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0日 星期六

馮友蘭及其中國哲學史研究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兩卷本是首部完整闡述中國哲學發展歷史的著作。

在它之前,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 (卷上)》僅涵蓋先秦。儘管後來有《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及《中國中古思想小史》發表,胡適並未對魏晉以後的哲學史予以系統的清理。

對全部中哲史進行清理,馮友蘭是第一人。

馮友蘭對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另一大貢獻是:他嘗試同情地了解各期哲學家的思想。這裡說的「同情地了解」,是相對胡適而言。

胡適談孔孟老莊,幾乎是從孔孟老莊擷取西方哲學中有關語言邏輯的部份。《中國哲學史大綱 (卷上)》前身為《先秦名學史》,《先秦名學史》的英文名正是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偏偏中國先哲不擅長理論建構而好談倫理道德、人生價值,胡適的入路實際是達不到對中國先哲的客觀如實的理解。

馮友蘭和胡適不同的地方是,他直接本著經典作詮釋,甚至讓經典自身說話。看過《中國哲學史》兩卷本的人,常有一種感覺,覺得大段大段引文沉悶乏味。其實,之所以要大段徵引,不加解語,就是要讓史料自身發聲。歷史系研治思想史的學者們較喜歡用馮氏兩卷本作參考書,就是因為它符合撰寫歷史的筆法。

不過,馮友蘭並非沒有自身的哲學立場。他篤信西方新實在論,對康德的道德形上學、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全無了解。在解釋先秦諸子時,問題尚未浮現,一去到宋明理學,解朱子的「理」、「朱陸異同」時,就開始強不知以為知,把「理」解成柏拉圖的理型,把朱陸之別看成客觀主觀唯心主義之爭。朱子的「理」從未脫離「大哉乾元,萬物資始」的規範,是生生天道,怎會是杯的理型、飛機的理型之類?至於唯心主義,是西方形上學的一個派別,西方形上學是觀解的、理智的形上學,不是道德實踐的形上學。朱陸同重道德實踐,怎會是唯心主義者?

牟宗三批評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兩卷本是「膿包哲學」,他說:

「說到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是比胡適進了一步,至少表面上很像個樣子,一直到現在,西方人認為中國哲學史,還是以馮友蘭所作的為最好,余英時也這樣說。但他的討好,其實是表面的,因為他此書有一討巧的地方,平常人看不出來。他用的是選錄方式,西方人寫哲學史大體是用詮釋的方式。選錄方式不是不可以,但馮友蘭作這本書很狡猾,說好聽是很謹慎,所以很能保持一種『學術謹嚴』的氣氛。因為他很少對所引的文獻加以解釋,他盡量少說自己的話,盡量不做判斷,所以讀者實在很難猜透他到底對那些文獻懂呢?還是不懂?到了他該說話時,他就說幾句不痛不癢的話。若有真正下論斷的大關節,則一說便錯,由此,我們便可看出他實在不了解。所以很早我就說他這本哲學史是『膿包哲學』,膿包的特性是外皮明亮精光,但不可挑破,挑破便是一團膿,我是一向不欣賞那種書的。這本哲學史大體上卷還像樣,主要是他用了他那一點邏輯知識整理了名家,有一點成績,其他講儒家、道家都不行。先秦都講不好,後來魏晉道家、隨唐佛學更難講,他根本是門外漢,於宋明理學更是門外的門外。他以為他懂得朱夫子,但他何曾知道朱夫子是理學家,不是西方的新實在論,他以西方的新實在論來解釋朱子,這當然是不相應的。他後來又講『新理學』,以程朱自居,這都是妄人妄作......近代中國人對中國哲學的討論就未上軌道,像馮友蘭的《哲學史》,對中國哲學的發展中歷代各期哲學核心問題根本未接觸到,更遑論有什麼有價值的討論。以如此之書,而不論中西都公認它是一本代表作,這表示這一代的中國人實在太差勁了,不但對不起祖宗,也對不起世界,這真是這一代中國人的恥辱。」(<客觀的了解與中國文化之再造>)

撇開宋明理學,即使是南北朝隋唐佛學,馮友蘭也不了解,錯解固然難免,最不幸是篩選原始材料都有問題。牟宗三說:

「又如署名慧思作的《大乘止觀法門》,我在東海大學時便抄錄了全文,它比較容易看,而且很有系統,但是它不能代表天台宗;它是一本偽托的書,以前陳寅恪先生已經注意到了,他認為是習華嚴宗者的假托,他的見解,我是由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裡知道的,但是馮友蘭沒有確定陳寅恪先生的說法,所以他依然依據《大乘止觀法門》一書來論述天台宗,好多人都是如此。這皆由於不明天台宗義理的緣故,亦由於面對天台文獻而不能讀,甚至亦不知何者是天台文獻的緣故。」(《我的學思經過》)

《中國哲學史》兩卷本的哲學水準如何,大家可略窺一二。

然而,馮友蘭把二程兄弟分開,謂程顥思想近似陸九淵心學,程頤思想近似朱子理學,為牟宗三的「三系說」鋪了路。他談明代理學轉入清代考據學,專辟一章「清代道學之繼續」,亦啟發了余英時用「內在理路」方法研究戴震與章學誠。

大概在開出一新學術議題供後人爭議、發揮上,馮友蘭是有貢獻的。他的不足在於未有就某一議題深入用功。

2019年3月29日 星期五

牟宗三的人生智慧

新儒學大師牟宗三先生 1993 年接受亞視訪問,被問及昔日戰友相繼較自己早離世,有何感受,他說了一段很精警的話:「在情感上實在是有孤獨,不能說沒有。但是,這個無所謂,生活只要有一個奮鬥的方向,它就永遠無所謂悲觀。困難是困難,但是並不悲觀。」

佛家言人是有情眾生,因為有情,所以痛苦。

當陪伴多年的結髮妻撒手人寰,誰能在寂靜的晚上不獨自回首昔日美好時光?越回首前事,再對照今後要孤零零一個人走下去,那份沉重、那份壓力,委實不易排遣。不少老人選擇隨老伴仙遊,自殺死了,就是因為他 / 她承受不住情感上的孤獨。

喪失雙親的子女、國亡家破的遺民,也面對類似困境,而容易有輕生的念頭。前者對父母有情,後者對故國有情。

情苦無法透過理論思維獲得安頓。一個喪妻的人,縱使你給他論證一大堆「世間萬物都是有生有滅」、「放下執著才能享有幸福人生」,他仍然是思念著亡妻,心裡仍然在痛。同樣道理,安慰失戀的人的最佳方法是陪他們喝酒解憂。誰不知為了一棵樹放棄整個森林很愚笨?只是當下始終耿耿於懷。

情苦威力大到足以摧毀人的生命。可是,它能不能被逆轉呢?準確些問,「當人為情所困、苦痛欲絕時,自殺是不是唯一的結局?」

牟生給予的答案是否定。

要好好理解牟生的話,或可從「人身難得」切入。

「人身難得」源自偈語「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意思是:人身是十分難得的,此生已經得到人身,如果不知道珍惜它,用它來修行,要等到哪一生才能再獲得可以修行的人身呢?

嫌「修行」二字礙眼,大可轉成其他有價值有意義的事,例如:旅遊、寫作、交友、看電影......沒有人身,這些事情如何可能?

人身是非常有趣的,它能知覺,能感通,能堅持,能辨別是非,能追慕古聖先賢,能構想未來日子......有人身,才可成就價值意義。相反,價值意義即歸於空無。

假如清楚肯定下世仍可為人,今世輕生一下亦無所謂,問題是:

(1) 誰敢肯定必有來世?

(2) 即使有來世,我們果真百分之百能再為人,而不為畜生死物?

「人身難得」其實是對治情苦的「九轉還丹」,令人由萬念俱灰重新獲得生存鬥志。真正領悟 (覺悟、體悟) 到「人身難得」,就知道人生再苦,我至少還有人身,可做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發光發亮。此即牟生「生活有一個奮鬥的方向」,沒錯,人會傷心孤單,但此只是一時,新生的價值意義會讓人逐漸遺忘苦痛,謂之「不斷斷」(佛家天台宗語,不切斷諸煩惱境而能斷一切煩惱。牟生很喜歡天台宗,視之為圓教,可能和此有關)。

人身難得,卻容易墮落,自作孽,作繭自縛。在訪問尾聲,牟生補充:「所以人要永遠奮鬥,一天不能墮落的。」沒有真切的人生體驗,決不能說出如斯鞭辟入裡的境界語!

2019年3月28日 星期四

胡適談自由主義

胡適說:「總結起來,自由主義的第一個意義是自由,第二個意義是民主,第三個意義是容忍 - 容忍反對黨,第四個意義是和平的漸進改革。」

「自由」是什麼意思?胡適有另一段話:「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

「自由」是每一主體的個人自由、個人選擇,統治者不能恃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剝奪之、限制之。個人自由、個人選擇何時才受限制?對他人構成具體傷害。此即密爾 (J. S. Mill) 的傷害原則 (harm principle)。

民主,胡適說:「民主政治是幼稚園的政治」。為何將「民主政治」稱呼做「幼稚園的政治」?因為「學政治的人都受了教科書的蒙蔽,誤信議會式的民主政治需要很高等的公民知識程度,而專制與獨裁只需要少數人的操控。」

胡適認為,民主政治「不甚需要出類拔萃的人才」,是「常識的政治」。另外,「政府的權力縮小到警察權」,與民休息,無為而治。

從英國的洛克 (John Locke) 到美國的諾齊克 (Robert Nozick),都傾向「小政府」(minimal state)。胡適亦相信這一套。至於無為而治,是中國傳統道家的智慧,胡適把它和自由主義作了有機結合。

「容忍反對黨」教人想起陳獨秀晚年說:「『無產階級民主』不是一個空洞名詞,其具體內容也和資產階級民主同樣要求一切公民都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罷工之自由。特別重要的是反對黨派之自由,沒有這些,議會或蘇維埃同樣一文不值。」

胡適相信,每個人都享有應得權利 (受憲法保障的基本自由),但權利之所以能實踐,全賴他人予以尊重、接納。一個不尊重人家發言的國度,言論自由怎能被行使?他因此說:「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

和平漸進改革,跟暴力激進革命對揚,前者是保守主義的主張。伯克 (Edmund Burke) 批評法國大革命是「一場顛覆傳統和正當權威的暴力叛亂,而非追求代議、憲法民主的改革運動」,「企圖切斷複雜的人類社會關係的實驗,因此淪為一場大災難」。他指出,傳統累積數個世代的智慧,更能作為立身處世的依據,其可被慢慢改變,卻不能被全盤否定,一筆抹殺。

簡單幾句話,就把握住英美自由主義的精髓,胡適果然厲害!

2019年3月27日 星期三

東方的憂鬱

馬克思主義本身就具有唯我獨尊、威權獨裁的色彩,加上列寧提出以先鋒黨去領導無產階級進行革命、先鋒黨黨員不得對其領導層有異議,蘇俄專制獨裁之嚴重,可見一斑。

更不幸是,蘇俄乃「雙料中毒」,除了馬列主義,俄國有極悠久的君主專制獨裁傳統。

由俄羅斯沙皇國的伊凡四世起,權力牢牢掌握在沙皇手中,臣民動輒被屠殺。即使開明如彼得大帝,他是利用君主專制的優勢,帶領俄國走向現代化,對於為興建聖彼得堡而喪生的老百姓,彼得大帝何嘗有所憐惜?以後的沙皇大體是政策方向上傾向西化、現代化,體制則專制獨裁如舊,直至二月革命前仍未中斷。

列寧建立的新政府,雖云一黨專政,實際仍是一人獨裁,後來的史太林,儼如赤色沙皇。托洛斯基甚至說:「紅軍的組織原則與沙皇軍隊的組織原則是非常相似的」。沙俄政府的陰魂寄居在蘇俄體內,揮之不去。

與俄國類似,中國也有極悠久的君主專制獨裁傳統,君主視人命如草芥。

清朝覆亡後,民國始建,民國的共和體制乃美國的舶來品。這本來是件好事。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伴隨反傳統而來的,是英美式的自由主義,此尚且無問題。

然而,英美於巴黎和會支持德國在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致使中國知識分子痛恨英美,連帶把英美式的自由主義棄如敝屣,一面倒投向當時釋出善意的蘇俄與馬列主義。他們既對馬列主義一知半解,亦不清楚蘇俄有專制獨裁傳統,不能與英美等民主國家相提並論。「全盤西化」演變成「一面倒親蘇」,中國自此都「雙料中毒」。

1991 年 12 月 25 日,戈爾巴喬夫 (又譯戈巴卓夫) 宣佈蘇聯解體,俄國總算去除馬列主義的毒素。可是,從今天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打虎」形象,以及他獲選俄羅斯最受歡迎的人,俄國始終未能走出一人獨裁的陰霾。從文化發展史的角度看,誠堪可惜!

中國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由中國共產黨一黨領導。黨員幾年前必須看《蘇聯亡黨亡國二十年祭》紀錄片,從中汲取教訓,反映中共領導層不認為蘇聯解體是好事。習近平上台後,揭櫫「中國夢」大旗,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極端民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搭配權貴資本主義 (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再夾雜馬列獨裁遺毒,跟西方英美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可謂格格不入。

難怪美國副總統彭斯說:「蘇聯垮台之後,我們認為中國將不可避免地成為自由國家。帶着這份樂觀,美國在廿一世紀前夕向中國敞開大門,將中國納入世界貿易組織......希望中國的自由將蔓延到各個領域 - 不僅僅是經濟,更是政治上,希望中國尊重傳統的自由主義原則、尊重私人財產、個人自由和宗教自由、尊重人權。但是這個希望落空了。」

2019年3月26日 星期二

《科學怪人》的思想內涵

《科學怪人》,又譯作《法蘭克斯坦》(Frankenstein),是 1818 由英國作家瑪麗・雪萊 (Mary Shelley) 撰寫的科幻小說。筆者初次閱讀此書,是在中三時。儘管文辭稍為艱澀,故事卻引人入勝。今日重讀,更見其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

故事講述維多・法蘭克斯坦 (Victor Frankenstein) 是一名科學家。他想靠自己的力量創造一個完美的人。於是,他在墳場精挑細選,挖出不同屍體,以專業知識判斷屍體內哪些部份還能使用,再將之集合拼湊成人形,通過電擊賦予其生命。人造人誕生了,卻長相極醜,猶如怪物。法蘭克斯坦嚇得離怪物而去。怪物樣貌雖醜,心地則很善良,無奈世人以貌取人,怪物歷盡歧視、冷眼後,心生寂寞,希望創造他的主人能另造一個女性怪物作為他的配偶。豈知法蘭克斯坦在完成之際竟將女性怪物毀滅,怪物把心一橫,展開大報復,殺害法蘭克斯坦的弟弟和未婚妻。法蘭克斯坦追殺怪物,怪物也本能地逃亡。最後,來到北極,法蘭克斯坦死去,怪物亦因生無可戀 (仇人已死,再沒仇可以報) 而死。

現代是一個相信實證科學相信到接近迷信的時代。曾聽人說,從前最偉大的人物是耶穌、釋迦,當下最偉大的人物是科學家。科學家透過實驗控制自然、支配自然、征服自然,他們覺得上帝的大能跟自己相差不了多少。維多・法蘭克斯坦想用墳場死屍創造一個完美的人,念頭本來是極為荒誕的,但他確實做起來,滿心以為計劃一定成功,此正反映科學家的狂妄自大,完全不知實證科學自身的局限。

維多・法蘭克斯坦終於失敗,造出一頭怪物,這裡瑪麗・雪萊帶出人終究非上帝,上帝造人尚且有缺陷,阿當夏娃會偷吃禁果,何況人造人?值得注意是維多・法蘭克斯坦的反應,嚇得逃離現場,請注意,他勉強是怪物的「父親」,他走了,怪物何處得食物?何處得享溫情?瑪麗・雪萊要批判科學家的不負責任 (科學家本人根本承受不起自己狂想造出的惡果,唯有拔腿就跑),兼為被遺棄者的言行怪異申冤。

怪物初時也不是窮凶極惡,他是經過一輪歧視、冷眼才把心硬起來,歧視、冷眼源自他醜陋的外表。世界上的人都是外貌協會會員,無從體悟到「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希望有一配偶陪伴自己,此其實是怪物最卑微的請求,孤獨地過日子是最難忍受的。偏偏維多・法蘭克斯坦連此請求都不答應,生無可戀,為何當初要讓我出生,怪物追殺法蘭克斯坦,實際是要同歸於盡。

現在整容變得很普遍,人就是愛外在美,內在美的欣賞都是由外在美導引出,此一人之劣根性,瑪麗・雪萊早就洞察出。作家黃秋耕說:「人生的痛苦是無窮的,它具有各種各樣的形式,但其中最可憐的,最無可挽救的痛苦就是孤獨,是永久沒有一個伴侶。」不也正是怪物的處境嗎?子女因不堪人生苦難而怪責父母,用刀砍劈,尤其司空見慣。

《科學怪人》,是一部科幻小說,亦是瑪麗・雪萊對人生、社會、文化的反思。

只要她安好,就足夠

當我寫這篇文章時,內心充滿著無邊的喜悅,因為曉瑩終於重開她的個人網站了。好一段時間,輸入網址後是空白一片,教人心焦。慶幸一切都過去,熟悉的照片,詩化的文字,只要她無恙就好。

我很想跟曉瑩在一起,但如果她和我一起根本不快樂,我何必強迫?從她過去的表情和話語,我知道她最深愛她男友,她很擔心失去他。她曾說,不選擇馬上答應結婚,是因為她不想另一半達到目標就懈怠起來,不再愛她。她希望和他永永遠遠的甜蜜地相戀。我當年聽著,就知道曉瑩另有所指,她希望陪伴多年的男友繼續給她甜蜜。

愛一個人是很奇怪的事。一方面,你想佔有,想永遠和對方在一起,你會妒忌她和別人好,最極端當然是上床。可是,另一方面,你又會擔心對方,擔心她過得不快樂、吃苦、看不開。後者有時會凌駕前者,即就算所愛永遠不會和你一起,已跟很多伴侶上過床,你依然著緊她、擔心她。這種不忍不捨,竊以為是愛情一光輝的地方。

這段日子,我思前想後,曉瑩已不再年青貌美,已不再有可能和我共同締造美好回憶,已是別人的妻子、在靈肉上為別人所佔有......萬分痛心之際,看到她的個人網頁長期空白,面書長期空白,我擔心她發生了什麼事。我不想她出事,我一無所有沒緊要,只要她安好。對,她安好就夠。

我相信她男友會更愛惜她的。至於我,她可能早就忘記。

回想過去我們交談的一段日子,曉瑩對我始終輕蔑、看不起。印象中,她說過:「你都未拍過拖!」、「你係咪寫評論寫上腦呀!」、「我最討厭齋講唔做嘅人,你咪係呢種人囉!」、「我唔覺得坐摩天輪好浪漫,你係咪睇得多韓劇呀?」、「你唔好係度扮情聖啦!」

我辯白,她覺得我好拗,不能共同生活。「我大部份時間只會陪我男友,其餘用來陪神交」,好幾年前的一句話,或許道出根本原因。她對我,既沒有情侶的愛,也沒有朋友的愛。我一直是自討苦吃。

事過境遷,都不重要了。現在曉瑩究竟在哪裡呢?過得怎麼樣?我通通不知道。可是,我相信沒有問題,至少曉瑩肯再次跟人分享她的世界。

最後,一如以往我在文章中述說,曉瑩是我生命中的「靚靚女神」,是我見過最美的女人,是我生命中的林黛玉、花蕊夫人、輕舞飛揚......她老了又怎樣?我滿腦子都是她大學時的倩影。她不愛我又怎樣?我反正除了她什麼人都愛不上。我可以頂天立地、理直氣壯說「我愛曉瑩」,直至老死,這原來就是一種幸福。很多人每天都在自欺!

希望曉瑩多享些福氣,兩小口子早日買到樓,想去旅行就去多些不同地方,拍多些照片。我則要把握人生這最後十餘年時間 (我預計四十餘歲就差不多了),多些用功,寫多些文章,做多些學問。

未圓湖的波光,觀音灣的輕談,海旁的誓言,終身不忘。

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大中華毒

台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日前接受訪問,提到「習 (近平) 思想近似國父 (孫中山) 的三民主義」,他說:「自古以來,我們的政治思想可以說就是社會主義的思想」、「孫中山的民主主義,就是為了求中國的民主、自由、主權獨立」、「現在『一帶一路』的計劃,我的解釋就是濟弱扶窮」。

先做一些概念分析。「社會主義」有「科學的社會主義」和「理想的社會主義」之分。前者等同馬克思的共產思想,後者遙接孔子的大同世界。

習思想的「社會主義」是什麼內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 世紀馬克思主義。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科學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成功實踐和創新發展>,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表)。

孫中山解釋民生主義:「我們要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和外國是有相同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要全國人民都可以得安樂,都不致受財富不均的痛苦。要不受這種痛苦的意思,就是要共產。所以我們不能說共產主義與民生主義不同。我們三民主義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這樣的說法,人民對於國家,不只是共產,一切事權都是要共的。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民生主義第二講》)

一個是舶來品,一個是植根傳統,怎可說彼此相近呢?

退一步,就算習思想的「社會主義」實踐起來有民生主義影子,有私有制,有資源再分配,有照顧貧窮。敢問,國家是人民所共有?非也,一黨獨大。政治是人民所共管?非也,只有共官和權貴有資格過問。利益是人民所共享?非也,利益為貪官奸商所獨享。它如何近似民生主義?

再談民主主義,全面貫徹、準確落實習思想的中國大陸,現在可以一人一票選最高領導人麼?哪怕鄧小平「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的潛規則,習都不遵守,民主可謂遙遙無期。至於自由,《炎黃春秋》被整肅,李銳被夾硬蓋上黨旗,新疆人被送往教育營再教育,何處有自由呢?唯一勉強講得通是主權獨立。可是,動輒被他國氣得搬出「不得干涉我內政」,是否真的有自信,真的獨立起來,頗成疑問。然則,習思想果真以求中國的民主、自由、主權獨立為終極目標?

「一帶一路」是濟弱扶窮純屬誤會。根據民視新聞報導,「一帶一路」已讓不少夥伴國家債台高築。斯里蘭卡欠中國 80 多億美元無力償還,只好在 2017 年底把漢班托塔港移交給中國抵債。巴基斯坦亦擔心自己無力還債,被迫拿瓜達爾港來抵債。「一帶一路」背後,更多是一種霸權心態。

郝老把習思想和三民主義混為一談,實際是情感萌動、理性止步的結果。

早於 2016 年,他就對傳媒表示反港獨立場:「香港要獨立當然不可能,不僅北京反對,我也反對,說『香港人不是中國人』,這話出賣祖宗,不忠不孝」。郝老有認真了解過香港人何以有獨立訴求嗎?無。有認真了解過越來越多香港人說出「香港人不是中國人」的因由嗎?無。單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熱愛和篤信,置一個個具體的香港人於水火之中,大中華毒令他不知不覺當了共黨幫兇。

凌友詩在全國政協大會上的朗誦式發言惹起熱烈關注。不過,她另一番話其實更有意思:「我認識許多『深綠』的年輕人,研讀中國政治思想史和中國文化概論等書籍後,覺得中國文化偉大,轉而支持統一,建議到大陸交流的台灣青年,多閱讀傳統典籍和學習傳統文化。」

原來推廣中國歷史、中國傳統文化,都是有政治用心的。中國歷史、中國傳統文化容易誤導人去愛中國,再而令其將愛中國的情感投射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去,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唯一合法政權。凌友詩如此,郝老如此,甚至香港一班自稱「中國人」的人亦如此。

要破中共的迷陣,要麼熟讀中共黨史 (看它如何破壞傳統中華文化),要麼就是一定程度和中國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保持距離 (即「去中國化」)。依然堅持去讀中國歷史,去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盲信國家要統一、民族要復興,就難免為中共所欺所利用了。

2019年3月24日 星期日

赤色恐怖

1917 年 11 月 7 日爆發的十月革命能夠成功,源於 (1) 以克倫斯基為首的臨時政府繼續參與一戰 (2) 布爾什維克用「和平、土地、麵包」作招徠。全球第一個共產政權建立,不在資本主義爛熟的國度,而在東方農業古國,變相令馬克思大跌眼鏡。

內戰未幾爆發,列寧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戰爭平息,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停止配給制度,允許商品買賣,鼓勵外商投資,一時間,連遠在中國的孫中山都以為蘇聯放棄共產主義,俄人總算獲得一段美好光景。

奈何列寧 1924 年病逝,黨內發生托洛斯基和史太林的權力鬥爭。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等支持史太林,令托洛斯基備受孤立。托卒之在鬥爭中失敗,史掌控大局後並未念舊情,聯合布哈林,對抗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1927 年 12 月,蘇共第十五次黨代表大會後,托洛斯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先後被開除出黨。不久又因推行農業集體化 / 堅持新經濟政策的分歧,批評布哈林是黨內右傾投降主義,將布逼出政治局。至此,史太林大權獨攬。

假如史太林懂經濟,並知道要和人民同步呼吸,問題仍不大。可惜史根本強不知以為知,覺得富農刻意不賣糧致使國家糧食收購出現短缺,遂採取特殊手段打擊他們,包括:(a) 強迫其低價賣出糧食 (b) 沒收其財產並將其放逐 (c) 不准其加入集體公社。不少中農貧農被錯誤劃成富農,慘遭剝奪。

農業集體化煞有介事,結果是未有給農業生產效率帶來顯著提高,更造成嚴重饑荒 (農民入社非甘願,他們因此於入社前屠殺和出售牲畜,且在絕望中毀壞工具、焚燒穀物,還時常參與縱火、暗殺等破壞活動)。1932 – 33 年,烏克蘭、北高加索、伏爾加地區、哈薩克斯坦、西伯利亞等地先後有大批人餓死 (僅烏克蘭就有 240 – 750 萬不正常死亡)。政府強制不許農民向城鎮轉移,激發暴動,暴動最後遭血腥鎮壓。

「和平、土地、麵包」,後兩者已然落空,唯一剩下的也不見得被保證。第二個五年計劃大規模發展重工業,第三個五年計劃集中經營軍事工業,不斷製造火炮、坦克、飛機,日常消費品生產反遭忽視。1941 年,德國向東進犯,和平不再。

另外,史太林任內,對黨、政、軍、中央、地方幹部進行「大清洗」,受害者超過 70 萬。斥孟德爾遺傳學說為「資產階級偽科學」,改為宣傳李森科生物學說,尤其導致農業減產。在「無神論」的意識形態下,天主教、伊斯蘭教等皆受迫害。

十月革命未為俄人締造幸福,卻迎來了一個可怕的噩夢。史太林「不要忘記東方」則間接造就出中共,滲透、分化、顛覆國民黨,赤化全中國。

蔣介石上世紀 50 年代撰《蘇俄在中國》,說:「中國共產黨不是中國的產物,乃是蘇俄共產帝國的螟蛉。蘇俄的共產主義不適於人類的生存,更不適於中國的氣候,所以他發育的初期,必須寄生於中國國民黨內,施展其滲透、分化、顛覆的陰謀,透過本黨的機關來組織其工農群眾,並假借本黨的名義來隱蔽其階級鬥爭,而其目的是在中國國民革命的獨立戰爭過程中,建立其蘇維埃傀儡政權,製造其在亞洲第一個典型的附庸。」

神州陸沉,赤禍熾烈,迄於今日。

2019年3月23日 星期六

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

1917 年 3 月 8 日,聖彼得堡工人因麵包嚴重短缺、工廠環境惡劣,發動罷工,進行示威遊行。工人走上街頭,呼喊著「給我們麵包!」罷工獲社會主義者支持。不久,學生、教師等亦加入其中。杜馬為了防止革命發生,決議迫使沙皇退位。尼古拉二世卻不知事件的嚴重性,把部份前線軍隊調返聖彼得堡鎮壓,局勢轉趨緊張。

3 月 11 日,俄軍接到尼古拉二世的命令。然而,他們不想遵從,決定叛變。3 月 12 日早晨,許多俄軍將士選擇同情示威者,在街頭向維持秩序的警察開火。警察不敵,倒戈加入動亂行列。羅曼諾夫王朝大勢已去。

尼古拉二世在前線指揮作戰,「坦能堡戰役」(Battle of Tannenberg) 的慘敗,令他意志消沉。面對國內反政府浪潮熾熱,沙皇心生恐懼。於是他在 3 月 15 日退位,臨時政府成立,俄羅斯帝國變為俄羅斯共和國。

臨時政府的總理為亞歷山大・克倫斯基 (Alexander Kerensky)。克倫斯基實行資本主義政策,兼繼續參加一戰,令人民非常不滿。

一戰後期,俄軍有超過一百七十萬士兵陣亡,五百九十萬人受傷,士氣低落。後方出現嚴重饑荒,物資短缺,彈藥武器俱不足夠。更有甚者,俄國經濟被戰爭拖垮。1917 年的工業生產總值大幅下降,企業倒閉,釀成大規模失業。物價飛漲,民不聊生。負債累累,財政將近破產。

9 月開始,俄國境內陸續有工人發動大規模罷工。10 月,農民起來反抗地主。與此同時,前線將士、各城市的衛戍部隊、波羅的海艦隊拒絕承認臨時政府的合法性,不再執行其任何命令。臨時政府岌岌可危。

二次革命爆發時,列寧獲德國安排,從瑞士重返俄國。德國這樣做,是要引爆俄國的內部問題,以瓦解俄軍在東線的攻勢。

1917 年 4 月 16 日,列寧乘坐鐵路列車抵達彼德格勒 (即聖彼得堡)。他發表演講,譴責臨時政府,並呼籲實行無產階級革命。數天後,列寧發表《四月提綱》,公開譴責社會革命黨 (克倫斯基所屬政黨),以及支持臨時政府的孟雪維克,批評兩者背叛社會主義。

列寧主張:

1. 馬上與德國、奧匈帝國恢復和平狀態;

2. 工業和銀行國有化;

3. 土地一律收歸國家。

此對貧苦工人和農民無疑有很大的吸引力。

接著幾個月,他不斷通過文章、演講,宣揚其理念。隨著臨時政府漸失民心,布爾什維克的激進主張慢慢獲得支持。

1917 年 8 月,陸軍總司令拉夫爾・格奧爾基耶維奇・科爾尼洛夫將軍嘗試發動政變推翻臨時政府,克倫斯基允許布爾什維克組織工人,建立赤衛隊 (Red Guards,日後蘇聯工農紅軍的前身),保衛城市。

政變失敗,布爾什維克聲勢越來越大。孟雪維克和社會革命黨因親近臨時政府,失去大量民眾支持。10 月 23 日,列寧參加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會議,再度主張政黨應領導武裝起義,推翻臨時政府,結果獲得 10 票支持、2 票反對。

10 月 24 日,布爾什維克於斯莫爾尼宮召開最後一次會議,成立軍事革命委員會。軍事革命委員會責令赤衛隊有組織地佔領政府主要機構、關鍵通訊及軍事設施。11 月 7 日,赤衛隊圍攻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8 日凌晨,冬宮失陷,克倫斯基出逃。列寧草擬《告俄國公民書》,宣佈臨時政府被推翻,組建新政府。

1918 年 3 月 3 日,新政府與德意志帝國簽訂《布列斯特 - 立陶夫斯克條約》(Treaty of Brest-Litovsk) ,俄國正式退出一戰,東線戰事告一段落。

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體諒與了解

妓女就是淫賤,嫖客就是好色,叫雞就是萬惡......批評有時很容易,但事實往往不是這麼簡單。

稍為了解妓女們的過去,你會發現各人投身火坑的原因都不相同。沒錯,有的因為性欲旺盛而入行。可是,更多是遇人不淑,是生活迫人,是為情所傷而至絕望。牟宗三說,修羅場也是道場,少了體諒、帶有色眼鏡看是修羅場,多份同情、以平等眼光看是道場。妓女也是人,人性的光輝、人必須經歷的委屈,她們難道少受了?何必因其職業就刻意蔑視呢?

嫖客亦然。誰願意到花街柳巷尋花問柳?患性病倒是一個挺大的風險。問題是:人總渴望有伴侶,肉體總渴望和另一肉體相接觸,為另一肉體所款待。由嘴唇、頸項到性器官,它不能永遠乾枯,必須得滋潤而使其活轉。按照正常情況,拍拖、結婚成就床事歡愉,床事歡愉即可滿足肉體需求。奈何有些人不得其所愛、失其所愛,孤零零獨自一人,他又敵不過靈魂和肉體的苛索,可以怎樣?嫖妓,相當於吃碟頭飯,維生而已,何解變成好色?莫非個個情海上的可憐人都要清心寡欲做和尚?

假如嫖妓不是罪,萬惡更加無從談起。已拍拖結婚的,有伴侶,當然不要叫雞。可是,未拍拖結婚的,叫有什麼問題?有些女孩子十分介意另一半以前叫過雞,撇除感染性病的憂慮,將心比己,另一半難道又要介意你過去曾和許多男朋友同床享受性愛嗎?坦白說,叫雞多數是速戰速決,是純粹性快感的獲得,屬獸性的。跟許多男朋友同過床,就不是性交那麼簡單了,是有感情牽絆的,是難離難捨,深入肺腑的,「通往女人心的路,是陰道」。女孩子是不是該慶幸另一半不介意你們的性史呢?何必汲汲於追究另一半叫雞的往事?

人世間可以複雜,也可以簡單。可以溫情洋溢,也可以戾氣充斥。多點體諒、了解、從他人的角度看,妓女、嫖客、叫雞還不是平常得很。

2019年3月21日 星期四

巴黎公社始末

列寧認為,1871 年的巴黎公社 (Paris Commune),是無產階級政府的雛型。究竟巴黎公社是什麼一回事?一切都要回到普法戰爭說起。

法國在普法戰爭慘敗,導致拿破崙三世建立的第二帝國瓦解。1870 年 9 月 4 日,巴黎爆發革命,第三共和成立。

普魯士軍隊不斷炮轟巴黎,激化了巴黎市民的不滿情緒。偏偏新政府打算和普魯士簽訂停火協定,官民之間矛盾日益尖銳。約 30 萬名「國民自衛軍」(National Guard) 成員 (市民武裝部隊) 決定另組政府,選舉自己的官員 (來自工人階級,包括激進分子和主張社會主義的領導者),共同保衛巴黎,對抗普魯士的進攻。新政府憂心忡忡。

德意志帝國成立,德軍進入巴黎不久便馬上撤離,連帶第三共和政府亦離開巴黎,投身德軍保護。巴黎出現權力真空。「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於是在 1871 年 3 月發動叛亂,自稱是巴黎唯一合法政府,26 日還舉行公社選舉,兩日後巴黎公社成立。

巴黎公社議會有 92 名成員,成分包括:技術工人、專家、醫生、記者等。他們有的是共和派,有的是改良主義者,有的是社會主義者,還有的是前雅各賓黨人。布朗基 (Louis Auguste Blanqui) 則被選為公社議會主席。

巴黎公社恢復使用從前被廢棄的法蘭西共和國曆法 (法國大革命時期制定),並採用象徵社會主義的紅旗和裝飾有紅邊的三色旗,兼以曾被禁唱的《馬賽曲》為國歌。

初時公社議會運作暢順,法令帶有進步的社會民主主義色彩,包括:

1. 實行政教分離,所有教會財產變為公共財產,把宗教教育從學校剔除;

2. 給予婦女選舉權;

3. 巴黎圍城期間,人民所欠房租獲免除;

4. 廢除數以百計的巴黎麵包店的夜班;

5. 向「國民自衛軍」陣亡者的家庭發放撫恤金;

6. 推遲商業債務的償還,廢除借款利息;

7. 由工人接管並營運被原主人放棄的企業;

8. 廢除官員高薪制,規定公社委員最高 (「國民自衛軍」總司令) 年薪不超過 6000 法郎,相當於當時巴黎中等收入工人的年收入)。

然而,4 月 8 日起,效忠第三共和的政府軍展開反攻。巴黎公社為求生存,決心把「國民自衛軍」變成一支有效的抵抗力量,期間接受了波蘭前軍官雅羅斯拉夫・東布羅夫斯基 (Jaroslav Dombrowski) 的加盟。

巴黎公社篤信國際主義,旺多姆圓柱為紀念拿破崙一世勝利而建造,公社覺得它是波拿巴主義和極端愛國主義的象徵,將其拉倒。

可是,公社的運氣似乎越來越壞。在巴黎以外居住的法國人對巴黎公社一直抱持觀望態度,不肯提供實質援助。危機感籠罩下,「公共安全委員會」(Committee of Public Safety) 成立 (模仿 1792 年雅各賓派建立的同名機構)。

政府軍兵力持續增長,加上採取逐個擊破戰術,令巴黎公社處境嚴重不利,岌岌可危。政府軍又對「國民自衛軍」和平民進行大屠殺,曾經拿過槍的戰俘 / 被懷疑曾經戰鬥過的人士,馬上遭槍決,集體屠殺不時發生。

儘管公社頒佈「人質法令」(政府軍一旦處決戰俘或巴黎公社正規政府的游擊隊員,將導致三倍的「人質」,即任何政府軍的幫凶被處決),法令實際並未執行。隨著政府軍勝劵在握,巴黎公社 1871 年 5 月 23 日下令焚毀巴黎各主要建築,包括:杜伊勒里宮、羅浮宮、盧森堡宮、巴黎歌劇院、巴黎市政廳、內政部、司法部、王宮、香榭麗舍大街兩旁的豪華飯店和高級公寓樓,「寧願見其消亡,也不留給敵人」。

「國民自衛軍」頑強抵抗到 5 月 28 日。接著,政府軍開始大規模報復行動,凡以任何方式支持過巴黎公社的人,都被視為政治犯罪,一律判處槍決 / 監禁 / 流放。據康乃爾大學教授本立德・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 指出,「7,500 人被監禁 / 流放」,「大約 20,000 人被處決」。

馬克思認為,巴黎公社浪費了寶貴時間去組織民主選舉,竟忘記及時將政府軍趕盡殺絕,是其失敗一大原因。另外,未有沒收法蘭西國家銀行的資產 (存放著數以十億計的法郎),亦未派人保護銀行,致使銀行資產都轉到政府軍手上,為公社失敗又一原因。

列寧汲汲於組建紅軍,強調黨員必須服從黨的領導,集中決策,竊以為受到巴黎公社血腥的歷史教訓影響。

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

列寧返國

史托里賓 (Pyotr Stolypin) 將土地從地主手中交給農民,這相當於「耕者有其田」,屬中間偏左的政策,既不全盤廢除私有制,又可收窄貧富差距,緩和農民、地主之間的矛盾。農民在自己土地上耕種,得享全部勞動成果,生產意欲容易上升,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建立忠君與保守的富農階級、僅容許富人和貴族有杜馬選舉權、對革命分子趕盡殺絕,俱有助俄國恢復秩序,維持穩定。可惜史托里賓 1911 年遭槍殺,自此,俄國再走不到漸進改良的道路。

1914 年,尼古拉二世帶領俄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入協約國 (成員有英國、法國) 陣營。由於戰況不利、糧食困難等,激起人民不滿。1917 年,德皇威廉二世私底下協助列寧 (Vladimir Lenin) 返國,好讓其發動革命,使俄國退出戰爭。3 月,聖彼得堡市民發起反飢餓遊行,二月革命展開。

列寧出身於富裕的中產家庭,兄長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 (Aleksandr Ulyanov) 是激進組織「人民意志」成員。1887 年,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暗殺亞歷山大三世未遂,被處以絞刑,列寧因而轉投革命,積極參與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抗爭,更對馬克思主義感興趣,尤其是階級鬥爭推動著社會發展的觀點。

列寧將《共產黨宣言》翻譯成俄語,並閱讀俄國馬克思主義者格奧爾基・普列漢諾夫 (Georgi Plekhanov) 的著作。格奧爾基・普列漢諾夫認為,俄國要從封建制度過渡至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必須憑藉無產階級或都市工人階級才能實現,並非仰賴農民階級。列寧對此觀點深表贊同,卻和「人民意志」「農民階級組建農民公社,以越過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的立場迥異。

1893 年,列寧搬往聖彼德堡,擔任馬克思主義革命組織的高級幹部。該組織受「德國社會民主黨」(1863 年,「全德意志工人聯合會」創立。1869 年,「德意志社會民主工黨」創立。在馬克思調和下,兩黨合併整合成為「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1890 年,「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改名為「德國社會民主黨」) 影響,也同樣自稱為「社會民主黨」。列寧公開宣揚馬克思主義,並鼓勵在各工業重鎮建立革命組織。1897 年,他因煽動叛亂被逮捕,遭流放。

列寧逐漸從事理論建構與書寫的工作。他研究 1871 年的巴黎公社,覺得這是無產階級政府的雛型。他又注意到俄國工商業迅速發展,將導致大量農民移往城市,形成無產階級。只要無產階級發展出階級意識,必定會採取暴力革命的形式推翻沙皇專制制度、貴族政治和資產階級,建立朝向社會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1900 年,流亡結束,列寧開始籌集資金辦《火星報》( 俄文 Iskra ,英文譯 Spark,「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Russian Social Democratic Labour Party 的機關報)。1902 年,他發表《怎麼辦?》(What Is To Be Done? ),主張需要先鋒黨 (vanguard party) 領導無產階級發起革命。不久,他結識托洛斯基 (Leon Trotsky)。

1903 年 7 月,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中,和尤里・馬爾托夫 (Julius Martov) 的支持者出現意見分歧。後者堅持政黨成員能夠表達對於政黨領導階層的個人想法,列寧反對,強調黨員必須服從黨的統一、強力的領導。列寧支持者佔大多數,被稱為「布爾什維克」(Bolsheviks);馬爾托夫支持者屬少數,被稱為「孟雪維克」(Mensheviks)。

「孟雪維克」重視意見自由,容許一切願意入黨的人加入,不需高度集中化組織化,其實比較合符人性,比較文明。然而,列寧一心一意建立革命先鋒黨,革命先鋒黨不是一般意義下的政黨,「孟雪維克」的看法未免太容易令黨為敵對勢力所滲透、顛覆。

「布爾什維克」和「孟雪維克」分裂,「布爾什維克」指責「孟雪維克」是「缺乏紀律的機會主義者和改良主義者」,「孟雪維克」則指控列寧是專制獨裁統治者。列寧未幾辭去《火星報》編輯部的職務,創辦《前進報》。

「血腥星期日」發生,列寧鼓勵「布爾什維克」發動暴力革命。此時,他已使用「武裝起義」、「大恐怖」、「沒收士紳土地」等口號,遭「孟雪維克」極力指責。1905 年 8 月,列寧出版《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Two Tactics of Social Democracy in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預言:自由派資產階級將滿足於君主立憲制的過渡階段,因而背叛革命。無產階級必須與農民階級建立聯盟,以推翻沙皇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和農民的革命民主專政」。換言之,他對尼古拉二世的讓步、沙俄政府釋出善意,全不接受。

《十月宣言》頒佈,以史托里賓為首的政府施行一系列改革。列寧卻不斷招納新血,力主暴力升級。「布爾什維克」展開犯罪行動,包括:搶劫郵局、銀行、鐵路車站等。最著名是 1907 年 6 月史太林 (Joseph Stalin) 帶領人馬搶劫喬治亞梯弗里斯 (Tiflis) 的國家銀行分行。

1908 年起,「布爾什維克」內部分裂。列寧因不滿亞歷山大・波格丹諾夫 (Alexander Bogdanov) 部份觀點,指斥後者背離馬克思主義,是資產階級反動派。1913 年 1 月,列寧與史太林會面。1914 年一戰前夕,列寧搬到中立國瑞士居住。

馬克思講「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專政」不過是從資本主義社會邁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階段而已,終極目標是建立一個無階級的新社會。至於先鋒黨以領導無產階級發起革命,更是馬克思從未提及,乃列寧首創。

設立先鋒黨去領導,革命時期無可厚非,問題是:當新政權建立,先鋒黨握有權力,還願意和無產者平起平坐嗎?願意自行解散以實現真正的無產階級專政嗎?列寧理論上的僭建,正是造就喬治・奧威爾 (George Orwell)《動物農莊》所說:「所有的動物都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的荒誕局面。

另外,規定黨員必須服從黨的領導,不得對黨的領導層有異議,這完全是專制獨裁,「孟雪維克」的批評是對的。汲汲於暴力革命,不惜到處搶劫犯罪,此乃社會之破壞者、秩序之摧毀者。敢問一專制獨裁、有破壞無建設的所謂「革命」政團,有能力帶給人民幸福嗎?可令人民有更好的生活嗎?史托里賓幾個月內絞死數千革命分子,不是兇殘,而是為國家、為國民的前途著想。

威廉二世安排列寧返國,等於為俄國引爆一枚致命炸彈。俄國果然退出一戰,威廉二世如願以償。可是,蘇聯建立,隨即掀起內戰、權鬥、史太林的獨裁恐怖統治,導致大量俄國人不正常死亡,史托里賓所締造的輝煌經濟成就全被毀於一旦。威廉二世及德意志帝國,百死不足以贖其罪!

德意志統一,受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戰爭刺激。列寧的極端思想,源於馬克思主義和巴黎公社,兩者都來自法國。一戰後,德意志帝國輾轉變成納粹德國,俄國變成赤色蘇聯。大陸 (指歐洲大陸) 文化 (有別於英美型的海洋文化,英美型文化強調個人基本自由、憲政民主、人權法治,反對民族主義、集體主義、平均主義) 當真害人不淺!

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日俄戰爭、血腥星期日與史托里賓的土地改革

俄國內部千瘡百孔。1904 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因太平洋艦隊在黃海海戰遭重創、黑海艦隊要對抗鄂圖曼帝國並受條約限制無法抽調,只好派波羅的海艦隊繞過半個地球前往遠東作戰。勞師遠征令艦隊作戰能力嚴重下降,日本聯合艦隊以逸待勞,終於取得對馬海峽海戰勝利,波羅的海艦隊全軍覆沒。俄國輸給新崛起的日本,被迫簽訂《樸茨茅斯條約》(Treaty of Portsmouth),放棄在中國東北的一切特權。

俄國軍事力量大為削弱,令局勢動盪不安,加上「血腥星期日」事件 (Bloody Sunday Incident) 的發生,革命可謂如箭在弦。

1904 年底,聖彼得堡有工廠發生罷工,響應罷工的民眾不斷增加,人數竟高達八萬人。1905 年 1 月 22 日清晨,東正教加本 (Gapon) 神父率領三萬工人遊行至冬宮廣場,打算向尼古拉二世遞交請願信。他們要求選舉民意代表、禁止超時工作、獲得合理待遇等。適逢尼古拉二世不在冬宮,負責守衛的武裝士兵與示威群眾對峙,期間向群眾開槍,群眾慌忙走避,死的死,傷的傷。事後官方宣稱傷亡人數為 96 人死 333 人受傷,示威者則宣稱死亡人數超過 4,000 人。「血腥星期日」事件引起公眾憤怒,他們對沙皇主動改革失去信心,大大小小的罷工、集會、暗殺、起義於是在各地此起彼落。

尼古拉二世一方面大力鎮壓,一方面作出若干讓步。10 月 30 日,《十月宣言》(October Manifesto) 發表。《宣言》承諾給予公民自由 (包括宗教自由、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另外,成立國家杜馬 (Duma 國會),由各界廣泛參與組成,掌握監督行政及立法大權。又男性普選權獲得普及 (《宣言》性質等同憲法)。

《宣言》由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 (Sergei Witte) 等人撰寫,交尼古拉二世批閱。正當自由派 (資本家和知識分子組成) 滿意《宣言》的結果,準備參加國家杜馬選舉,激進的社會主義者卻譴責選舉,始終堅持武裝起義推翻沙皇統治。

多個政黨因應杜馬選舉而組成,有憲政民主黨、勞動團體、十月黨等。十月黨特別值得談一談。其正式名稱為十月十七日聯盟,是堅定的君主立憲制的擁護者,得到自由派貴族、商人和部分官員支持。他們後來和謝爾蓋・維特、彼得・史托里賓 (Pyotr Stolypin,又譯斯托雷平) 建立合作關係,屬溫和改革派政黨。

1906 年 5 月,史托里賓入閣出任內務大臣,7 月拜相,升任帝國大臣會議主席 (即首相,相當於今天的總理)。他隨即推行土地改革,將土地從地主手中交給農民,並給予農民選舉代表參加地方政務會議的權利。農民更容易取得土地,兼有渠道向政府表達訴求,此有助消解他們對政府的仇怨,形成一個新階級,發揮保守安定的力量,對管治有利。

同時,史托里賓對革命分子 (社會主義者) 予以審判,幾個月內絞死數千人。

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尼古拉二世面對的問題

亞歷山大三世 1894 年逝世,兒子尼古拉二世繼位。尼古拉二世所接手的俄國,基本上是一個爛攤子。

I. 農民與地主的矛盾

尼古拉二世急需處理祖父解放農奴所造成的後遺症。

亞歷山大二世原本安排被解放的農奴可以從地主手中購買土地。可是,農民收入很小。他們既不能購買所需的食物,也不能償還欠政府的債 (政府以有償債券的方式代農民支付購地的費用,農民必須四十九年內還清本息)。農民飢寒交迫,出外尋找工作,稍遇不順利,滿腔絕望化成憤恨,遂有搶劫地主家園,大規模破壞其財產的暴力行動。

儘管政府設立委員會調查成因,明智而可接受的解決方案始終無人提出。

II. 勞工問題

亞歷山大三世奉行保守、專制路線,反對政治改革,鐵腕治國。然而,社會上,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俄國趕緊追上西歐工業化步伐,致使資本家、工人次第出現。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在財政部長謝爾蓋・維特 (Sergei Witte) 領導下,俄國加快工業化,政策包括:政府大量投資鐵路建設及營運、私營工業家獲補貼、徵收高關稅以保護俄國本土工業 (特別是重工業) 等。

工業化的成功,導致越來越多人成為工人。不過,工人待遇並未受到充分保障。工人每天工作十一小時、工廠不安全、工作失誤或缺席往往要承受任意和過度的罰款......偏偏他們被禁止組織工會及罷工。抑鬱難平,令工人思想變得激進,他們於是參與非法罷工和抗議表達訴求。

III. 被壓迫民族的反抗

俄國是多民族帝國。非俄羅斯人及其文化雖被包容,但不一定受到尊重。以住在俄國的猶太人為例,他們長期過著悲慘和受限制的生活,不准在城鎮以外定居或獲得土地,不准從事法律職業,沒有選舉市政委員的投票權,不准在海軍或衛隊任職......不公平的對待令猶太人越來越不滿。特別當亞歷山大三世加劇推行「俄羅斯化」,打算從文化上滅絕他們,他們的怨恨達至鼎峰,成為俄國一大隱憂。

波蘭 1863 年的起義亦對俄國構成威脅。自此,俄國對西部邊境嚴加關注,一方面加強當地的俄羅斯化,一方面避免德國利用反俄勢力對俄國不利。

IV. 學生的激進思想

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並對俄國法律和行政結構進行根本性改革。這些改革令大學生對國家前途充滿希望。他又解除了許多對大學的限制,加上大學數目增加,報紙、期刊、公共講座、專業協會等組織蓬勃發展,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逐漸覺得發表屬於自己的意見是他們的基本權利。

1861 年政府禁止學生成立組織,導致俄國首次出現學生示威。學生強調自己有特殊責任和使命,必須積極參與政治,將自由擴展至社會,尤其令他們時常與政府發生衝突。他們抵制考試、發起騷亂、安排遊行聲援罷工工人和政治犯、遞交請願書、撰寫反政府宣傳......政府加強古典語言及數學教育,兼把滋事學生驅逐、流放,學生的反抗意識卻越燒越旺。

問題盤根錯節,複雜難解,加上對日本戰爭失敗,「血腥星期日」軍隊屠殺示威工人,1905 年革命終於爆發。

2019年3月17日 星期日

觀念的災害

1818 年,英國著名小說家瑪麗・雪萊 (Mary Shelley) 創作了一部膾炙人口的科幻小說 -《科學怪人》(又名《法蘭克斯坦》Frankenstein)。

故事主角維多・法蘭克斯坦 (Victor Frankenstein) 是一名科學家。他想靠自己的力量創造一個完美的人。於是,他在墳場精挑細選,挖出不同屍體,以專業知識判斷屍體內哪些部份還能使用,再將之集合拼湊成人形,通過電擊賦予其生命。人造人誕生了,卻長相極醜,猶如怪物。法蘭克斯坦嚇得離怪物而去。怪物樣貌雖醜,心地則很善良,無奈世人以貌取人,怪物歷盡歧視、冷眼後,心生寂寞,希望創造他的主人能另造一個女性怪物作為他的配偶。豈知法蘭克斯坦在完成之際竟將女性怪物毀滅,怪物把心一橫,展開大報復,殺害法蘭克斯坦的弟弟和未婚妻。法蘭克斯坦追殺怪物,怪物也本能地逃亡。最後,來到北極,法蘭克斯坦死去,怪物亦因生無可戀 (仇人已死,再沒仇可以報) 而死。

之所以要提這個故事,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好比那頭怪物,馬克思好比維多・法蘭克斯坦,構成馬克思主義的元素如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的機械唯物論、法國社會主義思想等好比不同屍體的器官。怪物卒之導致維多・法蘭克斯坦家破人亡,馬克思主義卻導致俄國、中國乃至其他奉行共產的國家大量人民不正常死亡。馬克思本人已來不及遏止它了。

從思想源流說,馬克思主義已不是什麼好東西。

唯物辯證法源自德國,歷史唯物論源自法國,偏偏德法兩國俱無法讓民主、憲政、人權、法治、平等、自由等先進概念開花結果,反而催生盲目的愛國主義、排他的民族主義。

再從學理分析。

唯物辯證法是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揚棄。

黑格爾相信,實在事物的秩序和聯繫,跟人的思維概念的秩序和聯繫,是同一的。故此,理清人的思維概念的秩序和聯繫,便可以把握實在事物的秩序和聯繫。而「正 - 反 - 合」辯證法正是人的思維概念的秩序和聯繫。

黑格爾的錯誤不在把「正 - 反 - 合」辯證法視作人的思維概念的秩序和聯繫,而在把實在事物的秩序和聯繫等同於人的思維概念的秩序和聯繫,以為世間一切真理都可以為我所掌握、所知曉,繼而產生獨斷、排他的意識。

觀乎馬克思的揚棄,「事物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不以人主觀意志為轉移」,這是對的,但事物自身固有的規律是否「正 - 反 - 合」辯證法,即事物發展是否必然按照「量變到質變」、「對立的統一」、「否定的否定」三條規律?此似不盡然。夾硬將事物發展的規律看成符合「正 - 反 - 合」辯證法,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為基礎的「正 - 反 - 合」辯證法解釋世上所有事物的發展,這仍是一種獨斷、排他,以主觀為客觀。

歷史唯物論是對法國社會運動及法國歷史的高度歸納。

然而,我們過去講過,「整場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基本上是動物本能和權力欲望的暢遂發皇,所謂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正義、共和,全成為合理化動物本能和權力欲望的暢遂發皇的藉口」。它因此不是一種正常的、應然的發展,而是一種病態的、實然的發展,不能視作合理。

馬克思言社會由一個階段進入另一階段,當中必須經過階級鬥爭與暴力革命。這是將不合理的殘酷的現實,誤看成應該的、理所當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一切階級敵人,竊以為受法國大革命啟發。可是,無套褲漢左右政局是因緣際會的偶發事件,讓 - 保爾.馬拉肅清反革命使大批無辜者枉送性命,馬克思竟將之合理化。

退一步看,「五階段社會」放在東方並不適用。中國無明顯的「奴隸社會」(參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資本主義社會」爛熟而至「共產主義社會」,俄國是以農業為基礎,非工商業。

批判資本主義勞動是萬惡亦不恰當。如金里卡 (Will Kymlicka) 所說,資本主義「異化」勞動的成果,或可換取一些極高價值的活動 (結婚養育小孩) / 東西 (擁有昂貴的立體聲設備),使人獲得更大滿足感及幸福感,何惡之有 (參《當代政治哲學》)?

馬克思主義極力擺脫黑格爾哲學的陰影,反而逃不了黑格爾哲學的弊病;極力指出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反而將現實與價值混淆,兼漠視東方國家的發展軌跡;極力鞭撻資本主義,反而不知資本主義是人性最自然的發展......它還不是一個不成熟、錯誤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又吸收了法國社會主義,如聖西門等人的思想。海耶克 (F. A. Hayek) 說:

「社會主義,在其初期,彰明皎著地就是權威主義性質的東西。奠定現代社會主義之基礎的法國著作家們,都堅信他們的種種主張,唯有靠強大的獨裁政治才能付諸實行。在他們心目中,社會主義之實行,不過是想如何終止革命而已。而其終止革命的方法,是依據階級層層管制之原則,細心將社會組織重加改造。他們又主張用強迫性的精神力量加諸社會各階層以達到這一目標。當牽涉到自由問題時,那些社會主義的創建者,對於他們所欲實現之企圖,絕不躊躇。他們認為,思想自由就是十九世紀社會罪惡之根源。聖西門 (Saint Simon) 是近代計劃主義者之第一人。他甚至警告說,凡不服從他所創立的設計局的人,將『予以畜牲的待遇』」(《到奴役之路》)

日後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共產國家,清一色是一黨專政的權威主義的獨裁政權,專搞計劃經濟,迫死、餓死許多人,視人命如草芥,此原來蘊含在馬克思主義之中,是馬克思主義合理地發展。說馬克思主義會帶來人民的解放、英美式民主和憲政,是欺人之談!

馬克思主義憑藉烏托邦 (共產主義天堂) 教人獻身,落實時需要透過層級分明的黨團組織,頗有傳統基督教的色彩。基督教以死後世界作招徠,羅馬天主教會也是層級分明,各級不可逾越。

總之,好像《科學怪人》的怪物一樣,馬克思主義結合了德國黑格爾哲學的唯我獨尊、法國大革命動物本能和權力欲望的暢遂發皇、法國社會主義的威權獨裁及計劃經濟、基督教的烏托邦和嚴密組織結構。

如果馬克思不強調「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極其量是一個大雜燴,一個不成熟、錯誤的思想。然而,他要行動,即造成「觀念的災害」。

伯林 (Isaiah Berlin) 說:

「在現代史上,也許從未存在過這樣的時刻:那麼多的人,不管是西方的還是東方的,他們的觀念,事實上,還有他們的生活,被狂熱的社會與政治學說如此深刻地改變,在某些地方是如此猛烈地傾覆。它的危險之處在於,當觀念被那些理應對其保持關注的人 - 也就是那些受到訓練能夠對觀念進行批判性檢查的人 (案:指專業哲學家) - 忽視的時候,它們便可能獲得一種未被制約的動力,對無數變得太激烈以致不受理性批判影響的人產生無法抵擋的力量。」(<兩種自由概念>)

馬克思主義正是其中一種被專業哲學家忽視,卻有極大號召力的狂熱的社會政治學說。它與法西斯主義 (由極端民族主義演變而成) 同被稱為「二十世紀人類文明兩大逆流」。

《共產黨宣言》劈頭就說:「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盪。為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聖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都聯合起來了。」

現在回頭看,「幽靈」的確恐怖、邪惡得很,難怪當年「舊歐洲的一切勢力」都要「聯合起來」圍剿了。

2019年3月16日 星期六

馬克思主義簡介

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是「唯物辯證法」,以及「歷史唯物論」。

「唯物辯證法」的「唯物」指唯物主義,包含以下四個基本觀點:

1. 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世界的本源是物質,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物質派生出來的。

2. 意識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依賴於客觀世界,不能脫離客觀世界,物質決定意識。但是意識也反作用於物質,如人類對於改造世界的行動。物質與意識是對立統一的。

3.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整個世界就是永恆運動著的物質世界。物質世界按照它自身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主觀意志為轉移。

4.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事物在絕對的運動中存在著相對靜止,在一定條件下保持相對穩定狀態。靜止是運動的表現形式。

「辯證」是物質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共有三條基本規律:

I. 量變到質變

事物具有質、量兩種屬性。當事物在數量上累積連續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 (量變) 至某個臨界點,事物便會出現一種質的飛躍,由一種性質轉到另一種性質 (質變)。量變是質變的準備,沒有量變就不會發生質變。而經過質變,新的量變又開始……如此循環往復,推動事物無限地發展下去。

II. 對立的統一

一切存在事物都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如光影、正負、生死、得失等。事物的矛盾給予其發展的動力。

III. 否定的否定

吸收了黑格爾的「正 - 反 - 合」,事物本來的狀態叫做「正」,事物基於內部矛盾而過渡至自身的反面,謂之「反」。這是第一個否定。由「反」再基於內部矛盾過渡至反面,是為否定的否定。經過否定的否定,事物非純粹回到原本的「正」的狀態,而是螺旋上升在更高一層達到「正」,一種更上層樓的「揚棄」。

「唯物辯證法」應用到人類歷史領域,即形成「歷史唯物論」。

「歷史唯物論」的大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下層建築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推動著社會的發展,決定著歷史的一般進程。

當生產力急速上升,適應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要求的先進的生產關係伴隨而來。然而,隨著生產力上升到一定程度,生產關係無法與之相適應,這個時候,不適應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要求的落後的生產關係,會阻礙生產力的上升。要進一步提高生產力,全新的生產關係必須取代舊者,階級鬥爭於是出現,暴力革命完成後,全新的先進的生產關係確立,社會走入另一新階段。馬克思據此說明人類社會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

下層建築對上層建築起著決定性作用,前者左右著後者的變革。所謂下層建築,即經濟基礎,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至於上層建築,泛指一切文化、藝術、意識形態。上層建築總是為了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建立,故云「唯物」。可是,它有時也會發揮鞏固 / 損害經濟基礎的作用。

在資本主義社會裡,資產階級是剝削階級,無產者是被剝削階級。後者奮力與前者鬥爭,奪前者的權,結果必然帶來無產階級專政。不過,無產階級專政只是一個過渡時期,終極目標為:消滅一切階級,進入無階級分野、「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天堂。

除了「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論」,「異化」也是馬克思主義一個重要概念。

資本主義經濟的勞動帶來四種「異化」:

a. 工人與他的「類本質」的異化 (不能成為自主、自我實現的人類);

b. 工人之間的異化,這是因為資本主義將勞動化約為市場上待價而沽的商品,而非社會關係;

c. 工人與其勞動成果的異化,產品脫離工人自身的控制,成為異己的、敵對的關係;

d. 工人與其勞動行為本身的異化,勞動成為無意義的活動,無法帶來真正滿足。

資本主義因此是萬惡,必須被推翻。

階級鬥爭、暴力革命,到了馬克思死後,恩格斯將之變成「在民主國家裡,組織無產階級合法政黨社會民主黨,在憲法的框架下為工人爭取具體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地位。」恩格斯指出,工人階級一定要利用選舉權跟資產階級爭奪每一個席位,用選票來證明無產階級的力量。今天歐洲的社會民主主義,肇源於此。

但是,恩格斯始終未有全盤否定暴力革命,他說:「我認為,如果你們宣揚絕對放棄暴力行為,是決撈不到一點好處的。沒有人會相信這一點,也沒有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政黨會走得這麼遠,竟然放棄拿起武器對抗不法行為這一權利。」

馬克思相信,只有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社會,才可以實現共產主義。弔詭的是,全球第一個共產國家竟是蘇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

2019年3月15日 星期五

也無風雨也無晴

自曉瑩跟我交絕,我心如刀割,生無可戀。不過最近,我對曉瑩好像放下了不少。嚴格地說,亦不只對曉瑩,而是對愛情本身放下了不少。

我從高小起對愛情有憧憬。小四時暗戀一位姓楊的女同學,為了她,我不惜向身邊同學訴說我喜歡她,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向其他人坦白自己愛上一個人。

楊同學後來往屯門升中,從此我倆不復相見。到再有聯絡時,已是 xanga 年代,她已有男朋友。印象中我和她在網上交談過幾次,就無以為繼,彼此失去聯絡。近月,我從面書中得知她已結婚,成為人家幸福的妻子。

上了中學,因為男校的緣故,愛情根苗無法茁壯。可是,由於讀文學的關係,寫過很多愛情小說,看過很多愛情作品。曾幾何時,我真心渴望自己可以擁有一段銘心刻骨、甜蜜美滿的戀愛。我想和我的伴侶去很多地方,她依偎在我身旁,甜甜的對我笑,閒話家常......我是真心地想望。

奈何進入大學,我對曉瑩動情,愛上一個不該愛的女人。我對理想愛情追求的種種動力,都盡數給她了。我狂喜過,等待過,努力過,遲疑過,傷心過......卻始終收不到好結果。她無動於衷,跟另一個好了。我收不回自己付出的情感,仍努力盼望有朝一日她會回頭,怎知三年過去,她一個回頭也沒有,愛一個人絕不會三年不見一次面仍覺沒問題,我由此知她根本從沒愛過我。

曉瑩不愛我,可恨是我只愛她一個。兩年前馬小姐出現,一度給我錯覺,我以為自己可以放下曉瑩,開展一段新關係。事過境遷,今天回望,不禁慶幸當初未有開始。原來我對馬小姐並非愛得這麼深。至少她的消失,我可以克復過來,讀書撰文工作如舊。曉瑩的消失,我迄今仍不知如何排解愁緒,我不知天天做著些無聊事是為了什麼。

更為不幸的是,我似乎失去了結識女生的意欲。我不想和人交談。尤其是痛風、風濕、氣喘等襲來,我覺得自己單獨奮鬥更為合適。我不願丟人現眼,亦沒有多餘時間可浪費。與其跟一個自己不太喜歡的陌生女子談幾年戀愛,不如認真關起門來、集中心力多寫幾篇文章,多研究幾個學術界的公案。

即使曉瑩明天和我好,我會否刻意製造些浪漫、驚喜,我也不敢保證。我只感受到極端的疲憊和倦怠,我不想折騰。這或許就是年紀衰老吧!

我對一生最心愛的女神尚且如此,遑論其他女人。

現在的我,心中只想默默回味曉瑩留下的一顰一笑,其他女人一律與我無干。曉瑩不愛我,我就獨自一人。我發現我其實喜歡自己一個多於隨意找個人做伴。

我不知過往有沒有女性對我有意思,理論上是沒有的,如果有的話,我希望你們另覓如意郎君。馬小姐也一樣,你是個好女孩,找個愛錫你的。

我曾對曉瑩說,我是尹志平,她是小龍女。小龍女一劍刺向尹志平胸口,曉瑩一劍把我多年來對愛情的憧憬和幻想刺破毀滅。她活埋了我的愛情夢。

沒有愛情,看著別人成雙成對,確實會不是味兒。然而,再難捱的日子,適應了,就不是一回事,猶如人跌得多了,傷得透了,就麻木了。

我一生苦痛悲憤的日子多,唯一甜蜜幸福的日子,就是兩年前初七去長洲的幾個小時。往後我再看不見那美麗的臉龐、聽不見那清脆的笑聲,前世修得的福氣當日已然用盡,一切都無法重來了。

2019年3月14日 星期四

讓中小學校長和副校長們在傳媒和公眾面前發抖吧!

李東海林老師跳樓自殺事件,引起傳媒連日來廣泛報導,校長醜行被越揭越多,更有感同身受的其他學校的老師加入分享吐苦水。今天,一群自稱「教育有心人」的中小學校長、副校長、教師發表聯署聲明,批評社會聲討、怪罪教育負責單位,只會造成教育界對立分化,無助改善教育制度。

在分析聲明內容是否合理之前,首先看看參與聯署者的成分。截止下午,參與聯署的 92 人,只有 50 人是具名聯署,當中教師只有 7 人,校長和副校長則有 36 人。換言之,聯署聲明是一群有權力人士、既得利益者所作的反擊,旨在求自保。

聲明劈頭就為發起人定性,「一群無政治立場,只談教育的教育界僕人」。

真好笑!校長和副校長都是學校中位高權重者,老師不能直接與之頂撞,誰敢對開會 OT say no?奴隸主稱呼自己做僕人,都算虛偽!厚顏無恥!

教育講求春風化雨,以生命影響生命。敢問參與聯署的中小學校長,是否每位每天都親近校內的學生,細聽他們的心事,幫助他們解決學業及生活上的難題,而非坐在冷氣房涼冷氣?只知裝門面經營愛孩子的形象,連每個學生的名字和強弱項都弄不清楚,你們捫心自問,為教育作出了什麼貢獻?

「無政治立場」更荒謬,普教中、一帶一路交流團、參加教聯會舉辦的比賽......這群人普遍是親中附共的。

基督教有一句「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竊以為是「教育界僕人」的出處。參與聯署者很大機會有基督教的保守傾向,俗稱「耶撚」。而「無政治立場,只談教育」令人想到新民黨田北辰的口號「只做實事,唔玩政治」。新民黨代表親建制的離地中產專業人士,則參與聯署者亦是一群親建制的離地中產專業人士。

因為離地,所以對下層員工的辛酸無切身體會,為林老師不幸離世深感哀痛,不過是象徵式說辭,客套話而已。

接著見真章,「校長希望扮演好教育領導角色,讓老師能有良好工作環境,但遺憾未見社會上的教育團體帶領業界向前走,反而出現聲討、怪罪及博取掌聲的文化,呼籲立即停止教育界分化及對立局面」。聯署人士又留言:「辦學團體對校長施壓、校長無奈地對老師和學生施壓。其實校長的壓力也不少,有誰去正視?」、「校長也是人,沒完沒了的逼迫是否要當事人以死謝過才收手?」、「希望傳媒停止妖魔化校長」。

唉唷,多麼可憐可悲!多麼自大無恥!

第一,聲討、怪罪不會無原因地出現,此會否和校長未有做好本份,做不好領導角色,兼令老師們得不到良好工作環境有關?為何自己出現問題不去反省修正,反而指責外邊的聲討、怪罪有錯?

第二,對立分化當然不好,但如果校長、副校長們一意孤行做他們的山寨王,與其默不作聲接受奴役,不如堅決鬥爭到底。勿忘記,除下權位的外衣,他們是人,老師們也是人,大家是平等的,沒有誰比誰高尚。

第三,校長所領取的薪金遠高於主任和老師,他們承受更大的壓力是理所當然的,不要以為他們受大壓力是不正常。如果他們受不了,大可辭職不幹,香港是自由的。

第四,辦學團體向校長施壓,校長不一定就要對老師和學生施壓,中間還是牽涉校長個人的抉擇。當校長選擇向老師和學生施壓,立志做壞人反派,就必然要接受壞人反派不得好死的下場。

第五,「以死謝過」大可不必,將事實的全部公諸於世,還死去的林老師一個公道是必須。

第六,只要將事實道出,就不存在妖魔化。

另外,聲明指,「整個社會聲討各個教育負責單位的不是」,令滿懷理想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始料不及,甚感心痛。「難道教育界就只有不稱職的教師和校長嗎?」、「(教育工作者工作致身體欠佳,犧牲與家人朋友相處時間,) 難道就只是為求三餐一宿和玩弄辦公室政治嗎?」

三點回應。

首先,整個社會不是聲討「各個」教育負責單位的不是,而是聲討「部份」教育負責單位的不是。

其次,「令滿懷理想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始料不及,甚感心痛」不是一個禁聲的理由。難道教育負責單位有錯,教育工作者失職,社會大眾乃至傳媒都要沉默不語?逆來順受?如此,教育界怎會有進步?不是變了獨裁封閉的小王國嗎?

其三,從事教育,從來不應該弄得「身體欠佳,犧牲與家人朋友相處時間」,此乃本末倒置,不值得可憐!「為求三餐一宿和玩弄辦公室政治」,很抱歉,地位越高,年資越長,越是這樣。

總之,聯署聲明及留言充滿矯情、虛偽、自我中心、諉過於人。美其名為教育界好,為學生好,實際是為自己找擋箭牌,力保自己的權位和既得利益於不墮。

當中小學校長和副校長們在傳媒及公眾連日聲討面前發抖,證明他們的獨裁專橫並非不動如山,輿論壓力仍是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自由不是跪著就有,是要站起來爭取的。

2019年3月13日 星期三

馬克思的生平

馬克思 (Karl Marx) 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政治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亦是現代社會學主要奠基者之一,撰有《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等影響力巨大的著作。

1818 年,馬克思在普魯士一個中產家庭出生。父親是啟蒙主義者,喜歡康德和伏爾泰等人的哲學。他從古典自由主義的角度出發,要求普魯士推行君主立憲。

17 歲的馬克思先在波昂大學旅行,再轉學到柏林洪堡大學。期間,他對「青年黑格爾派」的見解產生興趣。「青年黑格爾派」對黑格爾在形上學的斷言持批判態度,卻接納其辯證法觀點。他們積極評論既有的社會、政治和宗教體系,企圖改變醜陋的現實以開創更好的未來。

1840 年,馬克思完成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比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同年,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迫害異見份子,收緊出版和學術自由。

馬克思 1842 年搬到科隆,開始為激進派報紙《萊茵報》擔任主編。他曾發表一篇強烈批評俄國沙皇的文章,引起尼古拉一世不滿,要求普魯士政府予以取締。1843 年,普魯士政府查禁《萊茵報》,馬克思失去工作。

馬克思後來在法國巴黎創辦激進派期刊《德法年鑑》,《年鑑》唯一非德國籍作家是流亡俄國的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馬克思為期刊撰寫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論猶太民族問題》兩篇文章的草稿。其中,《論猶太民族問題》首次介紹其共產主義信念,提到無產階級將是革命的力量。《年鑑》不久亦被禁售,馬克思轉為《前進周刊》寫稿。

在《前進周刊》工作時,馬克思消化黑格爾的辯證法與費爾巴哈的機械唯物論,逐步建立其辯證唯物主義。1844 年 8 月,他認識恩格斯,恩格斯既是馬克思終身的戰友,亦是他的「金主」,給他提供大量經濟支持。

恩格斯向馬克思介紹自己的作品《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這本書揭示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並指出工人階級將是歷史上最後的革命的組成成員,觀點獲馬克思認同。

馬克思同時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 (閱讀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詹姆士・密爾等人的作品)、法國社會主義運動 (克勞德・昂列・聖西門和夏爾・傅立葉等人) 及法國歷史。1844 年底,馬克思寫成《1844 年哲學和經濟學手稿》,對德國古典哲學 (包括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的唯物論)、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亞當・斯密) 以及法國空想社會主義進行系統性、批判性整合,且詳細闡述勞動、異化概念。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架構、對資本主義內部運作的理解,已然形成。

1845 年 2 月,馬克思因在《前進周刊》對普魯士的專制主義發表尖銳批評,導致普魯士要求法國查禁《前進周刊》。馬克思被驅逐出境,從巴黎搬到比利時布魯塞爾,恩格斯倍伴在側。

這時候,馬克思對早期篤信的費爾巴哈唯物論越來越不滿,陸續撰寫十一篇《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提綱》其中一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 the point is to change it)。」清楚點出哲學家的概念僅能解釋已有世界,世界的改變則依賴實際的、具體的、物質性的行動和實踐。馬克思主義是一套牽涉實際行動的新哲學,於此可見端倪。

7 月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離開布魯塞爾,前往英國訪問憲章運動 (1838 - 1848 年持續十年在英國發生的一場工人階級要求社會政治改革的群眾運動) 領導人。馬克思趁機大量閱讀收藏在倫敦和曼徹斯特的有關經濟的文獻資料。

1846 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合撰《德意志意識形態》,書中系統闡述歷史唯物主義,兼批判青年黑格爾派主張、理想主義和費爾巴哈唯物論的不徹底性。《德意志意識形態》完成後,馬克思覺得自己已表達對科學社會主義 (有別於空想社會主義) 的認識,遂轉為探索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和策略。

1847 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正義者同盟。馬克思建議,正義者同盟該放棄地下性質,組織革命政黨,以促進歐洲各地工人階級發起群眾運動,進而擴大成為工人階級革命。馬克思的主張獲正義者同盟成員接受,6 月,正義者同盟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

馬克思和恩格斯旋即為共產主義者同盟撰寫共同行動綱領,此即著名的《共產黨宣言》。《宣言》指出,只有推翻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無產階級 (勞動的工人階級) 的利益才得到真正保障。

歐洲爆發革命浪潮 (1848 年革命),馬克思三度支援比利時工人發動武裝革命,遭比利時政府驅逐,返回巴黎。1848 年 4 月,馬克思和恩格斯至普魯士科隆,創辦《新萊茵報》。由於內容具煽動性,二人被驅逐出境,輾轉流亡至英國倫敦。

馬克思一家在倫敦度過最為艱困的日子。因面對債務問題,馬克思變得焦慮,加上受疾病煎熬,情緒不佳。1849 - 1850 年,共產主義者同盟內部分裂。馬克思支持德國工人教育協會,得不到會內大部份成員支持。

政治能量下降,馬克思一邊依靠恩格斯接濟,一邊為多家報社寫文章,賣文為生。

他撰寫《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擴闊了對歷史唯物主義、階級鬥爭概念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解,認為無產階級最終將能夠粉碎資產階級的國家而獲得勝利。

另外,他也花費大量時間在大英博物館閱讀室進行研究,重新審視先前讀過的政治經濟學家的作品,以及蒐集到的經濟數據。直至 1857 年,馬克思已累積超過八百頁筆記和短文,內容包括:資本、不在地主所有權、僱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和國際市場。此即日後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

1859 年,馬克思出版首部嚴肅的政治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書中採納英國政治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倡導的勞動價值理論,明確界定使用價值和商品價值之間的實際關係,提出金錢和貨幣流通的資本主義經濟之科學理論。

1864 年,馬克思參與第一國際成立大會,進入領導委員會,有份起草《成立宣言》。1867 年,《資本論》第一卷正式出版。

馬克思晚年健康每況愈下,《哥達綱領批判》有「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這是馬克思對共產天堂的想像。

1883 年 3 月 14 日,馬克思於倫敦寓所逝世,享年六十四歲。倫敦海格特公墓的馬克思墳墓,墓碑上雕刻著《共產黨宣言》最後一句:「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並註記《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作為對馬克思生平的概括,是很合適的。

------
[附錄]

馬克思生平重要著作一覽:

《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比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1841 年)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3 年)

《論猶太民族問題》(1843 年)

《1844 年哲學和經濟學手稿》(1844 年,於 1927 年出版)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1845 年)

《德意志意識形態》(1846 年)

《共產黨宣言》(1848 年)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1852 年)

《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1857 年,於 1939 年出版)

《政治經濟學批判》(1859 年)

《資本論・第一卷》(1867 年)

《哥達綱領批判》(1875 年)

2019年3月12日 星期二

最後的改革

亞歷山大二世是羅曼諾夫王朝最後四位沙皇中積極推動改革者。他即位時,俄國正經歷克里米亞戰爭的挫敗。俄軍裝備落後、後勤補給緩慢、指揮失當......戰鬥力遠比不上西歐國家。尤其關鍵的一點是,俄軍主要由農奴組成,數量龐大而質素差劣。亞歷山大二世要強兵,不得不先處理農奴制。

1857 年,亞歷山大二世成立「農民事務總委員會」,著手籌備廢除農奴制。1861 年,《農奴解放宣言》發表。《宣言》規定:

(1) 莊園農奴與家用農奴獲得解放,享有人身自由,具遷徙、婚姻 (無需獲得地主許可便能結婚)、改變職業、擁有財產、訂立契約等公民權利;

(2) 全部土地為地主所有。不過,農民可向地主購買一小塊土地。農民支付部份費用,其餘由政府以有償債券的方式代為支付,農民必須在四十九年內還清本息。

(3) 獲得自由的農民被組織到公社中,公社的公職人員由農民選舉產生,但必須服從地方行政機構的管理。

廢除農奴制讓農奴首度成為自由人,獲得平等政治權利,經濟上亦得以完全獨立。

然而,被解放的農民缺乏資金,要他們負擔高昂費用以購買土地耕種,變相令其無法生存。縱使部份農民買得起土地,土地數量之少、質素之低,根本不夠耕種、不夠養家糊口。生活壓力驟增,以前依附地主而得的安定感失去。廢奴導致農民反感,起義頻率急升 (1860 年農民騷動 126 次,1861 年增至 1,176 次),此似乎超出亞歷山大二世所預期。

更為嚴重的是,亞歷山大二世敢於改革,導致人民 (特別是知識分子) 對他抱持極高的期望。

托克維爾 (Alexis de Tocqueville) 在《舊制度與大革命》(The Old Regim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中指出,法國大革命雖然改善了人民生活,但它同時不斷引發人民提出難以滿足的改革訴求,致使社會矛盾激化,革命走向極端,迎來恐怖血腥統治。

如果亞歷山大二世不走開明路線,始終如一地專制,人民不抱希望,就不會失望,問題仍不大。可惜他要在開明與專制之間找一個平衡、傳統與西化之間找一個平衡,稍一不慎,很容易兩面不討好,甚至招惹殺身之禍。

早在廢除農奴制不久,地主貴族們便覺得自己的既得利益受損,對改革表示強烈不滿。換言之,亞歷山大二世已得罪了傳統的地主貴族。西化派方面,亞歷山大二世遲遲未能落實憲政,令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感到氣憤。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他們竟轉為支持推翻帝制,策劃暗殺沙皇的行動。「人民意志」(又稱民意黨) 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恐怖組織。

「人民意志」對亞歷山大二世進行過多次暗殺,未有成功。1881 年 3 月 13 日,「人民意志」打算趁沙皇馬車通過格里博耶多夫運河河堤時,向沙皇投擲手榴彈。亞歷山大二世其實已臨時改變行車路線,無奈「是禍躲不過」,「人民意志」成員第一次投彈,誤中副車,炸傷馬匹、隨從和幾個過路的人。該名成員被警衛逮捕,亞歷山大二世走出車外,正想向那成員詢問為何要暗殺他。說時遲那時快,另一名「人民意志」成員 (格林尼夫斯基 Ignaty Grinevitsky,在路邊旁觀,距離沙皇僅三步之遙) 已向他投擲第二枚手榴彈。這一次,亞歷山大二世遭受重創,雙腿被炸斷,倒在血泊之中。「死也要死在家裡,很冷......冷......」不到一個小時,下午 3 時 30 分,有「解放沙皇」美譽的亞歷山大二世傷重不治,享年六十二歲。

父親汲汲於改革 (據說已準備推行君主立憲),下場卻是遭人暗殺,令亞歷山大三世採取極為保守、頑固、獨裁的方式治國,並反對維新。他故意在西化地標聖彼得堡內 (亞歷山大二世被暗殺地點) 修建滴血救世主教堂,以紀念亡父。教堂是十六、十七世紀俄羅斯傳統教堂風格,跟其他建築的西歐氣味格格不入。彼得大帝所開展的由上而下實行西化、現代化,至此壽終正寢。

「人民意志」推翻帝制、建立農村公社等觀點,受法國大革命影響。其恐怖行動加劇沙皇的鎮壓,間接助長二月和十月革命。順帶一提,「人民意志」其中一位成員亞歷山大・伊里奇・烏里揚諾夫 (Aleksandr Ilyich Ulyanov),乃日後蘇聯創建者列寧之兄長。

我們可以說,法國大革命的遺毒禍害,中止了俄國的西化、現代化改革,使俄國急速倒退。蘇聯得以建立,造成種種不人道的大屠殺、大清洗、大迫害,亦拜法國大革命所賜。

2019年3月11日 星期一

向保守、專制倒退

法國大革命衝擊傳統君主專制,令亞歷山大一世非常憂慮。路易十六一家的悲慘收場,尤其震撼沙皇內心。1815 年 12 月,作風保守的阿列克西斯・阿拉克其耶夫 (Aleksey Arakcheyev) 被任命為部長委員會首長,其實已反映亞歷山大一世思想出現轉變。

有別於斯佩蘭斯基,阿列克西斯・阿拉克其耶夫恢復報禁、嚴刑拷問,廢止言論及集會自由。他還熱衷於推行對亞歷山大一世的個人崇拜,並強化中央集權。文藝活動被打壓,跟亞歷山大一世有過節的貴族不得好死,文明、開放瞬間消失。

阿列克西斯・阿拉克其耶夫設立軍屯制度,將基層人民束縛在土地上,定期給予軍事訓練,使其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禁止其自由流動。他又限制貴族的領地和農奴數目。貴族只有一個小莊園,擁有幾十至幾千名農奴,再無條件犯上作亂。其他措施尚有:強迫人民接受三年義務教育、嚴格執行法律以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沙皇除外)、剷除一切秘密組織 (如共濟會)、勞役罪犯及俘虜無償採礦等。

列克西斯・阿拉克其耶夫推翻自由主義改革,某程度上揭示俄國對革命浪潮、民主自由等新思想感虛怯。1818 年底開始,亞歷山大一世的立場轉變越見明顯。衛兵軍官受革命思想影響,陰謀叛變 (趁亞歷山大一世前往開會,途中綁架他),令他對自由主義產生懷疑。他慢慢傾向保守主義,因而和奧地利首相梅特涅 (Metternich) 友善。

不過,從亞歷山大一世說:「自由應該被限制在一定範圍內。自由的限制是秩序的原則。」他未必要全盤否定自由,只是秩序應該凌駕於自由之上,規限著、導引著自由,使之免生惡果。這當然是目睹周邊國家因革命而動蕩,反省所得的結果。

俄軍雖然打敗了拿破崙,但在前線與法軍作戰,親眼看見西歐的先進與繁榮,使其對自己國家的落後深感不滿。1825 年底,三千名官兵屯駐聖彼得堡的元老院廣場,打算發動武裝起義。由於這場起義發生在 12 月,參加起義的士兵被稱為「十二月黨人」。適逢亞歷山大一世突然駕崩,三弟尼古拉一世繼位。新沙皇採取強硬手段,調動一萬名士兵鎮壓起義軍,「十二月黨人起義」最終失敗收場。

尼古拉一世高度提防自由思想和革命運動,特別請來教育部長謝爾蓋・烏瓦羅夫 (Sergey Uvarov) 提出一套官方意識形態,揭櫫「東正教,君主專制,民族性」(Orthodoxy, Autocracy and Nationality) 大旗,以對抗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座右銘。謝爾蓋・烏瓦羅夫解釋「民族性」:要堅持自己的傳統,拒絕外來影響,打擊西方鼓吹的思想自由、個人主義、理性主義。此完全違逆彼得大帝的改革方向。

有學者指出,「東正教,君主專制,民族性」乃俄人對拿破崙戰爭的意識形態的反應,它後來成為俄國斯拉夫主義的思想根源。

2019年3月10日 星期日

亞歷山大一世早期施政和斯佩蘭斯基的自由主義改革

保羅一世是凱薩琳二世之子。他即位後,確立了「長子繼承法」,消弭由王位傳承所引起的紛爭。農奴制度亦被修改,農奴每週只需為地主工作三天,以減輕其工作壓力。另外,保羅一世崇尚普魯士的軍事制度,規定俄軍一律改穿普魯士服飾的軍裝。

法國大革命散播民主、共和、憲政等新理念,衝擊著傳統的君主專制政體,保羅一世深感憂慮,1798 年參加反法同盟,協助鎮壓革命。拿破崙上台,南征北戰,恢復帝制,保羅一世佩服他的軍事才能,兼覺得其不會對俄國君主制構成威脅,改與法國友好,跟英國斷交。有關做法引起向來與英國有交往的貴族、商人不滿。

保羅一世又喜歡大興土木,且性格殘暴反覆。終於,他在 1801 年被人用枕頭悶死,兒子亞歷山大一世接任沙皇。

亞歷山大一世幼時被祖母凱薩琳二世親自撫養。或許保羅一世實在太像彼得三世,凱薩琳二世對他無好感,竟將希望寄託在孫兒身上。

亞歷山大一世從瑞士籍的導師 (Frédéric-César de La Harpe) 接觸到盧梭對人性的理解,從軍事總督尼古拉・薩爾蒂科夫 (Nikolay Saltykov) 學習到俄國的專制傳統。他本人比較傾向前者,此由其厭惡歷屆沙皇濫用手中權力,說:「這個國家已成為瘋狂的玩物」、「絕對權力擾亂了一切」,可以為證。

保羅一世被殺,有人懷疑是亞歷山大一世幕後主使。然而,凱薩琳二世在生時,欲奪保羅一世皇儲之位,亞歷山大一世強烈反對。傳聞未必真確。

亞歷山大一世登基時僅 23 歲,他需要建立自己的羽翼。「非官方顧問委員會」(Private Committee) 成立,委員有:維克多・寇楚貝 (Viktor Kochubey)、尼古拉・諾沃斯策夫 (Nikolay Novosiltsev)、亞當・耶日・恰爾托雷斯基 (Adam Jerzy Czartoryski) 等。這批人大多是新沙皇的親密好友,年輕有熱情。在他們建議下,亞歷山大一世打算開展政制改革,實行君主立憲。

不過,亞歷山大一世似乎不接受憲法作為君主權力的制衡。思想家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拉季舍夫 (Alexander Nikolayevich Radishchev) 主張參考英式君主立憲制度,馬上被亞歷山大一世罷免其憲法委員會委員職位。

亞歷山大一世還推行下列新政:

(1) 設立部長委員會內閣,九位部長直接由沙皇任命,向沙皇負責;

(2) 開辦哈爾科夫大學和喀山大學,允許撤銷學術審查;

(3) 放寬對文學作品審查,保障出版自由;

(4) 恢復與英國的貿易,跟英國和解;

(5) 頒佈《自由農民法令》,宣告農奴在支付地主認可的贖金後,便能獲得自由 (逐步消解限制俄國生產力發展的落後的農奴制度)。

(5) 值得講一講。我們曾說,農奴和地主之間的矛盾,乃沙皇必須正視一大問題。農奴制不能頃刻廢除,亞歷山大一世的漸進改良是合理的。

問題是,即使可恢復自由身,原來大多數農奴仍甘願委身地主以換取兩餐溫飽。《自由農民法令》不但遭地主反對,而且效果也不彰顯 (只有 5% 農奴通過贖身手段獲得自由),這正好反映處理農奴制流弊之棘手 (全廢、漸廢俱不可,不廢又不可)。

1809 年,自由主義改革家米哈伊爾・斯佩蘭斯基 (Mikhail Speransky) 被提拔為部長委員會首長,地位相當於首相。他深得亞歷山大一世信任,實施一連串改革,包括:

I. 政治方面

著手創設「俄羅斯國家下議院」(即日後的國家杜馬),完善立法。

打擊歷史悠久的大貴族,奪去其兵權,削減其領地,扶植新貴族。

II. 社會方面

禁止地主殺害農奴和對農奴犯下性罪行。殺害農奴者必須處死,農奴犯罪需交給法庭按法律審判,不可私自殺害。

III. 軍事方面

改革軍制,制訂十大紀律,嚴明軍紀,強調軍隊從屬於沙皇,必須向沙皇效忠。

IV. 刑法方面

廢除俄國傳統的酷刑,改為歐洲盛行的絞刑、斷頭台、斬首、槍斃,較為人道。

如果改革得以持續,俄國將進一步西化。可惜改革不得人心。適逢拿破崙大軍壓境,亞歷山大一世需要爭取俄國保守派支持,對抗法國。加上斯佩蘭斯基鋒芒太露,私底下發表過尖銳的批評,如建議亞歷山大一世不要在抗法戰爭中親任總司令。種種因素累積,卒之令這位俄國自由主義之父,於 1812 年被解除公職,改革中止。

俄法戰爭以法國戰敗告終。可是,經此一役,俄國亦元氣大傷。1815 年底,阿列克西斯・阿拉克其耶夫 (Aleksey Arakcheyev) 出任部長委員會首長。他全盤推翻斯佩蘭斯基的改革,推行對亞歷山大一世的個人崇拜,強化中央集權。俄國倒退為保守、專制的國度。

2019年3月9日 星期六

土皇帝校長又有何可怕!

李東海林老師在學校跳樓自殺。有人覺得她不應該這樣做,會嚇壞小朋友。有人覺得她開了一個很壞的先例,將刺激其他類似處境的老師選擇在學校跳樓自殺。有人覺得她抗逆能力不夠,正能量不足。

死者已矣,不知內情,何必落井下石?

一名執教鞭二十三年的老師,難道不明白選擇在學校跳樓自殺會嚇壞小朋友?要麼她已悲憤得失去理智,要麼她是要對學校掌權者作出最深刻的控訴。評論的人,為何不能替當事人設想,多給予憐憫和體恤?

開了一個很壞的先例云云,是好是壞,視乎你怎樣看。今次事件,至少令公眾知道,小學教師工作壓力極大,部份校長處事方式不公。有了公眾關注,施以輿論壓力,惡劣局面未必不可被扭轉,何壞之有?

至於抗逆能力和正能量,根本是社工和心理學家的欺人之談!設想身處一監獄,天天被人指罵、欺凌、羞辱,任何人定必不能抵抗,正能量驟失!很多時候,不是當事人有問題,而是外在環境、制度太過不公。難道文革時自殺的人,都是抗逆能力不夠,正能量不足,跟紅衛兵的指罵叱喝、噴氣式的羞辱無關?

據報導,林老師上月底起病重,精神不佳,聲音沙啞。2 月 28 日被姓羅的校長要求回校。林一入校長室,羅即破口大罵:「病咗仲返嚟做咩,博俾我鬧呀?」

羅責罵林老師處理一個聯校圖書活動不力,並忘記預備一份跟書簿津貼有關的校長備存通告,要求林辭職。不久又改口,諷刺林老師「戀棧」圖書館主任職位,要求林寫悔過書,強迫她表示願意「一力承擔」漏出通告的責任。林回校交悔過書,因未有表示願意「一力承擔」漏出通告的責任,被羅要求重寫。期間,羅不斷責備林,「無能力 handle」、「專登將事情做差,博下年唔使做呢個位 (圖書館主任)」,林一度「爆喊」。

林事後向共事多年的同事訴苦:「今次校長要迫走我」,當日早退回家。翌日,林老師在校內跳樓自殺身亡。

作為旁觀者,筆者只想問,聯校圖書活動既是聯校,又屬大型活動,處理不周,稍出差錯,有什麼大不了?身為學校領導人,不是應該給予機會,體諒下屬嗎?何必一味苛責?

下屬病重仍回校,是你所要求,現在你反而嘲諷「病咗仲返嚟做咩,博俾我鬧呀」?一句慰問也沒有,都算冷酷無情,刻薄寡恩!

忘記預備一份跟書簿津貼有關的校長備存通告,更是一件小事。啊,原來怕自己被辦學團體責怪。你就怕人罵,別人就不怕,自私自利至極!

最可笑是那些與林共事多年的同事。林向你們吐苦水,你們有衝入校長室找校長理論嗎?沒有!你們有發動罷工罷課迫校長收回辱罵林的言論嗎?沒有!甚至,林死後,羅在會議上不可一世,冷冰冰地說:「經過兩日,大家都可以適應,一切正常運作」,你們有直斥其非嗎?沒有!無他,飯碗要緊,同事自殺算得什麼!

由興德陳校長,到李東海羅校長,為何一個又一個人渣可以專橫霸道,囂張跋扈?因為她們有靠山,陳有鄉紳校董,羅有辦學團體東華。消息指,去年 6 月有老師匿名投訴羅,東華僅要求羅作書面解釋,並無認真調查。羅後來在教職員大會上炫耀,稱自己「搵吓文件解釋就搞掂啦」,還恐嚇全體老師「唔好再諗住投訴」。獨裁土皇帝之育成,那些靠山難辭其咎。

另外,就是因為老師們不敢採取集體抗爭行動。一兩封匿名信是沒用的,自傷自憐爆喊找社工是示人以弱。須知道,一個獨裁者再瘋狂,他 / 她都敵不過一整個團隊跟其對著幹,事事予以阻攔、反對。這些人渣就是看準老師們入職晉升極度艱難,又基準,又教育文憑,又由教學助理轉合約再轉常額,過五關斬六將,看死老師們為保得來不易的祿位、堅忍不反抗,才盛氣凌人,氣燄囂張。要對付他們,不需槍炮刀劍,只需團結一致,集體企硬,據理力爭,獨裁者的爪牙自然無施展之地。

世上本無極權獨裁的領導人,極權獨裁都是由人養成。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向位高顯貴的人說話,要藐視他,不要把他的顯赫地位和權勢放在眼裡)。」相信自己和掌權那位是平等的,大家都是人,緊守自己固有的權利,不做奴才,哪有校長敢大言不慚罵老師「扮辛苦」、「未夠班同我講嘢」?

僅送前線老師一番話,一番胡適歷久常新的話:「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

2019年3月6日 星期三

社會經濟隱憂與晚年思想轉趨保守

凱薩琳二世在外交及軍事上取得空前成就,卻為帝國帶來經濟及社會隱憂。

史家克魯索瓦.克魯澤 (Francois Cruzet) 形容凱薩琳二世治下的俄國:「既沒有自由農,中產階級也是人微言輕,適合私人企業的法律環境更不存在。即便如此,工業還是初興。主要是莫斯科周圍的紡織和烏拉爾山脈的冶鐵。勞工都是農奴,被束縛在工業上。」跟西歐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距離太遠了。

長期的戰爭開支,令俄國國庫白銀短缺。1768 年,凱薩琳二世下令發行第一批御定盧布 (Assignation ruble,紙幣)。御定盧布的使用一直持續到 1849 年。

幸好凱薩琳二世大力鼓勵伏爾加德意志人移民俄國,這些農民帶來了穀物生產、麵粉研磨、菸草文化、綿羊蓄養和小規模手工業方面的新技術,使俄國農業得以真正現代化。

社會方面,徵兵制以農奴為基礎,使農奴承擔著沉重的兵役。儘管凱薩琳二世限制新增農奴的數目 (已獲自由的農奴不得再度淪為農奴) 及喜歡賞賜農奴、農奴暗地裡擁有私產、農奴可對不盡義務的地主提出訴訟、部份地方政府會聽取農奴的申訴並懲處貴族,農奴所受的待遇始終很差,如 a. 地主可自由懲處農奴,將其放逐到西伯利亞 b. 農奴面臨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例如主人的虐待) 時,再無請願權求助於沙皇。

1771 年莫斯科農產失收和瘟疫爆發是個突破口,地主貴族的剝削變本加厲,農奴再也忍不住怒火。1773 年,被解僱的俄軍軍官葉梅利揚.伊萬諾維奇.普加喬夫 (Yemelyan Ivanovich Pugachev),冒充是已被謀殺的沙皇彼得三世,率領起義軍 (基礎是哥薩克軍的編制,多半是未經軍事訓練的農民和工人,裝備低劣,使用馬刀、長矛、戰斧、短劍、羽形矛、鏈枷、鐮刀、棍棒、弓箭等,槍,炮較少) 反抗凱薩琳二世的統治,聲稱要結束農奴制。起義軍慢慢壯大,獲得廣泛支持。俄軍礙於後勤補給上的困難,以及錯誤估計叛亂規模,初時未能成功鎮壓。後來起義軍戰敗,形勢逆轉。1775 年 1 月,普加喬夫戰敗被俘,於莫斯科處決。起義軍的殘餘勢力遭到血腥清洗。

普加喬夫起義是俄國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反映農奴和地主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農奴制流弊徹底暴露。凱薩琳二世的小修小補,已是杯水車薪,如何對農奴制從事大刀闊斧的改革,成為往後沙皇所面對的一大難題。

凱薩琳二世得位不正當 (藉政變奪位),又貫徹西化改革路線,加上長期累積蘊釀的農奴問題,是普加喬夫順利煽動大量群眾的主因。1773 年時值俄土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起義多少拖俄國後腿,加快議和的步伐。

晚年凱薩琳二世目擊法國大革命對君主專制的衝擊,思想轉趨保守,摒棄了許多先前熱衷的啟蒙理念。波蘭立陶宛聯邦通過五三憲法,凱薩琳二世覺得憲法散播「民主歪風」,是革命的陰謀,對君主專制的威脅。1792 年,俄國派出九萬八千名精兵越過邊界,「懲罰」波蘭立陶宛聯邦。波蘭立陶宛聯邦慘敗,迎來第二次瓜分波蘭。一年半後,安德熱.塔德烏什.博納文圖拉.柯斯丘什科 (Andrzej Tadeusz Bonawentura Kościuszko,參加過美國獨立戰爭) 發動波蘭人民起義作垂死掙扎,俄軍剷平起義,波蘭立陶宛聯邦滅亡,領土被俄、奧、普三國吞併。

柯斯丘什科起義雖然失敗,但許多在起義中有卓越表現的政治家,於十九世紀成為波蘭國內國外的政治骨幹。同時,俄、奧、普汲汲於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使其未有出盡全力鎮壓法國大革命,起義變相幫助大革命成功。

凱薩琳二世晚年的思想轉變,揭示俄國現代化改革有一致命弱點:沙皇從事現代化改革並非無條件,而是有一根本前提 - 不可動搖沙皇的統治權威,不可分享沙皇的無上權力。在確保此一前提下,憑藉沙皇的專斷獨行及無上權力,可以把國家從落後迅速拉向先進。可是,當此一前提被挑戰,改革會動搖沙皇的統治權威、削弱其無上權力,同樣是沙皇的專斷獨行及無上權力,即可以將改革煞停,把國家從先進拉倒車至落後。俄國現代化改革的持續,竟繫於沙皇個人,而無法制度化、恆常化。

1796 年 11 月,凱薩琳二世突然中風逝世,享年六十七歲。兒子保羅一世繼任新沙皇。

她曾說:「假如我能夠活到二百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治理俄羅斯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只能用君主專制,捨此皆為下策。」凱薩琳「大帝」並非浪得虛名,由此亦可窺知,俄國要建立西歐的代議民主制,實現「民有、民治、民享」,非常困難。

2019年3月4日 星期一

對外擴張

凱薩琳二世統治期間,俄國積極對外擴張,從鄂圖曼帝國和波蘭立陶宛聯邦手上取得大片土地。

當時尼基塔・帕寧 (Nikita Panin) 出任外交大臣,他一改以往俄國親奧的作風,極力與普魯士、波蘭、瑞典結盟 (史稱「北方協定」),對抗奧地利和法國。奈何計劃失敗,帕寧伯爵下野。

凱薩琳二世又爭取英國作為盟友。1766 年藉著與英國締結正式貿易協定,利用經濟利益拉攏英國在軍事上與之結盟,可惜未能成功。

1768 年,第五次俄土戰爭爆發。

事緣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三世 1763 年 10 月去世,波蘭立陶宛聯邦開始選舉新國王。32 歲的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波尼亞托夫斯基 (Stanisław August Poniatowski),乃凱薩琳二世的情人,在俄國支持下,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波尼亞托夫斯基當選為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結果惹起巴爾聯盟 (Bar Confederation) 不滿。巴爾聯盟是波蘭貴族 1768 年在波多利亞的巴爾成立的協會,以保衛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天主教與內政外交獨立為目標。

有史家指出,巴爾聯盟的成立,代表著許多波蘭貴族和平民,終於驚覺五十年來波蘭一直任由外國 (特別是俄國) 欺侮,干涉內政。他們決定挺身而出,捍衛祖國的獨立自主。巴爾聯盟等於是波蘭第一次有意識地抵抗外國滲透。

可惜天意弄人,俄國出兵協助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波尼亞托夫斯基鎮壓。鄂圖曼帝國則支持巴爾聯盟作出反抗 (旨在削弱俄國於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影響力),俄土戰爭於是展開。

憑藉英國支持 (派顧問協助俄軍)、普奧保持中立 (以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部份領土為利益換取)、波羅的海艦隊驍勇善戰,鄂圖曼帝國兵敗如山倒,海軍主力被殲滅。巴爾聯盟成員 1771 年綁架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波尼亞托夫斯基,使波蘭立陶宛聯邦頓時群龍無首,給予俄國實現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部份領土的好時機。

1772 年,俄國與普魯士、奧地利藉口「波蘭立陶宛聯邦陷入無政府狀態,應當分割其國土與人口,幫助其恢復秩序」,正式瓜分聯邦位於邊疆的領土,史稱「第一次瓜分波蘭」。瓜分使俄國勢力大幅擴張,足以威懾普、奧兩國。自此,俄、普、奧在東歐形成均勢 (balance of power)。

鄂圖曼帝國戰事失利,1774 年 7 月被迫與俄國簽訂《庫楚克開納吉和約》(Treaty of Kuchuk-Kainarji),和約規定:

a. 俄國獲得亞速、刻赤、葉尼卡爾要塞、金伯恩半島,以及第聶伯河與布格河之間的黑海海岸;

b. 俄國可在黑海創建艦隊;

c. 俄國商船有權在伊斯坦堡海峽、達達尼爾海峽、亞速海自由通航;

d. 允許俄國保護鄂圖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信徒;

e. 鄂圖曼帝國放棄克里米亞汗國的宗主權。

俄國變相獲得通往黑海的出海口。

1783 年,俄國吞併克里米亞。1795 年,俄國與普魯士、奧地利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剩餘領土 (1791 年 5 月 3 日,波蘭立陶宛聯邦頒佈國家憲法,准許商人享有和貴族同等的政治權利,且將農民置於政府保護之下。五三憲法觸動凱薩琳二世的神經,覺得它會對君主專制構成威脅,散播民主歪風。基於波蘭立陶宛聯邦在第一次瓜分後已相當於俄國的保護國,憲法直接威脅俄國的君主專制。凱薩琳二世遂出兵懲罰,導致第二、三次瓜分)。

凱薩琳二世還派兵攻打波斯 (波斯國王下令拆除俄國在高加索地區新建的要塞),並安排貿易使團前往日本。

她更熱衷於擔當國際紛爭的調解人。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俄國曾建立武裝中立聯盟,保護中立國船隻免受英國皇家海軍掠奪。

瑞典 1788 年出兵突襲聖彼得堡,為波羅的海艦隊所阻。1790 年,兩國重新確認《奧布和約》,消弭兵爭二十年。

受制於地理位置,俄國想躋身西歐,不但要擁有跟列強相接近的經濟軍事實力,而且要積極介入歐洲事務,以嶄露頭角。彼得大帝建設西化的聖彼得堡,提出一個大方向。然而,這是不夠的。沒有凱薩琳二世作出具體貢獻,俄國未必能成為歐洲大國的一員。

今天座落於涅瓦河畔的彼得大帝雕像,基座巨岩乃凱薩琳二世耗費巨資從芬蘭灣的沼澤挖掘而來,再經數百農奴艱辛運抵。岩上凱薩琳的名字大於彼得的,隱約透露出凱薩琳二世的功勞大於彼得大帝。

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失敗的教育改革

凱薩琳二世嚮往西歐文化,深信歐式教育能將俄國兒童塑造成德智兼備、具有公民責任感的新人類。

她委任伊凡.貝茲托伊 (Ivan Betskoy) 作為教育事務顧問。另外,組建教育委員會,邀請英國的教育權威加入。委員會建議為 5 至 18 歲的非農奴兒童提供俄式東正教教育,並強調「對女性進行恰當有效的教育」。礙於立法議會事件甚囂塵上,教育委員會未能把理念變成現實。

凱薩琳二世又命臣下起草兩性兒童教育大綱 (思想來自洛克),反對用傳統方法培養兒童。她特意設立莫斯科棄兒之家 (The Moscow Orphanage 莫斯科孤兒院),以此為試點,為院內孤兒和私生子提供歐式教育。奈何院內兒童死亡率高,項目最終失敗。

斯莫爾尼宮 (Smolny Institute) 是凱薩琳二世興建的全俄第一所貴族女子學校。它起初只招收貴族千金,後來逐漸對商人階層開放。斯莫爾尼宮的少女們必須對女皇忠誠,專心學習純正的法語、音樂、舞蹈,並有嚴格的紀律。宮內禁止奔跑嬉戲。

1766 年,凱薩琳二世重整少年軍訓團 (Cadet Corps)。軍訓團除了有專業軍事課程,團員還要學習科學、哲學、倫理、歷史和國際法。少年軍訓團對海軍軍訓團、工程炮兵學院都有影響。

1782 年,凱薩琳二世成立顧問委員會研究各國的教育體制,奧地利的三級教育體制 (鄉村的基層學校、城鎮的中級學校和省會的師範院校) 受到關注。

同時,她組建國立學校委員會,負責建構國內的學校網絡、培訓教師、提供教材。

1786 年,國立教育條例正式頒佈,確立了兩級教育體制。各省會設小學和中學。這些學校男女同校,不收學費,向所有非農奴階層開放。每個年級的課程和教學方法都有細緻規定。教材由委員會專門翻譯,教師則會收到一份「教師指南」,其中包括教學法、所教課程、教師舉止和學校管理四部份。

國立學校委員會兩年後派人巡視新設學校,發現效果未如理想。儘管貴族們為新學校籌措不少資金,他們還是寧願把自己的孩子送往更有名的私立學校。城鎮居民亦不喜歡小學的新教學法。549 所國立學校,僅有 62,000 學生,反應冷淡。

晚清推行洋務運動,曾開設京師同文館、廣方言館,專門教授西歐各國語言,屬官辦的新式教育機構。因官僚、貴族子弟仍沉醉於「學而優則仕」的科舉美夢,入讀京師同文館、廣方言館者甚少。袁世凱一度安排其妾侍充當學生習外語,支撐場面。京師同文館、廣方言館的結局,和凱薩琳二世開設的新式國立學校,巧合地相似。

或許,凡國家推動變革,坊間一定會有不適應,繼而對舊制度及處事方式依戀不捨。特別是舊制度尚未崩潰,坊間接受變革的可能性更低。凱薩琳二世也好,曾左李也好,改革都是舉步維艱的。

2019年3月2日 星期六

俄羅斯啟蒙時代

1762 年 9 月,凱薩琳於莫斯科加冕。這位女沙皇一直對推動文化藝術不遺餘力。

凱薩琳十分喜歡伏爾泰的作品,她曾出錢資助伏爾泰十五年。伏爾泰盛讚女皇的成就,將其稱為「北方之星」與「俄國的塞彌拉彌斯 (古希臘神話中,尼諾斯國王的王后)」。他還建議女皇學習希臘語,以及賦詩鼓勵她出兵攻打鄂圖曼帝國,收復君士坦丁堡。儘管二人素未謀面,情誼卻極深厚。伏爾泰去世,凱薩琳悲慟不已。她後來買下他的藏書,置於俄羅斯國家圖書館。

除了伏爾泰,凱薩琳深受英國哲學家洛克影響,曾撰寫一本兒童教育手冊,且於 1764 年建立斯莫爾尼宮 (Smolny Institute) 教育貴族少女。

她又跟法國百科全書派有來往。所謂百科全書派,是指十八世紀法國一部分啟蒙思想家於編纂《百科全書》過程中形成的一個學術團體,代表人物有狄德羅、孟德斯鳩、盧梭、達朗貝爾等。

凱薩琳從進步思想家身上接觸到啟蒙精神,再而將之化成具體政策、措施。

1765 年,凱薩琳主張在聖彼得堡成立自由經濟學會。一時之間,世界上最優秀的經濟學家如亞瑟.楊格 (Arthur Young,以提倡農業改良聞名)、雅克.內克爾 (Jacques Necker,路易十六的財政總監) 等盡數成為協會會員。

女皇更招募一批科學家來到聖彼得堡,務求為俄國建立現代科學。

1766 年,凱薩琳於莫斯科組織協商議會 (共 652 人,包括官員、貴族、商人、農民),為俄羅斯帝國制訂法律。她親自撰寫議會立法指令,內容清一色來自西歐哲學家,尤其是孟德斯鳩與貝加利亞 (Cesare Beccaria,意大利法學家,著有《論犯罪與刑罰》)。

礙於守舊大臣反對 (民主原則損害他們的既得利益),議會被迫解散。可是,女皇仍堅持:

(1) 頒佈貴族憲章,授予貴族更多的土地權利。每個行政區的貴族可選出首席貴族,作為代表與沙皇討論有關經濟的議案;

(2) 頒佈城鎮法令,將國民劃為六類,塑造資產階級;

(3) 頒佈商業航行與鹽業貿易法案;

(4) 頒佈國立教育法令。

在凱薩琳治下,俄國出了兩位著名作家。

加甫里爾.羅曼諾維奇.傑爾查文 (Gavrila Romanovich Derzhavin) 擅長創作頌詩,因撰寫《費麗察》(Ode to Felica,詩中借用凱薩琳 1781 年給她的孫子亞歷山大寫的一篇童話《關於赫洛爾王子的故事》,歌頌女皇是關心人民疾苦的賢明君主),獲女皇賞識,得到一個金煙盒和五百個金盧布。

傑尼斯.伊萬諾維奇.馮維辛 (Denis Ivanovich Fonvizin) 以創作喜劇見稱。1782 年,他完成《紈絝少年》(The Minor),批判未受過教育的國家士紳的野蠻和自私行為,帶有反農奴制的思想傾向。

1764 年,凱薩琳把從柏林商人戈茨科夫斯基 (Johann Ernst Gotzkowsky) 手中獲得的二百二十五幅繪畫作品,以及來自歐洲和北亞地區的藝術珍品,置於冬宮 (Winter Palace),艾米塔吉博物館 (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因而建立。

女皇有時尚會親自創作戲劇、小說,撰寫回憶錄,歷史上稱凱薩琳統治的時代為「俄羅斯啟蒙時代」。

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如何在沒有曉瑩的人生中活下去

曉瑩走了,永遠不再回來,「如何在沒有曉瑩的人生中活下去?」是一個很迫切,卻很難回答的問題。

我有多次拿起書想讀,一想到曉瑩不在,就提不起勁。「我讀這些幹什麼?我知再多,她都不會再回來見我,跟我聊天了。」我知道不應浪費時光,但我實在撐不住。

日子一天天過去,往昔片段模糊,感覺轉趨淡薄,一切彷彿如她預期,「時間會替你治療」。

哈!人世間最痛苦莫過於此!

我不想忘記,我不想大家老掉牙才見面,甚至永世不再見,但我可以怎樣?我停不住時間,我扭不轉空間,我改不了曉瑩的思想。

治療?是磨蝕!是摧殘!猶如對一飢餓的小孩持續不給予他東西吃,餓得夠久了,他就沒飢餓的感覺,這難道是滿足了他飢餓的需求?說得通嗎?

對於這段錯用情,我真的感到很疲累。儘管我每天仍會看網誌的點閱數、猜想她曾流連過,想像很快被她真實說過的狠話、什麼愛情四階段 (甜蜜過後互相磨合,已臻穩定之類) 推倒。現實告訴我,曉瑩不愛我 (否則她就來見我了),我和她無愛情聯繫,他和她有,已經六年多,她跟我再沒可能。

最近,痛風發作,比去年嚴重得多,膝蓋完全無法活動,左膝又有中學舊患,我猶如癱子。我起不了床,被迫睡在沙發上,睡了又醒,醒了又睡,不知為何,我慶幸曉瑩沒跟我一起,她不應該和我一起的。

在年邁父親出動藥酒塗搽下,我勉強的站起身。熟悉的情境頃刻浮現,猶如中四那年,我膝蓋重挫,母親教我從頭練習如何一步一步行,如何屈曲伸直膝蓋,如何上落樓梯。我很辛苦,做著重覆的動作,終於稍有所成,下得樓去看醫生。伴在我身旁的,始終是白髮蒼蒼的老父,不是曉瑩。

人就是這樣,會覺得自己永遠健康,永遠年輕,然後不斷向外追些不可能的,已有的竟忽略過去。我投放許多心力到曉瑩身上。可是,我配襯得起她嗎?我能給她幸福嗎?她會在我身旁嗎?原來,我跟她不匹配,我是負累,她亦不會在我身邊。我只配孤獨,幸福只有父母給我,我和她永遠分開是理所當然。

膝蓋迄今仍未痊癒,一柺一柺的,什麼想念都無意思了。再望著狹小的家居,或許一個健康、可以養起她的電腦和相機、見證過她的花樣年華、跟她已磨合無間的人更應該和她一起。我認命了!

看《獨孤天下》,宇文護迷戀獨狐般若而娶不得,終日沉迷酒色,志氣霸業通通拋諸腦後,我心有戚戚然。又楊堅說會等心上人獨孤曼陀至老死,終身不婚,教我感慨。可惜我等不到了,我沒有太多年青健康可揮霍。

誰說愛情是主觀體驗?主觀體驗也有客觀真理在,我的經歷,讓我明白宇文護、楊堅之所苦,明白愛情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