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丙午風災

1906 年 9 月 18 日,香港遭受一強烈颱風襲擊,史稱「丙午風災」。

颱風在南海生成 (菲律賓的報告和五十年代天文台台長希活 G. S. P. Heywood 則認為颱風在西北太平洋生成)。18 日清晨 6 時,本港風力開始增強,7 時更錄得降雨。天文台在 7 時 37 分 (一說 8 時) 懸掛黑鼓,表示 300 哩 (483 公里) 內有烈風。8 時 17 分 (一說 8 時 40 分) 鳴風槍 (相等於今天十號颶風信號),預報海港將吹颶風,當時實際風力估計已達暴風程度。

風災長達四小時,直至中午 12 時 10 分,天文台才除下所有信號。颱風一小時最高平均風速為 52 海里 (96.3 公里)。

颱風引發特大風暴潮。由於港府缺乏足夠時間做好防風措施及安排撤離,導致嚴重人命傷亡,90% 死者為漁民。颱風又令航運業務陷入癱瘓,八成駁船被毀,大部分碼頭遭破壞,無法正常運作 (九龍倉本來擁有三、四個碼頭,風災過後僅餘下一個碼頭可用),貨物亦受損,喪失高達數百萬元。《孖剌西報》(Daily Press) 發行的災後特刊指出,約 4,000 - 10,000 人死亡。目前天文台資料則宣稱,超過 15,000 人死亡。

颱風造成船隻沉沒數量也是歷次風災之最,合共 2,983 艘漁船、670 艘遠洋輪船葬身海底。

從黃埔船塢到深水埗沿岸一帶,大量船隻擱淺,包括:

(1) 廣州號 (Kwangchow) - 船長和三名工程師死亡,至少 300 到 400 位乘客喪生。

(2) 香江輪 (Hongkong) - 在油麻地失控撞上海港毀壞,警察局牆壁被撞爛,溺斃 32 人。

(3) 江南輪 (Kongnam) - 在油麻地沉沒,10 人死亡,包括 6 名華人及 4 名西人。

(4) 法國海軍驅逐艦「投石號」(Fronde) - 沉沒於維港,法籍船員 5 死 25 傷。

於其他地方沉沒的船隻還有:

(a) 亞利巴多士輪 (Albatross) - 在果洲群島沉沒,113 人死亡。

(b) 亞邊律輪 (Apenrade) - 在昂船洲以西沉沒,27 人死亡。

(c) 黃山號 (Heungshan) - 廣東及澳門輪船公司輪船,由澳門開出,半路遇上颱風,引擎被大浪潑熄,隨大浪飄至石鼓洲,部分船員墜海死亡。

(d) 毅力號 (Perseverance) - 廣東及澳門輪船公司輪船,在長洲附近受風浪影響,撞上岩石解體,只有一個船員倖存。

至於受到毀壞的船隻數目,超過 5,000。有大型捕魚船,也有洋人遊艇和船屋。

卜公碼頭、皇后碼頭、天星碼頭的建築,難敵颱風威力,相繼倒塌。大量建築物及道路損毀,市內堆滿窗戶碎片和各種殘骸。捷成洋行、怡和洋行位於西角的貨倉遭破壞。電車電線和路軌受損,被迫停駛。寶雲道的樹木被吹爛,竹林被連根拔起,加上發生山泥傾瀉,道路被覆蓋。新界方面,大埔有 38 間房屋倒塌。

善後救濟工作主要由東華醫院負責。東院派人逐家逐戶募捐,以及要求社會人士慷慨解囊,籌集救災經費。海外華僑聞訊,紛紛匯款。截至 9 月底,三藩市華人共捐出 90,000 元以上。

東院之外,英軍亦向警方和衛生部門提供協助。

天文台台長杜伯克博士 (William Doberck) 因事前沒有在天氣報告中提到有颱風襲來 (此與天文台缺乏先進天氣預報設備及技術,只可以依靠氣壓計和風速計讀數及接收鄰近氣象站的電報預報天氣有關),招惹不滿 (不少洋人當日舉家出海遊樂,溺斃收場),成為眾矢之的。次年,杜伯克辭職。港督彌敦同意成立委員會調查事件。

透過「丙午風災」,我們可以看見,英國人管治香港其實並不優秀,臨急抱佛腳式的隨機應對時常發生。英國人能夠致治,關鍵在:用心救濟善後、認真調查問責。前者東院積極參與,補港府不足,間接促進華人社會地位提升。後者有助港府改善施政質素,確保它持續獲得市民認受,預防危機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