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七十三、立儲餘波

貞觀十七年九月,癸未,太宗徙承乾於黔州。同月甲午,太宗又徙順陽王李泰於均州。

癸未,徙承乾於黔州。甲午,徙順陽王泰(案:魏王泰先徙東萊王,再徙順陽王)於均州。上曰:「父子之情,出於自然。朕今與泰生離,亦何心自處!然朕為天下主,但使百姓安寧,私情亦可割耳。」又以泰所上表示近臣曰:「泰誠為俊才,朕心念之,卿曹所知;但以社稷之故,不得不斷之以義,使之居外者,亦所以兩全之耳。」(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

貞觀十八年十二月,承乾卒於黔州。

壬寅,故太子承乾卒於黔州,上為之廢朝,葬以國公禮。(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

儲位之爭至此大局已定。而太宗之所為,亦未有徇私而忘公。

然而,李治並不算得上真能穩坐儲位。蓋太宗仍心存猶豫也。貞觀十七年十一月,太宗曾以李治仁弱,意圖改立吳王李恪。

上疑太子仁弱,密謂長孫無忌曰:「公勸我立雉權,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無忌固爭,以為不可。上曰:「公以恪非己之甥邪?」無忌曰:「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儲副至重,豈可數易?願陛下熟思之。」上乃止。(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

幸得長孫無忌力爭,李治才不被太宗所廢。而太宗之所以立吳王恪,其心中亦有一番計較。

十二月,壬子,上謂吳王恪曰:「父子雖至親,及其有罪,則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漢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陰圖不軌,霍光折簡誅之。為人臣子,不可不戒!」(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

由上述文字,我們可見當時吳王恪當有一定的勢力。太宗生怕日後李治即位,仁弱怯懦,無法統馭吳王恪,將令吳王恪圖謀不軌。其於是想出立吳王恪為太子之辦法。可是,長孫無忌既力爭到底,太宗亦無可如何,其只好親自叮囑吳王恪切勿打算謀反。

長孫無忌之維護李治,又不止於一次。

(貞觀十八年)夏,四月,上御兩儀殿,皇太子侍。上謂群臣曰:「太子性行,外人亦聞之乎?」司徒無忌曰:「太子雖不出宮門,天下無不欽仰聖德。」上曰:「吾如治年時,頗不能御常度。治自幼寬厚,諺曰:『生子如狼,猶恐如羊。』冀其稍壯,自不同耳。」無忌對曰:「陛下神武,乃撥亂之才,太子仁恕,實守文之德;趣尚雖異,各當其分,此乃皇天所以祚大唐而福蒼生者也。(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

我們可說,李治得以順利繼承皇位,長孫無忌乃最大之功臣。

和太子承乾不同,李治為人謙厚、沒架子,其曾引高士廉同榻視事,又為士廉設案。

太子引高士廉同榻視事,又令更為士廉設案,士廉固辭。(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

補充一些資料,早於貞觀十七年六月,高士廉已辭去右僕射一職,而任「開府儀同三司、勳封如故,仍同門下中書三品,知政事」。

丁酉,右僕射高士廉遜位,許之,其開府儀同三司、勳封如故,仍同門下中書三品,知政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