港的貢獻而命名。麼地更斥巨資港幣 $150,000 成立香港大學,事在 1909 年。

香港非由華人單方面締造,乃華洋合作的成果。這個「合作」,不是中國式的「為團結而相同」,而是「為相同 (利益 / 理念) 而團結」。「洋」亦不局限於英國人,尚包括印度人、葡萄牙人、猶太人等。

將華人角色無限放大、視百多年香港歷史為英國殖民屈辱,通通不合符史實!徐承恩說得好:「雖然香港實行殖民地制度,但仍比東亞的專制帝國自由,其有限的法治亦比近鄰尊重合約精神。被視為『賤民』的海洋族群、被官府敲詐的貿易商人、被中國社會排斥的基督教徒,以至是與朝廷不和的異見人士,都能在香港容身,在此地尋覓自由和幸福。」

況且,盧吉曾去信殖民地部,建議英國交回佔領的威海衛,換取清廷永久割讓新界。殖民屈辱?高瞻遠囑為香港打算才真。

[主要參考資料]

1.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2. 佘義 (Geoffrey Robley Sayer),Hong Kong 1862 - 1919:Years of Discretion。

3. 徐承恩,<從歷史看香港國族主義之興起>。

4. 陶傑,<英國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