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四十四、薛仁貴征西:唐室對西北戰事之「轉攻為守」

高宗咸亨元年(庚午,公元六七零年)四月,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其又與于闐聯手,襲取龜茲撥換城。

夏,四月,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與于闐襲龜茲撥換城,陷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一)

西北動亂再起,高宗只好罷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四鎮。

罷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四鎮。(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一)

另一方面,高宗起用薛仁貴、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人,以討吐蕃,並援送吐谷渾返回故地。

辛亥,以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副之,以討吐蕃,且援送吐谷渾還故地。(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一)

不過,唐室此時不免有後顧之憂。高麗被平定後,其仍有不少殘餘的叛逆分子。

高麗之民多離叛者,敕徙高麗戶三萬八千二百於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諸州空曠之地,留其貧弱者,使守安東。(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一)

高麗酋長劍牟岑更於咸亨元年作反,唐室被迫陷於兩線戰爭 (即two-front war)。

高麗酋長劍牟岑反,立高藏外孫安舜為主。以左監門大將軍高侃為東州道行軍總管,發兵討之,安舜殺劍牟岑,奔新羅。(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一)

西北遠征軍方面,擔任副手的郭待封與主帥薛仁貴不和,「仁貴所言,待封多違之」。

郭待封先與薛仁貴並列,及征吐蕃,恥居其下,仁貴所言,待封多違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一)

二人之不和,終引致唐軍為欽陵(吐蕃祿東贊之子)所大敗,全軍覆沒。

軍至大非川,將趣烏海,仁貴曰:「烏海險遠,軍行甚難,輜重自隨,難以趨利;宜留二萬人,為兩柵於大非嶺上,輜重悉置柵內,吾屬帥輕銳,倍道兼行,掩其未備,破之必矣。」仁貴帥所部前行,擊吐蕃於河口,大破之,斬獲甚眾,進屯烏海以俟待封。待封不用仁貴策,將輜重徐進,未至烏海,遇吐蕃二十餘萬,待封軍大敗,還走,悉棄輜重。仁貴退屯大非川,吐蕃相論欽陵將兵四十餘萬就擊之,唐兵大敗,死傷略盡。(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一)

仁貴、待封與阿史那道真,和欽陵約和而返。高宗得悉唐軍大敗後,敕令樂彥瑋至軍中調查唐軍大敗的原因,並把三人押送京師。三人最後雖得免死,但難逃被除名的命運。

仁貴、待封與阿史那道真並脫身免,與欽陵約和而還。敕大司憲樂彥瑋即軍中按其敗狀,械送京師,三人皆免死除名。(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一)

既有後顧之憂,經濟基礎又不穩固,加上將帥陣前不和,難怪唐室自此以後對西北戰事漸採守勢。

於此,介紹一下欽陵。其為祿東贊之子,其弟贊婆、悉多于、勃論皆有才智、謀略。祿東贊死後,欽陵繼承父業,三位弟弟則領兵鎮守外地。鄰國見之,莫不畏懼。

欽陵,祿東贊之子也,與弟贊婆、悉多于、勃論皆有才略。祿東贊卒,欽陵代之,三弟將兵居外,鄰國畏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