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備受重用的左右手:齊泰、黃子澄

建文帝即位後,起用「兵部侍郎」齊泰為「兵部尚書」,「翰林院修撰」黃子澄為「太常卿」,共同參預軍國大事。

兵部侍郎齊泰為本部尚書,翰林院修撰黃子澄為太常卿,同參軍國事。(《明史‧恭閔帝紀》)

齊泰,初名德,溧水 (今江蘇省南京市) 人。

齊泰,溧水人。初名德。(《明史‧齊泰傳》)

洪武十七年 (公元 1384 年),齊德考獲應天鄉試第一,次年高中進士,先後在禮部和兵部擔任主要官職。

洪武十七年,舉應天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歷禮、兵二部主事。(《明史‧齊泰傳》)

明太祖因「雷震謹身殿」前往郊廟請禱,要求為官九年而無過失者與之一同祭祀,齊德幸運獲選,被太祖賜名「泰」。

雷震謹身殿,太祖禱郊廟,擇歷官九年無過者陪祀,德與焉,賜名泰。(《明史‧齊泰傳》)

洪武二十八年 (公元 1395 年),齊泰以「兵部郎中」的身份擢升為「左侍郎」。

二十八年,以兵部郎中擢左侍郎。(《明史‧齊泰傳》)

齊泰之所以深得明太祖的重用,源於他有兩大優點:

(1) 記憶力強;

(2) 能將複雜的狀況扼要地、有條理地表述出來。

太祖嘗問邊將姓名,泰歷數無遺。又問諸圖籍,出袖中手冊以進,簡要詳密,大奇之。(《明史‧齊泰傳》)

建文帝即位後,益對齊泰委以重任,齊泰終於晉升成為兵部之首。

皇太孫素重泰。及即位,命與黃子澄同參國政。尋進尚書。(《明史‧齊泰傳》)

至於黃子澄,其名湜,以字行,江西分宜人。

黃子澄,名湜,以字行,分宜人。(《明史‧黃子澄傳》)

洪武十八年 (公元 1385 年),黃子澄考獲會試第一,正式進入仕途。

洪武十八年,會試第一。(《明史‧黃子澄傳》)

由初時任職編修,到後來「伴讀東宮」,黃氏的形象更近似一儒臣,卻無絲毫政治人物的風範與智慧。

由編修進修撰,伴讀東宮,累遷太常寺卿。(《明史‧黃子澄傳》)

尤其甚者,黃子澄對諸王、中央兵力的誤判,間接導致建文帝走錯「削藩」的一步。

惠帝為皇太孫時,嘗坐東角門謂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對曰:「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漢七國非不強,卒底亡滅。大小強弱勢不同,而順逆之理異也。」太孫是其言。比即位,命子澄兼翰林學士,與齊泰同參國政。謂曰:「先生憶昔東角門之言乎?」子澄頓首曰:「不敢忘。」(《明史‧黃子澄傳》)

齊泰欲勸建文帝先解決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更遭到黃子澄的反對,代之以削除周王朱橚。

命子澄兼翰林學士,與齊泰同參國政。謂曰:「先生憶昔東角門之言乎?」子澄頓首曰:「不敢忘。」退而與泰謀,泰欲先圖燕。子澄曰:「不然,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謀定,明日入白帝。(《明史‧黃子澄傳》)

「削藩」若要成功,必須做到「用最短的時間,對最具威脅的藩王,予以最徹底的肅清」,即俗語所謂「快、狠、準」。

今建文帝誤信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先對勢力較弱的周王朱橚動手,這無疑為燕王提供了一警號,催促他盡快備戰,起兵造反。

據此,「靖難之變」的罪魁禍首,焉能不說是黃子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