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無心退保,教授遭殃

港共政府昨日 (12 月 22 日) 公佈「退休保障諮詢文件」,列出「不論貧富」及「有經濟需要」兩個模擬方案,供市民選擇其一。「不論貧富」方案主張對所有長者每月發放津貼 3230 元,「有經濟需要」方案則建議先經過資產審查 (資產限額定於 8 萬元) 才發放津貼。

政府指出,50 年後,「不論貧富」方案將會耗費接近 24000 億元,屆時庫房可能因此提早「爆煲」,出現結構性財赤,需要透過增加「薪俸稅」或開徵「銷售稅」來應付有關開支。「有經濟需要」方案則只需耗費約 2500 億元 (佔「不論貧富」方案總開支十分之一) ,且能夠收取更大的效益。

退休保障之所以要推行,旨在肯定每位市民年輕時為社會所作出的貢獻,確保他們年老時有足夠的經濟條件維持基本的日常生活。這種希望每位市民「老有所養」的想法,其實可以追溯至《孟子》:「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可是,港共政府竟將帶有資產審查的「有經濟需要」方案置於退保諮詢文件中,且不斷宣傳其優點,貶抑另一方案,這裡衍生出三個流弊:

(1) 政府既然一早認為「有經濟需要」方案比較可取,諮詢根本無須進行。現在勉強進行,諮詢必然淪為「假諮詢」。

(2) 政府傾向「有經濟需要」方案,意味著它只願意保障某部份市民,此與退保的原意相違,而近似於扶貧,「掛羊頭賣狗肉」,混淆視聽。

(3) 汲汲於推介「有經濟需要」方案,選擇性給予某部份市民津貼,容易令人懷疑政府眼中只知節省金錢,卻忽略了全體市民的福祉。

周永新教授斥責政府將扶貧和退保混淆、質問「既然政府已有立場,點解要再諮詢市民?」、指出退保是倫理道德問題,可謂切中箇中要害。

只可惜癡心畢竟錯付了,周教授團隊不少研究數據仍然被港共惡意利用。林鄭還要得勢不饒人說「但當然做研究過程之中,周教授有他自己的感受,我從來不會抹黑或者扭曲周永新教授的研究報告」,變相暗示周教授感情用事,研究態度有欠社會科學專業所要求的客觀、冷靜。

回想立法會議員黃毓民曾多次勸告「別淌政治渾水」,不知周教授會否後悔自己太遲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