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日俄戰爭、血腥星期日與史托里賓的土地改革

俄國內部千瘡百孔。1904 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因太平洋艦隊在黃海海戰遭重創、黑海艦隊要對抗鄂圖曼帝國並受條約限制無法抽調,只好派波羅的海艦隊繞過半個地球前往遠東作戰。勞師遠征令艦隊作戰能力嚴重下降,日本聯合艦隊以逸待勞,終於取得對馬海峽海戰勝利,波羅的海艦隊全軍覆沒。俄國輸給新崛起的日本,被迫簽訂《樸茨茅斯條約》(Treaty of Portsmouth),放棄在中國東北的一切特權。

俄國軍事力量大為削弱,令局勢動盪不安,加上「血腥星期日」事件 (Bloody Sunday Incident) 的發生,革命可謂如箭在弦。

1904 年底,聖彼得堡有工廠發生罷工,響應罷工的民眾不斷增加,人數竟高達八萬人。1905 年 1 月 22 日清晨,東正教加本 (Gapon) 神父率領三萬工人遊行至冬宮廣場,打算向尼古拉二世遞交請願信。他們要求選舉民意代表、禁止超時工作、獲得合理待遇等。適逢尼古拉二世不在冬宮,負責守衛的武裝士兵與示威群眾對峙,期間向群眾開槍,群眾慌忙走避,死的死,傷的傷。事後官方宣稱傷亡人數為 96 人死 333 人受傷,示威者則宣稱死亡人數超過 4,000 人。「血腥星期日」事件引起公眾憤怒,他們對沙皇主動改革失去信心,大大小小的罷工、集會、暗殺、起義於是在各地此起彼落。

尼古拉二世一方面大力鎮壓,一方面作出若干讓步。10 月 30 日,《十月宣言》(October Manifesto) 發表。《宣言》承諾給予公民自由 (包括宗教自由、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另外,成立國家杜馬 (Duma 國會),由各界廣泛參與組成,掌握監督行政及立法大權。又男性普選權獲得普及 (《宣言》性質等同憲法)。

《宣言》由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 (Sergei Witte) 等人撰寫,交尼古拉二世批閱。正當自由派 (資本家和知識分子組成) 滿意《宣言》的結果,準備參加國家杜馬選舉,激進的社會主義者卻譴責選舉,始終堅持武裝起義推翻沙皇統治。

多個政黨因應杜馬選舉而組成,有憲政民主黨、勞動團體、十月黨等。十月黨特別值得談一談。其正式名稱為十月十七日聯盟,是堅定的君主立憲制的擁護者,得到自由派貴族、商人和部分官員支持。他們後來和謝爾蓋・維特、彼得・史托里賓 (Pyotr Stolypin,又譯斯托雷平) 建立合作關係,屬溫和改革派政黨。

1906 年 5 月,史托里賓入閣出任內務大臣,7 月拜相,升任帝國大臣會議主席 (即首相,相當於今天的總理)。他隨即推行土地改革,將土地從地主手中交給農民,並給予農民選舉代表參加地方政務會議的權利。農民更容易取得土地,兼有渠道向政府表達訴求,此有助消解他們對政府的仇怨,形成一個新階級,發揮保守安定的力量,對管治有利。

同時,史托里賓對革命分子 (社會主義者) 予以審判,幾個月內絞死數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