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新一代華人精英:黃勝

1884 年,黃勝 (原名黃達權,字平甫,1827 - 1902) 繼伍廷芳出任定例局 (即立法局) 非官守議員。他同時是首位華人太平紳士。

接受西學,負笈美國

黃勝於 1827 年在廣東香山縣出生。1841 年,他前往澳門的馬禮遜學堂 (美國傳教士、耶魯大學畢業生勃朗創辦。辦學團體「馬禮遜教育會」由馬儒翰、威廉‧渣甸、顛地等倡議成立) 就讀,接受西式教育。香港島被割讓予英國,致使馬禮遜學堂遷往香港,黃勝遂隨校到港生活。

1846 年對黃勝來說是關鍵的一年。校長包朗牧師 (Rev. Samuel Robbins Brown) 因身體欠佳,辭職返美。他希望攜同校內數名優秀學生前赴美國留學。在芸芸學生中,容閎率先站立表示有興趣,其次是黃勝和黃寬。三人在 1847 年 1 月 4 日跟從包朗牧師乘船自上海出發,同年 4 月 12 日抵達美國,入讀麻省孟松學院 (Monson Academy)。一年後,黃勝因水土不服返港,這時的他已受浸成為基督徒。

從事印刷、編輯、翻譯,推動中西文化交流

黃勝回港後,獲《德臣西報》(The China Mail,又名《中國郵報》、《德臣報》) 聘請,參與印刷、編輯工作。1853 年更協助倫敦傳道會承印及翻譯新創辦的《遐爾貫珍》(香港第一份以中文為主的報紙,創立於 1853 年 8 月,由英華書院印刷所發行,內容主要介紹西方歷史、地理、科學、文學、政治、宗教各方面的知識及報導中西新聞)。

與此同時,黃勝替理雅各 (James Legge) 將《四書》翻譯成英文。在理雅各介紹下,他認識到來港避難的洋務派學者王韜 (王韜曾經協助理雅各翻譯《尚書》)。二人一見如故,合作撰寫《火器說略》,專門介紹西方兵器。《火》書後來得到丁日昌 (曾國藩幕僚)、李鴻章賞識。

1864 年,黃勝在丁日昌推薦下,前往上海同文館教授英文。三年後連同舊同學唐廷樞至中央書院招收學生,赴福州船政學堂深造,未幾因事辭職。

創辦《中外新報》、《華字日報》及《循環日報》

長期在《德臣西報》及英華書院印刷所工作,令黃勝累積了不少經驗,萌生辦報的念頭。

早於 1858 年 (卓南生認為在 1864 - 65 年),他連同伍廷芳與《孖剌西報》(Daily Press) 合作,出版《中外新報》,這是香港第一份中文報紙。

1872 年 4 月,黃勝又和《德臣西報》副主編陳靄庭合辦《華字日報》。其更親自擔任該報主筆。

英華書院在 1871 年停辦,將印刷所的印刷設備出售。黃勝乘機與王韜斥資購入設備,成立中華印務總局,專門承印各類中西書籍。1874 年創辦《循環日報》,由王韜主持,專門就中國的社會政治發表評論,建議清廷推行君主立憲,效法西方實行經濟、科技及軍事改革,對中國現代化影響深遠。

由陪審員到定例局、潔淨局非官守議員

黃勝的公職生涯始於 1858 年 (當時港督為寶靈) 出任陪審員 (他是第一位被認可的華人陪審員)。儘管往後曾協助清廷處理留美學童、對美外交等事務,他始終視香港為發揮自己所長的地方。

東華醫院創立,黃勝是建院總理之一。其亦獲得堅尼地委任為中國語文考試委員會委員,聲名大噪。加上備受清廷器重,儼然成為華人社群的精英領袖。黃勝卒之在 1883 年 12 月獲准歸化英籍,旋即被委任為非官守太平紳士 (在此之前,太平紳士全是英國人)。

1884 年,寶雲重組定例局,黃勝憑藉能「完全勝任以英國人的眼光觀察華人事務,並以華人眼光觀察英國人的事務」,獲委為定例局第二位華人非官守議員。1888 年 6 月再連同何啟獲委為潔淨局 (後來稱為市政局) 非官守議員,成為首批出任潔淨局議員的華人。

不過,黃勝甚少在議會上發言,對華人社群的利益也未能清楚反映。華人社群往往被迫尋求外籍議員協助,而不選擇黃勝。舉例言之,港府為《1889 年建築物條例》展開商討時,華人社群就選擇遮打爵士 (Sir Catchick Paul Chater) 擔當中介人替自己爭取權益。

1890 年 7 月,黃勝以商業事務繁忙為理由,離開定例局,議席由何啟接任。兩年後卸任潔淨局議員,為其公職生涯劃上句號。

結語

和伍廷芳相同,黃勝屬於新一代華人精英。徐承恩指出,「與擔任買辦及商人的華人精英相比」,這批華人精英出身「專業階層」,「舉止較為西化......英語水平較高,亦比較認同西方文化 (案:例如基督教)」,他們「因而較易與西方人溝通」,也獲港府委任為太平紳士及立法局議員,「在某程度上壟斷了香港的政治」。

雖然他們有著中華情意結,但基於對西方社會的認識,其普遍主張清廷應當效法西方,有別於大陸知識分子囿於儒家禮教、堅持「中學為體」。蔡榮芳將這種港式愛國主義稱為「與外國強權協力的民族主義」(collaborationalist nationalism),此其實是香港本土意識的起源。

1940 年代,華人精英以「華洋共處、互相合作」為主調,編撰《香港百年史》和《百年商業》,紀念香港開埠 100 周年,箇中未嘗沒有原因。

[主要參考資料]

1. 徐承恩,《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 (修訂版)》。

2. 鄺健銘,《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

3. 丁潔,《華僑日報與香港華人社會 (1925 -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