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 (Karl Marx)
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政治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亦是現代社會學主要奠基者之一,撰有《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等影響力巨大的著作。
1818 年,馬克思在普魯士一個中產家庭出生。父親是啟蒙主義者,喜歡康德和伏爾泰等人的哲學。他從古典自由主義的角度出發,要求普魯士推行君主立憲。
17
歲的馬克思先在波昂大學旅行,再轉學到柏林洪堡大學。期間,他對「青年黑格爾派」的見解產生興趣。「青年黑格爾派」對黑格爾在形上學的斷言持批判態度,卻接納其辯證法觀點。他們積極評論既有的社會、政治和宗教體系,企圖改變醜陋的現實以開創更好的未來。
1840
年,馬克思完成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比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同年,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迫害異見份子,收緊出版和學術自由。
馬克思 1842 年搬到科隆,開始為激進派報紙《萊茵報》擔任主編。他曾發表一篇強烈批評俄國沙皇的文章,引起尼古拉一世不滿,要求普魯士政府予以取締。1843
年,普魯士政府查禁《萊茵報》,馬克思失去工作。
馬克思後來在法國巴黎創辦激進派期刊《德法年鑑》,《年鑑》唯一非德國籍作家是流亡俄國的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馬克思為期刊撰寫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論猶太民族問題》兩篇文章的草稿。其中,《論猶太民族問題》首次介紹其共產主義信念,提到無產階級將是革命的力量。《年鑑》不久亦被禁售,馬克思轉為《前進周刊》寫稿。
在《前進周刊》工作時,馬克思消化黑格爾的辯證法與費爾巴哈的機械唯物論,逐步建立其辯證唯物主義。1844 年 8
月,他認識恩格斯,恩格斯既是馬克思終身的戰友,亦是他的「金主」,給他提供大量經濟支持。
恩格斯向馬克思介紹自己的作品《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這本書揭示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並指出工人階級將是歷史上最後的革命的組成成員,觀點獲馬克思認同。
馬克思同時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 (閱讀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詹姆士・密爾等人的作品)、法國社會主義運動 (克勞德・昂列・聖西門和夏爾・傅立葉等人)
及法國歷史。1844 年底,馬克思寫成《1844 年哲學和經濟學手稿》,對德國古典哲學 (包括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的唯物論)、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亞當・斯密) 以及法國空想社會主義進行系統性、批判性整合,且詳細闡述勞動、異化概念。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架構、對資本主義內部運作的理解,已然形成。
1845 年 2
月,馬克思因在《前進周刊》對普魯士的專制主義發表尖銳批評,導致普魯士要求法國查禁《前進周刊》。馬克思被驅逐出境,從巴黎搬到比利時布魯塞爾,恩格斯倍伴在側。
這時候,馬克思對早期篤信的費爾巴哈唯物論越來越不滿,陸續撰寫十一篇《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提綱》其中一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 various ways, the point is to
change
it)。」清楚點出哲學家的概念僅能解釋已有世界,世界的改變則依賴實際的、具體的、物質性的行動和實踐。馬克思主義是一套牽涉實際行動的新哲學,於此可見端倪。
7 月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離開布魯塞爾,前往英國訪問憲章運動 (1838 - 1848 年持續十年在英國發生的一場工人階級要求社會政治改革的群眾運動)
領導人。馬克思趁機大量閱讀收藏在倫敦和曼徹斯特的有關經濟的文獻資料。
1846
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合撰《德意志意識形態》,書中系統闡述歷史唯物主義,兼批判青年黑格爾派主張、理想主義和費爾巴哈唯物論的不徹底性。《德意志意識形態》完成後,馬克思覺得自己已表達對科學社會主義
(有別於空想社會主義) 的認識,遂轉為探索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和策略。
1847
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正義者同盟。馬克思建議,正義者同盟該放棄地下性質,組織革命政黨,以促進歐洲各地工人階級發起群眾運動,進而擴大成為工人階級革命。馬克思的主張獲正義者同盟成員接受,6
月,正義者同盟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
馬克思和恩格斯旋即為共產主義者同盟撰寫共同行動綱領,此即著名的《共產黨宣言》。《宣言》指出,只有推翻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無產階級
(勞動的工人階級) 的利益才得到真正保障。
歐洲爆發革命浪潮 (1848 年革命),馬克思三度支援比利時工人發動武裝革命,遭比利時政府驅逐,返回巴黎。1848 年 4
月,馬克思和恩格斯至普魯士科隆,創辦《新萊茵報》。由於內容具煽動性,二人被驅逐出境,輾轉流亡至英國倫敦。
馬克思一家在倫敦度過最為艱困的日子。因面對債務問題,馬克思變得焦慮,加上受疾病煎熬,情緒不佳。1849 - 1850
年,共產主義者同盟內部分裂。馬克思支持德國工人教育協會,得不到會內大部份成員支持。
政治能量下降,馬克思一邊依靠恩格斯接濟,一邊為多家報社寫文章,賣文為生。
他撰寫《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擴闊了對歷史唯物主義、階級鬥爭概念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解,認為無產階級最終將能夠粉碎資產階級的國家而獲得勝利。
另外,他也花費大量時間在大英博物館閱讀室進行研究,重新審視先前讀過的政治經濟學家的作品,以及蒐集到的經濟數據。直至 1857
年,馬克思已累積超過八百頁筆記和短文,內容包括:資本、不在地主所有權、僱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和國際市場。此即日後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
1859
年,馬克思出版首部嚴肅的政治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書中採納英國政治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倡導的勞動價值理論,明確界定使用價值和商品價值之間的實際關係,提出金錢和貨幣流通的資本主義經濟之科學理論。
1864 年,馬克思參與第一國際成立大會,進入領導委員會,有份起草《成立宣言》。1867 年,《資本論》第一卷正式出版。
馬克思晚年健康每況愈下,《哥達綱領批判》有「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這是馬克思對共產天堂的想像。
1883 年 3 月 14
日,馬克思於倫敦寓所逝世,享年六十四歲。倫敦海格特公墓的馬克思墳墓,墓碑上雕刻著《共產黨宣言》最後一句:「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並註記《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作為對馬克思生平的概括,是很合適的。
------
[附錄]
馬克思生平重要著作一覽:
《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比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1841 年)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3 年)
《論猶太民族問題》(1843 年)
《1844 年哲學和經濟學手稿》(1844 年,於 1927 年出版)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1845 年)
《德意志意識形態》(1846 年)
《共產黨宣言》(1848 年)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1852 年)
《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1857 年,於 1939 年出版)
《政治經濟學批判》(1859 年)
《資本論・第一卷》(1867 年)
《哥達綱領批判》(187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