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六被殺,觸動神聖羅馬帝國、英國、西班牙、薩丁尼亞等的神經,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時任意大利方面軍總司令,透過「炮兵轟,騎兵衝」(先用炮兵把敵方步兵陣線轟亂,再投入胸甲騎兵衝鋒擊潰敵軍,最後以步兵掃尾)
的作戰模式,奧地利將比利時割讓給法國,意大利亦成為法國的附屬國。
重點發展炮兵始於路易十四,從此貴族的封建騎士失去價值。拿破崙入巴黎軍官學校受訓,學習的就是炮兵。
意大利戰役後,拿破崙威信越來越高。他打算入侵埃及,以開啟向英屬印度進攻的大門
(促使英國退出反法行列),督政府於是任命其為埃及方面軍總司令。拿破崙打了幾場勝仗,1798 年 8 月 2 日在尼羅河河口海戰 (Battle of the
Nile) 被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 (Horatio Nelson) 擊敗,部隊被困埃及,補給無法送達,入侵印度的計劃泡湯。
對外戰爭失利,令拿破崙把視線轉移至國內。1799 年 8 月,他返回巴黎。11 月,發動「霧月政變」(Coup of 18
Brumaire),迫使督政官辭職,驅散議會成員,組成執政府 (The Consulate)。他親自擔任法國第一執政,掌握全國最高權力,儼如獨裁者。
歐洲各國趁拿破崙被困埃及,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 (由神聖羅馬帝國、英國、鄂圖曼帝國、俄國組成)。1800
年,拿破崙親自領兵打敗聯軍,各國與拿破崙議和。
拿破崙推行多項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改革,並下令起草《拿破崙法典》。1802 年,拿破崙任終身執政。1804
年,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稱帝。
拿破崙仿傚查理曼大帝,自己將皇冠戴到頭上,以示不受天主教會控制。
1805 年 9 月,拿破崙離開巴黎,率軍對付第三次反法同盟 (由奧地利、英國、俄國、那不勒斯、瑞典等組成)。12 月 2
日,拿破崙跟奧皇法蘭茲二世、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軍隊交戰於奧斯特里茲村 (Austerlitz ,今捷克境內),取得決定性勝利。「三皇會戰」(Battle of
the Three Emperors) 的成功,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拿破崙乘機在德意志地區組建「萊茵邦聯」(Confederation of the
Rhine),把它置於自己保護之下,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奧地利遭重挫。1806 年秋,英國、俄國、普魯士、瑞典等國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 月 14 日,法軍在耶拿 (Jena) 和奧爾斯塔特
(Ohlstadt) 大敗普魯士軍,普魯士被迫割讓一部分土地,拿破崙在該土地上成立華沙公國 (Duchy of Warsaw)。1807 年 6 月 14
日,拿破崙在弗里德蘭戰役 (Battle of Friedland) 大敗俄軍,亞歷山大一世求和,雙方簽定和平條約。
拿破崙又在 1806 年 11 月 21 日啟動對英國的經濟封鎖 (史稱「大陸封鎖」Continental
System),利用經濟戰手段迫使英國屈服。法國外部壓力得以消減。
拿破崙分封自己的兄弟到各地 (如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 做國王。1807 年底,他乘西班牙內亂,擁立兄長約瑟夫為西班牙國王,竟鑄成大錯。
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悼金庸
悼念金庸最好還是看看他的武俠小說。金庸小說有幾個耐人尋味的地方,值得提一下。
首先,從《天龍八部》到《鹿鼎記》,幾乎朝代越後,主人公的武學造詣越低。
降龍十八掌、太極拳、乾坤大挪移......皆需要深厚內力作基礎,兵器使用與否屬次要。可是,進入《笑傲江湖》,時代設定是明朝中葉,五嶽劍派諸位掌門失掉劍就已不會做人。至《鹿鼎記》的清初更是輕功都算武學了。
何解金庸認為武學水平會隨時代每下愈況?此涉及他對中國人及中國文化的理解。中國人就是不喜歡傳承真學問,只知分黨分派,各自拋拋書包充撐一下場面。中國人又愛抱殘守缺。久而久之,文化的精華隱而不彰,只餘下一堆糟粕。金庸表面寫武學,實際是寫文化。中國人是應該有文化自豪感的,近現代中國之所以倒退,乃炎黃子孫不肖造成。
其次,《天龍八部》的游坦之與阿紫、《倚天屠龍記》的張君寶與郭襄、《笑傲江湖》的儀琳與令狐沖,金庸小說常有單戀的一對出現。有傳這跟金庸、夏夢的一段情有關。
夏夢是五十年代影壇大美人,才貌雙全的她,吸引到金庸注意,為了進一步接近伊人,金庸以筆名林歡加盟長城影片公司擔任編劇。可惜時機不合,夏夢已名花有主,21 歲嫁給商人林葆誠。
金庸當時心情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從游坦之把自己雙眼給了阿紫而阿紫始終不領情、年邁的張君寶仍然懷著郭襄給他的鐵羅漢,那份痛苦、無奈,多少可以感受得出。相傳黃蓉、小龍女、王語嫣等的原型正是夏夢。
其三,《射鵰》的郭靖、楊康扣連著北宋「靖康之難」,《碧血劍》袁承志是被明思宗害死的大將袁崇煥之子,金庸小說的故事人物、情節處處和歷史接合。筆者最有印象是他的《袁崇煥評傳》,以及關於成吉思汗家族和全真教的文章。金庸以 81 歲高齡取得劍橋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背後是有長年累月的積厚工夫。
金庸近年重新修訂他的小說,但新修版的反應似乎好壞參半。「一手寫武俠,一手寫社評」,金庸七、八十年代就封筆不再寫小說和社評。傳奇一早煙消雲散,不始於今日。
筆者在中學階段接觸射鵰三部曲,故事的引人入勝,常令人徹夜難眠。人大了,知道靖蓉為人未免完美得脫離現實,鍾情楊過的小龍女被尹志平強姦時也有一剎「不禁神魂飄盪,身心俱醉」,對射鵰三部曲少了些著迷,反而較欣賞《笑傲》的逍遙灑脫,自由自在,告誡自己切忌當上岳不群或林平之。
有人說金庸投共,但他當年的確撰<寧要褲子,不要核子>,公然與中共唱反調。六七暴動時,他甚至在報章內明確表態反對。相比一味阿諛奉承的馬屁文人,查大俠「算係咁啦」。
首先,從《天龍八部》到《鹿鼎記》,幾乎朝代越後,主人公的武學造詣越低。
降龍十八掌、太極拳、乾坤大挪移......皆需要深厚內力作基礎,兵器使用與否屬次要。可是,進入《笑傲江湖》,時代設定是明朝中葉,五嶽劍派諸位掌門失掉劍就已不會做人。至《鹿鼎記》的清初更是輕功都算武學了。
何解金庸認為武學水平會隨時代每下愈況?此涉及他對中國人及中國文化的理解。中國人就是不喜歡傳承真學問,只知分黨分派,各自拋拋書包充撐一下場面。中國人又愛抱殘守缺。久而久之,文化的精華隱而不彰,只餘下一堆糟粕。金庸表面寫武學,實際是寫文化。中國人是應該有文化自豪感的,近現代中國之所以倒退,乃炎黃子孫不肖造成。
其次,《天龍八部》的游坦之與阿紫、《倚天屠龍記》的張君寶與郭襄、《笑傲江湖》的儀琳與令狐沖,金庸小說常有單戀的一對出現。有傳這跟金庸、夏夢的一段情有關。
夏夢是五十年代影壇大美人,才貌雙全的她,吸引到金庸注意,為了進一步接近伊人,金庸以筆名林歡加盟長城影片公司擔任編劇。可惜時機不合,夏夢已名花有主,21 歲嫁給商人林葆誠。
金庸當時心情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從游坦之把自己雙眼給了阿紫而阿紫始終不領情、年邁的張君寶仍然懷著郭襄給他的鐵羅漢,那份痛苦、無奈,多少可以感受得出。相傳黃蓉、小龍女、王語嫣等的原型正是夏夢。
其三,《射鵰》的郭靖、楊康扣連著北宋「靖康之難」,《碧血劍》袁承志是被明思宗害死的大將袁崇煥之子,金庸小說的故事人物、情節處處和歷史接合。筆者最有印象是他的《袁崇煥評傳》,以及關於成吉思汗家族和全真教的文章。金庸以 81 歲高齡取得劍橋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背後是有長年累月的積厚工夫。
金庸近年重新修訂他的小說,但新修版的反應似乎好壞參半。「一手寫武俠,一手寫社評」,金庸七、八十年代就封筆不再寫小說和社評。傳奇一早煙消雲散,不始於今日。
筆者在中學階段接觸射鵰三部曲,故事的引人入勝,常令人徹夜難眠。人大了,知道靖蓉為人未免完美得脫離現實,鍾情楊過的小龍女被尹志平強姦時也有一剎「不禁神魂飄盪,身心俱醉」,對射鵰三部曲少了些著迷,反而較欣賞《笑傲》的逍遙灑脫,自由自在,告誡自己切忌當上岳不群或林平之。
有人說金庸投共,但他當年的確撰<寧要褲子,不要核子>,公然與中共唱反調。六七暴動時,他甚至在報章內明確表態反對。相比一味阿諛奉承的馬屁文人,查大俠「算係咁啦」。
2018年10月28日 星期日
熱月政變後的法國政局與拿破崙的崛起
恐怖統治時期,羅伯斯庇爾以革命手段大規模處決「革命的敵人」,共有 16,594 人被送上斷頭台 (僅巴黎一地就有 2,639
人),另外法國各地被就地處決者約 25,000 人。
1794 年 7 月 27 日,「熱月政變」發生,羅伯斯庇爾被處死。熱月政權旋即整肅雅各賓派,被關押的參與過恐怖統治的官員遭殺害者不計其數,儼如九月屠殺的翻版,史稱「第一次白色恐怖」。
1795 年 8 月,熱月黨控制的國民公會頒佈《共和三年憲法》。《憲法》規定:
a. 新立法機構分上下兩院。上院稱元老院,由 250 人組成;下院稱五百人院,由 500 人組成。
b. 成立督政府。5 名督政官由五百人院提名,再經元老院選舉產生。每年改選其中 1 人。督政官以 3 個月為期,每人輪流擔任主席。
讓 - 夏爾.皮什格魯 (Jean-Charles Pichegru) 同情君主制並主張復辟,他獲選為五百人院主席,加上保皇黨逐漸在議會得勢,令督政府深感憂慮 (擔心保皇黨於下次選舉督政官時控制督政府)。1797 年 9 月 4 日,督政府 (以保羅.巴拉斯 Paul Barras 為首) 任命皮埃爾.奧熱羅 (Pierre Augereau,有強烈雅各賓派色彩) 為軍事司令,發動政變,大肆逮捕保皇黨人 (史稱「果月政變」)。奧熱羅隸屬拿破崙 (Napoléon Bonaparte) 麾下。
拿破崙 1769 年生於科西嘉島,「拿破崙」三字,意大利語的意思是「荒野雄獅」。1768 年科西嘉島被賣給法國後,拿破崙的父親被承認為法國貴族。少年拿破崙「數學 (尤其是幾何學) 很好,歷史和地理也不錯」,但他帶有濃重科西嘉口音的法語,常遭同學們嘲笑。1784 年,拿破崙被選送到巴黎軍官學校受訓成為炮兵軍官。次年 9 月,他通過畢業考,獲授少尉軍銜。法國大革命爆發,拿破崙返回科西嘉島。
1793 年 12 月的土倫港戰役 (Siege of Toulon,土倫和幾個南方城市反對雅各賓派專政,邀得英國和西班牙艦隊協助死守,法國政府束手無策),令拿破崙聲名大噪。年僅 24 歲的他,擬定奪取土倫港 (海軍基地所在) 的作戰計劃:派遣足夠兵力,攻佔並固守小直布羅陀和克爾海角,然後在埃吉利耶特海角和巴拉去耶海角修築砲壘,集中火力猛擊英國艦隊,切斷英國艦隊和土倫守軍之間的聯繫,迫使英艦撤出港口。法軍卒之獲勝,期間,拿破崙認識了保羅.巴拉斯。
拿破崙深受盧梭思想影響,支持雅各賓派,土倫港戰役後,他深受法國革命政府器重,獲任命為准將。「熱月政變」時,拿破崙因與羅伯斯庇爾關係密切,受到調查,不久被免去准將軍銜。直到保羅.巴拉斯出任督政官,拿破崙方重新被起用。
拿破崙在「葡月政變」中用武力驅散杜伊勒里宮附近街道的保皇黨和示威群眾 (發生在 1795 年 10 月,由反對《共和三年憲法》引起) ,使他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1796 年 3 月,拿破崙出任意大利方面軍總司令。同月,他與情人約瑟芬結婚。
1794 年 7 月 27 日,「熱月政變」發生,羅伯斯庇爾被處死。熱月政權旋即整肅雅各賓派,被關押的參與過恐怖統治的官員遭殺害者不計其數,儼如九月屠殺的翻版,史稱「第一次白色恐怖」。
1795 年 8 月,熱月黨控制的國民公會頒佈《共和三年憲法》。《憲法》規定:
a. 新立法機構分上下兩院。上院稱元老院,由 250 人組成;下院稱五百人院,由 500 人組成。
b. 成立督政府。5 名督政官由五百人院提名,再經元老院選舉產生。每年改選其中 1 人。督政官以 3 個月為期,每人輪流擔任主席。
讓 - 夏爾.皮什格魯 (Jean-Charles Pichegru) 同情君主制並主張復辟,他獲選為五百人院主席,加上保皇黨逐漸在議會得勢,令督政府深感憂慮 (擔心保皇黨於下次選舉督政官時控制督政府)。1797 年 9 月 4 日,督政府 (以保羅.巴拉斯 Paul Barras 為首) 任命皮埃爾.奧熱羅 (Pierre Augereau,有強烈雅各賓派色彩) 為軍事司令,發動政變,大肆逮捕保皇黨人 (史稱「果月政變」)。奧熱羅隸屬拿破崙 (Napoléon Bonaparte) 麾下。
拿破崙 1769 年生於科西嘉島,「拿破崙」三字,意大利語的意思是「荒野雄獅」。1768 年科西嘉島被賣給法國後,拿破崙的父親被承認為法國貴族。少年拿破崙「數學 (尤其是幾何學) 很好,歷史和地理也不錯」,但他帶有濃重科西嘉口音的法語,常遭同學們嘲笑。1784 年,拿破崙被選送到巴黎軍官學校受訓成為炮兵軍官。次年 9 月,他通過畢業考,獲授少尉軍銜。法國大革命爆發,拿破崙返回科西嘉島。
1793 年 12 月的土倫港戰役 (Siege of Toulon,土倫和幾個南方城市反對雅各賓派專政,邀得英國和西班牙艦隊協助死守,法國政府束手無策),令拿破崙聲名大噪。年僅 24 歲的他,擬定奪取土倫港 (海軍基地所在) 的作戰計劃:派遣足夠兵力,攻佔並固守小直布羅陀和克爾海角,然後在埃吉利耶特海角和巴拉去耶海角修築砲壘,集中火力猛擊英國艦隊,切斷英國艦隊和土倫守軍之間的聯繫,迫使英艦撤出港口。法軍卒之獲勝,期間,拿破崙認識了保羅.巴拉斯。
拿破崙深受盧梭思想影響,支持雅各賓派,土倫港戰役後,他深受法國革命政府器重,獲任命為准將。「熱月政變」時,拿破崙因與羅伯斯庇爾關係密切,受到調查,不久被免去准將軍銜。直到保羅.巴拉斯出任督政官,拿破崙方重新被起用。
拿破崙在「葡月政變」中用武力驅散杜伊勒里宮附近街道的保皇黨和示威群眾 (發生在 1795 年 10 月,由反對《共和三年憲法》引起) ,使他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1796 年 3 月,拿破崙出任意大利方面軍總司令。同月,他與情人約瑟芬結婚。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恐怖統治
拉法葉 (Marquis de Lafayette)
侯爵曾率領法軍參加美國獨立戰爭。攻佔巴士底監獄一役,他是革命群眾的領袖。事後,他傾向較為溫和的君主立憲,規勸路易十六妥協讓步,路易十六因此多次公開表示支持國民制憲議會,並簽署大部分法令。
然而,路易十六始終不甘心王權被奪。1791 年 6 月 20 日深夜,路易十六一家化裝成平民,乘馬車出逃,途中被攔截,押返巴黎,扣留在杜伊勒里宮。他臨行前留下一份聲明,譴責國民制憲議會從王室手中剝奪外交、軍事、地方行政權力,且宣佈 1789 年 6 月 23 日以後批准的全部法令無效,致使群眾反感。
法國周邊的國家如神聖羅馬帝國、普魯士等仍實行君主專制,它們不想波旁王朝倒下,有意出兵鎮壓革命。
7 月,國民制憲議會考慮到歐洲各國可能出手干預,宣判路易十六無罪,其出逃是被挾持的。豈知有關判決惹起民粹組織「科德利埃俱樂部」(Cordeliers) 不滿,發動群眾請願抗議。過程中,國民自衛軍 (民兵組織,有別於正規軍的獨立軍事力量,由拉法葉侯爵指揮,支持君主立憲) 對示威群眾採取武力鎮壓,造成約 50 人死亡,史稱「練兵場慘案」(又稱「戰神廣場屠殺」)。巴黎公社 (建立於巴黎市政廳,1789 至 1795 年巴黎的管治機構) 首任長官讓.西爾萬.巴伊 (Jean Sylvain Bailly) 不久被迫下台,熱羅姆.佩蒂翁.德.維爾納夫 (Jérôme Pétion de Villeneuve) 接任。
8 月 27 日,神聖羅馬帝國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聯合發表《皮爾尼茨宣言》(Declaration of Pillnitz),警告法國人民切勿傷害路易十六。《宣言》激起法國群眾的民族情緒。
9 月 30 日,國民制憲議會自行解散,代之以國民立法議會。議會內以「雅各賓俱樂部」(Jacobins) 最具影響力,「雅各賓俱樂部」成分複雜,既有激進的山嶽派 (「科德利埃俱樂部」為其內部一小團體),也有溫和的吉倫特派。
1792 年 4 月,法國對奧地利 (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普魯士宣戰。8 月,奧普聯軍進逼巴黎,依舊要求法國人民不可動路易十六一根寒毛,盡快恢復路易十六的自由與統治。
法國群眾怒火中燒,10 日,「雅各賓俱樂部」(以喬治.雅克.丹敦 Georges Jacques Danton、讓 - 保爾.馬拉 Jean-Paul Marat、羅伯斯庇爾 Maximilien Robespierre 為首,都是山嶽派人物) 武裝分子攻入杜伊勒里宮,路易十六及其家人尋求國民立法議會庇護,卻被懷疑與敵人情報機構往來,剝奪一切特權,關押在聖殿塔,君主立憲制廢除。巴黎公社市長熱羅姆.佩蒂翁.德.維爾納夫亦被罷黜 (拉法葉嘗試航行到美國,中途被奧地利逮捕囚禁,至 1799 年才返回法國)。
同時,群眾擔心奧普聯軍進入巴黎後,會把監獄內的囚犯 (教士和貴族) 釋放。讓 - 保爾.馬拉呼籲群眾先發制人,搶先在聯軍入城前把囚犯殺掉。結果,9 月 2 至 7 日,巴黎監獄發生大屠殺,1,200 至 1,400 名囚犯被殺害,身體遭肢解,英國外交急件記載「伴隨野蠻的情況太震撼了,以致無法描述。」未幾,巴黎以外城市相繼仿效。
9 月 20 日,國民公會 (National Convention) 成立,籌組法蘭西新政府 (由「雅各賓俱樂部」的吉倫特派主導)。保衛共和的熱情,竟令法軍在瓦爾密戰役 (Battle of Valmy) 中出人意表地擊敗訓練有素的普魯士軍隊,扭轉不利戰局。
1793 年 1 月 21 日,國民公會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羅伯斯庇爾乃始作俑者,他說:「路易必須死,共和國才能生存」)。此一做法激怒所有歐洲國家的君主。英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那不勒斯王國等先後加入反法同盟,共和國再次面臨危機。
吉倫特派與山嶽派矛盾日益加深,吉倫特派力圖遏制狂熱的革命暴力,被山嶽派指責為保皇派同情者。5 月底,山嶽派在國民自衛軍支援下,發動政變,推翻吉倫特派。
山嶽派領導人羅伯斯庇爾大權獨攬。瑪麗王后 10 月 16 日率先被送上斷頭台。接著,大批吉倫特派人士 (如奧爾良公爵,羅蘭夫人等) 被斬首,連喬治.雅克.丹敦都被指控受賄兼憐憫革命的敵人,判處死刑 (讓 - 保爾.馬拉之前被吉倫特派的女刺客夏綠蒂.科黛刺殺身亡,科黛後來被處決)。
「如果人民政府在和平時期的基礎是美德,人民政府在革命時期的基礎既是美德也是恐怖暴力。美德,沒有這些恐怖暴力會導致毀滅的。恐怖暴力,沒有這些美德是無權力基礎的。」可視為羅伯斯庇爾恐怖統治的理論依據。
從 1793 年 9 月 5 日,一直到 1794 年 7 月 28 日,「熱月政變」(Thermidorian Reaction) 成功,羅伯斯庇爾被處死,「恐怖統治」(Reign of Terror) 維持將近一年。
然而,路易十六始終不甘心王權被奪。1791 年 6 月 20 日深夜,路易十六一家化裝成平民,乘馬車出逃,途中被攔截,押返巴黎,扣留在杜伊勒里宮。他臨行前留下一份聲明,譴責國民制憲議會從王室手中剝奪外交、軍事、地方行政權力,且宣佈 1789 年 6 月 23 日以後批准的全部法令無效,致使群眾反感。
法國周邊的國家如神聖羅馬帝國、普魯士等仍實行君主專制,它們不想波旁王朝倒下,有意出兵鎮壓革命。
7 月,國民制憲議會考慮到歐洲各國可能出手干預,宣判路易十六無罪,其出逃是被挾持的。豈知有關判決惹起民粹組織「科德利埃俱樂部」(Cordeliers) 不滿,發動群眾請願抗議。過程中,國民自衛軍 (民兵組織,有別於正規軍的獨立軍事力量,由拉法葉侯爵指揮,支持君主立憲) 對示威群眾採取武力鎮壓,造成約 50 人死亡,史稱「練兵場慘案」(又稱「戰神廣場屠殺」)。巴黎公社 (建立於巴黎市政廳,1789 至 1795 年巴黎的管治機構) 首任長官讓.西爾萬.巴伊 (Jean Sylvain Bailly) 不久被迫下台,熱羅姆.佩蒂翁.德.維爾納夫 (Jérôme Pétion de Villeneuve) 接任。
8 月 27 日,神聖羅馬帝國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聯合發表《皮爾尼茨宣言》(Declaration of Pillnitz),警告法國人民切勿傷害路易十六。《宣言》激起法國群眾的民族情緒。
9 月 30 日,國民制憲議會自行解散,代之以國民立法議會。議會內以「雅各賓俱樂部」(Jacobins) 最具影響力,「雅各賓俱樂部」成分複雜,既有激進的山嶽派 (「科德利埃俱樂部」為其內部一小團體),也有溫和的吉倫特派。
1792 年 4 月,法國對奧地利 (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普魯士宣戰。8 月,奧普聯軍進逼巴黎,依舊要求法國人民不可動路易十六一根寒毛,盡快恢復路易十六的自由與統治。
法國群眾怒火中燒,10 日,「雅各賓俱樂部」(以喬治.雅克.丹敦 Georges Jacques Danton、讓 - 保爾.馬拉 Jean-Paul Marat、羅伯斯庇爾 Maximilien Robespierre 為首,都是山嶽派人物) 武裝分子攻入杜伊勒里宮,路易十六及其家人尋求國民立法議會庇護,卻被懷疑與敵人情報機構往來,剝奪一切特權,關押在聖殿塔,君主立憲制廢除。巴黎公社市長熱羅姆.佩蒂翁.德.維爾納夫亦被罷黜 (拉法葉嘗試航行到美國,中途被奧地利逮捕囚禁,至 1799 年才返回法國)。
同時,群眾擔心奧普聯軍進入巴黎後,會把監獄內的囚犯 (教士和貴族) 釋放。讓 - 保爾.馬拉呼籲群眾先發制人,搶先在聯軍入城前把囚犯殺掉。結果,9 月 2 至 7 日,巴黎監獄發生大屠殺,1,200 至 1,400 名囚犯被殺害,身體遭肢解,英國外交急件記載「伴隨野蠻的情況太震撼了,以致無法描述。」未幾,巴黎以外城市相繼仿效。
9 月 20 日,國民公會 (National Convention) 成立,籌組法蘭西新政府 (由「雅各賓俱樂部」的吉倫特派主導)。保衛共和的熱情,竟令法軍在瓦爾密戰役 (Battle of Valmy) 中出人意表地擊敗訓練有素的普魯士軍隊,扭轉不利戰局。
1793 年 1 月 21 日,國民公會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羅伯斯庇爾乃始作俑者,他說:「路易必須死,共和國才能生存」)。此一做法激怒所有歐洲國家的君主。英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那不勒斯王國等先後加入反法同盟,共和國再次面臨危機。
吉倫特派與山嶽派矛盾日益加深,吉倫特派力圖遏制狂熱的革命暴力,被山嶽派指責為保皇派同情者。5 月底,山嶽派在國民自衛軍支援下,發動政變,推翻吉倫特派。
山嶽派領導人羅伯斯庇爾大權獨攬。瑪麗王后 10 月 16 日率先被送上斷頭台。接著,大批吉倫特派人士 (如奧爾良公爵,羅蘭夫人等) 被斬首,連喬治.雅克.丹敦都被指控受賄兼憐憫革命的敵人,判處死刑 (讓 - 保爾.馬拉之前被吉倫特派的女刺客夏綠蒂.科黛刺殺身亡,科黛後來被處決)。
「如果人民政府在和平時期的基礎是美德,人民政府在革命時期的基礎既是美德也是恐怖暴力。美德,沒有這些恐怖暴力會導致毀滅的。恐怖暴力,沒有這些美德是無權力基礎的。」可視為羅伯斯庇爾恐怖統治的理論依據。
從 1793 年 9 月 5 日,一直到 1794 年 7 月 28 日,「熱月政變」(Thermidorian Reaction) 成功,羅伯斯庇爾被處死,「恐怖統治」(Reign of Terror) 維持將近一年。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法國大革命爆發
公元 1774 年,路易十六繼任法國國王,他是路易十五 (路易十五是路易十四的曾孫) 之孫。
路易十六甫上場,法國已因過度參戰 (特別是七年戰爭) 而面臨國庫空虛。1778 年,法國介入美國獨立戰爭,尤其令軍費開支上升,增加財政負擔。當時法國國債總數高達 20 億里拉。1788 年法國更遭遇嚴重旱災,農作物大量失收,導致麵包價格上漲。多個地區出現饑荒,政府竟無力救濟。
路易十六為人優柔寡斷,且具有一定保守傾向。對於舊有制度把社會分為教士、貴族、平民三級,教士最高,貴族次之,商人、城市工人、農民等最低,他全盤接受,把稅擔壓在商人、城市工人、農民身上。
他的皇后瑪麗.安東妮 (Marie Antoinette),是奧地利哈斯堡王朝 (Habsburg) 末代君主瑪麗亞.特蕾莎 (Maria Theresia) 的女兒。相傳有大臣告知瑪麗皇后:「及天下慌亂,百姓無麵包而餓死。」她回答:「何不食蛋糕?」儘管此事純屬虛構,皇后不體恤民間疾苦的套版印象,明顯存在於法國民眾心中。
經濟困窘,加上皇室遠離群眾、只知斂財,令民憤升溫。1789 年 5 月召開的三級會議,原意是盡快找出解決財政危機的方法,因第三等級對自己代表力有異議而解散 (三級會議最初安排教士、貴族、平民每級都有一票。可是,這樣做可能令其餘兩個等級聯合否決第三等級的決定。第三等級爭取雙倍票權,未能成功)。商人、城市工人、農民等另組「國民議會」(National Assembly),顧名思義,這是一個為「人民」而不是為皇室服務的議會。
路易十六下令關閉國民議會的召開地萬國大廳,國民議會移師到附近一個室內網球場召開,6 月 20 日發表著名的《網球場宣言》(Tennis Court Oath),宣稱:一天法國憲法未制定,國民議會決不解散。路易十六未幾公開讓步,暗地裡卻調動大批軍隊集結在巴黎和凡爾賽。
7 月 9 日,國民議會改稱為國民制憲議會 (National Constituent Assembly)。越來越多部隊 (部隊中不少是王室僱用的外國兵團) 進駐,令巴黎民眾深感惶恐。14 日,民眾決定先發制人,盯上巴士底監獄裡的武器和彈藥庫存,對監獄發動猛攻。經過數小時激戰,巴士底監獄於當天下午被攻佔。監獄管理者被拖出毆打、用刀亂刺斬首而死。法國大革命正式上演。
巴士底監獄專門關押政治犯,它被攻佔,標誌著法國專制獨裁統治被推翻。
然而,法國未有因巴黎民眾的躁動邁向光明,鄉村暴動接二連三,貴族家庭遭到襲擊,其莊園被焚毀。一些暴民甚至湧入城市搶劫,造成「大恐慌」。
有見及此,國民制憲議會 8 月 4 日通過《八月法令》,從法律層面上廢除封建制度,取消教士、貴族們的特權,以疏導民眾不滿情緒,重建社會秩序。
26 日,《人權和公民權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 頒佈,內容包括:
(a) 強調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不可剝奪的人權;
(b) 肯定言論、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
(c) 闡明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d) 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等。
《人權宣言》很大程度受到《美國獨立宣言》啟發,並吸收了天賦人權論、啟蒙思想家如孟德斯鳩、洛克的主張。
10 月 6 日,若干巴黎婦女和數千名國民衛隊士兵闖入凡爾賽宮 (路易十四以路易十三在凡爾賽的狩獵行宮為基礎所建造的新宮殿,1682 - 1789 年法國皇室及政治中心所在),迫逼路易十六一家遷入巴黎居住,路易十六一家變相被軟禁。
路易十六甫上場,法國已因過度參戰 (特別是七年戰爭) 而面臨國庫空虛。1778 年,法國介入美國獨立戰爭,尤其令軍費開支上升,增加財政負擔。當時法國國債總數高達 20 億里拉。1788 年法國更遭遇嚴重旱災,農作物大量失收,導致麵包價格上漲。多個地區出現饑荒,政府竟無力救濟。
路易十六為人優柔寡斷,且具有一定保守傾向。對於舊有制度把社會分為教士、貴族、平民三級,教士最高,貴族次之,商人、城市工人、農民等最低,他全盤接受,把稅擔壓在商人、城市工人、農民身上。
他的皇后瑪麗.安東妮 (Marie Antoinette),是奧地利哈斯堡王朝 (Habsburg) 末代君主瑪麗亞.特蕾莎 (Maria Theresia) 的女兒。相傳有大臣告知瑪麗皇后:「及天下慌亂,百姓無麵包而餓死。」她回答:「何不食蛋糕?」儘管此事純屬虛構,皇后不體恤民間疾苦的套版印象,明顯存在於法國民眾心中。
經濟困窘,加上皇室遠離群眾、只知斂財,令民憤升溫。1789 年 5 月召開的三級會議,原意是盡快找出解決財政危機的方法,因第三等級對自己代表力有異議而解散 (三級會議最初安排教士、貴族、平民每級都有一票。可是,這樣做可能令其餘兩個等級聯合否決第三等級的決定。第三等級爭取雙倍票權,未能成功)。商人、城市工人、農民等另組「國民議會」(National Assembly),顧名思義,這是一個為「人民」而不是為皇室服務的議會。
路易十六下令關閉國民議會的召開地萬國大廳,國民議會移師到附近一個室內網球場召開,6 月 20 日發表著名的《網球場宣言》(Tennis Court Oath),宣稱:一天法國憲法未制定,國民議會決不解散。路易十六未幾公開讓步,暗地裡卻調動大批軍隊集結在巴黎和凡爾賽。
7 月 9 日,國民議會改稱為國民制憲議會 (National Constituent Assembly)。越來越多部隊 (部隊中不少是王室僱用的外國兵團) 進駐,令巴黎民眾深感惶恐。14 日,民眾決定先發制人,盯上巴士底監獄裡的武器和彈藥庫存,對監獄發動猛攻。經過數小時激戰,巴士底監獄於當天下午被攻佔。監獄管理者被拖出毆打、用刀亂刺斬首而死。法國大革命正式上演。
巴士底監獄專門關押政治犯,它被攻佔,標誌著法國專制獨裁統治被推翻。
然而,法國未有因巴黎民眾的躁動邁向光明,鄉村暴動接二連三,貴族家庭遭到襲擊,其莊園被焚毀。一些暴民甚至湧入城市搶劫,造成「大恐慌」。
有見及此,國民制憲議會 8 月 4 日通過《八月法令》,從法律層面上廢除封建制度,取消教士、貴族們的特權,以疏導民眾不滿情緒,重建社會秩序。
26 日,《人權和公民權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 頒佈,內容包括:
(a) 強調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不可剝奪的人權;
(b) 肯定言論、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
(c) 闡明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d) 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等。
《人權宣言》很大程度受到《美國獨立宣言》啟發,並吸收了天賦人權論、啟蒙思想家如孟德斯鳩、洛克的主張。
10 月 6 日,若干巴黎婦女和數千名國民衛隊士兵闖入凡爾賽宮 (路易十四以路易十三在凡爾賽的狩獵行宮為基礎所建造的新宮殿,1682 - 1789 年法國皇室及政治中心所在),迫逼路易十六一家遷入巴黎居住,路易十六一家變相被軟禁。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駁黃梨洲「姚江之學,(婁一齋) 先生為發端也」
黃梨洲《明儒學案》介紹婁一齋 (婁諒,字克貞) 時,提到:「文成年十七,親迎過信,從先生問學,相深契也。則姚江之學,先生為發端也。」
文成為王陽明的諡號,姚江之學指陽明的良知教。良知教果真受婁一齋思想啟發?以下我們嘗試作一考察。
婁一齋思想重構
婁一齋是吳康齋 (吳與弼) 的學生,康齋一生恪守朱子學,婁一齋卻有所逾越。
梨洲曰:
「先生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助勿忘為居敬要指。」
由伊川到朱子,雖講「涵養須用敬」,但必同時講「進學則在致知」。讀書窮理與居敬,猶如車兩輪,鳥兩翼,缺一不可。
今婁一齋僅提居敬,且以收放心、勿忘勿助為其內容,此不免令人想到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程明道「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孟子、程明道俱屬心學 (廣義之心學),在義理間架上有別於程朱之理學。
胡敬齋 (胡居仁) 也是吳康齋的學生,他如何評價婁一齋呢?
「陸子不窮理,他卻肯窮理;石齋不讀書,他卻勤讀書。但其窮理讀書,只是將聖賢言語來護己見耳。」
陸子即南宋心學大師陸象山。象山曾說:「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六經》不過是印證我所知所見之道理,偏偏婁一齋「窮理讀書」有「將聖賢言語來護己見」的傾向,此彷彿透露其思想有心學成分。
因有心學成分,在朱子門徒眼中,一律視為「異教」、「禪學」。敬齋說:
「克貞見搬木之人得法,便說他是道,此與運水搬柴相似,指知覺運動為性,故如此說。道固無所不在,必其合乎義理而無私,乃可為道,豈搬木者所能?蓋搬木之人,故不可謂之知道;搬木得法,便是合乎義理,不可謂之非道,但行不著,習不察耳。」
「運水搬柴,無非妙道」出自禪宗,胡氏變相譏婁一齋近禪。羅整菴 (羅欽順) 說:
「克貞雖是禪學,然此言卻不差,乃從而譏之,過矣。」
直指婁一齋之學是禪學。
現在的問題是,縱使婁一齋之學是心學,陽明的良知學有否受其啟發?
王陽明拜謁婁一齋考
王陽明 17 歲在廣信 (今江西上饒市) 見婁一齋,婁一齋當時 67 歲,學問規模應已定型。
馮友蘭說:「過廣信謁婁一齋諒,語格物之學,先生甚喜,以為聖人必可學而至也。」
這說法可能根據《明儒學案》的<姚江學案>,但<姚江學案>原文是:
「十八歲,過廣信,謁婁一齋,慨然以聖人可學而至。」
當中並無「語格物之學」五字。事實上,假如上文分析無誤,婁一齋極其量語收放心、居敬、勿忘勿助一類工夫,決不會語格物之學,因其學非朱學也 (換言之,馮氏之添加不妥)。
《明史》<王守仁傳>:
「守仁天姿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一齋,與論朱子格物大指。還家,日端坐,講讀《五經》,不苟言笑。」
不是婁一齋主動講,而是王陽明主動打開話題,邀請婁一齋討論格物要旨。這說法有可能發生。
然而,兩前提必須同時存在:
(a) 陽明當時已對朱子格物有一定認識;
(b) 陽明當時已知「聖人可學而至」,並將格物看作成聖的重要工夫。
陽明當時僅為一 17 (一說 18) 歲少年,孔子尚且「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能對朱子格物有多認識,頗成疑問。
另外,如果<姚江學案>「謁婁一齋,慨然以聖人可學而至」無誤,婁一齋是啟發陽明藉工夫學做聖人的第一人,前提 (b) 即不成立。陽明尚且不知聖人能否透過後天學習做得到,遑論關心格物工夫關心到與婁一齋討論。
有人可能反駁:「即使陽明不太認識朱子格物,不知『聖人可學而至』、格物是成聖重要工夫,他也可以與婁一齋討論格物的書面意思。」
的確,陽明可在不太認識格物、不知「聖人可學而至」下,與婁一齋討論格物的字面意思,兩前提未必必須存在 (《明儒學案》:「先生承絕學於詞章訓詁之後」、「先生之學,始氾濫於詞章,繼而遍讀考亭之書,循序格物」)。
但即使如此,從「還家,日端坐,講讀《五經》,不苟言笑」,婁一齋明顯把討論的焦點轉移至居敬、收放心、勿忘勿助。
陽明不知婁一齋思想的義理底蘊,夾硬用朱子對敬的解釋消化居敬、收放心、勿忘勿助,卒之成就一副整齊嚴肅的古板模樣。
可能性 1 - 王陽明見婁一齋時,根本未有與之討論格物。婁一齋講「聖人可學而至」及居敬,令陽明得大啟發。陽明用朱子的整齊嚴肅消化婁一齋的居敬。
可能性 2 - 王陽明見婁一齋時,曾經與他討論格物,婁一齋卻轉移話題講居敬。陽明用朱子的整齊嚴肅消化婁一齋的居敬。
王陽明格竹考
根據錢德洪 (陽明學生)《王文成公年譜》,陽明格竹時為 21 歲,應在拜謁婁一齋後。
陽明已知「聖人可學而至」。在此之前,他又「遍讀考亭 (朱子) 之書」(陽明用朱子的整齊嚴肅消化婁一齋的居敬可以為證),今身體力行嘗試格物,其實是很自然的事。
《傳習錄》記陽明自道格竹經歷:
「先生曰: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友同論做聖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於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說他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窮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聖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頗見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這裏意思,卻要說與諸公知道。」
錢姓友人格了三日就勞神成疾,陽明比他多四日,多得婁一齋教以居敬工夫。
格竹七日徒勞無功,反而大病收場,此令陽明對婁一齋的「聖人可學而至」及居敬工夫全面質疑 (當然也包括格物窮理乃至整個朱子學)。
直至龍場悟道,明白格物是在事上正念頭,居敬是「存養此心之天理」,陽明才「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恢復對婁一齋所言種種之信心。
結語
黃梨洲指「姚江之學,先生為發端也」是不妥當的。陽明一開始尊朱,即與婁一齋之學不相應,後來更連「聖人可學而至」也一度懷疑。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儘管跟婁一齋的心學傾向「暗合」(恰好相同),卻是陽明從百死千難中得來的獨見創獲。義理間架的相似不代表彼此有思想之關連,「英雄所見略同」的情況在思想史上不時出現,梨洲以為陽明良知教受婁一齋思想啟發,是錯誤判斷!
順帶一提,婁一齋有兒子婁忱,婁忱長女婁素珍是寧王朱宸濠的正室,寧王謀反事敗,婁王妃投水自殺,婁忱株連入獄,婁一齋著作因此盡數散失殆盡。而平寧王之亂的功臣正是王陽明。
文成為王陽明的諡號,姚江之學指陽明的良知教。良知教果真受婁一齋思想啟發?以下我們嘗試作一考察。
婁一齋思想重構
婁一齋是吳康齋 (吳與弼) 的學生,康齋一生恪守朱子學,婁一齋卻有所逾越。
梨洲曰:
「先生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助勿忘為居敬要指。」
由伊川到朱子,雖講「涵養須用敬」,但必同時講「進學則在致知」。讀書窮理與居敬,猶如車兩輪,鳥兩翼,缺一不可。
今婁一齋僅提居敬,且以收放心、勿忘勿助為其內容,此不免令人想到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程明道「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孟子、程明道俱屬心學 (廣義之心學),在義理間架上有別於程朱之理學。
胡敬齋 (胡居仁) 也是吳康齋的學生,他如何評價婁一齋呢?
「陸子不窮理,他卻肯窮理;石齋不讀書,他卻勤讀書。但其窮理讀書,只是將聖賢言語來護己見耳。」
陸子即南宋心學大師陸象山。象山曾說:「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六經》不過是印證我所知所見之道理,偏偏婁一齋「窮理讀書」有「將聖賢言語來護己見」的傾向,此彷彿透露其思想有心學成分。
因有心學成分,在朱子門徒眼中,一律視為「異教」、「禪學」。敬齋說:
「克貞見搬木之人得法,便說他是道,此與運水搬柴相似,指知覺運動為性,故如此說。道固無所不在,必其合乎義理而無私,乃可為道,豈搬木者所能?蓋搬木之人,故不可謂之知道;搬木得法,便是合乎義理,不可謂之非道,但行不著,習不察耳。」
「運水搬柴,無非妙道」出自禪宗,胡氏變相譏婁一齋近禪。羅整菴 (羅欽順) 說:
「克貞雖是禪學,然此言卻不差,乃從而譏之,過矣。」
直指婁一齋之學是禪學。
現在的問題是,縱使婁一齋之學是心學,陽明的良知學有否受其啟發?
王陽明拜謁婁一齋考
王陽明 17 歲在廣信 (今江西上饒市) 見婁一齋,婁一齋當時 67 歲,學問規模應已定型。
馮友蘭說:「過廣信謁婁一齋諒,語格物之學,先生甚喜,以為聖人必可學而至也。」
這說法可能根據《明儒學案》的<姚江學案>,但<姚江學案>原文是:
「十八歲,過廣信,謁婁一齋,慨然以聖人可學而至。」
當中並無「語格物之學」五字。事實上,假如上文分析無誤,婁一齋極其量語收放心、居敬、勿忘勿助一類工夫,決不會語格物之學,因其學非朱學也 (換言之,馮氏之添加不妥)。
《明史》<王守仁傳>:
「守仁天姿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一齋,與論朱子格物大指。還家,日端坐,講讀《五經》,不苟言笑。」
不是婁一齋主動講,而是王陽明主動打開話題,邀請婁一齋討論格物要旨。這說法有可能發生。
然而,兩前提必須同時存在:
(a) 陽明當時已對朱子格物有一定認識;
(b) 陽明當時已知「聖人可學而至」,並將格物看作成聖的重要工夫。
陽明當時僅為一 17 (一說 18) 歲少年,孔子尚且「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能對朱子格物有多認識,頗成疑問。
另外,如果<姚江學案>「謁婁一齋,慨然以聖人可學而至」無誤,婁一齋是啟發陽明藉工夫學做聖人的第一人,前提 (b) 即不成立。陽明尚且不知聖人能否透過後天學習做得到,遑論關心格物工夫關心到與婁一齋討論。
有人可能反駁:「即使陽明不太認識朱子格物,不知『聖人可學而至』、格物是成聖重要工夫,他也可以與婁一齋討論格物的書面意思。」
的確,陽明可在不太認識格物、不知「聖人可學而至」下,與婁一齋討論格物的字面意思,兩前提未必必須存在 (《明儒學案》:「先生承絕學於詞章訓詁之後」、「先生之學,始氾濫於詞章,繼而遍讀考亭之書,循序格物」)。
但即使如此,從「還家,日端坐,講讀《五經》,不苟言笑」,婁一齋明顯把討論的焦點轉移至居敬、收放心、勿忘勿助。
陽明不知婁一齋思想的義理底蘊,夾硬用朱子對敬的解釋消化居敬、收放心、勿忘勿助,卒之成就一副整齊嚴肅的古板模樣。
可能性 1 - 王陽明見婁一齋時,根本未有與之討論格物。婁一齋講「聖人可學而至」及居敬,令陽明得大啟發。陽明用朱子的整齊嚴肅消化婁一齋的居敬。
可能性 2 - 王陽明見婁一齋時,曾經與他討論格物,婁一齋卻轉移話題講居敬。陽明用朱子的整齊嚴肅消化婁一齋的居敬。
王陽明格竹考
根據錢德洪 (陽明學生)《王文成公年譜》,陽明格竹時為 21 歲,應在拜謁婁一齋後。
陽明已知「聖人可學而至」。在此之前,他又「遍讀考亭 (朱子) 之書」(陽明用朱子的整齊嚴肅消化婁一齋的居敬可以為證),今身體力行嘗試格物,其實是很自然的事。
《傳習錄》記陽明自道格竹經歷:
「先生曰: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友同論做聖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於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說他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窮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聖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頗見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這裏意思,卻要說與諸公知道。」
錢姓友人格了三日就勞神成疾,陽明比他多四日,多得婁一齋教以居敬工夫。
格竹七日徒勞無功,反而大病收場,此令陽明對婁一齋的「聖人可學而至」及居敬工夫全面質疑 (當然也包括格物窮理乃至整個朱子學)。
直至龍場悟道,明白格物是在事上正念頭,居敬是「存養此心之天理」,陽明才「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恢復對婁一齋所言種種之信心。
結語
黃梨洲指「姚江之學,先生為發端也」是不妥當的。陽明一開始尊朱,即與婁一齋之學不相應,後來更連「聖人可學而至」也一度懷疑。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儘管跟婁一齋的心學傾向「暗合」(恰好相同),卻是陽明從百死千難中得來的獨見創獲。義理間架的相似不代表彼此有思想之關連,「英雄所見略同」的情況在思想史上不時出現,梨洲以為陽明良知教受婁一齋思想啟發,是錯誤判斷!
順帶一提,婁一齋有兒子婁忱,婁忱長女婁素珍是寧王朱宸濠的正室,寧王謀反事敗,婁王妃投水自殺,婁忱株連入獄,婁一齋著作因此盡數散失殆盡。而平寧王之亂的功臣正是王陽明。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法蘭西王國三朝遞嬗
查理曼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分為東、西、中三部。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法蘭西王國,東法蘭克王國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中法蘭克王國最終被瓜分。
法蘭西王國首任君主是雨果.卡佩 (Hugh Capet,一譯于格.卡佩),他的祖父為西法蘭克國王羅貝爾一世。
雨果創建卡佩王朝,王權卻有欠穩固,貴族們各自為政,儼如獨立王國,僅承認法國國王為宗主而已。
歷羅貝爾二世、于格二世、亨利一世、腓力一世而至路易六世,軟硬兼施:一方面派軍隊進行征伐,弭平地方領主的放縱現象,加強國王在王室領地內的權威;一方面給予城市居民自治權,使他們能夠站到自己一邊。至路易六世去世時,王室領地內的男爵們普遍視法國國王為實際統治者。中央得以更有效控制地方。
路易七世最為人傳頌的,是他與埃莉諾 (Eleanor) 的一段婚姻。埃莉諾輾轉改嫁英國金雀花王朝國王亨利二世,致使英法關係日趨複雜。
腓力二世乃路易七世之子,任內積極壓抑地方分裂勢力,加強王權,同時介入英國內政,於亨利二世晚年支持理查等人發動叛亂,於理查繼位後慫恿其弟約翰倒戈。1214 年的布汶戰役,約翰 (已成英王) 聯合佛蘭德伯爵、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等反法勢力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被腓力二世擊敗,英國貴族們的不滿進一步升溫,導致《大憲章》簽署。
腓力二世死後,其子路易八世在位只三年便染病去世,路易九世繼位。路易九世是異常虔誠的天主教徒,對正統天主教以外的一切非正統信仰或異端持排斥乃至絕不容忍的態度。腓力四世雖然長相俊美,但因長期對外征戰,耗費大量金錢。財政危機更令擁有巨額財富的猶太人被驅逐、倫巴底的銀行家被霸佔財產、一直享有各種免稅特權的教士階層需要交稅。
傳至查理四世,無子嗣,腓力四世之弟被推舉繼承王位,是為腓力六世,瓦盧瓦王朝取代卡佩王朝。
英王愛德華三世的母親伊莎貝拉是腓力四世的女兒,查理四世的妹妹。法國三級會議援引「女性及母系後裔無權繼承王位」阻止愛德華入主法國國王,令愛德華忿忿不平。英法兩國爆發百年戰爭,法國經濟嚴重衰退。加上黑死病橫行,民生困苦。
百年戰爭以法國獲勝告終。路易十一即位後,法國厲行君主專制,鞏固中央集權,甚至出兵意大利以開拓疆土。隨著亨利三世在戰役中被刺殺,瓦盧瓦王朝後繼無人,由波旁家族的亨利繼位,波旁王朝的統治拉開序幕。
亨利四世推行一系列經濟政策,改善民生,促進經濟。他又大力發展基礎建設,完善國內運輸、水利等。宗教上,他支持天主教之餘,對新教徒予以寬容。
路易十四任內,法國國力達至鼎峰。海外殖民地的建立,尤其令法國的政治影響力大幅度擴張。
路易十四自號「太陽王」,鼓吹君權神授,強化了君主專制。
不過,連年用兵終於令國家財力枯竭,生產陷於停頓,經濟大幅下滑。至其孫路易十六,法蘭西王國的國力已大不如前。
法蘭西王國首任君主是雨果.卡佩 (Hugh Capet,一譯于格.卡佩),他的祖父為西法蘭克國王羅貝爾一世。
雨果創建卡佩王朝,王權卻有欠穩固,貴族們各自為政,儼如獨立王國,僅承認法國國王為宗主而已。
歷羅貝爾二世、于格二世、亨利一世、腓力一世而至路易六世,軟硬兼施:一方面派軍隊進行征伐,弭平地方領主的放縱現象,加強國王在王室領地內的權威;一方面給予城市居民自治權,使他們能夠站到自己一邊。至路易六世去世時,王室領地內的男爵們普遍視法國國王為實際統治者。中央得以更有效控制地方。
路易七世最為人傳頌的,是他與埃莉諾 (Eleanor) 的一段婚姻。埃莉諾輾轉改嫁英國金雀花王朝國王亨利二世,致使英法關係日趨複雜。
腓力二世乃路易七世之子,任內積極壓抑地方分裂勢力,加強王權,同時介入英國內政,於亨利二世晚年支持理查等人發動叛亂,於理查繼位後慫恿其弟約翰倒戈。1214 年的布汶戰役,約翰 (已成英王) 聯合佛蘭德伯爵、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等反法勢力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被腓力二世擊敗,英國貴族們的不滿進一步升溫,導致《大憲章》簽署。
腓力二世死後,其子路易八世在位只三年便染病去世,路易九世繼位。路易九世是異常虔誠的天主教徒,對正統天主教以外的一切非正統信仰或異端持排斥乃至絕不容忍的態度。腓力四世雖然長相俊美,但因長期對外征戰,耗費大量金錢。財政危機更令擁有巨額財富的猶太人被驅逐、倫巴底的銀行家被霸佔財產、一直享有各種免稅特權的教士階層需要交稅。
傳至查理四世,無子嗣,腓力四世之弟被推舉繼承王位,是為腓力六世,瓦盧瓦王朝取代卡佩王朝。
英王愛德華三世的母親伊莎貝拉是腓力四世的女兒,查理四世的妹妹。法國三級會議援引「女性及母系後裔無權繼承王位」阻止愛德華入主法國國王,令愛德華忿忿不平。英法兩國爆發百年戰爭,法國經濟嚴重衰退。加上黑死病橫行,民生困苦。
百年戰爭以法國獲勝告終。路易十一即位後,法國厲行君主專制,鞏固中央集權,甚至出兵意大利以開拓疆土。隨著亨利三世在戰役中被刺殺,瓦盧瓦王朝後繼無人,由波旁家族的亨利繼位,波旁王朝的統治拉開序幕。
亨利四世推行一系列經濟政策,改善民生,促進經濟。他又大力發展基礎建設,完善國內運輸、水利等。宗教上,他支持天主教之餘,對新教徒予以寬容。
路易十四任內,法國國力達至鼎峰。海外殖民地的建立,尤其令法國的政治影響力大幅度擴張。
路易十四自號「太陽王」,鼓吹君權神授,強化了君主專制。
不過,連年用兵終於令國家財力枯竭,生產陷於停頓,經濟大幅下滑。至其孫路易十六,法蘭西王國的國力已大不如前。
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
美國獨立戰爭
1775 年 4 月 19 日,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 (Battles of Lexington and Concord) 爆發。北美英軍總司令托馬士.蓋奇
(Thomas Gage) 將軍出兵奔襲康科德,繳收當地倉庫火藥,並緝捕叛黨首腦約翰.漢考克 (John
Hancock)、塞繆爾.亞當斯等。事洩,漢考克及亞當斯逃到列星頓,召集民兵與英軍對抗。4 月 19
日深夜,英軍進攻列星頓時,被民兵阻攔,雙方擦槍走火,響起美國獨立戰爭第一槍。
民兵越戰越勇,英軍且戰且退。5 月 10 日,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殖民地居民組建正規大陸軍,由弗吉尼亞州議員喬治.華盛頓擔任總司令。另外,通過發行紙幣以籌募士兵補給。8 月 23 日,英王喬治三世宣佈殖民地居民的反抗運動為非法。12 月 22 日,英國調派五萬軍隊前往鎮壓。
英軍從加拿大南下,向馬薩諸塞、紐約進軍。大陸軍為了解除英軍威脅,11 月 12 日理察.蒙哥馬利 (Richard Montgomery) 將軍先率兵佔領蒙特利爾 (一座位於加拿大魁北克省西南部的城市)。可惜蒙哥馬利在進攻魁北克城時受挫戰死,英國沿聖勞倫斯河 (Saint Lawrence River) 增兵,1776 年初趕走圍攻魁北克城的大陸軍。戰敗的大陸軍退出加拿大,死傷慘重。
英軍集中兵力於加拿大,讓大陸軍在波士頓、查爾斯頓等地有機可乘。1776 年 7 月 2 日,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宣佈脫離英國獨立。7 月 4 日,《美國獨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發表。
正當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湯馬斯.潘恩 (Thomas Paine) 撰寫了一本 50 頁的小冊子,名為《常識》(Common Sense),替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製造有利輿論及提供理論基礎。出版三個月,發行超過十萬冊,殖民地人民受此書鼓舞者甚眾。
8 月,威廉.豪維 (William Howe) 接替蓋奇任英軍統帥。他以三萬二千兵力進攻紐約,大陸軍為免全軍覆沒,主動棄守紐約。9 月 26 日,英軍佔領費城。
1778 年是關鍵一年。2 月,法國承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獨立地位,並與其互訂軍事同盟。6 月,法國對英國宣戰。其後一、兩年,西班牙和荷蘭先後以法國同盟者的身份出資援助反英戰爭。
法軍戰艦牽制英軍與美洲之間的航路,使駐守紐約、波士頓等沿海城市的英軍接濟困難。英軍擔心法國艦隊封鎖德拉瓦河,於是撤出費城,集中兵力防守紐約。
1778 年,亨利.克林頓 (Henry Clinton) 接替豪維任英軍統帥,主戰場移向南部地區,兵力集中於南卡羅萊納和喬治亞。英軍初時佔領喬治亞,怎料 1779 年 9 月竟被法國、大陸聯軍包圍。1780 年春,英軍進圍查爾斯頓,翌年 1 月,英軍遭連番擊敗。英軍漸露敗跡,大陸軍 4 月展開戰略反攻。
儘管喬治三世堅持戰鬥到底,英國內部厭戰情緒高漲。「約克鎮圍城戰役」英軍主將康沃利斯勳爵 (Charles Cornwallis) 兵敗投降,喬治三世被迫接受議和。1783 年 9 月 3 日,《巴黎條約》(Treaty of Paris) 簽署,英國正式承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獨立。
1787 年 5 月,制憲會議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在費城舉行。以《邦聯條例》為基礎反覆辯論,歷時兩年卒之完成《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的制訂。
《美國憲法》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幾點:
I. 三權分立
國家權力分為三部分: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三權各自獨立,完全平等,互相制衡。每種權力都有限制另外兩種權力濫用的職能。
II. 聯邦體制
採用聯邦制,聯邦政府只擁有在憲法中列舉的有限權力,其餘未列明的權利皆屬於各州或者人民。
III. 憲法至上
美國憲法以及國會通過的法律的效力高於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規定。
IV. 人人平等
人人都有平等地獲得法律保護的權利。各州之間保持平等地位,原則上任何州都不能獲得聯邦政府的特殊對待。各州要互相尊重和承認彼此的法律。州政府和聯邦政府要在形式上保持共和體制。
1789 年,美國按照憲法,成立合眾國政府,喬治.華盛頓眾望所歸,獲選舉為第一任總統。他在兩屆任期結束後,自願放棄權力,不再謀求連任,說:「你們再繼續選我做總統,美國就沒有真正的民主制度了」。
喬治三世對美國首任駐英大使亞當斯說:「我是最後一位同意 (英、美) 分開的人,但我也是第一位迎接美國作為獨立政權友誼的人!」務實的眼光,廣闊的胸襟,甚為難得。
美國的勝利影響了出征的法國士兵,他們把民主共和理念帶返家鄉,間接引致法國大革命。
民兵越戰越勇,英軍且戰且退。5 月 10 日,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殖民地居民組建正規大陸軍,由弗吉尼亞州議員喬治.華盛頓擔任總司令。另外,通過發行紙幣以籌募士兵補給。8 月 23 日,英王喬治三世宣佈殖民地居民的反抗運動為非法。12 月 22 日,英國調派五萬軍隊前往鎮壓。
英軍從加拿大南下,向馬薩諸塞、紐約進軍。大陸軍為了解除英軍威脅,11 月 12 日理察.蒙哥馬利 (Richard Montgomery) 將軍先率兵佔領蒙特利爾 (一座位於加拿大魁北克省西南部的城市)。可惜蒙哥馬利在進攻魁北克城時受挫戰死,英國沿聖勞倫斯河 (Saint Lawrence River) 增兵,1776 年初趕走圍攻魁北克城的大陸軍。戰敗的大陸軍退出加拿大,死傷慘重。
英軍集中兵力於加拿大,讓大陸軍在波士頓、查爾斯頓等地有機可乘。1776 年 7 月 2 日,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宣佈脫離英國獨立。7 月 4 日,《美國獨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發表。
正當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湯馬斯.潘恩 (Thomas Paine) 撰寫了一本 50 頁的小冊子,名為《常識》(Common Sense),替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製造有利輿論及提供理論基礎。出版三個月,發行超過十萬冊,殖民地人民受此書鼓舞者甚眾。
8 月,威廉.豪維 (William Howe) 接替蓋奇任英軍統帥。他以三萬二千兵力進攻紐約,大陸軍為免全軍覆沒,主動棄守紐約。9 月 26 日,英軍佔領費城。
1778 年是關鍵一年。2 月,法國承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獨立地位,並與其互訂軍事同盟。6 月,法國對英國宣戰。其後一、兩年,西班牙和荷蘭先後以法國同盟者的身份出資援助反英戰爭。
法軍戰艦牽制英軍與美洲之間的航路,使駐守紐約、波士頓等沿海城市的英軍接濟困難。英軍擔心法國艦隊封鎖德拉瓦河,於是撤出費城,集中兵力防守紐約。
1778 年,亨利.克林頓 (Henry Clinton) 接替豪維任英軍統帥,主戰場移向南部地區,兵力集中於南卡羅萊納和喬治亞。英軍初時佔領喬治亞,怎料 1779 年 9 月竟被法國、大陸聯軍包圍。1780 年春,英軍進圍查爾斯頓,翌年 1 月,英軍遭連番擊敗。英軍漸露敗跡,大陸軍 4 月展開戰略反攻。
儘管喬治三世堅持戰鬥到底,英國內部厭戰情緒高漲。「約克鎮圍城戰役」英軍主將康沃利斯勳爵 (Charles Cornwallis) 兵敗投降,喬治三世被迫接受議和。1783 年 9 月 3 日,《巴黎條約》(Treaty of Paris) 簽署,英國正式承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獨立。
1787 年 5 月,制憲會議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在費城舉行。以《邦聯條例》為基礎反覆辯論,歷時兩年卒之完成《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的制訂。
《美國憲法》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幾點:
I. 三權分立
國家權力分為三部分: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三權各自獨立,完全平等,互相制衡。每種權力都有限制另外兩種權力濫用的職能。
II. 聯邦體制
採用聯邦制,聯邦政府只擁有在憲法中列舉的有限權力,其餘未列明的權利皆屬於各州或者人民。
III. 憲法至上
美國憲法以及國會通過的法律的效力高於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規定。
IV. 人人平等
人人都有平等地獲得法律保護的權利。各州之間保持平等地位,原則上任何州都不能獲得聯邦政府的特殊對待。各州要互相尊重和承認彼此的法律。州政府和聯邦政府要在形式上保持共和體制。
1789 年,美國按照憲法,成立合眾國政府,喬治.華盛頓眾望所歸,獲選舉為第一任總統。他在兩屆任期結束後,自願放棄權力,不再謀求連任,說:「你們再繼續選我做總統,美國就沒有真正的民主制度了」。
喬治三世對美國首任駐英大使亞當斯說:「我是最後一位同意 (英、美) 分開的人,但我也是第一位迎接美國作為獨立政權友誼的人!」務實的眼光,廣闊的胸襟,甚為難得。
美國的勝利影響了出征的法國士兵,他們把民主共和理念帶返家鄉,間接引致法國大革命。
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經濟掠奪與政治壓迫
早在伊莉莎白一世時,英國已在北美建立殖民地。至 1733
年,英國在北美洲東岸先後建立十三個殖民地。七年戰爭以《巴黎和約》的簽署告終,英國一躍而為北美洲的殖民霸主。
英國向十三個殖民地頒佈高額稅收法令 (如 1764 年的《食糖條例》、1765 年的《印花稅法》、1767 年的《唐森德法》等),十三個殖民地卻在英國國會無議席,此令十三個殖民地非常不滿,高呼「無代表,不納稅」(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開始抵制甚至中斷與英國商人的貿易往來。
矛盾越趨尖銳,英國還增派駐軍到只有 16,000 人的波士頓,火上加油的結果是殖民地人民更憂慮宗主國想剝奪他們的權利和自由。
1770 年 3 月 5 日,波士頓發生「國王街事件」(Incident on King Street)。
一名英軍軍官購買假髮回營,假髮店店員誤會軍官沒付錢,向軍官喊叫,軍官解釋完畢打算離開,怎知其部下為軍官抱不平,與店員發生口角,繼而動武。民眾包圍動粗士兵,另一名英軍軍官竟率領士兵前來解救,民眾投擲石塊自衛,英軍情急之下向群眾開火,造成 5 名平民被殺,6 人受傷。
「國王街事件」後,殖民地人民與英國的關係進一步惡化。
1773 年 12 月 16 日,波士頓又發生「傾茶事件」(The Destruction of the Tea in Boston)。
英國國會頒佈《茶葉法案》,允許東印度公司 (創立於 1600 年,由倫敦商人組成,獲英國皇家給予貿易專利特許) 直接到北美銷售茶葉,嚴重損害了殖民地茶葉分銷商和走私者的利益 (茶葉價格降到比走私的茶葉還低)。輝格黨 (北美洲革命時期,革命黨人自稱「輝格」,意思是一個抵抗運動的成員,自由鬥士) 人、茶葉分銷商、走私者於是聯合發起抵制。
11 月,有七艘大型商船運載東印度公司的茶葉前往北美殖民地,當中四艘開往波士頓,三艘開往紐約、查理斯頓和費城。紐約和費城的工人、民眾拒絕卸貨,兩艘商船被迫開回英國。四艘商船抵達波士頓港,遭到輝格黨等人的抗議,商船不能卸貨,只好在碼頭停泊。波士頓革命分子塞繆爾.亞當斯 (Samuel Adams) 領導的組織「自由之子」(Sons of Liberty) 深夜出動,喬裝成印第安人,每組五十人,分別跑到三艘船上,將船上貨物搗毀,並把三百四十二箱價值 18,000 英鎊的茶葉倒入海中,悄然逃去。
「傾茶事件」令英國政府異常憤怒,下令關閉波士頓港,加強軍事控制。1774 年,英國政府針對馬薩諸塞殖民地 (首府為波士頓) 通過一系列《強制法案》,北美殖民地的反抗情緒被激化。
1774 年 9 月 5 日,在馬薩諸塞 (其中一名代表為「傾茶事件」策劃人塞繆爾.亞當斯) 和弗吉尼亞 (其中一名代表為喬治.華盛頓) 號召下,十二個北美殖民地 (喬治亞除外) 的五十六名代表齊集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 (Continental Congress)。
會議通過三項決議:
i. 由約翰.亞當斯 (塞繆爾.亞當斯的堂弟,後來成為美國第二任總統) 起草《殖民地人民權利宣言》(闡述殖民地人民反抗原因、困境及應得之權利)、《大陸協定》(有關 12 月起罷買英貨) 和《致英皇請願書》(要求撤回《強制法案》並重申向英皇效忠);
ii. 1775 年 5 月召開第二屆大陸會議,以跟進英國國會的反應;
iii. 邀請英屬魁北克省等其他殖民地加入會議。
英國向十三個殖民地頒佈高額稅收法令 (如 1764 年的《食糖條例》、1765 年的《印花稅法》、1767 年的《唐森德法》等),十三個殖民地卻在英國國會無議席,此令十三個殖民地非常不滿,高呼「無代表,不納稅」(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開始抵制甚至中斷與英國商人的貿易往來。
矛盾越趨尖銳,英國還增派駐軍到只有 16,000 人的波士頓,火上加油的結果是殖民地人民更憂慮宗主國想剝奪他們的權利和自由。
1770 年 3 月 5 日,波士頓發生「國王街事件」(Incident on King Street)。
一名英軍軍官購買假髮回營,假髮店店員誤會軍官沒付錢,向軍官喊叫,軍官解釋完畢打算離開,怎知其部下為軍官抱不平,與店員發生口角,繼而動武。民眾包圍動粗士兵,另一名英軍軍官竟率領士兵前來解救,民眾投擲石塊自衛,英軍情急之下向群眾開火,造成 5 名平民被殺,6 人受傷。
「國王街事件」後,殖民地人民與英國的關係進一步惡化。
1773 年 12 月 16 日,波士頓又發生「傾茶事件」(The Destruction of the Tea in Boston)。
英國國會頒佈《茶葉法案》,允許東印度公司 (創立於 1600 年,由倫敦商人組成,獲英國皇家給予貿易專利特許) 直接到北美銷售茶葉,嚴重損害了殖民地茶葉分銷商和走私者的利益 (茶葉價格降到比走私的茶葉還低)。輝格黨 (北美洲革命時期,革命黨人自稱「輝格」,意思是一個抵抗運動的成員,自由鬥士) 人、茶葉分銷商、走私者於是聯合發起抵制。
11 月,有七艘大型商船運載東印度公司的茶葉前往北美殖民地,當中四艘開往波士頓,三艘開往紐約、查理斯頓和費城。紐約和費城的工人、民眾拒絕卸貨,兩艘商船被迫開回英國。四艘商船抵達波士頓港,遭到輝格黨等人的抗議,商船不能卸貨,只好在碼頭停泊。波士頓革命分子塞繆爾.亞當斯 (Samuel Adams) 領導的組織「自由之子」(Sons of Liberty) 深夜出動,喬裝成印第安人,每組五十人,分別跑到三艘船上,將船上貨物搗毀,並把三百四十二箱價值 18,000 英鎊的茶葉倒入海中,悄然逃去。
「傾茶事件」令英國政府異常憤怒,下令關閉波士頓港,加強軍事控制。1774 年,英國政府針對馬薩諸塞殖民地 (首府為波士頓) 通過一系列《強制法案》,北美殖民地的反抗情緒被激化。
1774 年 9 月 5 日,在馬薩諸塞 (其中一名代表為「傾茶事件」策劃人塞繆爾.亞當斯) 和弗吉尼亞 (其中一名代表為喬治.華盛頓) 號召下,十二個北美殖民地 (喬治亞除外) 的五十六名代表齊集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 (Continental Congress)。
會議通過三項決議:
i. 由約翰.亞當斯 (塞繆爾.亞當斯的堂弟,後來成為美國第二任總統) 起草《殖民地人民權利宣言》(闡述殖民地人民反抗原因、困境及應得之權利)、《大陸協定》(有關 12 月起罷買英貨) 和《致英皇請願書》(要求撤回《強制法案》並重申向英皇效忠);
ii. 1775 年 5 月召開第二屆大陸會議,以跟進英國國會的反應;
iii. 邀請英屬魁北克省等其他殖民地加入會議。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對英國憲政之路的反思
英國的自由、民主、憲政教人嚮往。可是,它絕非和平演變的產物,而是血腥政治鬥爭的結果。
約翰王之所以簽署《大憲章》,是因為貴族們反叛。貴族們能夠反叛,是由於他們擁有軍事、財政實力。
內戰時,國會的清教徒敢於和查理一世對著幹,清教徒許多是商人,且「國民軍法案」確保他們從國王手中獲得軍隊的控制權。
今天有人覺得,只要講明自由、民主之可貴,力主用和平理性非暴力手段追求之,統治者就會讓權讓利,憲政就會出現,這完全是一廂情願,有違歷史,「自由不是跪著就有,是要站起來奪取的」,英國是個好例子。
即使是光榮革命,無威廉率軍登陸,詹姆斯二世會輕易就範?
霍布斯《利維坦》寫於 1651 年,內戰於該年結束。洛克《政府論》寫於 1689 年,前一年發生光榮革命。二書更似從理論上解釋 (甚至合理化) 已成事實,非先有理論再產生相應事件。
值得補充一點,內戰前夕,商人勢力在議會冒起,跟大航海時代 (Age of Discovery) 有關。
海外貿易刺激了英國羊毛出口業和毛織業的發展,羊毛價格不斷上升。有地主貴族開始改耕地為牧場,藉養羊業賺取豐厚利潤。同時,國王把沒收的教會領地 (宗教改革打擊羅馬天主教)、圈佔地賜給親信寵臣,或賣給鄉紳、市民等,他們也經營養羊業,變成新貴族。財富累積,致使他們要求政治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議會於是有商人勢力。
內戰造成 84,830 人死亡。光榮革命後,蘇格蘭、愛爾蘭反對威廉和瑪麗奪位,對抗英格蘭大軍。威廉三世大肆鎮壓,導致流血事件。路易十四支持詹姆斯二世重奪王位,亦令英法兩國爆發戰爭。自由、民主、憲政是以血淚為代價換取。
中國過去雖有叛亂,但叛亂者普遍求生存 / 為做皇帝,有別於清教徒為捍衛自身的宗教信仰 / 財富不被國家侵奪。
又中國君主往往對叛亂者不容忍,剿滅、屠殺司空見慣。查理二世卻未有嚴懲議會派,反而處處妥協讓步,跟議會合作。
宗教自由、私有產權、君主立憲,乃英國政治土壤孕育下獨有。
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 (George Washington),其家族長期擁護英國王室 (1066 年追隨威廉征服英格蘭的諾曼第人首領之一,分封在英格蘭東北部,負責守衛北疆,防範強悍的蘇格蘭人。華盛頓家族其中一支的後人,是查理一世重臣白金漢公爵的妹夫),參與了內戰。查理一世戰敗被處死,華盛頓家族難以在英國政壇立足,遂遠走他方。約翰‧華盛頓在 1657 年移民至弗吉尼亞,喬治是約翰的曾孫。
美國獨立戰爭時,喬治‧華盛頓擔任殖民地軍總司令。美國獨立戰爭是北美十三殖民地 (英國於 1607 - 1733 年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建立的一系列殖民地,包括:賓夕法尼亞、紐澤西、喬治亞、康乃狄克等) 利用武裝力量反對英國和英王喬治三世的統治 (受不住英國經濟壓迫) 的戰爭。十三殖民地最終擺脫英國獨立,組成「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
約翰王之所以簽署《大憲章》,是因為貴族們反叛。貴族們能夠反叛,是由於他們擁有軍事、財政實力。
內戰時,國會的清教徒敢於和查理一世對著幹,清教徒許多是商人,且「國民軍法案」確保他們從國王手中獲得軍隊的控制權。
今天有人覺得,只要講明自由、民主之可貴,力主用和平理性非暴力手段追求之,統治者就會讓權讓利,憲政就會出現,這完全是一廂情願,有違歷史,「自由不是跪著就有,是要站起來奪取的」,英國是個好例子。
即使是光榮革命,無威廉率軍登陸,詹姆斯二世會輕易就範?
霍布斯《利維坦》寫於 1651 年,內戰於該年結束。洛克《政府論》寫於 1689 年,前一年發生光榮革命。二書更似從理論上解釋 (甚至合理化) 已成事實,非先有理論再產生相應事件。
值得補充一點,內戰前夕,商人勢力在議會冒起,跟大航海時代 (Age of Discovery) 有關。
海外貿易刺激了英國羊毛出口業和毛織業的發展,羊毛價格不斷上升。有地主貴族開始改耕地為牧場,藉養羊業賺取豐厚利潤。同時,國王把沒收的教會領地 (宗教改革打擊羅馬天主教)、圈佔地賜給親信寵臣,或賣給鄉紳、市民等,他們也經營養羊業,變成新貴族。財富累積,致使他們要求政治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議會於是有商人勢力。
內戰造成 84,830 人死亡。光榮革命後,蘇格蘭、愛爾蘭反對威廉和瑪麗奪位,對抗英格蘭大軍。威廉三世大肆鎮壓,導致流血事件。路易十四支持詹姆斯二世重奪王位,亦令英法兩國爆發戰爭。自由、民主、憲政是以血淚為代價換取。
中國過去雖有叛亂,但叛亂者普遍求生存 / 為做皇帝,有別於清教徒為捍衛自身的宗教信仰 / 財富不被國家侵奪。
又中國君主往往對叛亂者不容忍,剿滅、屠殺司空見慣。查理二世卻未有嚴懲議會派,反而處處妥協讓步,跟議會合作。
宗教自由、私有產權、君主立憲,乃英國政治土壤孕育下獨有。
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 (George Washington),其家族長期擁護英國王室 (1066 年追隨威廉征服英格蘭的諾曼第人首領之一,分封在英格蘭東北部,負責守衛北疆,防範強悍的蘇格蘭人。華盛頓家族其中一支的後人,是查理一世重臣白金漢公爵的妹夫),參與了內戰。查理一世戰敗被處死,華盛頓家族難以在英國政壇立足,遂遠走他方。約翰‧華盛頓在 1657 年移民至弗吉尼亞,喬治是約翰的曾孫。
美國獨立戰爭時,喬治‧華盛頓擔任殖民地軍總司令。美國獨立戰爭是北美十三殖民地 (英國於 1607 - 1733 年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建立的一系列殖民地,包括:賓夕法尼亞、紐澤西、喬治亞、康乃狄克等) 利用武裝力量反對英國和英王喬治三世的統治 (受不住英國經濟壓迫) 的戰爭。十三殖民地最終擺脫英國獨立,組成「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光榮革命與《權利法案》
克倫威爾手握軍權,他先驅逐國會內反對審判查理一世的議員,把查理一世處死,然後領兵征服愛爾蘭、蘇格蘭。
1653 年 4 月 20 日,克倫威爾因殘缺國會不支持其提出的各項改革,用武力強行將之解散。在一批高級軍官、大商人和倫敦市長擁護下,他於 12 月宣稱自己為英格蘭聯邦的護國公 (Lord Protector)。
護國公為終身職,兼領陸海軍總司令,與國會共享立法權,並可指定繼承人,克倫威爾實際是建立軍事獨裁統治。
克倫威爾 1658 年 9 月去世,兒子理查 (Richard Cromwell) 繼任護國公,卻無法控制政府和軍隊,國家陷入一片混亂。在軍官、官吏和人民逼迫下,理查重新召開已解散的國會。1659 年,國會宣佈恢復君主制,並迎回流亡海外的查理二世。
查理二世即位,未有進行大規模的秋後算賬,反而赦免絕大多數圓顱黨人。英國人經歷過克倫威爾五年獨裁統治,對清教徒及其禁慾生活異常厭惡,紛紛懷著希冀支持新君,國王與議會的矛盾得以消解,共治政府成立。
查理二世是斯圖亞特王朝難得的英主。任內簽署國會制定的「人權保護法」,令政治人物以後即使身陷險境,仍有一定的人權保障。1666 年倫敦大火,查理二世更親自與弟弟約克公爵詹姆斯 (後來的詹姆斯二世) 到前線坐鎮救火,且有效地規劃倫敦重建工程。
1679 年,就約克公爵詹姆斯是否有權繼承王位 (詹姆斯信奉羅馬天主教),議會展開激烈爭論。一批議員反對詹姆斯有權繼承王位,被譏為「輝格」(Whig),輝格黨因而成立。與輝格黨相對是托利黨 (Tories),托利黨立場比較親建制,在議會裡屬支持政府的「保王」勢力,他們認同詹姆斯有權繼承王位。輝格黨和托利黨即今天自由黨和保守黨的前身。
1685 年 2 月,查理二世撒手人寰,弟弟詹姆斯二世繼位。詹姆斯二世甫上場,查理二世的私生子立即造反。造反雖被平定,詹姆斯二世決定建立一支強大軍隊保護自己。軍隊內有天主教徒,激發他與托利黨 (部份黨員是新教徒) 的矛盾。11 月,詹姆斯二世解散國會。
詹姆斯二世解除反對天主教的倫敦主教的職務、下令廢除所有迫害天主教徒的法令、允許天主教徒到牛津大學任職、任命四個天主教的主教為政府官員,尤其使清教徒不滿。
終於,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於 1688 年 6 月發動革命,罷黜詹姆斯二世,出面邀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瑪麗之丈夫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入主英國國王寶座。11 月,威廉率軍登陸,詹姆斯二世倉皇出逃德意志,後流亡法國。
1689 年 1 月在倫敦召開的議會全體會議,正式宣佈詹姆斯二世退位,由威廉和瑪麗共同統治英國,稱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國會向威廉提出《權利宣言》,要求:
i. 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隨便廢除任何法律,也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執行;
ii. 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徵收賦稅;
iii. 天主教徒不能擔任國王;
iv. 國王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
威廉全盤接受。宣言 10 月經議會批准定為法律,即《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
是次革命未有造成人命傷亡,無人流血 (bloodless),史稱「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歷經英國內戰、光榮革命至《權利法案》,英國國王的權力受到法律明確制約,國會從此可以暢順運作,法治 (rule of law)、議會至上、君主立憲體制確立,人民權利獲得相當的保障。
1653 年 4 月 20 日,克倫威爾因殘缺國會不支持其提出的各項改革,用武力強行將之解散。在一批高級軍官、大商人和倫敦市長擁護下,他於 12 月宣稱自己為英格蘭聯邦的護國公 (Lord Protector)。
護國公為終身職,兼領陸海軍總司令,與國會共享立法權,並可指定繼承人,克倫威爾實際是建立軍事獨裁統治。
克倫威爾 1658 年 9 月去世,兒子理查 (Richard Cromwell) 繼任護國公,卻無法控制政府和軍隊,國家陷入一片混亂。在軍官、官吏和人民逼迫下,理查重新召開已解散的國會。1659 年,國會宣佈恢復君主制,並迎回流亡海外的查理二世。
查理二世即位,未有進行大規模的秋後算賬,反而赦免絕大多數圓顱黨人。英國人經歷過克倫威爾五年獨裁統治,對清教徒及其禁慾生活異常厭惡,紛紛懷著希冀支持新君,國王與議會的矛盾得以消解,共治政府成立。
查理二世是斯圖亞特王朝難得的英主。任內簽署國會制定的「人權保護法」,令政治人物以後即使身陷險境,仍有一定的人權保障。1666 年倫敦大火,查理二世更親自與弟弟約克公爵詹姆斯 (後來的詹姆斯二世) 到前線坐鎮救火,且有效地規劃倫敦重建工程。
1679 年,就約克公爵詹姆斯是否有權繼承王位 (詹姆斯信奉羅馬天主教),議會展開激烈爭論。一批議員反對詹姆斯有權繼承王位,被譏為「輝格」(Whig),輝格黨因而成立。與輝格黨相對是托利黨 (Tories),托利黨立場比較親建制,在議會裡屬支持政府的「保王」勢力,他們認同詹姆斯有權繼承王位。輝格黨和托利黨即今天自由黨和保守黨的前身。
1685 年 2 月,查理二世撒手人寰,弟弟詹姆斯二世繼位。詹姆斯二世甫上場,查理二世的私生子立即造反。造反雖被平定,詹姆斯二世決定建立一支強大軍隊保護自己。軍隊內有天主教徒,激發他與托利黨 (部份黨員是新教徒) 的矛盾。11 月,詹姆斯二世解散國會。
詹姆斯二世解除反對天主教的倫敦主教的職務、下令廢除所有迫害天主教徒的法令、允許天主教徒到牛津大學任職、任命四個天主教的主教為政府官員,尤其使清教徒不滿。
終於,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於 1688 年 6 月發動革命,罷黜詹姆斯二世,出面邀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瑪麗之丈夫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入主英國國王寶座。11 月,威廉率軍登陸,詹姆斯二世倉皇出逃德意志,後流亡法國。
1689 年 1 月在倫敦召開的議會全體會議,正式宣佈詹姆斯二世退位,由威廉和瑪麗共同統治英國,稱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國會向威廉提出《權利宣言》,要求:
i. 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隨便廢除任何法律,也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執行;
ii. 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徵收賦稅;
iii. 天主教徒不能擔任國王;
iv. 國王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
威廉全盤接受。宣言 10 月經議會批准定為法律,即《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
是次革命未有造成人命傷亡,無人流血 (bloodless),史稱「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歷經英國內戰、光榮革命至《權利法案》,英國國王的權力受到法律明確制約,國會從此可以暢順運作,法治 (rule of law)、議會至上、君主立憲體制確立,人民權利獲得相當的保障。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英國內戰
斯圖亞特王朝首位君主詹姆士,對英國國會完全不了解,且輕視下議院
(代表新興商人,上議院則代表貴族或保守勢力)。他跟西班牙開戰,得不償失,卻鼓吹「君權神授」(國王權力是神授予,不可違抗),新興商人負擔沉重軍費開支之餘,還要忍受君主之獨裁傲慢,因此忿忿不平。
詹姆士死後,兒子查理一世繼位。查理一世堅決徵收噸稅和磅稅,惹起下議院議員不滿。部份議員因交不起稅被沒收貨物,他們覺得政府做法違反了「權利請願書」(Petition of Right,1628 年通過) 中「不得隨意逮捕公民」(根據自我所有權,財產為個人構成的一部份),強調任何人在未經國會同意下交噸稅和磅稅將「被認為是對英格蘭自由的背叛,也是英格蘭的敵人」。議員激烈的反抗,令查理一世大怒,國會遭解散。
查理一世於蘇格蘭強推其宗教政策,引發蘇格蘭人武裝反叛。為籌措軍費,查理一世重新召開國會,竟受到工商階層和新貴族議員抵制。愛爾蘭不久亦爆發叛亂,查王一世想徵集軍隊平叛,下議院議員擔心軍隊會用來對付國會,提出「國民軍法案」從國王手中獲取軍隊的控制權。查理一世盛怒之下再次解散國會,並親自率領全副武裝的衛隊闖入國會下議院逮捕挑戰王權的五位議員,五位議員早已溜之大吉,英王的做法倒令不少支持者失望。
國王與國會關係破裂,國會迅速封鎖倫敦,查理一世於 1642 年 1 月 10 日被迫離開倫敦,逃往約克郡的諾定咸,號召保王的領主組織軍隊討伐國會。
克倫威爾 (Oliver Cromwell),1599 年生於亨廷登,中產紳士出身。他是虔誠的清教徒 (要求清除英國國教會內保有羅馬公教會儀式的改革派新教徒),1628 年在國會擔任亨廷登議員,1640 年擔任劍橋郡議員,政治立場傾向「圓顱黨」(由清教徒組成,議員把頭髮理短,外貌與當時權貴不同,頭顱顯得較圓,故名圓顱)。
查理一世以牛津為根據地,積極組軍,克倫威爾也成為一支騎兵部隊的總司令。1645 年 6 月的納斯比戰役 (Battle of Naseby) 是一個關鍵,國會軍隊取得決定性勝利,查理一世敗象已呈。國會軍隊後來攻克牛津,查理一世出逃時被蘇格蘭長老會的軍隊俘獲,輾轉移交國會審判 (1649 年 1 月,下議院通過法案建立特別法庭對查理一世進行審判)。
對國王進行公開審判,以往從未發生過,起訴書上有:
「他邪惡的目的,邪惡的行為以及戰爭,都是為了滿足他 - 查理‧斯圖爾特 - 個人以及他家人的私慾和權欲,而對公眾利益,公眾權益,自由,正義和這個國家的和平置之不理」
「為了滿足私慾,袒護他自己和他的追隨者,袒護他們所犯的累累罪行,他向現任國會以及國會所代表的人民背叛地,惡意地發動了戰爭......」
查理一世拒絕認罪,然而,形勢比人強,他卒之被宣佈「叛國,戰爭造成的謀殺,掠奪,焚毀,破壞,廢棄,毀壞以及對國家的損害」罪名成立,判處死刑。
1649 年 1 月 30 日,查理一世被斬首。克倫威爾旋即廢除英格蘭的君主制,並征服蘇格蘭、愛爾蘭,出任英格蘭 - 蘇格蘭 - 愛爾蘭聯邦的護國公 (Lord Protector),時為 1653 年。
英國內戰以議會派獲勝告終,議會派主要是清教徒,故輝格黨稱之為「清教徒革命」。而這群人同時是新冒起的商人階層,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稱之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也不算錯。
詹姆士死後,兒子查理一世繼位。查理一世堅決徵收噸稅和磅稅,惹起下議院議員不滿。部份議員因交不起稅被沒收貨物,他們覺得政府做法違反了「權利請願書」(Petition of Right,1628 年通過) 中「不得隨意逮捕公民」(根據自我所有權,財產為個人構成的一部份),強調任何人在未經國會同意下交噸稅和磅稅將「被認為是對英格蘭自由的背叛,也是英格蘭的敵人」。議員激烈的反抗,令查理一世大怒,國會遭解散。
查理一世於蘇格蘭強推其宗教政策,引發蘇格蘭人武裝反叛。為籌措軍費,查理一世重新召開國會,竟受到工商階層和新貴族議員抵制。愛爾蘭不久亦爆發叛亂,查王一世想徵集軍隊平叛,下議院議員擔心軍隊會用來對付國會,提出「國民軍法案」從國王手中獲取軍隊的控制權。查理一世盛怒之下再次解散國會,並親自率領全副武裝的衛隊闖入國會下議院逮捕挑戰王權的五位議員,五位議員早已溜之大吉,英王的做法倒令不少支持者失望。
國王與國會關係破裂,國會迅速封鎖倫敦,查理一世於 1642 年 1 月 10 日被迫離開倫敦,逃往約克郡的諾定咸,號召保王的領主組織軍隊討伐國會。
克倫威爾 (Oliver Cromwell),1599 年生於亨廷登,中產紳士出身。他是虔誠的清教徒 (要求清除英國國教會內保有羅馬公教會儀式的改革派新教徒),1628 年在國會擔任亨廷登議員,1640 年擔任劍橋郡議員,政治立場傾向「圓顱黨」(由清教徒組成,議員把頭髮理短,外貌與當時權貴不同,頭顱顯得較圓,故名圓顱)。
查理一世以牛津為根據地,積極組軍,克倫威爾也成為一支騎兵部隊的總司令。1645 年 6 月的納斯比戰役 (Battle of Naseby) 是一個關鍵,國會軍隊取得決定性勝利,查理一世敗象已呈。國會軍隊後來攻克牛津,查理一世出逃時被蘇格蘭長老會的軍隊俘獲,輾轉移交國會審判 (1649 年 1 月,下議院通過法案建立特別法庭對查理一世進行審判)。
對國王進行公開審判,以往從未發生過,起訴書上有:
「他邪惡的目的,邪惡的行為以及戰爭,都是為了滿足他 - 查理‧斯圖爾特 - 個人以及他家人的私慾和權欲,而對公眾利益,公眾權益,自由,正義和這個國家的和平置之不理」
「為了滿足私慾,袒護他自己和他的追隨者,袒護他們所犯的累累罪行,他向現任國會以及國會所代表的人民背叛地,惡意地發動了戰爭......」
查理一世拒絕認罪,然而,形勢比人強,他卒之被宣佈「叛國,戰爭造成的謀殺,掠奪,焚毀,破壞,廢棄,毀壞以及對國家的損害」罪名成立,判處死刑。
1649 年 1 月 30 日,查理一世被斬首。克倫威爾旋即廢除英格蘭的君主制,並征服蘇格蘭、愛爾蘭,出任英格蘭 - 蘇格蘭 - 愛爾蘭聯邦的護國公 (Lord Protector),時為 1653 年。
英國內戰以議會派獲勝告終,議會派主要是清教徒,故輝格黨稱之為「清教徒革命」。而這群人同時是新冒起的商人階層,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稱之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也不算錯。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從諾曼王朝到斯圖亞特王朝
公元 1066
年,哈羅德二世繼任英格蘭國王,他是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溫之子,懺悔者愛德華王后之兄。懺悔王愛德華的表弟、諾曼第公爵威廉率領一支由諾曼人組成的大軍入侵英格蘭,哈羅德二世領兵抵抗,於黑斯廷斯戰役
(Battle of Hastings) 兵敗陣亡。威廉獲勝,象徵威塞克斯王朝滅亡,諾曼王朝建立。
諾曼第公爵是法蘭西王國爵位的稱號,名義上效忠法蘭西王國國王。威廉成為英格蘭國王後,諾曼王朝與法蘭西王國的政治關係錯綜複雜。威廉一方面依附法國,鎮壓國內盎格魯 - 撒克遜人的叛亂,引入法語和法式生活習慣;一方面不打算把英格蘭與諾曼第公國合併,且缺乏對法王的效忠之心。
諾曼王朝傳至第四代,瑪蒂爾達 (亨利一世的女兒) 與表兄史蒂芬爆發王位爭奪,瑪蒂爾達爭位失敗,死前卻和史蒂芬達成協議,由兒子亨利繼位。亨利二世開創金雀花王朝。
獅心王理查是亨利二世的第三子,任內南征北戰,戰功顯赫。因先後被奧地利公爵、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囚禁,讓弟弟約翰有機會發動政變,政變雖然失敗,但理查不久去世,約翰成為新英王。
法王腓力二世支持亞瑟一世 (亨利二世第四子傑弗瑞之子,理查生前立他為王儲) 繼承英格蘭王位,與約翰發生軍事衝突,約翰在戰爭中俘獲亞瑟,將他殺死。
約翰企圖收復諾曼第及安茹 (兩地乃祖宗故地,之前為腓力二世所奪),被腓力二世擊敗,沉重的軍費開支致使貴族們不滿,迫逼他簽署《大憲章》,英王聲威受損。
傳至愛德華一世 (約翰之孫),擊敗威爾斯末代王子盧埃林。他把威爾斯親王的封號賜給長子愛德華二世,自此威爾斯親王成為英國皇太子的封號。
愛德華三世的母親伊莎貝拉,是法王查理四世的姐姐,查理四世去世,無子嗣,按血緣遠近該由愛德華三世繼承,豈知法王位置最終竟給了查理四世的堂兄腓力六世。愛德華三世忿忿不平,英法於是爆發百年戰爭 (Hundred Years' War)。
百年戰爭以英國先勝後敗告終,聖女貞德是法國反敗為勝的關鍵。貞德帶領法軍牽制英軍,解奧爾良之圍,她未幾被英軍捉住,判處異端和女巫罪,施以火刑,活活燒死。她的死,激起法國軍民義憤,成就了法軍的反攻。
百年戰爭期間,黑死病 (即鼠疫) 廣泛流行,雙重打擊下,英格蘭王國經濟重創,民不聊生。
與此同時,英國內部亦陷入王位繼承紛爭。
愛德華三世逝世,孫子理查二世登基。理查二世遠征愛爾蘭時,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奪去王位,是為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是有為的君主,但到了亨利六世,患有精神病,約克公爵理查乘機發動叛亂,蘭開斯特家族不能容忍,雙方展開混戰,史稱「玫瑰戰爭」(Wars of the Roses,又稱薔薇戰爭。紅玫瑰代表蘭開斯特家族,白玫瑰代表約克家族,兩家族同屬愛德華三世後裔)。
隨著亨利六世被推翻、約克公爵理查陣亡、理查之子愛德華 (愛德華四世) 繼位,約克王朝取代蘭開斯特王朝。歷愛德華五世、理查三世,公元 1485 年,蘭開斯特家族後人亨利‧都鐸 (亨利七世) 與約克家族長女伊莉莎白‧約克聯姻,都鐸王朝建立,紅、白玫瑰合併組成新王朝的王徽 - 紅白「都鐸玫瑰」。
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亨利八世,將威爾斯併入英格蘭,且被愛爾蘭議會宣佈為愛爾蘭國王。他跟教皇反目,解散羅馬教廷在國內的修道院,全面推行宗教改革,尤其令新教在英國滋長。
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為終身未嫁的「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她臨終時願意讓接受基督新教教育的表侄孫、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入繼英格蘭王位,蘇格蘭因而與英格蘭組成共主邦聯。
斯圖亞特王朝歷任君主俱與國會關係不佳 (英王主張君權神授,國會則極力限制君權),至查理一世,因蘇格蘭人起義,為籌措軍費,與國會內的「反對派」(由新興資產階級和貴族議員組成) 發生激烈衝突,衝突卒之於 1642 年 8 月升級為武裝鬥爭,史稱英國內戰。查理一世在內戰中被克倫威爾處死。
霍布斯《利維坦》對戰爭狀態的種種憂慮,很可能受到英國內戰影響。
諾曼第公爵是法蘭西王國爵位的稱號,名義上效忠法蘭西王國國王。威廉成為英格蘭國王後,諾曼王朝與法蘭西王國的政治關係錯綜複雜。威廉一方面依附法國,鎮壓國內盎格魯 - 撒克遜人的叛亂,引入法語和法式生活習慣;一方面不打算把英格蘭與諾曼第公國合併,且缺乏對法王的效忠之心。
諾曼王朝傳至第四代,瑪蒂爾達 (亨利一世的女兒) 與表兄史蒂芬爆發王位爭奪,瑪蒂爾達爭位失敗,死前卻和史蒂芬達成協議,由兒子亨利繼位。亨利二世開創金雀花王朝。
獅心王理查是亨利二世的第三子,任內南征北戰,戰功顯赫。因先後被奧地利公爵、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囚禁,讓弟弟約翰有機會發動政變,政變雖然失敗,但理查不久去世,約翰成為新英王。
法王腓力二世支持亞瑟一世 (亨利二世第四子傑弗瑞之子,理查生前立他為王儲) 繼承英格蘭王位,與約翰發生軍事衝突,約翰在戰爭中俘獲亞瑟,將他殺死。
約翰企圖收復諾曼第及安茹 (兩地乃祖宗故地,之前為腓力二世所奪),被腓力二世擊敗,沉重的軍費開支致使貴族們不滿,迫逼他簽署《大憲章》,英王聲威受損。
傳至愛德華一世 (約翰之孫),擊敗威爾斯末代王子盧埃林。他把威爾斯親王的封號賜給長子愛德華二世,自此威爾斯親王成為英國皇太子的封號。
愛德華三世的母親伊莎貝拉,是法王查理四世的姐姐,查理四世去世,無子嗣,按血緣遠近該由愛德華三世繼承,豈知法王位置最終竟給了查理四世的堂兄腓力六世。愛德華三世忿忿不平,英法於是爆發百年戰爭 (Hundred Years' War)。
百年戰爭以英國先勝後敗告終,聖女貞德是法國反敗為勝的關鍵。貞德帶領法軍牽制英軍,解奧爾良之圍,她未幾被英軍捉住,判處異端和女巫罪,施以火刑,活活燒死。她的死,激起法國軍民義憤,成就了法軍的反攻。
百年戰爭期間,黑死病 (即鼠疫) 廣泛流行,雙重打擊下,英格蘭王國經濟重創,民不聊生。
與此同時,英國內部亦陷入王位繼承紛爭。
愛德華三世逝世,孫子理查二世登基。理查二世遠征愛爾蘭時,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奪去王位,是為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是有為的君主,但到了亨利六世,患有精神病,約克公爵理查乘機發動叛亂,蘭開斯特家族不能容忍,雙方展開混戰,史稱「玫瑰戰爭」(Wars of the Roses,又稱薔薇戰爭。紅玫瑰代表蘭開斯特家族,白玫瑰代表約克家族,兩家族同屬愛德華三世後裔)。
隨著亨利六世被推翻、約克公爵理查陣亡、理查之子愛德華 (愛德華四世) 繼位,約克王朝取代蘭開斯特王朝。歷愛德華五世、理查三世,公元 1485 年,蘭開斯特家族後人亨利‧都鐸 (亨利七世) 與約克家族長女伊莉莎白‧約克聯姻,都鐸王朝建立,紅、白玫瑰合併組成新王朝的王徽 - 紅白「都鐸玫瑰」。
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亨利八世,將威爾斯併入英格蘭,且被愛爾蘭議會宣佈為愛爾蘭國王。他跟教皇反目,解散羅馬教廷在國內的修道院,全面推行宗教改革,尤其令新教在英國滋長。
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為終身未嫁的「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她臨終時願意讓接受基督新教教育的表侄孫、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入繼英格蘭王位,蘇格蘭因而與英格蘭組成共主邦聯。
斯圖亞特王朝歷任君主俱與國會關係不佳 (英王主張君權神授,國會則極力限制君權),至查理一世,因蘇格蘭人起義,為籌措軍費,與國會內的「反對派」(由新興資產階級和貴族議員組成) 發生激烈衝突,衝突卒之於 1642 年 8 月升級為武裝鬥爭,史稱英國內戰。查理一世在內戰中被克倫威爾處死。
霍布斯《利維坦》對戰爭狀態的種種憂慮,很可能受到英國內戰影響。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亞當‧斯密的《原富論》
對近現代西方文化影響深遠的學者,清一色來自大不列顛。培根、霍布斯、洛克是英國人,亞當‧斯密 (Adam Smith)
則是蘇格蘭人。提到亞當‧斯密,不得不講他的成名作《原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又譯《國富論》)。
《原富論》堪稱古典經濟學的開山之作。書中有以下一段:
「我們不能藉著向肉販、啤酒商、或麵包師傅訴諸兄弟之情而獲得免費的晚餐,相反的我們必須訴諸於他們自身的利益。我們填飽肚子的方式,並非訴諸於他們的慈善之心,而是訴諸於他們的自私。我們不會向他們訴諸我們的處境為何,相反的我們會訴諸於他們的獲利。」
這是「人類都是理性並且自私的」假設的由來。
斯密認為,許多買家賣家根據一個滿意的價格,進行自由交易,當中不含強迫、暴力威脅、欺詐,此即是「自由市場」(free market)。
在自由市場中,沒有外力干涉的買家之間或賣家之間的競爭,稱為「自由競爭」(free competition)。
「價格」(Price) 由供應 (supply) 需求 (demand) 關係決定,一般而言,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乃一信號 (signal),向生產者反映消費者的需求,從而促使市場形成可以滿足消費者的資源配置 (換言之,價格有助協調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並指引資源的生產和分配)。由於價格令自由市場裡的供求自然而然達到均衡 (equilibrium),市場能夠生產出正確的產品數量和種類,斯密稱它為「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
對於政府介入,斯密極力反對。他覺得這樣做只會造成官商勾結、腐敗、壟斷,效率低降。政府對民間經濟生活干預越少,市場運作越有效率。此見解後來發展成「自由放任政策」(laissez-faire policy)。
在斯密眼中,政府工作僅限於提供基礎建設,如興建道路、運河、學校、橋樑等,「最小的國家」(minimal state) 觀念與洛克不謀而合。
人本乎自身利益最大化,進行自由貿易,累積屬於自己的財富和物業,所累積的財富和物業稱為「私有財產」(private property)。
斯密又提倡版權 (copyright) 和專利 (patent) 以刺激創新,且鼓勵市場有更多競爭令消費者有更多產品和服務可以選擇,造福社會。
「資本主義」(capitalism) 是一個建基於自由市場經濟的作業系統 (不是一意識形態,如馬克思主義者所言),斯密的《原富論》,等於為其奠基。
人們擁有財富,對國家作出實質的經濟支持,他們因而要爭取政治決策上的話語權,變相推動民主實現。
《原富論》在 1776 年出版,二十三年後,李嘉圖 (David Ricardo) 從《原富論》第一次接觸到經濟學,他是最有影響力的古典經濟學家。
清末學者嚴復曾把《原富論》翻譯成中文,他讚揚道:「(《原富論》) 於理財法例及財富情狀開山立學」、「標一公理,則必有事實為之證喻,不若他書勃窣理窟,潔淨精微,不便淺學」、「有功生民,開悟來學」。
《原富論》堪稱古典經濟學的開山之作。書中有以下一段:
「我們不能藉著向肉販、啤酒商、或麵包師傅訴諸兄弟之情而獲得免費的晚餐,相反的我們必須訴諸於他們自身的利益。我們填飽肚子的方式,並非訴諸於他們的慈善之心,而是訴諸於他們的自私。我們不會向他們訴諸我們的處境為何,相反的我們會訴諸於他們的獲利。」
這是「人類都是理性並且自私的」假設的由來。
斯密認為,許多買家賣家根據一個滿意的價格,進行自由交易,當中不含強迫、暴力威脅、欺詐,此即是「自由市場」(free market)。
在自由市場中,沒有外力干涉的買家之間或賣家之間的競爭,稱為「自由競爭」(free competition)。
「價格」(Price) 由供應 (supply) 需求 (demand) 關係決定,一般而言,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乃一信號 (signal),向生產者反映消費者的需求,從而促使市場形成可以滿足消費者的資源配置 (換言之,價格有助協調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並指引資源的生產和分配)。由於價格令自由市場裡的供求自然而然達到均衡 (equilibrium),市場能夠生產出正確的產品數量和種類,斯密稱它為「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
對於政府介入,斯密極力反對。他覺得這樣做只會造成官商勾結、腐敗、壟斷,效率低降。政府對民間經濟生活干預越少,市場運作越有效率。此見解後來發展成「自由放任政策」(laissez-faire policy)。
在斯密眼中,政府工作僅限於提供基礎建設,如興建道路、運河、學校、橋樑等,「最小的國家」(minimal state) 觀念與洛克不謀而合。
人本乎自身利益最大化,進行自由貿易,累積屬於自己的財富和物業,所累積的財富和物業稱為「私有財產」(private property)。
斯密又提倡版權 (copyright) 和專利 (patent) 以刺激創新,且鼓勵市場有更多競爭令消費者有更多產品和服務可以選擇,造福社會。
「資本主義」(capitalism) 是一個建基於自由市場經濟的作業系統 (不是一意識形態,如馬克思主義者所言),斯密的《原富論》,等於為其奠基。
人們擁有財富,對國家作出實質的經濟支持,他們因而要爭取政治決策上的話語權,變相推動民主實現。
《原富論》在 1776 年出版,二十三年後,李嘉圖 (David Ricardo) 從《原富論》第一次接觸到經濟學,他是最有影響力的古典經濟學家。
清末學者嚴復曾把《原富論》翻譯成中文,他讚揚道:「(《原富論》) 於理財法例及財富情狀開山立學」、「標一公理,則必有事實為之證喻,不若他書勃窣理窟,潔淨精微,不便淺學」、「有功生民,開悟來學」。
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與實證科學
「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是英國哲學家培根 (Francis Bacon) 的名言。
就字面看,它似乎對所有知識 (knowledge) 予以高度肯定。人掌握知識,就能做到很多事,解決很多問題,做事、解難的能力即是力量。
然而,仔細分析,是否所有知識都可令人做到事、解到難?不是。文學、哲學、藝術、音樂......旨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無法帶來具體成就。
「知識就是力量」要講得通、講得合理,此處之「知識」必須有一界限:僅包括能助人做事、解難的「知識」,能助人做事、解難的「知識」普遍是可應用的、可量化操作的、可被經驗證實為真的,即實證科學。培根這句話,實際是強調實證科學的重要。
古希臘自然科學的奠基者如泰利斯、亞里士多德,主要依據觀察及邏輯推理 (三段論演繹法),尋找自然現象背後的規律,欣賞自然界的奧妙。
實證科學則經過觀察 → 量度 → 分類 → 推論 → 預測 → 假設 → 實驗 → 分析 → 修正 → 新假設 → 再實驗 → 再分析 → 結論,從而建立客觀的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和理解。「觀察 → 量度 → 分類 → 推論 → 預測」屬歸納法 (由培根提出),「假設 → 實驗 → 分析 → 修正」源自實證主義的方法論,這些皆是古代所無,而為近現代科學所獨有。
培根重視實證科學,無疑令人更全面、更恰當地了解自然,但也迎來若干害處:
(a) 汲汲於可操作及可預測性,令人的主宰欲、控制欲高度膨脹;
(b) 量化、數據化的方法被廣泛使用,令不可被化約成數量的東西,如宗教、道德等,一律被排斥,人文世界、價值世界因而下墮倒塌。
尤其甚者,實證科學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處理上,產生應用科學,唯果效論、唯功用論、唯工具論甚囂塵上。
部份學者甚至以為,實證科學方法適用於研究人類社會種種現象。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逐漸取代傳統人文學科。傳統人文學科要麼另闢蹊徑自保 (如哲學便轉為發展語言、邏輯領域,並對「社會科學」作第二序反省),要麼一定程度吸收實證科學方法 (如歷史便開出政治史、社會史、經濟史等,俱用實證科學方法研習)。
量化、物化、工具化、崇尚計度 ,成為近現代西方文化的主流,培根「知識就是力量」是個標誌性開端。
法蘭克福學派 (Frankfurt School) 在批判極權主義時,把遠源追溯到啟蒙精神的自我摧毀,而培根「知識就是力量」正是啟蒙精神的充分體現。
賀爾克海姆 (Max Horkheimer)、亞登諾 (Theodor Adorno) 在《啟蒙辯證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指出,啟蒙精神以征服、支配自然為出發點,以科學知識萬能、技術理性至上為特徵,誠然推動了科學技術和工業文明的進步。不過,在另一方面,它同時造就工具理性的霸權,使人文理性遭受貶抑。啟蒙精神令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以及人本身出現極度異化,足以毀滅自然和人類。
就字面看,它似乎對所有知識 (knowledge) 予以高度肯定。人掌握知識,就能做到很多事,解決很多問題,做事、解難的能力即是力量。
然而,仔細分析,是否所有知識都可令人做到事、解到難?不是。文學、哲學、藝術、音樂......旨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無法帶來具體成就。
「知識就是力量」要講得通、講得合理,此處之「知識」必須有一界限:僅包括能助人做事、解難的「知識」,能助人做事、解難的「知識」普遍是可應用的、可量化操作的、可被經驗證實為真的,即實證科學。培根這句話,實際是強調實證科學的重要。
古希臘自然科學的奠基者如泰利斯、亞里士多德,主要依據觀察及邏輯推理 (三段論演繹法),尋找自然現象背後的規律,欣賞自然界的奧妙。
實證科學則經過觀察 → 量度 → 分類 → 推論 → 預測 → 假設 → 實驗 → 分析 → 修正 → 新假設 → 再實驗 → 再分析 → 結論,從而建立客觀的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和理解。「觀察 → 量度 → 分類 → 推論 → 預測」屬歸納法 (由培根提出),「假設 → 實驗 → 分析 → 修正」源自實證主義的方法論,這些皆是古代所無,而為近現代科學所獨有。
培根重視實證科學,無疑令人更全面、更恰當地了解自然,但也迎來若干害處:
(a) 汲汲於可操作及可預測性,令人的主宰欲、控制欲高度膨脹;
(b) 量化、數據化的方法被廣泛使用,令不可被化約成數量的東西,如宗教、道德等,一律被排斥,人文世界、價值世界因而下墮倒塌。
尤其甚者,實證科學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處理上,產生應用科學,唯果效論、唯功用論、唯工具論甚囂塵上。
部份學者甚至以為,實證科學方法適用於研究人類社會種種現象。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逐漸取代傳統人文學科。傳統人文學科要麼另闢蹊徑自保 (如哲學便轉為發展語言、邏輯領域,並對「社會科學」作第二序反省),要麼一定程度吸收實證科學方法 (如歷史便開出政治史、社會史、經濟史等,俱用實證科學方法研習)。
量化、物化、工具化、崇尚計度 ,成為近現代西方文化的主流,培根「知識就是力量」是個標誌性開端。
法蘭克福學派 (Frankfurt School) 在批判極權主義時,把遠源追溯到啟蒙精神的自我摧毀,而培根「知識就是力量」正是啟蒙精神的充分體現。
賀爾克海姆 (Max Horkheimer)、亞登諾 (Theodor Adorno) 在《啟蒙辯證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指出,啟蒙精神以征服、支配自然為出發點,以科學知識萬能、技術理性至上為特徵,誠然推動了科學技術和工業文明的進步。不過,在另一方面,它同時造就工具理性的霸權,使人文理性遭受貶抑。啟蒙精神令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以及人本身出現極度異化,足以毀滅自然和人類。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向「民權至上」過渡
霍布斯 (Thomas Hobbes) 認為,人是欲望的存在,同時也貪生怕死,趨樂避苦。當世上資源稀缺,而有兩個人想得到同一種類的東西,戰爭即會發生。戰爭狀態下,人們長期處於暴力死亡的恐懼和危險中,生活孤獨、貧困、卑污、殘忍而短壽。此時,理性將驅使他們思考如何避免戰爭狀態。
戰爭狀態又名自然狀態 (State of Nature),人要離開自然狀態,就要建立一個國家,透過讓自己和其他人受其束縛,從而使自己和其他人得到更美好的生活,擺脫戰爭的悲慘。故此,國家的建立是人們迫不得已的共識,其權力由人民所賦予,旨在提升人民的生活質素。
霍布斯從人性自私的角度出發,洛克 (John Locke) 則從天賦人權的捍衛談國家起源。
洛克首先指出,自然狀態不一定是戰爭狀態。在他眼中,自然狀態更似是一種完全自由、平等、受自然律約束的狀態。所謂「自由」,是指任何人都能根據自己的意願行動。所謂「平等」,是指任何人都沒有與生俱來統治他人的權利。「自然律」則指:誰也不應對另一個人的生命、健康、自由、財產造成損害,因為每個人都是上帝創造的生靈。
自然狀態那麼好,何解人們同意建立國家?答曰:沒有政府的保護,人們的性命和財產隨時被奪去,自由平等得不到保障。只有建立帶保安及仲裁職能的政府 (諾齊克 Robert Nozick 稱之為「守夜人政府」night-watchman state),自由平等才能持續,政府是國家組成的核心部份,所以人們同意接受國家管治。
霍布斯思想有極濃厚的機械唯物主義成分,洛克則多少為基督教神學所薰陶。然而,二人竟不約而同把國家的組成看作是人民共識的結果,是社會契約的產物。此等於是「主權在民」(國家主權歸全體人民所有,政府應由人民產生並服從人民的意志,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的先聲。
霍布斯未有明言國家無法盡其責,人民該當如何。可是,洛克講得很清楚,當國家失職,人民「為保衛自己不受侵害,可以充分行使以武力對抗武力」,因為「自衛是自然法的一部分,不能不讓社會實行自衛,甚至不能不讓社會對君主實行自衛。」(<論政府的解體>)。
洛克這種想法開公民抗命 (Civil Disobedience) 的先河,羅爾斯 (John Rawls) 在成名作《正義論》定義公民抗命:「一種公開的、非暴力的、既是按照良心的、又是政治性的違反法律的行為,其目的通常是為了使政府的法律或政策發生一種改變。通過這種方式的行動,我們訴諸共同體的多數人的正義感,宣稱按照我們所考慮的觀點,自由和平等的人們之間的社會合作原則沒有受到尊重。」
從「君權至上」過渡到「民權至上」,乃西方政治文化史一大轉進。社會契約、主權在民等觀念,為十八世紀末的美國獨立戰爭及法國大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
戰爭狀態又名自然狀態 (State of Nature),人要離開自然狀態,就要建立一個國家,透過讓自己和其他人受其束縛,從而使自己和其他人得到更美好的生活,擺脫戰爭的悲慘。故此,國家的建立是人們迫不得已的共識,其權力由人民所賦予,旨在提升人民的生活質素。
霍布斯從人性自私的角度出發,洛克 (John Locke) 則從天賦人權的捍衛談國家起源。
洛克首先指出,自然狀態不一定是戰爭狀態。在他眼中,自然狀態更似是一種完全自由、平等、受自然律約束的狀態。所謂「自由」,是指任何人都能根據自己的意願行動。所謂「平等」,是指任何人都沒有與生俱來統治他人的權利。「自然律」則指:誰也不應對另一個人的生命、健康、自由、財產造成損害,因為每個人都是上帝創造的生靈。
自然狀態那麼好,何解人們同意建立國家?答曰:沒有政府的保護,人們的性命和財產隨時被奪去,自由平等得不到保障。只有建立帶保安及仲裁職能的政府 (諾齊克 Robert Nozick 稱之為「守夜人政府」night-watchman state),自由平等才能持續,政府是國家組成的核心部份,所以人們同意接受國家管治。
霍布斯思想有極濃厚的機械唯物主義成分,洛克則多少為基督教神學所薰陶。然而,二人竟不約而同把國家的組成看作是人民共識的結果,是社會契約的產物。此等於是「主權在民」(國家主權歸全體人民所有,政府應由人民產生並服從人民的意志,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的先聲。
霍布斯未有明言國家無法盡其責,人民該當如何。可是,洛克講得很清楚,當國家失職,人民「為保衛自己不受侵害,可以充分行使以武力對抗武力」,因為「自衛是自然法的一部分,不能不讓社會實行自衛,甚至不能不讓社會對君主實行自衛。」(<論政府的解體>)。
洛克這種想法開公民抗命 (Civil Disobedience) 的先河,羅爾斯 (John Rawls) 在成名作《正義論》定義公民抗命:「一種公開的、非暴力的、既是按照良心的、又是政治性的違反法律的行為,其目的通常是為了使政府的法律或政策發生一種改變。通過這種方式的行動,我們訴諸共同體的多數人的正義感,宣稱按照我們所考慮的觀點,自由和平等的人們之間的社會合作原則沒有受到尊重。」
從「君權至上」過渡到「民權至上」,乃西方政治文化史一大轉進。社會契約、主權在民等觀念,為十八世紀末的美國獨立戰爭及法國大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城門碉堡失陷
日軍第 38 師團原本打算以第 230 聯隊為主力,向城門水塘發動進攻。可是,第 228 聯隊長土井定七大佐發現 303 高地具有高度戰略價值,而要佔領 303 高地,必須先佔 255、341 高地,土井私自安排第 228 聯隊第 3 大隊 (第 9、第 10 中隊主攻) 在晚上七時突襲 255 高地,殺守軍一個措手不及。
401 號機槍堡哨兵賴德下士,發現 255 高地有第 3 大隊第 9 中隊的蹤影,401B 號機槍堡馬上展開抵抗。第 9 中隊圍攻 401 號機槍堡,無意中發現地道上方的通氣口,藉此攻佔 401A 號機槍堡,401B 號機槍堡陷於孤立。
402 號機槍堡向 255 高地第 228 聯隊指揮部進行射擊,第 9 中隊轉圍 402 號號機槍堡。與此同時,賴德把發現日軍的消息通知蘇格蘭營 A 連第 8 排羅勃中士,羅勃集結兵力準備反擊,苦於軍力懸殊,被迫向東撤退。
蘇格蘭營 A 連連長鍾斯在指揮部聽取第 8 排排長湯遜少尉彙報巡邏情況,適值 Z 部隊簡道爾抵 104 號防區,鍾斯派通訊兵偉力外出迎接,偉力卻意外將 A 連連部反鎖。
若林東一在第 3 大隊長西山遼指示下,率第 10 中隊直撲 341 高地 (小部份兵力攻排部及 400 號機槍堡)。
賴德從通氣口進入觀測站,向鍾斯報告他在 401 號機槍堡發現日軍、知會羅勃、逃往觀測站的經過。鍾斯隨即通知 (用電話報告) 蘇格蘭營營長懷特 (S. E. H. E. White),懷特通知大陸旅旅長華里士,並指派湯遜了解室外戰況。
第 10 中隊攻至觀測站外圍,三名哨兵撤回站內,鍾斯下令湯遜帶同他們返回地面。
第 10 中隊兵分兩路,若林東一親自率領第 1 小隊從地面攻向觀測站,望月仁美則率領第 3 小隊從「查寧坊」(CHARING CROSS) 向「攝政宮酒店」(REGENT PALACE HOTEL) 進攻。湯遜利用通氣口離開時被若林部隊發現,日軍旋即以火力封鎖觀測站頂部,並從通氣口投入手榴彈。鍾斯欲再與懷特通電,已然不能。
若林東一對觀測站的第一輪攻勢結束,鍾斯在站內視察,發現原被偉力鎖上的閘門已遭炸開,日軍配備輕機槍在外把守,出口全被日軍控制。
此時,日軍從通氣口投進更多手榴彈,鍾斯出逃失敗,返回觀測站時遇上若林下令工兵以爆破筒炸毀觀測站鐵門,兩名印兵被炸死,站內大部份官兵受傷。鍾斯、湯遜雖手持輕機槍反抗,但始終難敵日軍不斷投進的手榴彈。
12 月 10 日凌晨 3 時,鍾斯前往閘門投降。站內僅第 1 香港炮兵團中尉韋覺士 (Lieutenant. L. C. Wilcox)、軍士長密德 (Command Sergeant Major. J. C. E. Mead),以及鍾斯自己尚有知覺。
若林東一率領第 10 中隊包圍碉堡指揮所,癱瘓碉堡的中央指揮,俘虜指揮所裡全部成員,成為城門碉堡戰役的「軍神」(英雄)。他在勝利後用尖刀刻上「若林隊占領」五字,至今仍可於舒佛畢利巷 (SHAFTSBURY AVENUE) 的牆壁找到。
值得一提的是,城門碉堡的交通暗道全以倫敦街道命名,分為:牛津街 (OXFORD STREET)、麗晶街 (REGENT STREET)、比格蒂莉 (PICCADILLY)、草市 (HAY MARKET)、舒佛畢利巷及查寧坊。如斯設計,一方面是供來自英國的守軍懷念鄉土,一方面是讓陣亡將士無客死異鄉之感,帶有人文主義的關懷。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401 號機槍堡哨兵賴德下士,發現 255 高地有第 3 大隊第 9 中隊的蹤影,401B 號機槍堡馬上展開抵抗。第 9 中隊圍攻 401 號機槍堡,無意中發現地道上方的通氣口,藉此攻佔 401A 號機槍堡,401B 號機槍堡陷於孤立。
402 號機槍堡向 255 高地第 228 聯隊指揮部進行射擊,第 9 中隊轉圍 402 號號機槍堡。與此同時,賴德把發現日軍的消息通知蘇格蘭營 A 連第 8 排羅勃中士,羅勃集結兵力準備反擊,苦於軍力懸殊,被迫向東撤退。
蘇格蘭營 A 連連長鍾斯在指揮部聽取第 8 排排長湯遜少尉彙報巡邏情況,適值 Z 部隊簡道爾抵 104 號防區,鍾斯派通訊兵偉力外出迎接,偉力卻意外將 A 連連部反鎖。
若林東一在第 3 大隊長西山遼指示下,率第 10 中隊直撲 341 高地 (小部份兵力攻排部及 400 號機槍堡)。
賴德從通氣口進入觀測站,向鍾斯報告他在 401 號機槍堡發現日軍、知會羅勃、逃往觀測站的經過。鍾斯隨即通知 (用電話報告) 蘇格蘭營營長懷特 (S. E. H. E. White),懷特通知大陸旅旅長華里士,並指派湯遜了解室外戰況。
第 10 中隊攻至觀測站外圍,三名哨兵撤回站內,鍾斯下令湯遜帶同他們返回地面。
第 10 中隊兵分兩路,若林東一親自率領第 1 小隊從地面攻向觀測站,望月仁美則率領第 3 小隊從「查寧坊」(CHARING CROSS) 向「攝政宮酒店」(REGENT PALACE HOTEL) 進攻。湯遜利用通氣口離開時被若林部隊發現,日軍旋即以火力封鎖觀測站頂部,並從通氣口投入手榴彈。鍾斯欲再與懷特通電,已然不能。
若林東一對觀測站的第一輪攻勢結束,鍾斯在站內視察,發現原被偉力鎖上的閘門已遭炸開,日軍配備輕機槍在外把守,出口全被日軍控制。
此時,日軍從通氣口投進更多手榴彈,鍾斯出逃失敗,返回觀測站時遇上若林下令工兵以爆破筒炸毀觀測站鐵門,兩名印兵被炸死,站內大部份官兵受傷。鍾斯、湯遜雖手持輕機槍反抗,但始終難敵日軍不斷投進的手榴彈。
12 月 10 日凌晨 3 時,鍾斯前往閘門投降。站內僅第 1 香港炮兵團中尉韋覺士 (Lieutenant. L. C. Wilcox)、軍士長密德 (Command Sergeant Major. J. C. E. Mead),以及鍾斯自己尚有知覺。
若林東一率領第 10 中隊包圍碉堡指揮所,癱瘓碉堡的中央指揮,俘虜指揮所裡全部成員,成為城門碉堡戰役的「軍神」(英雄)。他在勝利後用尖刀刻上「若林隊占領」五字,至今仍可於舒佛畢利巷 (SHAFTSBURY AVENUE) 的牆壁找到。
值得一提的是,城門碉堡的交通暗道全以倫敦街道命名,分為:牛津街 (OXFORD STREET)、麗晶街 (REGENT STREET)、比格蒂莉 (PICCADILLY)、草市 (HAY MARKET)、舒佛畢利巷及查寧坊。如斯設計,一方面是供來自英國的守軍懷念鄉土,一方面是讓陣亡將士無客死異鄉之感,帶有人文主義的關懷。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出自清人龔自珍《己亥雜詩》。
龔自珍,字璱人,號定庵,浙江仁和 (今杭州) 人。年十二,即得外祖父段玉裁指導,奠定堅實的樸學基礎。二十八歲從劉逢祿學《公羊春秋》,劉逢祿與宋翔鳳、莊存與同為「常州學派」代表人物,「常州學派」著重發揮漢代今文經學以救正時弊。三十八歲中進士,五十歲去世。
「九州」指中華大地,中華大地要恢復生氣,必須依靠狂風驚雷般的炸裂力量,此其實已暗示當下中華大地暮氣沉沉,一片死寂。
「萬馬齊喑」指千萬匹馬都啞口無聲,比喻國人沉默不語,不敢發表意見。
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康雍乾三代皆有文字獄發生,莊廷鑨《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查嗣庭「維民所止」案 (諷刺雍正無頭)......朝廷動輒以言入罪,導致知識分子埋首故紙堆,考據、訓詁興盛的另一面,就是政治評議之消失。
兩句合起來看,龔自珍似乎認為,國人不談政事,乃中華大地喪失生氣的原因。中華大地要重現勃勃勃生機,國人必須關注、評議時政得失。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有人覺得是針對科舉而言,朝廷不應只靠《四書章句集注》及考試制度選拔人才。
然而,此一解釋未能呼應上兩句,上兩句明明是談論政自由的,更好的解法是:人才當以「能否關心國家社會」、「是否擅長針砭時弊」判定,故此,不宜用一僵化的考試形式 / 考據訓詁名物度數之成就判定誰是人才。
龔自珍的見解,教人想到東漢太學生的清議,也想到明末黃梨洲「學校之盛衰,關係天下之盛衰」。
魏源與龔自珍齊名,其撰《海國圖志》,力主「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下開中國向西方學習以圖富強的道路。
龔自珍,字璱人,號定庵,浙江仁和 (今杭州) 人。年十二,即得外祖父段玉裁指導,奠定堅實的樸學基礎。二十八歲從劉逢祿學《公羊春秋》,劉逢祿與宋翔鳳、莊存與同為「常州學派」代表人物,「常州學派」著重發揮漢代今文經學以救正時弊。三十八歲中進士,五十歲去世。
「九州」指中華大地,中華大地要恢復生氣,必須依靠狂風驚雷般的炸裂力量,此其實已暗示當下中華大地暮氣沉沉,一片死寂。
「萬馬齊喑」指千萬匹馬都啞口無聲,比喻國人沉默不語,不敢發表意見。
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康雍乾三代皆有文字獄發生,莊廷鑨《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查嗣庭「維民所止」案 (諷刺雍正無頭)......朝廷動輒以言入罪,導致知識分子埋首故紙堆,考據、訓詁興盛的另一面,就是政治評議之消失。
兩句合起來看,龔自珍似乎認為,國人不談政事,乃中華大地喪失生氣的原因。中華大地要重現勃勃勃生機,國人必須關注、評議時政得失。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有人覺得是針對科舉而言,朝廷不應只靠《四書章句集注》及考試制度選拔人才。
然而,此一解釋未能呼應上兩句,上兩句明明是談論政自由的,更好的解法是:人才當以「能否關心國家社會」、「是否擅長針砭時弊」判定,故此,不宜用一僵化的考試形式 / 考據訓詁名物度數之成就判定誰是人才。
龔自珍的見解,教人想到東漢太學生的清議,也想到明末黃梨洲「學校之盛衰,關係天下之盛衰」。
魏源與龔自珍齊名,其撰《海國圖志》,力主「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下開中國向西方學習以圖富強的道路。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明日大愚,荒謬絕倫
柒婆強推「明日大嶼願景」計劃,簡直荒謬!
林超英講過,於海中心建島是「逆天而行」,在島上建成的樓宇將會年年水浸。柒婆不聽,還要借老懵董的「團結香港基金」,找幾個知名藝人 (包括華仔) 吹風扮民意,霸王硬上弓。大家有印象的話,2014 年政改諮詢,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柒婆不是扮有民意支持作假諮詢嗎?這是她一貫作風,今天再照板煮碗。
1700 公頃人工島及基建設施造價四、五千億起,這些錢不是柒婆,不是一群狗官的,而是香港人辛辛苦苦賺來的血汗錢!同一筆錢,可用來改善基層生活,可用來增加醫療人手,為何政府不做,堅持要「射落海」?
網民有感而發:「究竟香港人知不知道,在未來幾年當地產爆破、賣地無收入、資金撤離、失業率創新高,這一萬億儲備就是全港市民的救命草。政府將所有基建都為大陸人來港而建造,香港人下場將會十分淒涼。」姑勿論人工島及種種基建是否為大陸人而建,淘空庫房,令香港日後難以應付突如其來的經濟低潮,此舉絕對失智!更何況,政府有什麼權將香港人的血汗錢一次又一次倒入鹹水海?
朱凱廸提到十年前曾蔭權的十大基建。高鐵超支再超支,結果客量不足 cut 班次。沙中線最新造價 971.63 億,卻被揭發多個車站出現沉降,通車無期。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防波堤疑似出現飄移及沉降......僅此三項,耗費公帑無數,結果是「一鑊粥」。誰最受益?承建商,資本家。假如歷史發展有軌跡可循,「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很有可能又是政府和承建商斂財取利的一齣好戲,可憐苦了反抗無力的小市民。
都未計首階段填海工程在 2025 年展開。既然當下港人住屋需求那麼迫切,2025 年填海,2032 年開始入伙,此遠水如何救近火?
黃毓民擔心,每天 150 人持單程證來港的情況不變,「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只會惠益南來的大陸人。
陶傑亦言:
「如果將來香港已經融入『大灣區』,即中山珠海,已經成為香港廣闊的腹地,政府期望香港人北遷大灣區,即香港土地短缺問題,即隨着大灣區的實現以解決,那麼還要花上萬億,在大嶼山建個人工島做什麼?
除非特區政府認為,其實大灣區無助於吸引香港人北遷,反而香港能吸引大灣區的大陸人民南來定居,面對將來香港地區人口繼續爆炸,大嶼山要另建一個人工島。」
打著幫年青人上車的旗號暗中接引南來蝗蟲,柒婆果真陰毒!
東大嶼人工島興建位置同時是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 中華白海豚是香港「回歸」吉祥物,之前港珠澳大橋工程令其數量在一年之內大減三分之一,加上「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屋未建好,白海豚恐怕已絕種了,連白海豚都保不住,香港滅亡還會遠嗎?
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曾有精英討論買島遷移,另建「新香港」。五千億到一萬億,足夠到海外租島買島有餘。給港共用來幫中共殖民,尚要架一《廿三條》立法的刀子於彼頸上,此時此刻,不對柒婆動粗,非人也!
林超英講過,於海中心建島是「逆天而行」,在島上建成的樓宇將會年年水浸。柒婆不聽,還要借老懵董的「團結香港基金」,找幾個知名藝人 (包括華仔) 吹風扮民意,霸王硬上弓。大家有印象的話,2014 年政改諮詢,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柒婆不是扮有民意支持作假諮詢嗎?這是她一貫作風,今天再照板煮碗。
1700 公頃人工島及基建設施造價四、五千億起,這些錢不是柒婆,不是一群狗官的,而是香港人辛辛苦苦賺來的血汗錢!同一筆錢,可用來改善基層生活,可用來增加醫療人手,為何政府不做,堅持要「射落海」?
網民有感而發:「究竟香港人知不知道,在未來幾年當地產爆破、賣地無收入、資金撤離、失業率創新高,這一萬億儲備就是全港市民的救命草。政府將所有基建都為大陸人來港而建造,香港人下場將會十分淒涼。」姑勿論人工島及種種基建是否為大陸人而建,淘空庫房,令香港日後難以應付突如其來的經濟低潮,此舉絕對失智!更何況,政府有什麼權將香港人的血汗錢一次又一次倒入鹹水海?
朱凱廸提到十年前曾蔭權的十大基建。高鐵超支再超支,結果客量不足 cut 班次。沙中線最新造價 971.63 億,卻被揭發多個車站出現沉降,通車無期。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防波堤疑似出現飄移及沉降......僅此三項,耗費公帑無數,結果是「一鑊粥」。誰最受益?承建商,資本家。假如歷史發展有軌跡可循,「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很有可能又是政府和承建商斂財取利的一齣好戲,可憐苦了反抗無力的小市民。
都未計首階段填海工程在 2025 年展開。既然當下港人住屋需求那麼迫切,2025 年填海,2032 年開始入伙,此遠水如何救近火?
黃毓民擔心,每天 150 人持單程證來港的情況不變,「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只會惠益南來的大陸人。
陶傑亦言:
「如果將來香港已經融入『大灣區』,即中山珠海,已經成為香港廣闊的腹地,政府期望香港人北遷大灣區,即香港土地短缺問題,即隨着大灣區的實現以解決,那麼還要花上萬億,在大嶼山建個人工島做什麼?
除非特區政府認為,其實大灣區無助於吸引香港人北遷,反而香港能吸引大灣區的大陸人民南來定居,面對將來香港地區人口繼續爆炸,大嶼山要另建一個人工島。」
打著幫年青人上車的旗號暗中接引南來蝗蟲,柒婆果真陰毒!
東大嶼人工島興建位置同時是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 中華白海豚是香港「回歸」吉祥物,之前港珠澳大橋工程令其數量在一年之內大減三分之一,加上「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屋未建好,白海豚恐怕已絕種了,連白海豚都保不住,香港滅亡還會遠嗎?
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曾有精英討論買島遷移,另建「新香港」。五千億到一萬億,足夠到海外租島買島有餘。給港共用來幫中共殖民,尚要架一《廿三條》立法的刀子於彼頸上,此時此刻,不對柒婆動粗,非人也!
2018年10月9日 星期二
馬基維利的《君王論》
《君王論》(The Prince) 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學者馬基維利 (Machiavelli)
的政治論著,書中詳細闡述一個君王應如何鞏固自己的權力。
馬基維利首先指出:「因為關於人類,一般地可以這樣說:他們是忘恩負義的、容易變心的,是偽裝者、仿冒品,是逃避危難、追逐利益的。」此乃對人性極端不信任。
由這一見解出發,他認為君王要像狐狸般狡猾,獅子般兇猛,「由於獅子不能夠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則不能夠抵禦豺狼。因此,君王必須是一頭狐狸以便認識陷阱,同時又必須是一頭獅子,以便使豺狼驚駭。」即使人民對自己感畏懼,亦在所不惜,「被人畏懼比受人愛戴安全得多」。
聽從民意,某程度上是無謂的,因「群氓總是被外表和事物的結果所吸引,而這個世界中儘是群氓」(教人想起柏拉圖對民主的批判)。
君王更應該努力在行動中表現偉大、英勇、嚴肅莊重、堅忍不拔,切勿袒護人民、乾綱獨斷 (獨自掌握決策,容不下他人插手),僅負責布施恩惠、用人唯才、給人民以歡樂,即可。
馬基維利的主張,跟中國戰國時期的法家異常相似。韓非曰:
「好利惡害,夫人之所有也。」
「君無見甚所欲;君見其所欲,臣將自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故曰:『去好去惡,臣乃見貴;去智去舊,臣乃自備。』」
「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以其事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誅。明君之道,臣不得陳言而不當。」
人性是趨利避害的,統治者不要展示自身立場,以及「無為」讓有才能的人有為,俱與馬基維利見解相契。
馬基維利把《君王論》獻給佛羅倫斯的實際統治者羅倫佐二世,韓非則針對戰國時代各國君主立言,竊以為這是二人思想類近的原因。
英國查理一世、克倫威爾,法國亨利四世、路易十四、拿破崙,普魯士腓特烈大帝,乃至近代獨裁者墨索里尼和希特拉,都師法《君王論》。《君王論》中教君王為求目的不擇手段、表面仁厚實則殘忍等,成就了「馬基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
除了《君王論》,馬基維利還撰有《論李維》(Discourses on Livy)。書中描述共和國應如何建構、權力制衡與分立的好處、共和國比君王國優秀的地方,堪稱《君王論》的姊妹篇。
然而,如高斯 (Christian Gauss) 所言,「(《君王論》) 對於馬基維利可謂不幸,因為這本書迅速地壓倒了其他所有著作,而使他的大名完全依賴在這一本書上。」儘管《論李維》是馬基維利共和思想的精華,後世似乎未有予以相當於《君王論》的重視。
跟馬基維利一樣,霍布斯 (Thomas Hobbes) 亦以悲觀視角看人性,在《利維坦》(Leviathan) 裡,他說:「使人傾向於和平的熱忱其實是怕死,以及對於舒適生活之必要東西的慾求和殷勤獲取這些東西的盼望」,在資源不足分配下,戰爭無可避免,是為自然狀態 (State of Nature)。
馬基維利首先指出:「因為關於人類,一般地可以這樣說:他們是忘恩負義的、容易變心的,是偽裝者、仿冒品,是逃避危難、追逐利益的。」此乃對人性極端不信任。
由這一見解出發,他認為君王要像狐狸般狡猾,獅子般兇猛,「由於獅子不能夠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則不能夠抵禦豺狼。因此,君王必須是一頭狐狸以便認識陷阱,同時又必須是一頭獅子,以便使豺狼驚駭。」即使人民對自己感畏懼,亦在所不惜,「被人畏懼比受人愛戴安全得多」。
聽從民意,某程度上是無謂的,因「群氓總是被外表和事物的結果所吸引,而這個世界中儘是群氓」(教人想起柏拉圖對民主的批判)。
君王更應該努力在行動中表現偉大、英勇、嚴肅莊重、堅忍不拔,切勿袒護人民、乾綱獨斷 (獨自掌握決策,容不下他人插手),僅負責布施恩惠、用人唯才、給人民以歡樂,即可。
馬基維利的主張,跟中國戰國時期的法家異常相似。韓非曰:
「好利惡害,夫人之所有也。」
「君無見甚所欲;君見其所欲,臣將自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故曰:『去好去惡,臣乃見貴;去智去舊,臣乃自備。』」
「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以其事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誅。明君之道,臣不得陳言而不當。」
人性是趨利避害的,統治者不要展示自身立場,以及「無為」讓有才能的人有為,俱與馬基維利見解相契。
馬基維利把《君王論》獻給佛羅倫斯的實際統治者羅倫佐二世,韓非則針對戰國時代各國君主立言,竊以為這是二人思想類近的原因。
英國查理一世、克倫威爾,法國亨利四世、路易十四、拿破崙,普魯士腓特烈大帝,乃至近代獨裁者墨索里尼和希特拉,都師法《君王論》。《君王論》中教君王為求目的不擇手段、表面仁厚實則殘忍等,成就了「馬基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
除了《君王論》,馬基維利還撰有《論李維》(Discourses on Livy)。書中描述共和國應如何建構、權力制衡與分立的好處、共和國比君王國優秀的地方,堪稱《君王論》的姊妹篇。
然而,如高斯 (Christian Gauss) 所言,「(《君王論》) 對於馬基維利可謂不幸,因為這本書迅速地壓倒了其他所有著作,而使他的大名完全依賴在這一本書上。」儘管《論李維》是馬基維利共和思想的精華,後世似乎未有予以相當於《君王論》的重視。
跟馬基維利一樣,霍布斯 (Thomas Hobbes) 亦以悲觀視角看人性,在《利維坦》(Leviathan) 裡,他說:「使人傾向於和平的熱忱其實是怕死,以及對於舒適生活之必要東西的慾求和殷勤獲取這些東西的盼望」,在資源不足分配下,戰爭無可避免,是為自然狀態 (State of Nature)。
2018年10月8日 星期一
文藝復興及其意義
文藝復興 (Renaissance)
是歐洲文化史一大關節,它首先發源於意大利的佛羅倫斯,再擴展至歐洲各國。
文藝復興的時間為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屬中世紀晚期。中世紀是神權、信仰時代,意大利詩人但丁撰史詩《神曲》,對教會的醜陋予以批判,薄伽丘《十日談》更描述一位猛男馬賽多如何以肉體滿足修道院的修女們。擺脫教會對人的束縛,目的是要肯定人的地位、價值,人文主義因此滋生。
對人的重視,表現在雕塑畫作裡,首先為特別強調人體的自然美。米開蘭基羅 (米高安哲奴) 的「大衛像」、《創造亞當》(西斯汀禮拜堂穹頂畫),大衛、亞當都是一絲不掛,赤身露體。其次為用人物肖像入題,表表者有達文西 (達芬奇)《蒙娜麗莎》。
自然科學方面,出現了兩位劃時代人物:哥白尼、伽利略。
哥白尼發表《天體運行論》前,歐洲人普遍相信「地球中心說」(地球是宇宙中心,其他星球環繞它運行),「地球中心說」由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托勒密提出。
哥白尼不贊同「地球中心說」,而主張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他認為:(a) 地球只是引力中心和月球軌道的中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b) 所有天體都圍繞太陽運轉,宇宙的中心在太陽附近;(c) 在天空中看到的任何運動,都是地球運動引起的。
「太陽中心說」後來取代「地球中心說」,從根本上改變人對自己在宇宙中所處位置的思考,史稱「哥白尼革命」。
伽利略最偉大的貢獻是將望遠鏡應用到觀察天象上。另外,他發現主宰物件下墜及拋物線的定律,並支持「太陽中心說」。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他撰有《羅密歐與茱麗葉》,堪稱浪漫愛情悲劇的典型。
法國散文作家蒙田以《隨筆集》三卷聞名,他在書中說:
「道德賜給我們的最大祝福便是輕視死。這方法使我們的生命得到一種溫柔的清靜,使我們感到它的甘美與純潔的滋味。沒有這一點,其他一切快樂也就全部熄滅。」
隱約有中國人捨生取義的味道。
又說:
「我們能因他人的知識而博學,但無法因他人的智慧而睿智。」
把知識、智慧分開,知識可向他人請教,智慧只有自己開悟。
這些教人生活處世的格言、警句,自然亦是人文主義的產物。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 (Blaise Pascal) 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此簡直要恢復古希臘的理性至上,恢復「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文藝復興乃歐洲文化一次返本開新。它摒棄以神為中心,重新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倡導個性解放,反對愚昧迷信,相信人能主宰自己的人生、締造幸福。
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理性主義 (一切都由理性來判斷,非單靠超自然信仰) 正是在文藝復興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中世紀種種黑暗一掃而空。
文藝復興的時間為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屬中世紀晚期。中世紀是神權、信仰時代,意大利詩人但丁撰史詩《神曲》,對教會的醜陋予以批判,薄伽丘《十日談》更描述一位猛男馬賽多如何以肉體滿足修道院的修女們。擺脫教會對人的束縛,目的是要肯定人的地位、價值,人文主義因此滋生。
對人的重視,表現在雕塑畫作裡,首先為特別強調人體的自然美。米開蘭基羅 (米高安哲奴) 的「大衛像」、《創造亞當》(西斯汀禮拜堂穹頂畫),大衛、亞當都是一絲不掛,赤身露體。其次為用人物肖像入題,表表者有達文西 (達芬奇)《蒙娜麗莎》。
自然科學方面,出現了兩位劃時代人物:哥白尼、伽利略。
哥白尼發表《天體運行論》前,歐洲人普遍相信「地球中心說」(地球是宇宙中心,其他星球環繞它運行),「地球中心說」由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托勒密提出。
哥白尼不贊同「地球中心說」,而主張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他認為:(a) 地球只是引力中心和月球軌道的中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b) 所有天體都圍繞太陽運轉,宇宙的中心在太陽附近;(c) 在天空中看到的任何運動,都是地球運動引起的。
「太陽中心說」後來取代「地球中心說」,從根本上改變人對自己在宇宙中所處位置的思考,史稱「哥白尼革命」。
伽利略最偉大的貢獻是將望遠鏡應用到觀察天象上。另外,他發現主宰物件下墜及拋物線的定律,並支持「太陽中心說」。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他撰有《羅密歐與茱麗葉》,堪稱浪漫愛情悲劇的典型。
法國散文作家蒙田以《隨筆集》三卷聞名,他在書中說:
「道德賜給我們的最大祝福便是輕視死。這方法使我們的生命得到一種溫柔的清靜,使我們感到它的甘美與純潔的滋味。沒有這一點,其他一切快樂也就全部熄滅。」
隱約有中國人捨生取義的味道。
又說:
「我們能因他人的知識而博學,但無法因他人的智慧而睿智。」
把知識、智慧分開,知識可向他人請教,智慧只有自己開悟。
這些教人生活處世的格言、警句,自然亦是人文主義的產物。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 (Blaise Pascal) 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此簡直要恢復古希臘的理性至上,恢復「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文藝復興乃歐洲文化一次返本開新。它摒棄以神為中心,重新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倡導個性解放,反對愚昧迷信,相信人能主宰自己的人生、締造幸福。
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理性主義 (一切都由理性來判斷,非單靠超自然信仰) 正是在文藝復興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中世紀種種黑暗一掃而空。
2018年10月7日 星期日
當前香港的最大問題
今天香港最大的問題,不是赤化,而是部份香港人埋沒良知、理性。
高鐵耗用大量公帑興建,這些公帑是納稅人辛勞工作的血汗錢。使用量不如預期,高官們講些什麼?陳帆說:「時間會證明一切」,林鄭說:「實在這麼大件基建客量,好難在一日、一星期甚至一個月展示出來」,他們就是不肯承認興建高鐵的決定是個錯。筆者想起老董年代興建迪士尼樂園將為香港帶來幾千億收益、為香港注入新動力云云,喜歡誇大、言不符實,為何高官們就是不肯真誠面對市民?認真實施為民紓困的政策?
東大嶼人工島填海,前天文台長林超英連續撰文反對,恐抵受不住颱風,變日本關西機場翻版,且花費大量不必要的金錢。最新消息指《施政報告》落實發展「東大嶼都會」,造價高達四千多億,還要在島上興建房屋,以緩和住屋需求。原來民意可以完全置之不理,「土地大辯論」不過是另一次假諮詢,假如人工島日後出了什麼問題,隨時草菅人命,高官們都是土生土長香港人,何解如此冷血涼薄,當他人的性命不是性命?金錢不是金錢?
老董牽頭的「團結香港基金」尤其可恨,利用藝人不黯政事,要求其表態支持東大嶼人工島填海。以劉德華的名聲,實在不該趟渾水,最終惹得全城非議,當中還不是為了利益,以及「強不知以為知」闖的禍。當然,部份人集中譴責華仔而忘記了「團結香港基金」,也是失智,戲子沒真心是正常,何解不追究元兇而一味怪責傀儡?
劉德華支持東大嶼人工島填海,尚有墮入圈套而不自知之嫌,肥媽在節目中推介人吃大灣區鯇魚魚生,她不會不知鯇魚魚生有肝吸蟲吧!即使她不知,一班節目監製、資料蒐集員、編審、導演呢?雲海說得好:「大家將焦點譴責無線呢一個收錢推廣大灣區嘅節目,背後有一班節目監製、資料蒐集員、編審、導演,所有人竟然可以連有咁基本嘅常識都唔顧,危害香港市民健康!無綫電視有限公司係絕對應該被集中譴責嘅機構!而且呢個咁嚴重違反社會道德標準、健康衛生標準嘅節目內容,通訊事務管理局唔譴責?唔出嚟禁止佢哋?完全違反廣播條例喎!」
政府、電視台、藝人,更有即將選立會的陳凱欣。一個傳理系出身、任新聞記者逾十多年的人,面對同行《金融時報》亞洲總編、FCC 第一副主席馬凱 (Victor Mallet) 被拒發工作簽證,她說什麼?暫時看不到被拒簽證與新聞自由有關。馬凱尊重陳浩天發表「港獨」言論的言論自由,就不獲批工作簽證了。港共還不叫打壓言論、新聞自由?連浸大新聞系前助理教授杜耀明都開聲:「唉!我覺得佢係講錯咗,呢個係完全 (與新聞自由) 有關,唔能夠因為政治嘅考慮、或者選舉嘅策略,係去犧牲真相。」難道為一個議席,真的可以掩埋良心做人?
赤化不可怕,淪陷也不可怕,人心不死,香港仍有希望。可是,人一旦失去良知,失去理智,眼中只有利益,縱使無赤化,香港亦是死路一條。
筆者知道,有許多人仍希望參加高鐵團北上旅遊,又有許多人仍覺得林鄭團隊積極解決民生問題,提提「港獨」都是攪亂社會 (新近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指「世界上用廣東話的地方少,以廣東話學習中文會否令香港失去優勢值得研究」,完全忽略普通話是胡人語言而廣東話比較貼近華夏正統口音的事實,不知又有多少人盲從附和)......
良知理性沒了,香港就玩完了。
高鐵耗用大量公帑興建,這些公帑是納稅人辛勞工作的血汗錢。使用量不如預期,高官們講些什麼?陳帆說:「時間會證明一切」,林鄭說:「實在這麼大件基建客量,好難在一日、一星期甚至一個月展示出來」,他們就是不肯承認興建高鐵的決定是個錯。筆者想起老董年代興建迪士尼樂園將為香港帶來幾千億收益、為香港注入新動力云云,喜歡誇大、言不符實,為何高官們就是不肯真誠面對市民?認真實施為民紓困的政策?
東大嶼人工島填海,前天文台長林超英連續撰文反對,恐抵受不住颱風,變日本關西機場翻版,且花費大量不必要的金錢。最新消息指《施政報告》落實發展「東大嶼都會」,造價高達四千多億,還要在島上興建房屋,以緩和住屋需求。原來民意可以完全置之不理,「土地大辯論」不過是另一次假諮詢,假如人工島日後出了什麼問題,隨時草菅人命,高官們都是土生土長香港人,何解如此冷血涼薄,當他人的性命不是性命?金錢不是金錢?
老董牽頭的「團結香港基金」尤其可恨,利用藝人不黯政事,要求其表態支持東大嶼人工島填海。以劉德華的名聲,實在不該趟渾水,最終惹得全城非議,當中還不是為了利益,以及「強不知以為知」闖的禍。當然,部份人集中譴責華仔而忘記了「團結香港基金」,也是失智,戲子沒真心是正常,何解不追究元兇而一味怪責傀儡?
劉德華支持東大嶼人工島填海,尚有墮入圈套而不自知之嫌,肥媽在節目中推介人吃大灣區鯇魚魚生,她不會不知鯇魚魚生有肝吸蟲吧!即使她不知,一班節目監製、資料蒐集員、編審、導演呢?雲海說得好:「大家將焦點譴責無線呢一個收錢推廣大灣區嘅節目,背後有一班節目監製、資料蒐集員、編審、導演,所有人竟然可以連有咁基本嘅常識都唔顧,危害香港市民健康!無綫電視有限公司係絕對應該被集中譴責嘅機構!而且呢個咁嚴重違反社會道德標準、健康衛生標準嘅節目內容,通訊事務管理局唔譴責?唔出嚟禁止佢哋?完全違反廣播條例喎!」
政府、電視台、藝人,更有即將選立會的陳凱欣。一個傳理系出身、任新聞記者逾十多年的人,面對同行《金融時報》亞洲總編、FCC 第一副主席馬凱 (Victor Mallet) 被拒發工作簽證,她說什麼?暫時看不到被拒簽證與新聞自由有關。馬凱尊重陳浩天發表「港獨」言論的言論自由,就不獲批工作簽證了。港共還不叫打壓言論、新聞自由?連浸大新聞系前助理教授杜耀明都開聲:「唉!我覺得佢係講錯咗,呢個係完全 (與新聞自由) 有關,唔能夠因為政治嘅考慮、或者選舉嘅策略,係去犧牲真相。」難道為一個議席,真的可以掩埋良心做人?
赤化不可怕,淪陷也不可怕,人心不死,香港仍有希望。可是,人一旦失去良知,失去理智,眼中只有利益,縱使無赤化,香港亦是死路一條。
筆者知道,有許多人仍希望參加高鐵團北上旅遊,又有許多人仍覺得林鄭團隊積極解決民生問題,提提「港獨」都是攪亂社會 (新近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指「世界上用廣東話的地方少,以廣東話學習中文會否令香港失去優勢值得研究」,完全忽略普通話是胡人語言而廣東話比較貼近華夏正統口音的事實,不知又有多少人盲從附和)......
良知理性沒了,香港就玩完了。
2018年10月6日 星期六
突襲城門碉堡
第 38 師團指揮部原本打算,三個聯隊進入陣地後,以一星期時間作準備,再由第 230 聯隊充當先頭部隊,從大帽山向城門水塘西南進攻。可惜第 230
聯隊正在就位,第 228 聯隊已越過鉛礦坳開赴草山一帶,第 228 聯隊長土井定七大佐更親自上針山偵察,找到 303
高地作為聯隊進攻醉酒灣防線的橋頭堡。
303 高地是一座位於孖指徑東南的無名高地。欲佔領之,必先越過城門水塘主壩,佔領 255、341 高地。適逢第 3 大隊長西山遼少佐有突襲 255 高地的想法,土井找回聯隊,與西山想法不謀而合。師團作戰參謀親泊朝省少佐曾鼓勵聯隊自主行動,土井於是在 12 月 9 日晚上發動突襲,向 255 高地進攻。
晚上 7 時,土井下令第 3 大隊 (超過 500 人) 越過城門水塘主壩,並拆除該處炸藥。拆除主壩爆破裝置,土井以第 3 大隊的第 9、第 10 中隊擔任主攻,第 2 大隊跟隨第 3 大隊進攻,其餘部隊則留作預備隊。
蘇格蘭營 A 連連長鍾斯 (Cyril Jones) 整天不在碉堡,傍晚時分下令第 8 排排長湯遜少尉 (2nd Lieutenant J. S. R. Thomson) 往針山南麓巡邏,巡邏隊未發現日軍蹤影。
鍾斯在指揮部聽取湯遜匯報,接到通知指「Z 部隊」隊長簡道爾 (Frances Kendall)已抵達西北方的 104 號防區,遂派出通訊兵偉力 (Private Wylie) 前往迎接。偉力離開碉堡時鎖上由「攝政宮酒店」(Regent Palace Hotel) 通往觀測站的通道閘門,卻未有按程序把鎖匙交予印籍炮兵奇桑星下士 (Lance Naik Kishan Singh,在觀測站外站崗)。此舉使鐘斯及整個連部被反鎖在觀測站內 (處於「夜戰狀態」的觀測站為免位置暴露而關閉所有出入口,閘門上鎖等於將連部反鎖站內)。
第 3 大隊第 9 中隊 (隊長是春日井由太郎中尉) 登上 255 高地去除障礙物時,被哨兵賴德下士 (Lance Corporal John Laird) 發現,雙方短暫交火,賴德馬上通知 401B 號機槍堡及排部,繼而前往連部向鍾斯匯報。
401B 號機槍堡守軍見日軍處於機槍火力死角,將自己反鎖在機槍堡內繼續抵抗。圍攻機槍堡的日軍無意中發現地道上方的通氣口,藉此攻入地道並於 10 時 10 分佔領 401A 號機槍堡,401B 號機槍堡守軍陷於孤立。
湯遜匯報完畢,打算返回排部,離開時發現閘門被鎖,鍾斯指示湯遜聆聽簡道爾匯報後才返回。正在此時,鍾斯接到排部電話,指 401 號機槍堡遇襲。他立即聯絡排部的羅勃中士 (Sergeant Robert Robb),羅勃中士回應已召集碉堡內全數 18 名可調動之兵力,準備反擊。
日軍圍攻 401 號機槍堡時,架設在 402 號機槍堡外的機槍向 255 高地射擊,壓制了高地上的第 9 中隊及第 3 大隊指揮部。西山遼下令第 9 中隊轉攻 402 號機槍堡,並指示若林東一的第 10 中隊直撲 341 高地。
第 10 中隊從 255 高地沿山脊向 341 高地進軍,派出小部份兵力分別進攻排部及 400 號機槍堡,主力繞過兩處陣地之間直撲 341 高地。
羅勃集合反攻力量,首先派出部份兵力前往排部後方的山丘佈陣,再率領餘下兵力與之會合,期間五名士兵受傷。第 10 中隊的兵力出沒在羅勃四周,主力更切斷他往觀測站的退路。羅勃為免被殲滅,決定突圍,留下五名負傷士兵 (一人死亡,四人被俘),自己親率其餘十三人越過第 10 中隊向東撤退。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303 高地是一座位於孖指徑東南的無名高地。欲佔領之,必先越過城門水塘主壩,佔領 255、341 高地。適逢第 3 大隊長西山遼少佐有突襲 255 高地的想法,土井找回聯隊,與西山想法不謀而合。師團作戰參謀親泊朝省少佐曾鼓勵聯隊自主行動,土井於是在 12 月 9 日晚上發動突襲,向 255 高地進攻。
晚上 7 時,土井下令第 3 大隊 (超過 500 人) 越過城門水塘主壩,並拆除該處炸藥。拆除主壩爆破裝置,土井以第 3 大隊的第 9、第 10 中隊擔任主攻,第 2 大隊跟隨第 3 大隊進攻,其餘部隊則留作預備隊。
蘇格蘭營 A 連連長鍾斯 (Cyril Jones) 整天不在碉堡,傍晚時分下令第 8 排排長湯遜少尉 (2nd Lieutenant J. S. R. Thomson) 往針山南麓巡邏,巡邏隊未發現日軍蹤影。
鍾斯在指揮部聽取湯遜匯報,接到通知指「Z 部隊」隊長簡道爾 (Frances Kendall)已抵達西北方的 104 號防區,遂派出通訊兵偉力 (Private Wylie) 前往迎接。偉力離開碉堡時鎖上由「攝政宮酒店」(Regent Palace Hotel) 通往觀測站的通道閘門,卻未有按程序把鎖匙交予印籍炮兵奇桑星下士 (Lance Naik Kishan Singh,在觀測站外站崗)。此舉使鐘斯及整個連部被反鎖在觀測站內 (處於「夜戰狀態」的觀測站為免位置暴露而關閉所有出入口,閘門上鎖等於將連部反鎖站內)。
第 3 大隊第 9 中隊 (隊長是春日井由太郎中尉) 登上 255 高地去除障礙物時,被哨兵賴德下士 (Lance Corporal John Laird) 發現,雙方短暫交火,賴德馬上通知 401B 號機槍堡及排部,繼而前往連部向鍾斯匯報。
401B 號機槍堡守軍見日軍處於機槍火力死角,將自己反鎖在機槍堡內繼續抵抗。圍攻機槍堡的日軍無意中發現地道上方的通氣口,藉此攻入地道並於 10 時 10 分佔領 401A 號機槍堡,401B 號機槍堡守軍陷於孤立。
湯遜匯報完畢,打算返回排部,離開時發現閘門被鎖,鍾斯指示湯遜聆聽簡道爾匯報後才返回。正在此時,鍾斯接到排部電話,指 401 號機槍堡遇襲。他立即聯絡排部的羅勃中士 (Sergeant Robert Robb),羅勃中士回應已召集碉堡內全數 18 名可調動之兵力,準備反擊。
日軍圍攻 401 號機槍堡時,架設在 402 號機槍堡外的機槍向 255 高地射擊,壓制了高地上的第 9 中隊及第 3 大隊指揮部。西山遼下令第 9 中隊轉攻 402 號機槍堡,並指示若林東一的第 10 中隊直撲 341 高地。
第 10 中隊從 255 高地沿山脊向 341 高地進軍,派出小部份兵力分別進攻排部及 400 號機槍堡,主力繞過兩處陣地之間直撲 341 高地。
羅勃集合反攻力量,首先派出部份兵力前往排部後方的山丘佈陣,再率領餘下兵力與之會合,期間五名士兵受傷。第 10 中隊的兵力出沒在羅勃四周,主力更切斷他往觀測站的退路。羅勃為免被殲滅,決定突圍,留下五名負傷士兵 (一人死亡,四人被俘),自己親率其餘十三人越過第 10 中隊向東撤退。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2018年10月5日 星期五
《大憲章》簽署
征服者威廉入侵英格蘭,成立諾曼第王朝 (公元 1066 年 - 1135 年)。十一、十二世紀,英國國王儼然是歐洲最有權力的國王。
傳至瑪蒂爾達 (Matilda,亨利一世的女兒),她嫁給安茹 (法蘭西王國的行省) 伯爵傑弗瑞五世 (Geoffrey V),誕下亨利二世。亨利二世未幾登基,安茹王朝開始,安茹王朝又稱金雀花王朝,金雀花是傑弗瑞五世帽邊的小裝飾。
亨利二世任內積極推行司法改革,包括:
(a) 規定凡不服地方法庭判決者,可上訴到王室法庭裁決;
(b) 創立陪審制度;
(c) 廢除神明裁判法。
普通法系因而得以奠立。
他又和坎特伯里大主教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英格蘭聖公會的領袖) 發生矛盾,麾下 4 名親兵騎士把主教刺殺,埋下君權、神權互相衝突的種子。
亨利二世與皇后埃莉諾 (Eleanor ,曾嫁法王路易七世) 於公元 1167 年生得一子約翰。在此之前,他已有四名兒子,長子早夭,次子為小亨利,三子為理查,四子為傑弗瑞。
公元 1172 年,亨利二世與埃莉諾失和,小亨利、理查、傑弗瑞站在母親一邊對父親宣戰。小亨利、傑弗瑞先後去世,亨利二世的身體狀況亦急轉直下,卒之理查成為王室內鬥的大贏家,繼任英國君主。
理查是基督徒,曾參與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擊敗穆斯林軍隊,驍勇善戰的表現令他有「獅心王」之稱。
理查後來意外被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五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囚禁,約翰乘兄長遭俘虜,密謀發動兵變奪位,事敗。公元 1194 年,理查獲釋,可惜他在五年後去世,年僅 42 歲。
理查無子,大部分英格蘭和諾曼貴族支持約翰繼位,安茹、曼恩 (屬法國行省) 等的貴族則支持亞瑟一世 (亨利二世第四子傑弗瑞之子,據說理查生前立他為王儲)。雙方爆發戰爭,最後亞瑟一世被俘,輾轉遭約翰殺害。
約翰即位,卻惹來非議,人們覺得他是暗殺自己親人以取得王位。
王位繼承有欠合法性,還要失去教會認可,開罪神權。
約翰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權上,與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 (Pope Innocent III) 發生衝突,被開除教籍。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四世、佛蘭德伯爵 (法蘭西王國的封臣) 斐迪南聯手攻打法蘭西王國,竟被法王腓力二世 (受英諾森三世支持) 擊敗 (史稱「布汶戰役」)。
戰爭開支要貴族們用稅收分擔,致使貴族反叛。公元 1215 年 6 月 10 日,貴族們在倫敦聚集,挾持約翰,迫他贊成「男爵法案」(Articles of the Barons)。五日後 (6 月 15 日),約翰在蘭尼美德 (Runnymede) 為法案蓋印,該法案即《大憲章》(Magna Carta) 的雛型。
《大憲章》第 61 條:
「朕為歸榮上帝,郅隆邦家,並為泯除朕與諸男爵間之意見起見,既作以上之讓步,深願彼等永享太平之福。茲再賜與彼等下述之保證。諸男爵得任意從國中推舉男爵二十五人,此二十五人應盡力遵守維護朕所頒賜彼等並以本憲章認可之和平與特權。如朕,朕之法官,執行吏或任何臣僕,在任何方面,對任何人所違犯或破壞任何條講和條件而被上述二十五男爵中四人發覺時,該四人應至朕前 (如朕不在國內則至朕之大法官前) 面折朕之錯誤,並奏請立即改正之。如朕,或朕不在國內時朕之大法官,不於自面折日起四十日內改正該項錯誤,該四人應將此事取決於其餘男爵,該二十五男爵得與全國人民以其權力對朕施抑制與壓迫 (即奪取朕之城堡,土地與財產或以他法),至該項錯誤已依照彼等之意見改正時為止。對朕施抑制與壓迫時,朕之身體及皇后皇子與公主之身體不得侵犯。錯誤改正後,彼等應與朕復為君臣如初。英國任何人民願與諸男爵取一致行動時,應宣誓服從上述二十五男爵之命令,並盡其權力與彼等共同施壓制。朕對任何人之宣誓,應公然允許之,並不得阻止之。再者,國中所有人民不願對該二十五男爵宣誓作壓制之行動者,朕應以命令使其宣誓。上述二十五男爵中任何人亡故,離國或因他故不能作上述之行動時,其餘男爵應依己意選舉其他男爵以代之,其宣誓方法與上述諸人同。復次,上述之二十五男爵於進行受託執行之事件中出席討論,並對於某事發生爭論時,或其中若干男爵被召集後不願或不能出席時,則出席男爵之過半數所決定或宣布之方案,應認為與全體所同意者同為有效幷有拘束力。上述之二十五男爵應宣誓竭誠遵宇以上之規定,並盡其權力使全國遵守。朕不得由本人或由他人從任何人取得任何物。使上述之任何物權與自由權有所消滅。如有此項取得之物,應作為無效,朕並不得利用之。」
「諸男爵得任意從國中推舉男爵二十五人......如朕,朕之法官,執行吏或任何臣僕,在任何方面,對任何人所違犯或破壞任何條講和條件而被上述二十五男爵中四人發覺時,該四人應至朕前 (如朕不在國內則至朕之大法官前) 面折朕之錯誤,並奏請立即改正之」,此已跡近代議政制。
「如朕,或朕不在國內時朕之大法官,不於自面折日起四十日內改正該項錯誤,該四人應將此事取決於其餘男爵,該二十五男爵得與全國人民以其權力對朕施抑制與壓迫 (即奪取朕之城堡,土地與財產或以他法),至該項錯誤已依照彼等之意見改正時為止。」變相為「公民抗命」埋下伏筆。
值得注意是英王必須服從《大憲章》,統治者權力受限制,人民 (當時主要是封建貴族) 的自由和權利獲保障,竊以為這是西方憲政的起源。
現在有人視憲政為人嚮往自由之必然產物,此見解純屬一廂情願。
設想英格蘭貴族們無土地 (經濟力量) 無軍隊 (軍事力量),約翰會否就範?英諾森三世雖和約翰不和,就《大憲章》一事而言,他訓斥道:「(《大憲章》是) 以武力及恐懼,強加於國王的無恥條款」,《大憲章》更似是英王實力不及貴族的向現實妥協的結果。
觀乎《大憲章》屢次被廢被刪,再屢次恢復,中間實涉及權力的爭持和角逐,英國的君主立憲,是得來不易的。
傳至瑪蒂爾達 (Matilda,亨利一世的女兒),她嫁給安茹 (法蘭西王國的行省) 伯爵傑弗瑞五世 (Geoffrey V),誕下亨利二世。亨利二世未幾登基,安茹王朝開始,安茹王朝又稱金雀花王朝,金雀花是傑弗瑞五世帽邊的小裝飾。
亨利二世任內積極推行司法改革,包括:
(a) 規定凡不服地方法庭判決者,可上訴到王室法庭裁決;
(b) 創立陪審制度;
(c) 廢除神明裁判法。
普通法系因而得以奠立。
他又和坎特伯里大主教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英格蘭聖公會的領袖) 發生矛盾,麾下 4 名親兵騎士把主教刺殺,埋下君權、神權互相衝突的種子。
亨利二世與皇后埃莉諾 (Eleanor ,曾嫁法王路易七世) 於公元 1167 年生得一子約翰。在此之前,他已有四名兒子,長子早夭,次子為小亨利,三子為理查,四子為傑弗瑞。
公元 1172 年,亨利二世與埃莉諾失和,小亨利、理查、傑弗瑞站在母親一邊對父親宣戰。小亨利、傑弗瑞先後去世,亨利二世的身體狀況亦急轉直下,卒之理查成為王室內鬥的大贏家,繼任英國君主。
理查是基督徒,曾參與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擊敗穆斯林軍隊,驍勇善戰的表現令他有「獅心王」之稱。
理查後來意外被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五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囚禁,約翰乘兄長遭俘虜,密謀發動兵變奪位,事敗。公元 1194 年,理查獲釋,可惜他在五年後去世,年僅 42 歲。
理查無子,大部分英格蘭和諾曼貴族支持約翰繼位,安茹、曼恩 (屬法國行省) 等的貴族則支持亞瑟一世 (亨利二世第四子傑弗瑞之子,據說理查生前立他為王儲)。雙方爆發戰爭,最後亞瑟一世被俘,輾轉遭約翰殺害。
約翰即位,卻惹來非議,人們覺得他是暗殺自己親人以取得王位。
王位繼承有欠合法性,還要失去教會認可,開罪神權。
約翰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權上,與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 (Pope Innocent III) 發生衝突,被開除教籍。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四世、佛蘭德伯爵 (法蘭西王國的封臣) 斐迪南聯手攻打法蘭西王國,竟被法王腓力二世 (受英諾森三世支持) 擊敗 (史稱「布汶戰役」)。
戰爭開支要貴族們用稅收分擔,致使貴族反叛。公元 1215 年 6 月 10 日,貴族們在倫敦聚集,挾持約翰,迫他贊成「男爵法案」(Articles of the Barons)。五日後 (6 月 15 日),約翰在蘭尼美德 (Runnymede) 為法案蓋印,該法案即《大憲章》(Magna Carta) 的雛型。
《大憲章》第 61 條:
「朕為歸榮上帝,郅隆邦家,並為泯除朕與諸男爵間之意見起見,既作以上之讓步,深願彼等永享太平之福。茲再賜與彼等下述之保證。諸男爵得任意從國中推舉男爵二十五人,此二十五人應盡力遵守維護朕所頒賜彼等並以本憲章認可之和平與特權。如朕,朕之法官,執行吏或任何臣僕,在任何方面,對任何人所違犯或破壞任何條講和條件而被上述二十五男爵中四人發覺時,該四人應至朕前 (如朕不在國內則至朕之大法官前) 面折朕之錯誤,並奏請立即改正之。如朕,或朕不在國內時朕之大法官,不於自面折日起四十日內改正該項錯誤,該四人應將此事取決於其餘男爵,該二十五男爵得與全國人民以其權力對朕施抑制與壓迫 (即奪取朕之城堡,土地與財產或以他法),至該項錯誤已依照彼等之意見改正時為止。對朕施抑制與壓迫時,朕之身體及皇后皇子與公主之身體不得侵犯。錯誤改正後,彼等應與朕復為君臣如初。英國任何人民願與諸男爵取一致行動時,應宣誓服從上述二十五男爵之命令,並盡其權力與彼等共同施壓制。朕對任何人之宣誓,應公然允許之,並不得阻止之。再者,國中所有人民不願對該二十五男爵宣誓作壓制之行動者,朕應以命令使其宣誓。上述二十五男爵中任何人亡故,離國或因他故不能作上述之行動時,其餘男爵應依己意選舉其他男爵以代之,其宣誓方法與上述諸人同。復次,上述之二十五男爵於進行受託執行之事件中出席討論,並對於某事發生爭論時,或其中若干男爵被召集後不願或不能出席時,則出席男爵之過半數所決定或宣布之方案,應認為與全體所同意者同為有效幷有拘束力。上述之二十五男爵應宣誓竭誠遵宇以上之規定,並盡其權力使全國遵守。朕不得由本人或由他人從任何人取得任何物。使上述之任何物權與自由權有所消滅。如有此項取得之物,應作為無效,朕並不得利用之。」
「諸男爵得任意從國中推舉男爵二十五人......如朕,朕之法官,執行吏或任何臣僕,在任何方面,對任何人所違犯或破壞任何條講和條件而被上述二十五男爵中四人發覺時,該四人應至朕前 (如朕不在國內則至朕之大法官前) 面折朕之錯誤,並奏請立即改正之」,此已跡近代議政制。
「如朕,或朕不在國內時朕之大法官,不於自面折日起四十日內改正該項錯誤,該四人應將此事取決於其餘男爵,該二十五男爵得與全國人民以其權力對朕施抑制與壓迫 (即奪取朕之城堡,土地與財產或以他法),至該項錯誤已依照彼等之意見改正時為止。」變相為「公民抗命」埋下伏筆。
值得注意是英王必須服從《大憲章》,統治者權力受限制,人民 (當時主要是封建貴族) 的自由和權利獲保障,竊以為這是西方憲政的起源。
現在有人視憲政為人嚮往自由之必然產物,此見解純屬一廂情願。
設想英格蘭貴族們無土地 (經濟力量) 無軍隊 (軍事力量),約翰會否就範?英諾森三世雖和約翰不和,就《大憲章》一事而言,他訓斥道:「(《大憲章》是) 以武力及恐懼,強加於國王的無恥條款」,《大憲章》更似是英王實力不及貴族的向現實妥協的結果。
觀乎《大憲章》屢次被廢被刪,再屢次恢復,中間實涉及權力的爭持和角逐,英國的君主立憲,是得來不易的。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中世紀
日耳曼 (Germanic) 蠻族入侵,致使西羅馬帝國滅亡,只有東羅馬帝國據君士坦丁堡苟延殘喘。法蘭克人 (Franks,日耳曼人的一支)
乘機擴張地盤,公元 481 年,克洛維 (Clovis) 降服了高盧 (Gaul)
北部和中部,建立法蘭克王國,其王朝被稱為「墨洛溫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
公元 496 年,克洛維皈依基督教。自此,法蘭克王國皇帝 (君權) 與羅馬教皇 (神權) 結成同盟,教會受到保護。傳至希爾德里克三世 (Childeric III),宰相丕平 (Pepin ,個子矮小) 專權,他曾問教皇:「國王不理政事,宰相應怎麼辦?」教皇答:「誰為法蘭克操勞,誰就是它的主人。」獲得宗教權威認可,丕平在公元 751 年篡位自立,創建加洛林王朝 (Carolingian dynasty)。
丕平的兒子查理曼 (Charlemagne) ,乃一代英主,任內積極拓展領土,更對撒克遜人 (日耳曼人一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先祖) 多次發動戰爭。公元 800 年,教皇里奧三世 (Pope Leo III) 在聖誕節為查理曼加冕,查理曼成為「羅馬人的皇帝」,權力逹到鼎峰。
查理曼廣納各地優秀學者,並要求每座教堂和修道院設立學校與圖書館,用拉丁文教授「七藝」 (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學)。他又安排學者校勘《聖經》文本,且改革古典拉丁文。今天的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或多或少受拉丁文影響。查理曼對文化的貢獻,使他獲得「文明啟導者」的美譽。歐洲經歷第一次覺醒。
查理曼死後,法蘭克王國分裂為東、西、中三部。西法蘭克王國在于格‧卡佩 (Hugues Capet) 手上變成法蘭西王國 (Kingdom of France),東法蘭克王國即日後神聖羅馬帝國 (德意志第一帝國,開國皇帝為奧托大帝,奧托大帝是東法蘭克國王亨利一世之子) 的雛型。
盎格魯撒克遜人進入不列顛群島,建立起一些王國,這些王國互相吞併,形成七個大國鼎立的局面,史稱「七國時代」(Heptarchy)。「七國」指肯特 (Kent)、諾森布里亞 (Northumbria)、東盎格利亞 (East Anglia)、麥西亞 (Mercia)、艾塞克斯 (Essex)、薩塞克斯 (Sussex) 和威塞克斯 (Wessex)。
威塞克斯脫穎而出,消滅其他六國,英格蘭正式誕生。可惜維京人 (Vikings,今丹麥人) 持續入侵,公元 1066 年,諾曼第公爵 (諾曼人是維京人的一支,他們征服今法國北部大片地區,將該地區稱為諾曼第。諾曼人效忠西法蘭克王國,王國以其領袖為諾曼第公爵) 威廉征服英格蘭,諾曼第王朝取代威塞克斯王朝。
封建制度 (feudalism) 是中世紀歐洲常見的政治形式。領主是擁有土地的貴族,封臣是擁有領主所分封的土地的人,而分封出的土地就是采邑。封臣要為領主服兵役,作為對領主給予采邑的回報。
跟中國西周的「封土建國」迥異,「封土建國」是周天子將土地分封給宗室、姻親、功臣,以收屏藩之效,且講究血緣關係;歐洲的封建制度不含由上向下落實,領主、封臣之間是契約關係。
公元 496 年,克洛維皈依基督教。自此,法蘭克王國皇帝 (君權) 與羅馬教皇 (神權) 結成同盟,教會受到保護。傳至希爾德里克三世 (Childeric III),宰相丕平 (Pepin ,個子矮小) 專權,他曾問教皇:「國王不理政事,宰相應怎麼辦?」教皇答:「誰為法蘭克操勞,誰就是它的主人。」獲得宗教權威認可,丕平在公元 751 年篡位自立,創建加洛林王朝 (Carolingian dynasty)。
丕平的兒子查理曼 (Charlemagne) ,乃一代英主,任內積極拓展領土,更對撒克遜人 (日耳曼人一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先祖) 多次發動戰爭。公元 800 年,教皇里奧三世 (Pope Leo III) 在聖誕節為查理曼加冕,查理曼成為「羅馬人的皇帝」,權力逹到鼎峰。
查理曼廣納各地優秀學者,並要求每座教堂和修道院設立學校與圖書館,用拉丁文教授「七藝」 (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學)。他又安排學者校勘《聖經》文本,且改革古典拉丁文。今天的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或多或少受拉丁文影響。查理曼對文化的貢獻,使他獲得「文明啟導者」的美譽。歐洲經歷第一次覺醒。
查理曼死後,法蘭克王國分裂為東、西、中三部。西法蘭克王國在于格‧卡佩 (Hugues Capet) 手上變成法蘭西王國 (Kingdom of France),東法蘭克王國即日後神聖羅馬帝國 (德意志第一帝國,開國皇帝為奧托大帝,奧托大帝是東法蘭克國王亨利一世之子) 的雛型。
盎格魯撒克遜人進入不列顛群島,建立起一些王國,這些王國互相吞併,形成七個大國鼎立的局面,史稱「七國時代」(Heptarchy)。「七國」指肯特 (Kent)、諾森布里亞 (Northumbria)、東盎格利亞 (East Anglia)、麥西亞 (Mercia)、艾塞克斯 (Essex)、薩塞克斯 (Sussex) 和威塞克斯 (Wessex)。
威塞克斯脫穎而出,消滅其他六國,英格蘭正式誕生。可惜維京人 (Vikings,今丹麥人) 持續入侵,公元 1066 年,諾曼第公爵 (諾曼人是維京人的一支,他們征服今法國北部大片地區,將該地區稱為諾曼第。諾曼人效忠西法蘭克王國,王國以其領袖為諾曼第公爵) 威廉征服英格蘭,諾曼第王朝取代威塞克斯王朝。
封建制度 (feudalism) 是中世紀歐洲常見的政治形式。領主是擁有土地的貴族,封臣是擁有領主所分封的土地的人,而分封出的土地就是采邑。封臣要為領主服兵役,作為對領主給予采邑的回報。
跟中國西周的「封土建國」迥異,「封土建國」是周天子將土地分封給宗室、姻親、功臣,以收屏藩之效,且講究血緣關係;歐洲的封建制度不含由上向下落實,領主、封臣之間是契約關係。
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伊斯蘭文化略述
伊斯蘭教又稱回教。穆斯林 (伊斯蘭教徒) 信奉阿拉為唯一真實的主宰
(簡稱真主),並以《可蘭經》和聖訓作為人生行事準則。《可蘭經》是阿拉藉天使給予穆斯林的啟示
(相當於基督教的《聖經》),聖訓為最後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
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有著甚深的淵源,除了阿拉的角色同於上帝 (俱為造物主),諸位先知如易卜拉欣、穆薩、爾撒等,其實即是亞巴郎、梅瑟、耶穌。不過,和基督教迥異,伊斯蘭教不認為爾撒是神,他只是和其他先知一樣,是個普通的人,非神的獨生子,以確保真主阿拉的神聖、獨一無二。
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卻被穆斯林看成是真主派至人世的最後使者。他出生於麥加一個望族家庭,40 歲時,穆罕默德在麥加的希拉山洞裡徹夜沉思,忽然聽到天使的聲音,帶來真主的啟示。三年後,他開始傳道,聚集信眾。
麥加的權貴們擔心穆罕默德威脅到他們的既得利益,對新生宗教予以迫害。穆罕默德在公元 622 年帶領徒眾遷移至麥地那,以此為首都,建立政治及宗教實體,隨即向四圍拓展,他儼然成為穆斯林的領袖。
穆罕默德襲擊來自麥加的商隊,麥加方面派兵攻打,戰敗收場。公元 629 年,穆罕默德佔領麥加。
穆罕默德在公元 632 年逝世,穆斯林的擴張依然持續,波斯、敘利亞、亞美尼亞、埃及、北非等地,先後被征服,倭馬亞王朝 (白衣大食) 和阿拔斯王朝 (黑衣大食) 便是由穆斯林建立。
仗賴政教合一,阿拉伯帝國屹立於世界歷史上,伊斯蘭教亦廣為傳播。
公元七世紀起,大批伊斯蘭學者更將以往的古典著作翻譯成阿拉伯語,這些著作中有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作品,它們未幾傳入歐洲,刺激阿奎那思想出現。
怛羅斯戰役,唐朝軍隊不敵阿拔斯王朝的,據說穆斯林從一名戰俘口中獲得了造紙術。另外,首都巴格達還興建有公共圖書館,店鋪設有僱用抄寫員與裝釘工。
伊斯蘭教汲汲於「一手持可蘭經,一手持劍」,令基督教國家深感憂慮,它們要用「十字架反對弓月」,遂促成十字軍東征。十字軍與穆斯林打仗,雙方都有不少死傷。
伊斯蘭教有「聖戰」觀念。
所謂「聖戰」,是指以言語,財產,生命為真主之道奮鬥,為捍衛宗教信仰和生命財產、為抵抗外來侵略和保家衛國、為消除暴力和迫害而進行的正義鬥爭。
「聖戰」復有偉大、低微之分。反抗侵略屬「低微的聖戰」,跟私欲作鬥爭屬「偉大的聖戰」。
恃阿拉之名向反對伊斯蘭教與穆斯林者施以報復,此非「聖戰」原意。所有宗教都是導人向善,伊斯蘭教也不例外。
從宗教形態看,伊斯蘭教是信仰一外在的超越的真主,以《可蘭經》和聖訓規範穆斯林一言一行,其與基督教無本質的分別,同屬他律道德,且脫略煎銷人罪性惡性的實踐工夫。
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有著甚深的淵源,除了阿拉的角色同於上帝 (俱為造物主),諸位先知如易卜拉欣、穆薩、爾撒等,其實即是亞巴郎、梅瑟、耶穌。不過,和基督教迥異,伊斯蘭教不認為爾撒是神,他只是和其他先知一樣,是個普通的人,非神的獨生子,以確保真主阿拉的神聖、獨一無二。
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卻被穆斯林看成是真主派至人世的最後使者。他出生於麥加一個望族家庭,40 歲時,穆罕默德在麥加的希拉山洞裡徹夜沉思,忽然聽到天使的聲音,帶來真主的啟示。三年後,他開始傳道,聚集信眾。
麥加的權貴們擔心穆罕默德威脅到他們的既得利益,對新生宗教予以迫害。穆罕默德在公元 622 年帶領徒眾遷移至麥地那,以此為首都,建立政治及宗教實體,隨即向四圍拓展,他儼然成為穆斯林的領袖。
穆罕默德襲擊來自麥加的商隊,麥加方面派兵攻打,戰敗收場。公元 629 年,穆罕默德佔領麥加。
穆罕默德在公元 632 年逝世,穆斯林的擴張依然持續,波斯、敘利亞、亞美尼亞、埃及、北非等地,先後被征服,倭馬亞王朝 (白衣大食) 和阿拔斯王朝 (黑衣大食) 便是由穆斯林建立。
仗賴政教合一,阿拉伯帝國屹立於世界歷史上,伊斯蘭教亦廣為傳播。
公元七世紀起,大批伊斯蘭學者更將以往的古典著作翻譯成阿拉伯語,這些著作中有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作品,它們未幾傳入歐洲,刺激阿奎那思想出現。
怛羅斯戰役,唐朝軍隊不敵阿拔斯王朝的,據說穆斯林從一名戰俘口中獲得了造紙術。另外,首都巴格達還興建有公共圖書館,店鋪設有僱用抄寫員與裝釘工。
伊斯蘭教汲汲於「一手持可蘭經,一手持劍」,令基督教國家深感憂慮,它們要用「十字架反對弓月」,遂促成十字軍東征。十字軍與穆斯林打仗,雙方都有不少死傷。
伊斯蘭教有「聖戰」觀念。
所謂「聖戰」,是指以言語,財產,生命為真主之道奮鬥,為捍衛宗教信仰和生命財產、為抵抗外來侵略和保家衛國、為消除暴力和迫害而進行的正義鬥爭。
「聖戰」復有偉大、低微之分。反抗侵略屬「低微的聖戰」,跟私欲作鬥爭屬「偉大的聖戰」。
恃阿拉之名向反對伊斯蘭教與穆斯林者施以報復,此非「聖戰」原意。所有宗教都是導人向善,伊斯蘭教也不例外。
從宗教形態看,伊斯蘭教是信仰一外在的超越的真主,以《可蘭經》和聖訓規範穆斯林一言一行,其與基督教無本質的分別,同屬他律道德,且脫略煎銷人罪性惡性的實踐工夫。
2018年10月2日 星期二
宗教改革
公元 1517 年,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發表《九十五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掀起「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 的序幕。
馬丁路德是德意志神學家、威登堡 (Wittenberg) 大學教授,他反對羅馬天主教會出售贖罪券,遂於威登堡各聖堂門上張貼《九十五條論綱》。
《論綱》部份內容如下:
第 35 條
凡鼓吹說,購買靈魂免受煉獄之苦或購買懺悔特免權者便無悔過之必要,均不符合基督之教諭。
第 36 條
真誠悔過的基督徒,就是不購買贖罪券,也能夠獲得全面免除罪罰的權利。
第 39 條
最博學的神學家也很難自圓其說,如果他同時向信眾鼓吹贖罪券的特效,又宣揚真誠悔罪的必要性。
第 86 條
又如:「教皇是當今的富中之富,他的錢比古時最大的富豪克裡沙士還多,那他為什麼要花費可憐的信徒們的錢,而不掏自己的腰包來建造聖彼得教堂呢?」
第 89 條
「既然說教皇發售贖罪券是為了拯救靈魂,而不是為了金錢,那麼,他又為何廢止了從前允諾的具有同等效力的赦免和寬宥?」
既揭穿出售贖罪券純屬詐騙,也暴露教皇斂財的事實,以及神學家講話的自相矛盾。
之後馬丁路德發表一系列文章,倡導基督教革新,他提出以下幾個重要論點:
(1)
因信稱義 (justification by faith alone),只有藉著上帝賜予的信心,信靠替世人受罪的耶穌基督,才可獲得救贖和赦罪。
善功、善行於此毫無作用。
(2)
《聖經》是上帝的默示及無誤的真理,亦是所有人在信仰和生活上的最高準則。
每個信徒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自由研讀、理解和詮釋《聖經》。
(3)
信徒皆祭司 (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s),所有信徒都可透過耶穌基督,直接地、沒有等級地去到上帝面前,和上帝溝通 (溝通方式為祈禱)。
(4)
取消了對聖母瑪利亞及聖徒的崇拜。
(5)
神職人員可以結婚,可以有性行為。
(6)
只承認洗禮和聖餐 (即聖體聖事)。
(7)
摒棄煉獄,視其為一種謬論。
(1) 從根本杜絕了贖罪劵。
(2) 把羅馬天主教會作為《聖經》詮釋的正統解消。
(3) 將人神溝通的中介位置由神職人員過渡至耶穌基督。
因重視耶穌本人,其母的地位自然可以淡化,故有 (4)。
神職人員不比信眾高一格,信眾是人,神職人員亦然,因此有 (5)。
基督教崇尚博愛、寬恕,煉獄主張和教義相違,故去除之。
至於僅保留洗禮和聖餐,因洗禮是領受上帝赦免人類罪惡的恩典,聖餐則是耶穌被釘十字架前,與十二門徒共進逾越節晚餐時親自創立的禮儀。
馬丁路德的改革主張,催生了許多新的宗派,如路德會 (信義會)、浸信會、聖公會。後世將這些宗派歸類為「基督新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會的「基督舊教」。
要之,正統消失,對異端的分辨乃至迫害相繼去除,「宗教改革」一定程度為歐洲帶來自由、寬容的新氣息,間接推動日後對不同政見的包容 (自由主義之遠源)。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 (Max Weber) 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指出,「基督新教」不要求人們以苦修、超越世俗道德的禁慾主義來追求上帝的應許,反而要求他們在俗世中自己所處的職業位置上恪守工作責任和義務,此導致資本主義精神 (以嚴格、謹慎且有遠見的理性計量,謀求經濟上的成功,累積個人資本,再用於社會生產) 的出現。
馬丁路德是德意志神學家、威登堡 (Wittenberg) 大學教授,他反對羅馬天主教會出售贖罪券,遂於威登堡各聖堂門上張貼《九十五條論綱》。
《論綱》部份內容如下:
第 35 條
凡鼓吹說,購買靈魂免受煉獄之苦或購買懺悔特免權者便無悔過之必要,均不符合基督之教諭。
第 36 條
真誠悔過的基督徒,就是不購買贖罪券,也能夠獲得全面免除罪罰的權利。
第 39 條
最博學的神學家也很難自圓其說,如果他同時向信眾鼓吹贖罪券的特效,又宣揚真誠悔罪的必要性。
第 86 條
又如:「教皇是當今的富中之富,他的錢比古時最大的富豪克裡沙士還多,那他為什麼要花費可憐的信徒們的錢,而不掏自己的腰包來建造聖彼得教堂呢?」
第 89 條
「既然說教皇發售贖罪券是為了拯救靈魂,而不是為了金錢,那麼,他又為何廢止了從前允諾的具有同等效力的赦免和寬宥?」
既揭穿出售贖罪券純屬詐騙,也暴露教皇斂財的事實,以及神學家講話的自相矛盾。
之後馬丁路德發表一系列文章,倡導基督教革新,他提出以下幾個重要論點:
(1)
因信稱義 (justification by faith alone),只有藉著上帝賜予的信心,信靠替世人受罪的耶穌基督,才可獲得救贖和赦罪。
善功、善行於此毫無作用。
(2)
《聖經》是上帝的默示及無誤的真理,亦是所有人在信仰和生活上的最高準則。
每個信徒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自由研讀、理解和詮釋《聖經》。
(3)
信徒皆祭司 (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s),所有信徒都可透過耶穌基督,直接地、沒有等級地去到上帝面前,和上帝溝通 (溝通方式為祈禱)。
(4)
取消了對聖母瑪利亞及聖徒的崇拜。
(5)
神職人員可以結婚,可以有性行為。
(6)
只承認洗禮和聖餐 (即聖體聖事)。
(7)
摒棄煉獄,視其為一種謬論。
(1) 從根本杜絕了贖罪劵。
(2) 把羅馬天主教會作為《聖經》詮釋的正統解消。
(3) 將人神溝通的中介位置由神職人員過渡至耶穌基督。
因重視耶穌本人,其母的地位自然可以淡化,故有 (4)。
神職人員不比信眾高一格,信眾是人,神職人員亦然,因此有 (5)。
基督教崇尚博愛、寬恕,煉獄主張和教義相違,故去除之。
至於僅保留洗禮和聖餐,因洗禮是領受上帝赦免人類罪惡的恩典,聖餐則是耶穌被釘十字架前,與十二門徒共進逾越節晚餐時親自創立的禮儀。
馬丁路德的改革主張,催生了許多新的宗派,如路德會 (信義會)、浸信會、聖公會。後世將這些宗派歸類為「基督新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會的「基督舊教」。
要之,正統消失,對異端的分辨乃至迫害相繼去除,「宗教改革」一定程度為歐洲帶來自由、寬容的新氣息,間接推動日後對不同政見的包容 (自由主義之遠源)。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 (Max Weber) 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指出,「基督新教」不要求人們以苦修、超越世俗道德的禁慾主義來追求上帝的應許,反而要求他們在俗世中自己所處的職業位置上恪守工作責任和義務,此導致資本主義精神 (以嚴格、謹慎且有遠見的理性計量,謀求經濟上的成功,累積個人資本,再用於社會生產) 的出現。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