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二十四、用兵高麗 (下)

顯慶五年(庚申,公元六六零年)十二月,高宗命契苾何力、蘇定方、劉伯英、程名振兵分四路出擊高麗。

壬午,以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浿江道行軍大總管,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蒲州刺史程名振為鏤方道總管,將兵分道擊高麗。(資治通鑑卷二百)

青州刺史劉仁軌亦「以白衣從軍自效」。

青州刺史劉仁軌坐督海運覆船,以白衣從軍自效。(資治通鑑卷二百)

龍朔元年(辛酉,公元六六一年)春,正月,乙卯,高宗徵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萬四千餘人,以支援征伐高麗的軍事行動。

春,正月,乙卯,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萬四千餘人,詣平壤、鏤方行營。(資治通鑑卷二百)

除了本國人,高宗又利用回紇等諸部之士兵。

戊午,以鴻臚卿蕭嗣業為夫餘道行軍總管,帥回紇等諸部兵詣平壤。(資治通鑑卷二百)

高宗更為是次出征設計了《一戎大定樂》。其對這次軍事行動,可謂信心十足。

三月,丙申朔,上與群臣及外夷宴於洛城門,觀屯營新教之舞,謂之《一戎大定樂》。時上欲親征高麗,以象用武之勢也。(資治通鑑卷二百)

然而,百濟方面發生了一些事情,令征伐高麗之軍事行動受阻。且說蘇定方平百濟後,留郎將劉仁願鎮守百濟府城,王文度為熊津都督,安撫其餘眾。文度不久去世,百濟之僧道琛、福信竟乘機聚眾據守周留城,並迎立故王子扶餘豐於倭國(即日本),且引兵包圍劉仁願。

初,蘇定方即平百濟,留郎將劉仁願鎮守百濟府城,又以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撫其餘眾。文度濟海而卒,百濟僧道琛、故將福信聚眾據周留城,迎故王子豐於倭國而立之,引兵圍仁願於府城。(資治通鑑卷二百)

高宗詔用劉仁軌率領王文度之眾,攜同新羅兵以援救劉仁願。

詔起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將王文度之眾,便道發新羅兵以救仁願。仁軌喜曰:「天將富貴此翁矣!」於州司請《唐歷》及廟諱以行,曰:「吾欲掃平東夷,頒大唐正朔於海表!」(資治通鑑卷二百)

在仁軌之統領下,唐、新羅聯軍大破百濟兵士,百濟被殺、溺死者萬餘人。

仁軌御軍嚴整,轉斗而前,所向皆下。百濟立兩柵於熊津江口,仁軌與新羅兵合擊,破之,殺溺死者萬餘人。(資治通鑑卷二百)

道琛等人面對軍事上的失利,只好暫時釋去府城之圍,退守任存城。可是,新羅不久糧盡,道琛等人招集徒眾,勢力益張。

道琛等乃釋府城之圍,退保任存城;新羅糧盡,引還。任存城自稱領軍將軍,福信自稱霜岑將軍,招集徒眾,其勢益張。(資治通鑑卷二百)

劉仁軌之兵士人數不足,其只好和劉仁願聯兵。又高宗詔新羅出兵,其將金欽領兵救仁軌等,卻為福信敗於古泗。

仁軌眾少,與仁願合軍,休息士卒。上表詔新羅出兵,新羅王春秋奉詔,遣其將金欽將兵救仁軌等,至古泗,福信邀擊,敗之。欽自葛嶺道遁還新羅,不敢復出。(資治通鑑卷二百)

幸而,當唐軍處於不利的位置時,百濟內部出現矛盾。道琛被福信所殺。

福信尋殺道琛,專總國兵。(資治通鑑卷二百)

由於百濟出現問題,當時武后反對繼續對高麗用兵。

庚辰,以任雅相為浿江道行軍總管,契苾何力為遼東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為平壤道行軍總管,與蕭嗣業及諸胡兵凡三十五軍,水陸分道並進。上欲自將大軍繼之;癸巳,皇后抗表諫親征高麗;詔從之。(資治通鑑卷二百)

儘管在龍朔元年七月,蘇定方破高麗於浿江,進圍平壤,取得軍事上的勝利。

秋,七月,甲戌,蘇定方破高麗於浿江,屢戰皆捷,遂圍平壤城。(資治通鑑卷二百)

契苾何力又大敗泉蓋蘇文之子男生於鴨綠江。

高麗蓋蘇文遣其子男生以精兵數萬守鴨綠水,諸軍不得渡。契苾何力至,值冰大合,何力引眾乘冰渡水,鼓噪而進,高麗大潰,追奔數十里,斬首三萬級,餘眾悉降,男生僅以身免。會有詔班師,乃還。(資治通鑑卷二百)

對高麗的戰事既罷,唐室即可把全副兵力用於處理百濟的叛亂上。龍朔二年(壬戌,公元六六二年)七月,劉仁願、劉仁軌終於大破百濟於熊津之東,拔真峴城。

丁巳,熊津都督劉仁願、帶方州刺史劉仁軌大破百濟於熊津之東,拔真峴城。(資治通鑑卷二百)

雖然高宗初時也有意令仁願、仁軌退兵,但仁軌堅持固守。

初,仁願、仁軌等屯熊津城,上與之敕書,以「平壤軍回,一城不可獨固,宜拔就新羅。若金法敏借卿留鎮,宜且停彼;若其不須,卽宜泛海還也。」將士咸欲西歸。仁軌曰:「人臣徇公家之利,有死無貳,豈得先念其私!主上欲滅高麗,故先誅百濟,留兵守之,制其心腹;雖餘寇充斥而守備甚嚴,宜礪兵秣馬,擊其不意,理無不克。旣捷之後,士卒心安,然後分兵據險,開張形勢,飛表以聞,更求益兵。朝廷知其有成,必命將出師,聲援纔接,凶醜自殲。非直不棄成功,實亦永清海表。今平壤之軍旣還,熊津又拔,則百濟餘燼,不日更興,高麗逋寇,何時可滅!且今以一城之地居敵中央,苟或動足,卽為擒虜,縱入新羅,亦為羈客,脫不如意,悔不可追。況福信凶悖殘虐,君臣猜離,行相屠戮;正宜堅守觀變,乘便取之,不可動也。」衆從之。(資治通鑑卷二百)

後來,仁願、仁軌乘百濟王豐與福信等防備不足,施以突擊,拔其支羅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柵,殺獲甚衆,勢不可擋。

時百濟王豐與福信等以仁願等孤城無援,遣使謂之曰:「大使等何時西還,當遣相送。」仁願、仁軌知其無備,忽出擊之,拔其支羅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柵,殺獲甚衆,分兵守之。(資治通鑑卷二百)

福信等人以真峴城險要,加以固守。仁軌方面,其乘機復通新羅運糧之路;至於仁願,則向朝廷奏請增兵,高宗於是詔發淄、青、萊、海之兵七千人以赴熊津。

福信等以真峴城險要,加兵守之。仁軌伺其稍懈,引新羅兵夜傅城下,攀草而上,比明,入據其城,遂通新羅運糧之路。仁願乃奏請益兵,詔發淄、青、萊、海之兵七千人以赴熊津。(資治通鑑卷二百)

百濟方面,福信、百濟王豐相互猜忌。福信欲設計以殺豐,卻反為豐所知悉,先發制人,率親信襲殺福信。福信死後,百濟力量空虛,真峴城因而失陷。此時,豐只好向高麗、倭國乞師以拒唐兵。

福信專權,與百濟王豐浸相猜忌。福信稱疾,臥於窟室,欲俟豐問疾而殺之。豐知之,帥親信襲殺福信,遣使詣高麗、倭國乞師以拒唐兵。(資治通鑑卷二百)

最後,補充一點,高麗方面,浿江道大總管任雅相於龍朔二年(壬戌,公元六六二年)二月逝世。

甲戌,浿江道大總管任雅相薨於軍。雅相為將,未嘗奏親戚故吏從軍,皆移所司補授,謂人曰:「官無大小,皆國家公器,豈可苟便其私!」由是軍中賞罰皆平,人服其公。(資治通鑑卷二百)

而蘇定方亦以平壤久攻不下,加上大雪連天,決定解圍而還。

戊寅,左驍衛將軍白州刺史沃沮道總管龐孝泰,與高麗戰於蛇水之上,軍敗,與其子十三人皆戰死。蘇定方圍平壤久不下,會大雪,解圍而還。(資治通鑑卷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