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華人抬頭

麥當奴上任後,華人勢力日益壯大,此乃香港歷史發展一大轉變。

以下我們嘗試簡單介紹:

(1) 香港最早的華人民間組織;

(2) 麥當奴任內華人成立的社區團體;

(3) 華人社團組成與英國採取「間接統治」的關係。

上環文武廟的創立

位於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是香港最早的華人民間組織,於 1847 年由盧亞貴和譚亞財創立。

文武廟主要供奉文昌帝君和關武帝君。表面看來,文武廟是一所舉行宗教祭祀的廟宇,實則它還發揮著另一重要的社會功能:仲裁華人社群的糾紛 (由顯赫的商人負責仲裁)。

隨著時日的推移,文武廟逐漸被華人視作主要的公共事務中心,儼如一非正式的自治政府。華人亦慢慢透過成立小型的街坊會,發展出一套管理自身事務的機制,這對香港政府維持有效管治無疑帶來莫大的裨益。

值得一提的是,文武廟是唯一一個獲港府批准採用「斬雞頭,燒黃紙」(中國人宣誓的傳統儀式) 進行宣誓的地方。這正好反映英國人對本地華人文化的尊重 (此和英國社會文化多元有關)。

成立更練、南北行公所

麥當奴就任港督期間,警隊內部出現嚴重的貪污腐化,罪案不時在社會發生,危及華人的性命與財產安全。有見及此,譚亞才、何亞錫 (二人俱為街坊公所領袖) 於 1866 年初要求麥當奴准許成立一隊更練,專門負責保護他們的財產,並且協助維持社會的治安。更練由華人出資成立,致力打擊罪案。未幾,外商亦爭取需要華人守衛,由此可見更練的成功。

南北行 (從事轉口貿易的華人商行) 公所則於 1868 年成立。公所除了管理同業公會的活動,提供銀行和保險服務外,還兼設維持社區治安的更練所和防火的水車館,既為街坊鄰里服務,又保障公司財產的安全。

華人社團得以組成,全賴英國採取「間接統治」

鄺健銘指出,大英帝國從 1815 年起,便因資源不足,一直盡量以最低成本的方法在世界各地尋求利益。英人於是從一開始便拒絕「直接統治」,而偏向採取「間接統治」,即透過地方上的社群組織協助管治,以節省成本。

香港作為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港府自然希望用盡量省錢的方式管理這片土地。華人的生活苦況因而不被過問,他們需要自求多福,依靠自己的個人網絡,培育代表他們利益的領袖。適逢本地 / 廣州南來的華商擁有顯赫的名聲及大量的財富,他們於是被要求擔當組織、聚合華人社群的工作,成為本地華人社會的領袖。華人社團亦由此得以產生。

結語

透過自發組織社區團體,華人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對港府而言,這亦是一件好事,因其可繼續用最低的成本維持最有效的管治。

百多年過去,今天的香港,主權已移交至中共手中。面對港共傀儡政府不斷施以劣質管治,方志恆等一眾學者最近提出了一種「以社會為中心」(Society-centered)的反國家主義的「民間自治」主張,以此作為「革新保港」的出路。「華人抬頭」一段往事原來並不如煙,至今仍可作為港人抗爭的濫觴,這剛好證明當下研讀香港史是有其價值和意義的。

[主要參考資料]

1.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2. 鄺健銘,《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

3. 方志恆主編,《香港革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