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1日 星期一

向保守、專制倒退

法國大革命衝擊傳統君主專制,令亞歷山大一世非常憂慮。路易十六一家的悲慘收場,尤其震撼沙皇內心。1815 年 12 月,作風保守的阿列克西斯・阿拉克其耶夫 (Aleksey Arakcheyev) 被任命為部長委員會首長,其實已反映亞歷山大一世思想出現轉變。

有別於斯佩蘭斯基,阿列克西斯・阿拉克其耶夫恢復報禁、嚴刑拷問,廢止言論及集會自由。他還熱衷於推行對亞歷山大一世的個人崇拜,並強化中央集權。文藝活動被打壓,跟亞歷山大一世有過節的貴族不得好死,文明、開放瞬間消失。

阿列克西斯・阿拉克其耶夫設立軍屯制度,將基層人民束縛在土地上,定期給予軍事訓練,使其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禁止其自由流動。他又限制貴族的領地和農奴數目。貴族只有一個小莊園,擁有幾十至幾千名農奴,再無條件犯上作亂。其他措施尚有:強迫人民接受三年義務教育、嚴格執行法律以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沙皇除外)、剷除一切秘密組織 (如共濟會)、勞役罪犯及俘虜無償採礦等。

列克西斯・阿拉克其耶夫推翻自由主義改革,某程度上揭示俄國對革命浪潮、民主自由等新思想感虛怯。1818 年底開始,亞歷山大一世的立場轉變越見明顯。衛兵軍官受革命思想影響,陰謀叛變 (趁亞歷山大一世前往開會,途中綁架他),令他對自由主義產生懷疑。他慢慢傾向保守主義,因而和奧地利首相梅特涅 (Metternich) 友善。

不過,從亞歷山大一世說:「自由應該被限制在一定範圍內。自由的限制是秩序的原則。」他未必要全盤否定自由,只是秩序應該凌駕於自由之上,規限著、導引著自由,使之免生惡果。這當然是目睹周邊國家因革命而動蕩,反省所得的結果。

俄軍雖然打敗了拿破崙,但在前線與法軍作戰,親眼看見西歐的先進與繁榮,使其對自己國家的落後深感不滿。1825 年底,三千名官兵屯駐聖彼得堡的元老院廣場,打算發動武裝起義。由於這場起義發生在 12 月,參加起義的士兵被稱為「十二月黨人」。適逢亞歷山大一世突然駕崩,三弟尼古拉一世繼位。新沙皇採取強硬手段,調動一萬名士兵鎮壓起義軍,「十二月黨人起義」最終失敗收場。

尼古拉一世高度提防自由思想和革命運動,特別請來教育部長謝爾蓋・烏瓦羅夫 (Sergey Uvarov) 提出一套官方意識形態,揭櫫「東正教,君主專制,民族性」(Orthodoxy, Autocracy and Nationality) 大旗,以對抗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座右銘。謝爾蓋・烏瓦羅夫解釋「民族性」:要堅持自己的傳統,拒絕外來影響,打擊西方鼓吹的思想自由、個人主義、理性主義。此完全違逆彼得大帝的改革方向。

有學者指出,「東正教,君主專制,民族性」乃俄人對拿破崙戰爭的意識形態的反應,它後來成為俄國斯拉夫主義的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