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遮打爵士

1889 年,「香港置地」成立,遮打爵士 (Sir Catchick Paul Chater) 是創辦人之一。

遮打 1846 年在英屬印度加爾各答出生,具有亞美尼亞血統。雙親早亡令他幼年孤苦。不久,他入讀加爾各答有名的「馬帝尼耶書院」(La Martiniere College),畢業後前往香港工作,時為 1864 年 4 月。

遮打獲「印度斯坦、中國及日本銀行」(Bank of Hindustan, China and Japan) 聘用,替客戶寫存摺。期間,他認識了沙遜家族 (Sassoon family,具有伊拉克猶太人血統,創立「沙遜洋行」),有機會進入歐籍人士的社交圈子。1867 年,他轉職外匯經紀,從事金條和土地買賣,兩年後苦盡甘來,搬至堅道 (Caine Road) 居住。

1868 年,遮打與好友麼地 (Sir Hormusjee Naorojee Mody,來自印度,是遮打在「印度斯坦、中國及日本銀行」的同事) 合辦「遮打與麼地公司」(Chater & Mody),開始涉足地產和股票市場。適逢清廷將九龍半島南端割讓予英國,遮打於是集中發展尖沙咀一帶土地,取得可觀的成果。

1886 年,遮打和「怡和洋行」合作,成立「香港九龍碼頭及貨倉有限公司」(Hong Kong and Kowloon Wharf and Godown Company Limited,簡稱「九龍倉」),專門經營轉口貿易。與此同時,他又協助蘇格蘭籍醫生白文信爵士 (Sir Patrick Manson) 成立「牛奶公司」(Dairy Farm),用 3 萬港元在薄扶林興建牧場,飼養 80 隻從英國入口的乳牛以生產新鮮牛奶。

德輔走馬上任,遮打趁勢再下一城。他先於 1889 年 3 月 2 日聯同「怡和」大班占士‧莊士頓‧凱瑟克 (James Johnstone Keswick) 創立「香港置地投資及代理有限公司」(The Hong Kong Land lnvestment and Agency Company Limited,簡稱「香港置地」),再而遊說港府展開「西環至中環海旁填海計劃」(Praya Reclamation Scheme),並沿維多利亞港興建一條新的海旁大道。隨著填海工程告竣,新填得的土地被用作商業發展,成為中區核心部份。至於新建的海旁大道,則以「遮打」二字命名。

遮打亦熱心擔任公職,1887 年開始出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1896 年再獲委為行政局非官守議員。他收了兩名門生,分別是:何東、裘槎。前者屬歐亞混血兒,為日後香港政商界帶來不少影響;後者辭世前將畢生財富捐出,創辦基金,以培訓香港自然科學、科技及醫學人才。

遮打晚年以 64 歲高齡,與年僅 36 歲的瑪麗亞‧基絲汀‧皮爾遜 (Maria Christine Pearson) 結婚。1926 年 5 月 27 日,他在半山區的私人大宅雲石堂辭世,結束其傳奇一生。

透過遮打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

(1) 昔日香港是一個國際化城市。任何國家、族裔的人,只要他們願意 (在既定程序、制度、規範內) 發憤向上,把握種種機會,其即能夠在這個地方建立一番事業;

(2) 香港能夠將西方文明化為己用,如生產牛奶、建設商業區等,不同國家、族裔的人貢獻良多;

(3) 官商之間存在著良性的合作關係。

可惜 97 主權移交後,香港國際化形象褪色,官商惡性勾結,人民生活飽受壓迫、剝削。遮打爵士的身影,不知不覺已變得模糊難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