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歸英」主張,不易駁倒

學者王慧麟在《明報》發表<失去的自決權>,提到「歸英派」不可能利用「《聯合聲明》失效後,《南京條約》會自動恢復效力」,令香港回到 97 前的英殖狀態,從而利用殖民地身份奪回民族自決的權利。

對此,筆者想作出若干澄清。「歸英派」中有主張「法理歸英」者,他們傾向依靠昔日不平等條約中「永久割讓香港島 / 九龍半島南部予英國」,從法理上指出香港應該歸還英國。王氏的駁論,勉強適用於針對此一支,卻無助否定整套「歸英」主張,因「歸英派」尚有另一支,「歸英」主張尚有另一套理由支撐也。

簡單而言,另一支「歸英派」承認《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已經無效。當《聯合聲明》被中共單方面撕毀,香港的主權理應不再屬於中共,而陷入「懸空」狀態。誠然,中共一天不倒台,其在現實上仍然握有香港主權,但此乃「勢」所使然,不代表背後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一朝「支爆」來臨,中共不復存在,神州大地內鬥不斷,香港主權實實在在地「懸空」著,按照國際慣例,香港很大機會在聯合國託管下完成自決公投,躋身獨立主權國之列。

然而,問題出現了:

(1) 上自港共官員,下至建制派、土共組織,新政府應否嚴懲他們,抑或是既往不咎、視他們為香港國一分子?又若要嚴懲,應採取何種方式?除了他們,社會上還有其他「港奸」、「共諜」嗎?

(2) 自從「義勇軍」解散後,香港並無屬於自己的國防力量。加上新一代缺乏軍事訓練,野心勃勃的鄰國乘機襲來,香港有沒有條件抵擋?該如何抵擋?

(3) 主權移交後,香港一直不重視政策研究,也缺乏相關人才 (見李彭廣《管治香港》)。適值香港的經濟產業面臨轉型、民生問題堆積如山,知識、經驗俱欠奉的新政府,能在劇變的環境下應對自如而不出岔子嗎?

以上種種,不過是問題的冰山一角,還有與他國建立邦交、修復往日城市風貌等,皆不是「港獨」成功即可以解決。

英治時代,港府高層官員主要來自英國,具備長遠規劃、準確決定發展大方向的視野,部份甚至有在其他殖民地任職的經驗。「六七暴動」期間,英軍曾經協助鎮壓左派分子。專門從事反間諜及收集情報等活動的政治部,幕後指揮是英國軍情五處第二處。至於麥督、彭督抵港履新前,各自精心籌劃了一套治港部署,包括:如何興建公共房屋、如何與中共周旋等,鉅細無遺,一清二楚。舊日盛世,絕非偶然。

「歸英派」的另一支預見到直接獨立會引致無數港人不易處理的問題,希望透過反覆強調英國在《聯合聲明》中的角色和道義責任,爭取英國在「支爆」時不僅對香港作出口頭聲援,而是利用具體的外交及軍事行動支持香港,例如:臨時託管香港主權,避免聯合國在香港即時進行自決公投。

千萬不要誤會,爭取英國臨時託管香港主權不等於把香港變回英國殖民地。香港 97 前已經是「準國家」(解密文件有「香港共和國」的講法),加上英國根本負擔不起長期經營遠東的開支,按此推斷,託管期必不長久,自決公投隨之而至。屆時港人大可選擇 (a) 英國海外屬土的高度自治;(b) 全面獨立,締建共和國;(c) 與台灣、中國大陸的新政府建立邦聯。要之,不論公投結果為何,英國對香港始終有貢獻,香港自此會與英國維持永久友好關係,外交上不再怕被孤立。

為了確保託管期內英國無法侵吞香港,港人必須在英方代表到來前盡早成立臨時政府及不同自治組織,如同十九世紀中葉的香港般。整個平亂復甦過程,既是合作,也是學習。倘若英國能協助香港培訓具決策能力的高官、建立國防力量、展開有一定水準的政策研究,他朝香港獨立所面對的阻力就會大幅減少。

有人或許質疑:「英國如此著重利益,不會做這盤蝕本生意的,這支『歸英派』的想法注定是一廂情願」。

筆者無法得知英國怎樣打算,只是從世界歷史發展的角度推測,中國崩潰,美國全球影響力大不如前,英國韜光養晦近百年,不趁此時再起,更待何時?而藉著「支爆」插手香港事務,挑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的慣常做法,正是英國重奪全球領導權一個好開始。

英國完全不理香港事務,除非其國力真的萎靡不振,無心取回「超級大國」地位,甘願永遠受美國頤指氣使而不以為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