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離場鬧劇,醜態百出

立法會於週四 (6 月 18 日) 中午以 28 票反對、8 票贊成大比數否決政改方案,為持續多時的政改爭拗劃上句號。

出乎大眾預期,經民聯林健鋒在響鐘表決的 5 分鐘內,突然提出「我地仲想傾下」,希望可以暫停會議 15 分鐘。主席曾鈺成以「議案正在付諸表決,不容許有任何空間延遲」拒絕林健鋒的要求後,民建聯葉國謙突然聯同新民黨、經民聯等合共 33 人離開議事廳。只有田北俊、方剛、陳婉嫻等 8 人未有配合,繼續留在議事廳投票。政改方案最後在足夠法定人數下被否決。離場的建制派後來雖然解釋:想「等埋發叔」、「製造法定人數上的不足,以拖延表決」,但這已無濟於事。離場鬧劇在網上社交平台廣泛流傳,「等埋發叔」一語更成為香港人近日的口頭禪。

對於建制派是次的失誤,坊間已有不少評論。然而,筆者認為整件事應該被理解如下:

(1) 由建制派必須等待劉皇發的一票,可見他們估計至少會有四名泛民主派議員「轉軚」投贊成票 (只有這樣,發叔的一票才變得史無前例地重要。否則,發叔投票與否,根本無關痛癢)。建制派的估計不可能是天馬行空,而必定建基於一些可靠的來自中共的消息。這其實側面透露中共已經統戰部份泛民議員 (從這一方面看,梁國雄的說法不一定是無的放矢)。

(2) 由「轉軚」大熱湯家驊投下反對票、民主黨六票反對,可見中共的統戰工夫未能收效。這明顯出乎中共的預期 (否則,建制派不可能無力招架,錯漏百出)。

(3) 事前,中共一方面對泛民「轉軚」保持觀望態度,一方面制訂出 Plan B - 製造法定人數上的不足,導致「流會」,以拖延政改表決,從而爭取時間說服泛民人士改變立場。所謂「等埋發叔」只是藉口,非中共原意也。按照中共的計算,一旦泛民全體反對政改,建制派集體引致「流會」就是唯一的應急方案。

(4) 奈何中共未有對全體建制派予以清晰、具體的指示,只有民建聯、經民聯、新民黨能略知一二。加上缺乏演練,執行能力不足 (如未有留下一人於議事廳點人數),溝通出現問題 (這反映建制派內部的不和,至今仍未被完全消除)。結果,中共應急方案的落實,終以「未能全軍撤退,方案依舊被否決」的鬧劇形式告終。

據此,經民聯梁君彥急於約見中聯辦副主任解釋事件、葉劉淚灑商台,便不難明白了。說到底,他們只是希望「阿爺」高抬貴手,不要中斷自己的政治生命。今天展露些微的醜態,換來日後的安枕無憂,何樂而不為。

可悲的是,香港不少人至今仍沉醉於剎那的勝利,對箇中內情未嘗深究。中共不久極有可能扶植新建制派,取代庸碌無能的舊建制派,屆時香港人才懂得驚恐,只怕已經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