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城鄉有別

1899 年 4 月,「新界六日戰」爆發。在詳細述說這場戰爭的來龍去脈前,我們有必要交代當時港島、九龍與新界鄉郊存在著根本差異。

現代先進工商城市 - 英治下的港島與九龍

1899 年的維多利亞城商業蓬勃,中心地帶聳立著極具特色的建築物,港口商船雲集。警隊管理完善而稱職,社會賢達皆願意為城邦的發展出一分力。

同時,各方面的基礎建設亦有顯著進步,包括:

(a) 1864 年港島有煤氣燈照明,1890 年改用電燈;

(b) 山頂纜車 1888 年正式通車,有關築建電車的討論在 1899 年完成;

(c) 勘測員於 1899 年勘察九廣鐵路最佳路線;

(d) 七條電報線路在 1873 - 1894 年間被鋪設,其中六條為海底電報電纜;

(e) 電話 1881 年在維多利亞城裝設;

(f) 香港華人西醫書院 1887 年創立,1899 年港府完成把這所書院升格為正式大學的討論;

(g) 香港天文台和首個避風塘於 1883 年建成;

(h) 大潭水塘第一期工程在 1888 年完成,1899 年舒緩了長期食水短缺問題。

九龍方面,油麻地、紅磡陸續被開發成新市鎮,工業突飛猛進。夏思義據此說:「香港到 1899 年已開始出現工業革命」。

港島、九龍的繁榮,令本地人 (特別是擅長英語的) 產生極大自豪感和自信心。他們覺得英國人管治及營商技巧了得乃香港賴以成功之關鍵。香港因而被大英帝國引為自身的驕傲。

不過,在群山背後的新界鄉郊地區,其依舊是農業社會,而且民風極為保守,與港島、九龍之前衛摩登格格不入。

自給自足農業社會 - 清廷治下的新界鄉郊

新界多高山少平地,野豬、鹿等不時出沒。大部份地區的村莊規模都很小,只有十數間小屋。中部和東部較為富裕的大村落,往往佔有好幾塊平地,如衙前圍、大埔頭、泰坑。可是,要數到最大、最富有、佔有最多肥沃平地的村落,非元朗廈村、屏山、錦田、新田、河上鄉、金錢、丙崗、上水、粉嶺、龍躍頭等莫屬。

一般來說,富有大村是本地人村 (講粵語),山邊小村則是客家村 (講客家話)。和廣東其他地區不同,新界本地人和客家人維持著友善的關係。

新界鄉民生活刻苦,房屋雖然簡陋,衣服雖然破爛,但他們從不怨天尤人,知足常樂。他們通常種植稻米和蔬菜,收成除了給自己吃,也會用來與鄰居交換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他們的衣服以麻布織成,酒、食油全部自行釀製,只有鹽、鐵枝、紙和書等從外面運來。

他們又會建廟供奉神祇、辦書塾,以及舉行大型祭祀活動。儘管饑荒偶有發生 (受病害、水災、旱災侵襲令稻米持續失收所致),鄉民卻養成節儉美德,反對奢侈浪費和揮霍無度。

名義上,新界隸屬清廷管治,但因鞭長莫及,令該地區儼如處於一自治狀態。新界所奉行的傳統土地法律亦與《大清律例》規範有別。

結語

由於港島、九龍與新界鄉郊存在根本差異,當英國租借新界時,來自元朗的本地富有大村 (既得利益者) 紛紛表示不滿,聯手抗英,引發戰爭。

2016 年的今天,朱凱廸要與新界鄉紳對著幹,反對其享有特權,此乃英國人治下未曾出現過 (「新界六日戰」後,港府基本上與新界鄉紳合作,甚至優禮新界鄉紳)。

陳雲說:

所有文明國家,都務求做到城鄉分隔,特別是要保護鄉郊不受城市生活侵擾。只有惡劣的共產主義國家例如中國,才會提倡城鄉一家親、城市人口上山下鄉之類......在人類文明上,城市與鄉下是區隔的,只要不用極權政治去干擾它,城市和鄉下是永久區隔的。

又說:

城鄉的對立,是典型的中共國家規劃邏輯,現在給左膠搬入香港政壇!城鄉對立,就是城鄉矛盾,有矛盾就要解決,國家必須介入解決,為農民伸張正義。這是馬列主義的辯證法,香港人不讀共黨歷史,不識得共產黨的政治哲學,根本不懂得其中的危險。解決城鄉矛盾的方法就是融合,於是就有鄉村變鄉鎮、同城化、超級城市這些概念,來將所謂落後的鄉郊變成現代城市化。早期毛澤東為了解決鄉下的落後,將農民變成工人,充公土地搞農業集體合作社,農民失去自己的土地,幫公社打工,領取「工分」換取糧食生活。八十年代開放改革,鄉下被高速公路接通,紛紛市鎮化,農民着西裝耕田的照片,正是鄧小平時代的城鄉融合的寫照。

以前我在政府工作,出席規劃會議,向來沒有城鄉對立的概念,政府討論的是實在的事務:增加鄉區的供水、衛生、滅鼠、排污、照明、鋪路之類。英治時代在新界設立衛星市鎮,也只是說城市居民太多、工業用地不足,要到新界去開闢新市鎮,也從來沒有採取城鄉對立的觀念。

朱凱廸將公平正義那一套搬到新界來,摧毀廓清有餘,卻是違逆過去歷史發展的,破壞城鄉區隔的!港人愚昧,盲目支持,實在令有識者側目。

[主要參考資料]

1. 夏思義 (Patrick H. Hase),《被遺忘的六日戰爭 - 1899 年新界鄉民與英軍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