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寶雲抵港

1883 年 3 月,寶雲 (Sir George Ferguson Bowen,1821 年 11 月 2 日 - 1899 年 2 月 21 日,又譯作鮑恩、包文) 抵港履新,成為香港第九任總督。

寶雲在愛爾蘭的多尼戈爾郡 (County Donegal) 出生,父親是一名牧師。年少時,他就讀「查特豪斯公學」(Charterhouse School),繼而進入「牛津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Oxford) 主修古典學,1844 年取得一級榮譽文學士。三年後,寶雲獲得文學碩士,旋即擔任希臘科孚島 (Corfu) 愛奧尼亞大學 (Ionian University) 校長,歷時四年。

人文學科的薰陶和訓練,令寶雲文筆出眾,尤其善寫散文、遊記、政論、傳記。1854 年,他在愛奧尼亞群島政府出任布政司 (chief secretary),期間與當地貴族之女迪亞曼蒂納 (The Contessa Diamantina di Roma) 結婚。1859 年,寶雲成為剛從新南威爾斯州 (New South Wale) 獨立出來的昆士蘭的首任總督 (Governor of Queensland)。

寶雲對昆士蘭的發展發揮著重要貢獻,這主要得力於其「左右手」輔政司 (colonial secretary) 赫伯特 (Robert Herbert,後來出任昆士蘭首屆總理) 盡心協助。寶雲一方面積極進行勘探、開發工程,一方面於當地成立義勇軍 (volunteer force)。1866 年金融危機爆發,他一度因縱容紙幣過量印行而變得不受歡迎。可是,整體來說,寶雲始終深受人民擁戴。他因此延長逗留昆士蘭兩年。

離開昆士蘭後,寶雲接任新西蘭總督 (Governor of New Zealand)。適值新西蘭原住民毛利人 (Māori) 發動武裝起義對抗英國管治,寶雲遂率領殖民地政府解決和毛利人的紛爭,見證「新西蘭土地戰爭」(New Zealand Wars) 結束。他還在任內頒發「新西蘭十字勳章」(New Zealand Cross) 給戰爭中陣亡英兵,且批准馬卡姆上將 (Admiral Sir Albert Hastings Markham) 的軍旗設計。

1873 年 3 月,寶雲轉任維多利亞總督 (Governor of Victoria)。有見於殖民地承受巨大財政壓力,他下令節省開支。1875 年 1 月,殖民地陷入政治僵局。事緣寶雲返英時,代總督斯托爾 (Sir William Stawell) 濫用暫得權力,致使立法會 (Legislative Council,即上議院,議員由總督任命或小範圍內選舉產生) 與立法院 (Legislative Assembly,即下議院,由全民直選產生,較具廣泛代表性) 發生尖銳對立,窒礙正常運作。在徵詢殖民地部意見後,寶雲決定採納總理貝里 (Graham Berry) 的建議,將整批公務員解僱,僵局才徹底化解。

1880 年 12 月,寶雲出任毛里裘斯 (Mauritius) 總督。三年後,他被派駐香港。

寶雲在澳洲種種經歷,令他對華人的態度較軒尼詩強硬,高馬可有以下一段記述,可以為證:

軒尼詩最終得償所願,殖民地部在 1880 年廢除打烙印和鞭笞 (雖然接替軒尼詩的寶雲[George Bowen]贊成對囚犯施以笞刑,小至十二歲或只犯輕微罪行的人照樣要受此皮肉之苦)。

又 1883 年 12 月爆發的中法戰爭,刺激大量華商、華工發動抗議和罷工,以阻止在港英商向法軍提供糧食物資。這將為寶雲帶來一次嚴峻考驗。

順帶一提,寶雲出任港督時已經 61 歲。他撰有《三十年的殖民統治》(Thirty Years of Colonial Government) 一書。今天連接半山區至黃泥涌峽的寶雲道,正是以他命名。

[主要參考資料]

1.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2.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