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 星期六

元代雜劇與散曲

元曲是雜劇和散曲的合稱。

雜劇由曲詞、賓白和科介組成,並有完整的故事情節。

1. 曲詞 - 歌唱部分,主角一人獨唱,其他角色可說白,但不能唱。

2. 賓白 - 說白,對話為賓,獨語為白。

3. 科介 - 關於劇中人物動作、表情、音響效果的舞台指示。

故事一般分四折 (段落),一套樂曲伴唱一折。四折之外,還可另加「楔子」。楔子常放在劇本開頭,相當於序幕,但也可放在折與折之間作為過場戲。楔子的作用是補充正文、簡介內容,或貫串劇情。雜劇末尾多有兩句或四句韻語作結,概括全劇內容,稱「題目正名」。

雜劇演員分末 (男角)、旦 (女角)、淨、丑四類。「正末」是劇中男主角,「正旦」是女主角。其他是配角,如外末、沖末、外旦、搽旦等。淨是畫花面的男配角。此外有孤、孛老、卜老、邦老等腳色。

元代四大雜劇,包括:《竇娥冤》、《漢宮秋》、《梧桐雨》、《趙氏孤兒》。

I.《竇娥冤》

全稱《感天動地竇娥冤》,是關漢卿的代表作,劇中批判元代官吏貪贓枉法,草菅人命,以及百姓有冤無路訴的黑暗現實和政治弊病。

II.《漢宮秋》

馬致遠作品。取材《漢書》、《後漢書》,關於西漢王昭君被派往匈奴和親的故事。

III.梧桐雨

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白樸的代表作。取材白居易《長恨歌》和陳鴻《長恨歌傳》,講述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

IV.《趙氏孤兒》

全名為《趙氏孤兒大報仇》,作者為紀君祥,劇情敘述春秋時期晉貴族趙氏,被奸臣屠岸賈陷害,慘遭滅門,倖存下來的趙氏孤兒趙武長大後為家族復仇。

另有<倩女離魂>,全名為<迷青瑣倩女離魂>,鄭光祖創作,取材自陳玄祐《離魂記》。鄭光祖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合稱為「元曲四大家」。

元代雜劇之所以興盛,原因有四:

a. 儒學衰微,「文以載道」被動搖,過往遭看不起的雜劇,因而得到自由發展的機會。

b. 雜劇內容反映現實,較受觀眾歡迎。

c. 商業經濟繁榮,都市興起,文娛需求增加,娛樂事業興盛,藝術表演社會化和商業化,有利戲劇發展。

d. 科舉廢除,文士在政治上無出路,才力無所用,遂將精力轉移,努力創作雜劇。

至於散曲,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形式短小,語言精鍊。文人寫的小令多半典雅,民間的則偏向俚俗。套數又稱套曲、散套。

<天淨沙秋思>是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卻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淒苦愁楚之情。語言簡潔凝練,意蘊深遠。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評價元曲:

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勝,而莫著於元曲。蓋元劇之作者,其人均非有名位學問也;其劇作也,非有藏之名山,傳之其人之意也。彼以意興之所至為之,以自娛娛人。關目之拙劣,所不問也;思想之鄙陋,所不諱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顧也;彼但摹寫其胸中之感想與時代之情狀,而真摯之理與秀傑之氣,時流露於其間。故謂元曲為中國最自然之文學,無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