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0日 星期日

亞歷山大一世早期施政和斯佩蘭斯基的自由主義改革

保羅一世是凱薩琳二世之子。他即位後,確立了「長子繼承法」,消弭由王位傳承所引起的紛爭。農奴制度亦被修改,農奴每週只需為地主工作三天,以減輕其工作壓力。另外,保羅一世崇尚普魯士的軍事制度,規定俄軍一律改穿普魯士服飾的軍裝。

法國大革命散播民主、共和、憲政等新理念,衝擊著傳統的君主專制政體,保羅一世深感憂慮,1798 年參加反法同盟,協助鎮壓革命。拿破崙上台,南征北戰,恢復帝制,保羅一世佩服他的軍事才能,兼覺得其不會對俄國君主制構成威脅,改與法國友好,跟英國斷交。有關做法引起向來與英國有交往的貴族、商人不滿。

保羅一世又喜歡大興土木,且性格殘暴反覆。終於,他在 1801 年被人用枕頭悶死,兒子亞歷山大一世接任沙皇。

亞歷山大一世幼時被祖母凱薩琳二世親自撫養。或許保羅一世實在太像彼得三世,凱薩琳二世對他無好感,竟將希望寄託在孫兒身上。

亞歷山大一世從瑞士籍的導師 (Frédéric-César de La Harpe) 接觸到盧梭對人性的理解,從軍事總督尼古拉・薩爾蒂科夫 (Nikolay Saltykov) 學習到俄國的專制傳統。他本人比較傾向前者,此由其厭惡歷屆沙皇濫用手中權力,說:「這個國家已成為瘋狂的玩物」、「絕對權力擾亂了一切」,可以為證。

保羅一世被殺,有人懷疑是亞歷山大一世幕後主使。然而,凱薩琳二世在生時,欲奪保羅一世皇儲之位,亞歷山大一世強烈反對。傳聞未必真確。

亞歷山大一世登基時僅 23 歲,他需要建立自己的羽翼。「非官方顧問委員會」(Private Committee) 成立,委員有:維克多・寇楚貝 (Viktor Kochubey)、尼古拉・諾沃斯策夫 (Nikolay Novosiltsev)、亞當・耶日・恰爾托雷斯基 (Adam Jerzy Czartoryski) 等。這批人大多是新沙皇的親密好友,年輕有熱情。在他們建議下,亞歷山大一世打算開展政制改革,實行君主立憲。

不過,亞歷山大一世似乎不接受憲法作為君主權力的制衡。思想家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拉季舍夫 (Alexander Nikolayevich Radishchev) 主張參考英式君主立憲制度,馬上被亞歷山大一世罷免其憲法委員會委員職位。

亞歷山大一世還推行下列新政:

(1) 設立部長委員會內閣,九位部長直接由沙皇任命,向沙皇負責;

(2) 開辦哈爾科夫大學和喀山大學,允許撤銷學術審查;

(3) 放寬對文學作品審查,保障出版自由;

(4) 恢復與英國的貿易,跟英國和解;

(5) 頒佈《自由農民法令》,宣告農奴在支付地主認可的贖金後,便能獲得自由 (逐步消解限制俄國生產力發展的落後的農奴制度)。

(5) 值得講一講。我們曾說,農奴和地主之間的矛盾,乃沙皇必須正視一大問題。農奴制不能頃刻廢除,亞歷山大一世的漸進改良是合理的。

問題是,即使可恢復自由身,原來大多數農奴仍甘願委身地主以換取兩餐溫飽。《自由農民法令》不但遭地主反對,而且效果也不彰顯 (只有 5% 農奴通過贖身手段獲得自由),這正好反映處理農奴制流弊之棘手 (全廢、漸廢俱不可,不廢又不可)。

1809 年,自由主義改革家米哈伊爾・斯佩蘭斯基 (Mikhail Speransky) 被提拔為部長委員會首長,地位相當於首相。他深得亞歷山大一世信任,實施一連串改革,包括:

I. 政治方面

著手創設「俄羅斯國家下議院」(即日後的國家杜馬),完善立法。

打擊歷史悠久的大貴族,奪去其兵權,削減其領地,扶植新貴族。

II. 社會方面

禁止地主殺害農奴和對農奴犯下性罪行。殺害農奴者必須處死,農奴犯罪需交給法庭按法律審判,不可私自殺害。

III. 軍事方面

改革軍制,制訂十大紀律,嚴明軍紀,強調軍隊從屬於沙皇,必須向沙皇效忠。

IV. 刑法方面

廢除俄國傳統的酷刑,改為歐洲盛行的絞刑、斷頭台、斬首、槍斃,較為人道。

如果改革得以持續,俄國將進一步西化。可惜改革不得人心。適逢拿破崙大軍壓境,亞歷山大一世需要爭取俄國保守派支持,對抗法國。加上斯佩蘭斯基鋒芒太露,私底下發表過尖銳的批評,如建議亞歷山大一世不要在抗法戰爭中親任總司令。種種因素累積,卒之令這位俄國自由主義之父,於 1812 年被解除公職,改革中止。

俄法戰爭以法國戰敗告終。可是,經此一役,俄國亦元氣大傷。1815 年底,阿列克西斯・阿拉克其耶夫 (Aleksey Arakcheyev) 出任部長委員會首長。他全盤推翻斯佩蘭斯基的改革,推行對亞歷山大一世的個人崇拜,強化中央集權。俄國倒退為保守、專制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