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8日 星期日

著重教育,綠化城市

軒尼詩一方面著重香港教育發展,一方面嘗試對城市進行綠化。

著重教育發展

(1) 解決補助風波

軒尼詩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與高主教關係良好。1880 年,在「聖若瑟書院」的一個頒獎禮上,他竟然在樂隊奏起英國國歌《天佑女皇》(God Save the Queen) 時,當眾走至高主教面前跪下,並親吻其手。

高主教向來因《補助則例》(簡稱《則例》) 有「每日 4 小時非宗教教育之內硬性規定不能教授任何宗教內容」而不批准天主教學校加入政府資助計劃,軒尼詩有見及此,決定修改《則例》,撤銷相關條文,不再干預在校宗教活動 (包括教授宗教科目和進行宗教指導)。天主教會、聖公會創辦的學校未幾相繼加入資助計劃,爭議於是告一段落。

(2) 推動英語教學

為了「建立一個更大的英語華人社會,藉以培養出更多有技能和服從的助手來協助政府的管治和商業的經營」(夏其龍語),港府早在 1865 年已開辦「官立英文書院」(Government Anglo-Chinese-School)。1879 年,「官立西營盤書院」 (Saiyingpun School) 成立,由美國留學回來的馮扶 (Mr. Fung Fu) 出任校長。學校在教授中國傳統學科之餘,同時兼授英文,英文教育因而逐漸普及。

又軒尼詩在 1877 年就任時曾經明確指出英語教學的重要性:「基於政治和商業上的需要,所有政府學校必須實施英語教學」。他規定

a. 英文書院全數採用英文課本和以英語為教學語言;

b. 中文書院把英語列為必修科;

c. 「中央書院」由原來各 4 小時的中英文教學制度改為 5 小時英文教學、2 小時半中文教學。英語被列作必修課。

正面鼓勵了英語在香港的普及。

(3) 研究專上教育

1880 年,軒尼詩下令成立委員會,研究將「中央書院」轉變為大學專科學校。然而,委員會覺得計劃過於龐大,且香港只需要商業人才,研究最終擱置。

嘗試綠化城市

軒尼詩在擴建「香港動植物公園」(Hong Kong Zoological and Botanical Gardens) 時,增設了「花園及林務支部」(Garden and Afforestation sub-department),隸屬測量總監 (Surveyor General) 管轄。

隨著「香港動植物公園」被遊客稱讚為「最可愛的動植物公園,美麗的佈局、豐富而罕見的來自熱帶或溫帶氣候的葉子,相互配合造就出這座充滿趣味的花園」,「花園及林務支部」亦正式更名「植物及林務部」(Botanical and Afforestation Department),負責在「維多利亞城」後陡峭的山坡上種植杉木,建設大規模的人工樹林。

今天的「漁農自然護理署」,乃「植物及林務部」演變而來。

結語

十九世紀末,接受港府資助的學校已超過 100 所,英文書院約有 101 間。

英語的普及,打破了華洋溝通上的隔閡。尤有進者,不少華人願意與世界各地的商人、旅客交往,香港自此躍升為國際城市,英語亦成為香港人的第二語言。

至於「綠化城市」,在當時更屬前衛概念,是英國帶領香港站在「現代化」前沿的標誌。

現在港共摧折年青一代的英語水平,對百年老樹任意砍伐,還要破壞郊野公園的景觀及生態以建屋,這是對軒督的大不敬,也是對香港的踐踏!

[主要參考資料]

1. 夏其龍,《香港天主教傳教史 1841 - 1894 (中文版)》。

2. 佘義 (Geoffrey Robley Sayer),Hong Kong 1862 - 1919:Years of Discre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