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香港誕生:命名、邊界確立

香港於歷史舞台上出現,始於 1839 - 1842 年的「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前,香港雖曾被來自中原的王朝 (包括:秦、兩漢、西晉、隋唐、宋、元、明、清等)、南越國統治,但它始終未有自己獨特的名字、邊界。

直至 1841 年 1 月,清廷欽差大臣琦善與英國駐華商務總監查理‧義律草擬《穿鼻草約》,初步同意「將香港島及其港口割讓給英國」。英軍登陸赤柱期間,獲得女原住民陳群的引路,前往香港島北部 (據記載,當時陳群先後帶領英軍行經:現時的淺水灣道、香島道、黃竹坑道、香港仔大道、石排灣道、薄扶林道至西營盤一帶。此組道路一度被稱為「群帶路」)。途經香港村的時候,英軍向陳群詢問該處地名,陳氏以蜑家話 (一說客家話。但客家人向來重視「華夷之辨」,加上蜑家人自古飽受中原歧視,且最先與洋人通婚,按此,陳氏較有可能是蜑家人,說蜑家話) 回答英兵的提問。英兵由是得知「Hong Kong」的發音,並將之記載在香港政府的第二號憲報,成為全島的名稱。「香港」自此擁有屬於自己的名字。

至於香港邊界的確立,則歷經以下三個階段:

一、 1842 年《南京條約》-- 清廷將香港島,以及鄰近的鴨脷洲永久割讓予英國,此時的香港,主要指香港島、鴨脷洲全境。

二、 1860 年《北京條約》-- 清廷把九龍半島南部、界限街以南的地區,和鄰近的昂船洲永久割讓給英國。香港的版圖由是不復局限於香港島,而延伸至九龍半島南部。

三、 1898 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英國乘清廷遭受列強瓜分的威脅,向清廷提出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兩百多個島嶼 (九龍寨城除外),為期 99 年。香港的版圖推擴至深圳河、沙頭角一帶。

往後的日子,香港沒有再進一步發展邊界。今天香港的全境,大約定於 1898 年。

補充資料:阿群帶路圖

女原住民陳群為英軍引路的事跡,後來被人繪成圖畫,稱為「阿群帶路圖」。


「阿群帶路圖」的下方是一個海岸 (代表香港島北岸),岸上繪有數箱貨物和一些人物 (代表香港原居民與英國商人)。對上是一片海港 (代表維多利亞港),分別繪有一艘中國帆船和一艘英國商船,而遠方則隱約有一群山巒 (代表九龍半島)。

「帶路圖」雖然簡單,但卻將香港的特色充分透顯。香港是一個本地原住民 (客家人、蜑家人、圍村人) 和英國人聚集共處、互相合作的地方。它不單純是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小漁港,也不是無人居住的貧瘠荒島。而「維多利亞港」的港闊水深,更是香港一大賣點。

今天聲稱「香港乃中國固有領土的一部份」、「香港勾結外國勢力」、「香港必須依賴中國大陸」的人,他們根本完全置香港原有的特色於不顧,其賣港意圖甚為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