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4日 星期一

對外擴張

凱薩琳二世統治期間,俄國積極對外擴張,從鄂圖曼帝國和波蘭立陶宛聯邦手上取得大片土地。

當時尼基塔・帕寧 (Nikita Panin) 出任外交大臣,他一改以往俄國親奧的作風,極力與普魯士、波蘭、瑞典結盟 (史稱「北方協定」),對抗奧地利和法國。奈何計劃失敗,帕寧伯爵下野。

凱薩琳二世又爭取英國作為盟友。1766 年藉著與英國締結正式貿易協定,利用經濟利益拉攏英國在軍事上與之結盟,可惜未能成功。

1768 年,第五次俄土戰爭爆發。

事緣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三世 1763 年 10 月去世,波蘭立陶宛聯邦開始選舉新國王。32 歲的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波尼亞托夫斯基 (Stanisław August Poniatowski),乃凱薩琳二世的情人,在俄國支持下,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波尼亞托夫斯基當選為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結果惹起巴爾聯盟 (Bar Confederation) 不滿。巴爾聯盟是波蘭貴族 1768 年在波多利亞的巴爾成立的協會,以保衛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天主教與內政外交獨立為目標。

有史家指出,巴爾聯盟的成立,代表著許多波蘭貴族和平民,終於驚覺五十年來波蘭一直任由外國 (特別是俄國) 欺侮,干涉內政。他們決定挺身而出,捍衛祖國的獨立自主。巴爾聯盟等於是波蘭第一次有意識地抵抗外國滲透。

可惜天意弄人,俄國出兵協助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波尼亞托夫斯基鎮壓。鄂圖曼帝國則支持巴爾聯盟作出反抗 (旨在削弱俄國於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影響力),俄土戰爭於是展開。

憑藉英國支持 (派顧問協助俄軍)、普奧保持中立 (以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部份領土為利益換取)、波羅的海艦隊驍勇善戰,鄂圖曼帝國兵敗如山倒,海軍主力被殲滅。巴爾聯盟成員 1771 年綁架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波尼亞托夫斯基,使波蘭立陶宛聯邦頓時群龍無首,給予俄國實現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部份領土的好時機。

1772 年,俄國與普魯士、奧地利藉口「波蘭立陶宛聯邦陷入無政府狀態,應當分割其國土與人口,幫助其恢復秩序」,正式瓜分聯邦位於邊疆的領土,史稱「第一次瓜分波蘭」。瓜分使俄國勢力大幅擴張,足以威懾普、奧兩國。自此,俄、普、奧在東歐形成均勢 (balance of power)。

鄂圖曼帝國戰事失利,1774 年 7 月被迫與俄國簽訂《庫楚克開納吉和約》(Treaty of Kuchuk-Kainarji),和約規定:

a. 俄國獲得亞速、刻赤、葉尼卡爾要塞、金伯恩半島,以及第聶伯河與布格河之間的黑海海岸;

b. 俄國可在黑海創建艦隊;

c. 俄國商船有權在伊斯坦堡海峽、達達尼爾海峽、亞速海自由通航;

d. 允許俄國保護鄂圖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信徒;

e. 鄂圖曼帝國放棄克里米亞汗國的宗主權。

俄國變相獲得通往黑海的出海口。

1783 年,俄國吞併克里米亞。1795 年,俄國與普魯士、奧地利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剩餘領土 (1791 年 5 月 3 日,波蘭立陶宛聯邦頒佈國家憲法,准許商人享有和貴族同等的政治權利,且將農民置於政府保護之下。五三憲法觸動凱薩琳二世的神經,覺得它會對君主專制構成威脅,散播民主歪風。基於波蘭立陶宛聯邦在第一次瓜分後已相當於俄國的保護國,憲法直接威脅俄國的君主專制。凱薩琳二世遂出兵懲罰,導致第二、三次瓜分)。

凱薩琳二世還派兵攻打波斯 (波斯國王下令拆除俄國在高加索地區新建的要塞),並安排貿易使團前往日本。

她更熱衷於擔當國際紛爭的調解人。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俄國曾建立武裝中立聯盟,保護中立國船隻免受英國皇家海軍掠奪。

瑞典 1788 年出兵突襲聖彼得堡,為波羅的海艦隊所阻。1790 年,兩國重新確認《奧布和約》,消弭兵爭二十年。

受制於地理位置,俄國想躋身西歐,不但要擁有跟列強相接近的經濟軍事實力,而且要積極介入歐洲事務,以嶄露頭角。彼得大帝建設西化的聖彼得堡,提出一個大方向。然而,這是不夠的。沒有凱薩琳二世作出具體貢獻,俄國未必能成為歐洲大國的一員。

今天座落於涅瓦河畔的彼得大帝雕像,基座巨岩乃凱薩琳二世耗費巨資從芬蘭灣的沼澤挖掘而來,再經數百農奴艱辛運抵。岩上凱薩琳的名字大於彼得的,隱約透露出凱薩琳二世的功勞大於彼得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