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 (Renaissance)
是歐洲文化史一大關節,它首先發源於意大利的佛羅倫斯,再擴展至歐洲各國。
文藝復興的時間為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屬中世紀晚期。中世紀是神權、信仰時代,意大利詩人但丁撰史詩《神曲》,對教會的醜陋予以批判,薄伽丘《十日談》更描述一位猛男馬賽多如何以肉體滿足修道院的修女們。擺脫教會對人的束縛,目的是要肯定人的地位、價值,人文主義因此滋生。
對人的重視,表現在雕塑畫作裡,首先為特別強調人體的自然美。米開蘭基羅 (米高安哲奴)
的「大衛像」、《創造亞當》(西斯汀禮拜堂穹頂畫),大衛、亞當都是一絲不掛,赤身露體。其次為用人物肖像入題,表表者有達文西 (達芬奇)《蒙娜麗莎》。
自然科學方面,出現了兩位劃時代人物:哥白尼、伽利略。
哥白尼發表《天體運行論》前,歐洲人普遍相信「地球中心說」(地球是宇宙中心,其他星球環繞它運行),「地球中心說」由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托勒密提出。
哥白尼不贊同「地球中心說」,而主張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他認為:(a) 地球只是引力中心和月球軌道的中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b)
所有天體都圍繞太陽運轉,宇宙的中心在太陽附近;(c) 在天空中看到的任何運動,都是地球運動引起的。
「太陽中心說」後來取代「地球中心說」,從根本上改變人對自己在宇宙中所處位置的思考,史稱「哥白尼革命」。
伽利略最偉大的貢獻是將望遠鏡應用到觀察天象上。另外,他發現主宰物件下墜及拋物線的定律,並支持「太陽中心說」。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他撰有《羅密歐與茱麗葉》,堪稱浪漫愛情悲劇的典型。
法國散文作家蒙田以《隨筆集》三卷聞名,他在書中說:
「道德賜給我們的最大祝福便是輕視死。這方法使我們的生命得到一種溫柔的清靜,使我們感到它的甘美與純潔的滋味。沒有這一點,其他一切快樂也就全部熄滅。」
隱約有中國人捨生取義的味道。
又說:
「我們能因他人的知識而博學,但無法因他人的智慧而睿智。」
把知識、智慧分開,知識可向他人請教,智慧只有自己開悟。
這些教人生活處世的格言、警句,自然亦是人文主義的產物。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 (Blaise Pascal) 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此簡直要恢復古希臘的理性至上,恢復「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文藝復興乃歐洲文化一次返本開新。它摒棄以神為中心,重新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倡導個性解放,反對愚昧迷信,相信人能主宰自己的人生、締造幸福。
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理性主義 (一切都由理性來判斷,非單靠超自然信仰) 正是在文藝復興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中世紀種種黑暗一掃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