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整飭吏治

羅便臣上任後,大幅整頓港英政府的吏治。

裁汰舊有官員,推行「官學生計劃」

當時,布政司威廉‧堅已於 1859 年退休。首席大法官曉吾則在 1860 年春天致仕。至於安斯德,由於彈劾高和爾失敗,在 1859 年 3 月 (一說 1858 年) 被革去原來職務。大批官員的去職,為羅便臣肅清管治障礙帶來一定的方便。在輔政司孖沙 (W. T. Mercer) 的協助下,羅便臣不久成立了一個「公務員瀆職調查委員會」,對涉嫌與海盜黃墨洲進行不法貿易的總登記官高和爾展開調查。另外,委員會又調查涉嫌包庇與經營妓院的警察司梅理 (Charles May)。經過一連串的聆訊,高和爾最後被免職,而梅理則得以原職留任。

在整肅舊有官員的同時,羅便臣於 1861 年 3 月向定例局提出實行「官學生計劃」。7 月,有關計劃被送交倫敦審議。10 月 12 日,計劃正式刊憲。自此以後,港英政府的官員招聘得以制度化,官員質素大幅改善。尤其甚者,「官學生計劃」吸引了不少人才來港。日後一度擔任「香港總督」的梅含理爵士 (Sir Francis Henry May) 和金文泰爵士 (Sir Cecil Clementi),便是由香港官學生制度培訓出來的。

羅便臣深信,「官學生計劃」要行之有效,相關配套必不可少。有見及此,他積極爭取:

(1) 調高港英政府官員的薪酬;

(2) 容許官員私人執業 (寶靈過去對此表示強烈反對);

(3) 為官員設立退休金計劃 (pensions scheme)。

細究羅便臣的用心,其旨在透過改善官員們的地位和待遇,從而培養他們對港英政府的歸屬感,使他們願意盡忠職守,為香港市民服務。

「官學生計劃」能在香港發揮正面作用,羅便臣可謂居功至偉!

促進了解和溝通,改善與華人社群的關係

除了上述所說,羅便臣亦十分關注華人社群的權益。

儘管羅便臣在 1860 – 1863 年間曾強硬鎮壓華人示威者 (示威者一方面不滿港英政府收緊對當舖的管制,一方面反對政府強迫為碼頭搬運工人登記),他卻注意到港英政府、華人雙方的誤解往往源於語言上的障礙。又他估計,120,000 在港華人當中,熟知香港法律及政治制度 (香港開埠後一直奉行英國法,以及英式的政治制度,只是具體執行 / 功能上與英國的有別) 者只怕不足 500 人。他於是在 1862 年 3 月 1 日出版首份《香港憲報》(Government Gazette) 的中文版本,名為《香港轅門報》,讓華人社群準確認識香港的法律,並充分了解港英政府的運作,從而消解華人與港英政府之間的矛盾。

1861年,羅便臣更將戴維斯年代所推行的「保甲制」廢除,改以總登記官主管華民事務。政府與華人社群的溝通因此加強。

要求英資報館的編輯確保報導的真確性

鑑於英資報館出版的報章經常採用大篇幅報導港英政府的醜聞,羅便臣以「容易對社會構成動盪」為理由,要求各英資報館的編輯們於撰寫每篇報導時,必須保證每篇報導帶有一定的真確性。

不過,整體而言,「出版自由」於當時仍可維持,港英政府對此並未作出過份的干預。

改組定例局,鞏固總督權力

羅便臣將定例局予以改組,除了總督為主席外,政府五名主要官員獲委任為官守議員,另外則有一名政府官員與三名獨立人士成為非官守議員。

而有鑑於寶靈的填海方案在 1859 年於定例局二讀時遭輔政司和按察司投反對票否決,羅便臣通過了一項新規定:禁止政府官員投票反對總督的提案。自此,總督的權力得到進一步鞏固。

結語

羅便臣大刀闊斧的整頓,無疑令港英政府的管治質素有所改善。

徐承恩稱羅便臣治下的香港「漸入佳境」,誠非虛言。

[主要參考資料]

1. 安德葛 (G. B. Endacott),A Biographical Sketch-Book of Early Hong Kong。

2. 徐承恩,《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