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4日 星期日

秦始皇后失載於史冊略考

《史記.李斯列傳》記「始皇有二十餘子」,秦始皇必有妻妾可想而知。然細查史藉,關於始皇后妃的記載,一律付諸闕如。受史家李開元《秦謎:秦始皇的秘密》一書啟發,今嘗試從歷代秦王的后妃著手,找出始皇后的可能人選,並從昌平君叛秦,考掘始皇后失載於史冊的原因。

據史書所記,

秦國君主后妃國籍相關原文
秦惠文王惠文后
宣太后
魏國
楚國

《史記.六國年表》:「四年,魏夫人來。」
《史記.秦本紀》:「惠王卒,子武王立……武王取魏女為后,無子。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羋氏,號宣太后。」
秦武王悼武王后魏國《史記.秦本紀》:「武王取魏女為后,無子」
秦昭襄王葉陽 (一說姓華陽) 后          

唐太后
不明 (一說來自楚國)        
           
不明
《漢書.張敞傳》:「臣聞秦王好淫聲,葉陽后為不聽鄭衛之樂」  
荀悅《前漢紀》:「臣聞秦王好淫聲,葉陽后為之不聽鄭、衛之曲」  
顏師古注引孟康解釋:「葉陽,秦昭王后也。」  
王充《論衡.譴告》:「秦繆公好淫樂,華陽后為之不聽鄭、衛之音」,葉陽或為華陽之誤寫。  

《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為唐太后。」  
《史記集解》引徐廣曰:「八子者,妾媵之號,姓唐。」
《史記正義》曰:「孝文王之母也。先死,故尊之。」  
秦孝文王華陽夫人      




夏姬
楚國                




不明
《史記.呂不韋列傳》:「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國君為太子。安國君有子二十餘人。安國君有所甚愛姬,立以為正夫人,號曰華陽夫人。華陽夫人無子。」  
《戰國策》曰本名異人,後從趙還,不韋使以楚服見,王后悅之,曰「吾楚人也而子字之」,乃變其名曰子楚也。
 
《史記.呂不韋列傳》:「子楚母曰夏姬,毋愛。」
秦莊襄王趙姬趙國《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值得注意是秦國後宮一直有楚國公主或王族女子。宣太后因秦昭襄王年幼,以太后身份主政。華陽夫人更直接促成嬴政父親秦莊襄王的繼位。據此,楚國公主或王族女子在秦國向來發揮巨大的政治影響力。

莊襄王即位,生母雖為夏姬,但大事必經華陽夫人首肯。莊襄王在公元前 247 年去世,華陽夫人卻尚在生,至公元前 230 年才去世,換言之,中間十七年,秦王政是不能擺脫華陽夫人的陰影。名義上,夏姬是秦王政的祖母,趙姬是其親母,但每遇軍國大事,乃至娶妻,華陽夫人的意見必起決定性作用。華陽夫人是楚國人,她首肯作為秦王政妻子的人選,必來自楚國貴族。

有一昌平君,司馬貞《史記索隱》:

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為相,後徙於郢城,項燕立為荊王,史失其名。

楚捍有母弟猶,猶有庶兄負芻及昌平君。

「捍」即楚幽王,楚考烈王之子。「猶」即楚哀王,楚幽王同母弟。負芻及昌平君為哀王庶兄,即昌平君為楚考烈王之子,屬楚國皇族。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毐」指長信侯嫪毐,嫪毐之亂發生於公元前 238 年,秦王政 21 歲,華陽夫人八年後才離世,我們有理由相信,昌平君得以升任秦之相國,跟華陽夫人有密切關係。他們代表著秦國中楚國派系的外戚勢力。

嫪毐之亂被平息後,趙姬與嫪毐所生的兩個兒子被殺,趙姬則被幽禁。《史記.呂不韋列傳》:

王欲誅相國,為其奉先王功大,及賓客辯士為游說者眾,王不忍致法。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國呂不韋……而出文信侯就國河南。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秦王恐其為變,乃賜文信侯書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酖而死。

至此,來自趙國的派系被肅清,時為秦王政十年,即公元前 237 年。

同年,秦王政下逐客令,《史記.李斯列傳》:

會韓人鄭國來閒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閒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

把逐客令和鄭國的間諜活動東窗事發聯在一起。可是,細讀《史記正義》,「正義在始皇十年」,以及《史記.秦始皇本紀》:

十年,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逐客,李斯上書說,乃止逐客令。

逐客令明顯和嫪毐之亂、呂不韋被罷相有關,《劍橋中國秦漢史》:

司馬遷把逐客之令與一個「水利設計者」鄭國的陰謀聯繫起來,這幾乎肯定是錯誤的;鄭國也從韓來秦,據說是為了誘使秦將其物質和精力耗費在建造一條灌溉河渠上。當「陰謀」被發現時,河渠已完成了一半;據《史記》李斯傳記載,這個發現是下逐客令的直接原因。然而此渠本身在以後完成了。……這一異想天開的故事因以下的事實而更不可信:河渠在西元前 246 年開工,而逐客令是在西元前 237 年頒佈的。逐客令事件與嫪毐於西元前 238 年被處死及呂不韋於西元前 237 罷相之事 (兩人都非秦人年代上的一致有力地說明,是這些事件而不是建渠之事,促成了逐客令的頒佈。

無獨有偶,錢穆撰《秦漢史》,也不認逐客令跟鄭國渠事件有關,他說:

始皇十年,不韋免。是歲,秦議一切逐客。《史記.李斯傳》謂由鄭國渠事,然當與呂不韋獄有關,實秦人對東方客卿擅權之一種反動也。

始皇驅逐外來客卿出秦國,同時是加緊消滅東方六國的步伐,早在鄭國渠事件中,從鄭國的話,已知秦有意滅韓國,《漢書.溝洫志》:

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

儘管成書較早的《史記》無「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但從公元前 230 年韓國率先被滅看,秦王政部署攻韓該已準備了一段時間。

公元前 230 年滅韓國,公元前 228 年滅趙國,公元前 225 年滅魏國,弔詭的是,三國都曾與秦國聯姻,在秦廷建立過外戚勢力,卻先後被肅清 (宣太后將悼武王后驅逐回魏國,自此魏國派系中絕。嫪毐之亂、呂不韋被罷相清除了趙國派系。秦王政之弟成蟜,母親出身不明,卻能「不用甲,不信威,而得 (韓國) 百里之地」,見《史記.春申君列傳》,近人有推測他代表著韓國派系,然成蟜亂平,韓國派系亦中絕。成蟜之亂發生在嫪毐之亂前)。

看在昌平君眼裡,雖然秦王政妻子來自楚國貴族,他自己也是以楚國皇子的身份在秦國居高位,但前車可鑒,況且,公元前 230 年發生了一件大事,華陽夫人去世,楚國外戚勢力在秦國最大的靠山沒了,昌平君這時內心的惶恐不安,可以推想。

《史記.秦始皇本紀》:

二十一年……新鄭反。昌平君徙於郢。

秦王政二十一年即公元前 226 年,前韓國首都新鄭有韓國遺民反抗,昌平君前往前楚國故都郢,換言之,他被調離秦國中央權力核心。

《史記.秦始皇本紀》:

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彊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秦王游至郢陳。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莊襄王名子楚,因避諱,故言楚為荊。

據此條,昌平君後來竟加入楚國大將項燕的陣營,成為楚人的領袖,抗拒秦滅楚的軍事行動,時為公元前 224 至 223 年。

昌平君何以會有這樣的轉變?擔憂被秦王政整肅固然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對楚國之情義,《史記.王翦列傳》記有以下一段:

秦使翦子王賁擊荊,荊兵敗……秦始皇既滅三晉,走燕王,而數破荊師。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於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果代李信擊荊。荊聞王翦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堅壁而守之,不肯戰。荊兵數出挑戰,終不出……荊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荊兵遂敗走。秦因乘勝略定荊地城邑。歲餘,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

面對秦軍如狼似虎的侵略,楚軍屢戰屢敗。「大破李信軍」是否昌平君在背後發動,我們不得而知,但王翦代李信發六十萬兵攻楚,這是擺明車馬要滅亡楚國,昌平君可是楚國皇子,負芻是他親兄弟,他能袖手旁觀,置身事外嗎?他最後選擇保衛楚國而對抗秦國,亦證明秦王政整肅外戚勢力、驅逐外來客卿是對的。

昌平君為楚國壯烈犧牲,與昌平君一樣為楚國公子而仕於秦的昌文君,也在秦攻楚期間死亡。剩下秦王政之妻,家國被滅,蔭庇盡失,更成叛逆之餘孽,她會遭到秦王政如何對待,這便是秦始皇后失載於史冊的原因。

《史記.陳涉世家》:

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

日本史家藤田勝久指出,扶蘇極有可能具楚國貴族的血統,故陳勝、吳廣起事時,將扶蘇、項燕並舉以作為號召。扶蘇既有楚國貴族的血統,其母親自然來自楚國貴族。(《項羽與劉邦的時代:秦漢帝國興亡史》)

《史記.李斯列傳》:

於是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丞相,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長子扶蘇曰:「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封其書以皇帝璽,遣胡亥客奉書賜扶蘇於上郡。

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數趣之。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

正因為目睹親生母親被父皇冷待,甚至在官方文書中遭除名,當扶蘇知道始皇下詔要殺他,他才想也不想,拋出「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馬上自殺。當時人皆認為扶蘇是未來太子人選,由此可知其母必為始皇皇后。

補充一點,據統計,秦、楚兩國聯姻並載於史冊者,共七次之多,春秋時期三次、戰國時期四次。

第一次

秦穆公與楚成王結親,見北宋出土<詛楚文>:「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實戮力同心,兩邦若壹,絆以婚姻,袗以齊盟。」

第二次

楚共王迎娶秦景公之妹,見《左傳.襄公十二年》:「秦嬴歸於楚。楚司馬子庚聘於秦,為夫人寧,禮也。」

第三次

楚平王迎娶了秦哀公之妹,見《左傳.昭公十九年》:「費無極為太子建少師,無寵焉,欲潛諸王,曰:『建可室矣。』王為之聘於秦, 無極與逆,勸王取之。正月,楚夫人贏氏至自秦。」

第四次

楚宣王迎娶了秦孝公之妹,見《史記.六國年表》:「右尹黑迎女秦」

第五次

秦惠文王迎娶宣太后

第六次

秦昭襄王迎娶葉陽后

第七次

秦孝文王迎娶華陽夫人

聯姻背後,更多是出於政治目的,楚國希望透過將宗室女嫁給秦王的方法,影響秦國國策,保障楚國的國家安全。這一做法失敗收場,是後話了。

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入學註冊與初到中大上課

中大入學註冊日,我先到高錕樓 (位於「飯煲底」) 聽系內簡介會,再到百萬大道選書院及填寫是否參與 O Camp,當天亡母一直陪伴在側,怕我跌倒,兼為我記下重要事,很多系內簡介會的資訊,是她替我筆錄的。

高錕樓我以後再沒去過,簡介會由哲學系高基存教授主持,雖云課程簡介,實際半數時間在談符號邏輯,我聽得一頭霧水,懷疑自己選錯系。尤其甚者,拿到課程小冊子,oh my god,大半課程用英文修讀,簡介也是用全英文寫成,我的英文向來不佳,哲學義理又這麼深奧,往後三年我如何讀,想念及此,不禁心如死灰,媽媽拿紙筆抄過不停,我心思卻落到一位女生身上,一白衣少女走到課室的一角獨自坐下,散發出懾人的氣息,正是曉瑩。

那時我固然不知她的名字,是幾年後,在導修中,我找到她的電郵及面書,在網上與她交談,始認識她。然而,她給我的第一印象,實是此女只應天上有,是天仙般的人物。關於她,我日後還會娓娓道來,她是我一生中投放心力最多,也最深愛的女人,至今依然。

回到簡介會,會後,我和媽媽到百萬大道選書院。自中學起,從永漢師、德祥師聽到許多新亞先賢的往事,之所以入中大,坦白說,也不過是為進新亞書院。故此,不加思索,遂填新亞書院第一,崇基學院第二。豈知事與願違,我後來竟被派到崇基學院。現在回想,這或許有一深意在。一來曉瑩也是崇基人,很多難忘時刻,我是在崇基禮拜堂和她一同經歷。二來崇基的精神是「神州學術,源遠流長,數典不忘祖。自由民主,嘉誼友邦,協力相互助。中西結晶,增益文明,聖教宏其緒」(院歌歌詞),這比起新亞強調對中國要有一溫情與敬意,多了一份客觀中立,也比較西化,我喜歡亦傾向用此一客觀中立及西化的態度看問題,所以我今天全不介意「崇基人」這個身份,甚至以此自豪。

終於來到哲學系的攤位,我對 O Camp、住 Hall 一無所知,不報名是必然的 (曉瑩曾說她當年也沒有參加,對 dem beat 尤其厭惡,覺得似鬼上身,不知他們在做什麼,我深以為然)。周圍是其他學系的攤位,也在招攬新客,好不熱鬧,我卻嫌其過於嘈吵。哲學系一位師兄遞上兩部小書來,一中一英,中文的是勞思光先生的《思考方法五講》,這是我接觸邏輯學的第一部書,英文的是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一篇重要演講《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文主義》(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此兩部書,我都用心讀過,前者是舊版本,彌足珍貴,後者我按電子辭典按了無數次,記下許多中文意譯。

好不容易完成選科,第一堂課是鄭宗義教授的「中國哲學史一」,上課時間為八半,由荃灣至中文大學,需要一段時間,意味我要更早起床。拖著疲乏的身軀進入聯合書院的曾肇添樓,鄭生已開始講課,同學亦已到齊,曉瑩穿黑衣坐在遠處,我拿了講義也坐下來。

中大哲學系有一傳統,稱呼老師不會叫「某某教授」,而會叫「鄭生」、「王生」、「劉生」等。所以唐君毅我們會叫「唐生」,牟宗三我們會叫「牟生」,至於鄭宗義,我們當然會叫「鄭生」。

鄭生的堂特別早,也有原因可說。在修「先秦儒家哲學」時,他就說過,他非常早起床備課,一般是清晨四點半,備好資料,演練數次,自信不會失準,方走上課室開講。故此,一上課,他即滔滔不絕,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

他又是學界辯論隊出身,口才特別出眾,連珠炮發,語速驚人,驟聽其課,常因其訊息量龐大,說語過於急速,有跟貼不上之感。他亦一於少理,讀哲學是你們做學生的份內事,聽不明白,你們就去讀書,書單都附在講義後,焉有你們不讀書而要我重講之理?

針對哲學普及化,他更不以為然,他認為,有些哲學義理是不能簡單化、深入淺出的,若全部哲學都可以普及,還要哲學系開課程請教授幹什麼?哲學不能簡單化去給所有人去學,是鄭生堅持一信念。另外,他對社交媒體很抗拒,故至今都無面書。

鄭生那份自傲,那份霸氣,竊以為沿襲自牟宗三先生,而下啟後來幾輩哲學系學生,「中哲一」有位姓甘的助教,常以「浪費生命」訓誡我們,在他眼中,不好好看導修文章就是「浪費生命」,但我不禁問,難道讀書以外其他事都一無價值?再者「浪費生命」是我選擇,又有何不可?今天,荼毒室部份人亦有這霸氣外洩的情況,他們自然都受鄭生影響。

誠然,從學問上講,鄭生兼研思想史、哲學史,寫出接續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的大作《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這是了不起的學術貢獻。我研讀明清儒學,注意理氣一元傾向,亦啟發自鄭生的書。他對老師劉述先的洞見 (理氣一元緊吸的傾向,儒學從明代至清代出現了「範式轉移」) 有發明,近年極力闡述儒家作為一種人文宗教,該與基督教展開對話,互相發明,更開新儒家一新發展路向 (儘管他不承認自己是新儒家)。

不過,就人格修養上講,我始終厭惡那種自傲與霸氣,我覺得做人還是謙虛內斂一些比較好,越是滿腹經綸,越要如此。

2022年7月22日 星期五

無人駕駛 (23-07-2022, EDM Remixes)

Beyoncé – Déjà Vu (Freemasons Extended Club Mix)

Rihanna – Bitch Better Have My Money (R3hab Remix)

Dua Lipa – Hallucinate (Tensnake Remix)

NAEMS – Outsider (Extended Mix)

AXMO x Dance Nation – Sunshine (Extended Mix)

Darren Styles · Olly James · Dee Dee – Forever (Extended Mix)

Sam Feldt Feat. Kesha – Stronger (Club Extended Mix)

Kygo & Whitney Houston – Higher Love (Club Remix)

Gorillaz – Ascension (Nic Fanciulli Remix)

David Guetta & Sia – Let’s Love (David Guetta & MORTEN Future Rave extended mix)

SZA, Justin Timberlake – The Other Side (From Trolls World Tour) (Oliver Heldens Remix)

Lizzo – About Damn Time (Purple Disco Machine Extended Remix)

GhostMasters – Dance For Me (Extended Mix)

Pet Shop Boys – Axis (Boys Noize Dub Remix)

New Order – Blue Monday (Hardfloor mix)

Sander van Doorn vs Robbie Williams – Close My Eyes (Club Mix)

Coffin Dance

2022年7月21日 星期四

中大哲學系的入學面試

我之所以選 JS4094 中文大學哲學系,也有一段因緣可說。

且說那個年頭,中六尚有「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六篇文化文章,半數出自哲學家,如唐君毅<與青年談中國文化>、吳森<情與中國文化>、殷海光<人生的意義>。唐君毅是當代新儒家的巨擘,他和徐復觀、牟宗三的合照,我印象至深。至於殷海光,他晚年患癌,遭國民黨蔣介石迫害,這都教我動容。我讀哲學系,部份是受中化科影響。

另外,高考中史科課程,有中國學術思想史部份,涉及隋唐佛學及宋明理學。儘管永漢師在課堂已傾囊相授,我始終不明白佛學的義理系統,對宋明理學更是一頭霧水,時而「心即理」,時而「性即理」,二者究有何分別,我當時實在分不清楚。在寫文做功課時,留意到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以及任繼愈編的《中國哲學史》,我發現凡涉先秦諸子、佛學、理學者,都被冠以「中國哲學」之名,我由是對「哲學」感興趣,欲明佛學、理學之心越切,欲入哲學系的動力更大,就業前景反而未有認真考慮。

師友方面,楊永漢師、黃子賢師都愛閒談哲學,有次聽到德哲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及「絕對精神」觀念,到圖書館一翻,果然找到黑氏《歷史哲學》,體積龐大,卻看不明白,心生敬畏。同學中有一黃嘉麟君,乃安柱的轉校生,愛讀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品,不時提及英哲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他又好存在主義。我受其刺激,次第接觸相關哲學著作,我第一本看的哲學書,正是李天命的《存在主義概論》。

談起李天命,現在的人都想到他的思方學,「思方」也者,思考方法也,即語理分析及邏輯分析。然而,我認識李氏,是從他談存在主義開始。《概論》一書,條分縷析地介紹戰後歐陸存在哲學的發展,旁及派外宗師胡賽爾的現象學。序言出自牟宗三手筆,這是了不起的文字,其中提到存在主義只如實描述人類存在的病態並不足夠,關鍵在提供一調適上遂之道,而存在主義諸大師竟對此緘默其口,牟氏的說法,暗地裡是要突出儒家思想的優勢,儒家有令人生命恢復向上的通路,存在主義則無,此一意見,我是近幾年才讀得出來,可知讀書之不容易。

今天看來,讀中大哲學系無疑是一大錯,我在職場浮沉,賺不到多少錢維持家中運作、供養弟弟讀大學,乃至無錢修葺亡母的墳墓,都與此有關。可是,遙想當年,成為哲學系學生亦非一易事。當年,我需要到哲學系辦公室面試,哲學系辦公室位於馮景禧樓四樓,那時辦公室還未重新裝修,故看起來有陳舊之感。我拈出《概論》中沙特「存在先於本質」反覆吟誦,面試當天,媽媽、舅舅陪我到中大,我是首次踏足中大校園。面試由兩位考官負責,一是劉創馥教授,他是西方哲學史,特別是黑格爾哲學方面的專家。另一是鄧小虎教授,他是研究荀子哲學的。

面試過程中,不知怎的,竟談到皇后碼頭存廢問題。那時是 2007 年,特區政府進行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項目,將愛丁堡廣場建築群之一的皇后碼頭拆卸作道路和商廈用途。儘管政府聲明把皇后碼頭拆卸後會另覓地方重建,但此舉引起民間團體不滿,認為是摧毀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連串論壇、靜坐、絕食此起彼落,後來演變成警民衝突。今天遭港人唾罵的前特首林鄭月娥,當年剛上任發展局局長,接手此燙手山芋,其強硬作風及拒聽民意,為她贏來「好打得」名聲,皇后碼頭卻因此保不住。

那時的我,對內情固然不太清楚,我所憑藉的,是對歷史文化的珍惜及重視,據此以立論。我指出,皇后碼頭是歷史古蹟,理應全幅保留並予以保育,拆卸並不適宜。劉教授斟酌我「全幅」二字,他認為,香港寸金尺土,發展迅速,保留古蹟的心雖好,但也要顧及現在乃至未來,故此,或許可以保留碼頭一磚塊,附設一展板介紹碼頭歷史,其餘部份即可拆毀,另建商廈。我不贊成,理由是:碼頭本來完好無缺,何必多此一舉,毀損一有價值的古蹟?我倆爭持不下,小虎也加人戰團,結果,整場面試不是談哲學,而是談時政,氣氛也有點像不歡而散。

回家後,我一方面氣沖沖對媽媽說是次面試沒希望,一方面內心鬱悶難平,遂撰一文於自己的 xanga,重申自己的觀點,文題為<幾許瘋語>,其中提到:

偶然看了一看電視中三個人為保存皇后碼頭而絕食的片段。我對此本無興趣,只是在中大哲學系面試中,我說過如此的一宗新聞,因而使我對皇后碼頭有少許情懷。

碼頭是否該拆?這個看似重要的問題,早已變得不再重要。

我們是對歷史文物的價值肯定,而它的價值來自它曾經歷過某個時代,而它因代表該時代,故必須以於當時代的展現方式,呈現於現今及將來的人眼中,即一物經歷數代仍是那物,不是他物。

比方如皇后碼頭,它是以我們已見到碼頭的外觀展現於、經歷於舊日殖民時代。它的外觀若變了,如拆剩一石頭,放進博物館,再建一新的碼頭於原址;又如現在計劃拆去再用舊材料混合新材料重建。沒錯,獻計者花了無數心思,他們確是辛苦。可是,這種辛苦均使經歷某時代的某物不再,只是形成他物罷了。以他物來代替那物,以上述立論見,新的皇后碼頭已不再是歷史文物,而是新的建築作品。

「歷史文物和新建築文物有什分別?我們看見不也是記起那年代的歷史嗎?」

這可能就是政府、甚或哲學系助教也同意拆碼頭的立足點。我在面試時是粗略堅持了不拆。其實,這是涉及考古成分。考古在於尋回古物最原始的狀貌,假若政府同意拆毀舊文物而建新文物,即是否定考古學最本來的定義。

當然,一個只重金錢的資本世界,有什麼人還會看文物本質、考古意義等夕陽知識?雖有三人絕食以衛道,不過以此抵抗時代洪流,只有死路。

舊碼頭必然被拆,這就是答案。(寫於 2007  7  30 )

礙於思慮不周,對考古學也不甚了了,用詞述說或有不當,要之,我的立場是不遷不拆,否則即不尊重歷史。

有趣的是,如斯的面試水準,最後竟未有阻礙我進入中大哲學系,此乃我意料所不及。

2022年7月20日 星期三

三位英文科的好老師

自小學至中學,我的英文成績一直不佳,連帶對教英文的老師也沒有好感。然而,中三開始,有幾位英文科老師,他們的春風化雨迄今仍在我心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位要提的是邱志強老師,我們稱他邱 sir,高中的師兄會稱他「邱仔」,由這個暱稱,也可知其為人親切友善。

中三的時候,他教我英文,最記得第一課,他問我叫什麼名字,我答「David」,他讚不絕口。為何他會這樣?原來一般香港人發「David」這個音,通常是「Day……域」,我那天卻發了「Day……伐」,他讚不絕口,是那個「伐」音。從此以後,我向人介紹自己的英文名,總會發「Day……伐」,這是多得邱 sir 的教導。

另外,最記得他的 trump card 制度,默書高分,上課踴躍答問題,都有機會獲得,以便在忘記帶書帶功課時避免受罰,雖是小設計,卻盡見教學的用心。

又那時全級都要讀英文名著,我讀 Mary Shelley 的《Frankenstein》,正是在此時,後來又讀《The House by the Sea》。

上到中四,我跟邱 sir 無緣,迎來了黃璣揚老師。

會考前夕,他約我們全班練口試,結果只有我一人出席。按常理,人數不足應該取消,但黃 sir 沒有,一對一跟我練,從在課室外等候,到整個面試流程,每一細節,哪處可以做得更好,考官說得太快聽不到要怎樣做,他逐步細說,經過多次演練,我在會考英文口試有 D 級成績,全賴黃 sir 悉心指導。

中六、七時,教英文的是黎建標老師,據說他是中大哲學畢業,我們稱他 Uncle Bill,即標叔叔的意思。

Uncle Bill 在課堂上曾放映一齣電影,足代表其教學信念,此電影名為 Dead Poets Society,中文譯作「死詩人學會」,或譯作「春風化雨」、「暴雨驕陽」,乃 1989 年出品。

電影講述新來的文學老師 John Keating 一改學校常規,不以傳統、守舊的方法教學生,轉為鼓勵學生解放思想,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並要活在當下。時而帶領學生看校史樓內的照片,讓他們聆聽死者聲音,領悟生命真諦;時而要求學生將課本中古板陳舊的前言撕去。自由破格的教學方式,儘管讓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前途和目標,卻慢慢惹來態度保守的校方的反對。一名學生的自殺,校方將所有責任推卸到 John Keating 身上,將他開除出校。John Keating 離開時,學生們站在桌上,高呼「O Captain! My Captain!」,示意老師傳給他們的信念,將永遠長留在他們心中,永不忘記。

正所謂憑歌寄意,Uncle Bill 相信是借電影,表達自己對教學的理想,他旨在啟發學生,卻不想單向灌輸。奈何當時高考迫近,英文課大半時間是在操模擬試卷,我無機會深入了解 Uncle Bill 的內心世界。最後一次和他見面,是高考放榜當日,他跟我談了一會。

三位老師,都不在荃濟任職了,我亦僅能用文字談談他們昔日一點往事。

2022年7月19日 星期二

漂亮的一仗

十多年前的荃濟,理科生的地位遠高於文科生。理科生中又分附加數學組及生物組,以修附加數學的為精英、天之驕子,因這些人未來可讀純粹數學、應用數學,將來到大學讀精算成為精算師。

對比之下,文科生相形見絀,4B 班尚且較佳,因學生都修讀會計、地理等實用科目,惟 4A 班地位最低,蓋純文科,只讀文學、歷史,出來乞食也。有趣的是,從班房位置看,4B、4C、4D 三班都高 4A 一層,4A 彷彿被忽略,我中四正是就讀 4A,官德祥師為我班主任。

中三時,波 sir 是我班主任,他是高中資深的純粹數學的老師,曾不只一次發「叻仔先好讀理科」論。對於我,他始終覺得我不適合讀理科,對爸爸說,還是讓我選文科吧。於我而言,我喜歡中史、文學,我沒所謂,但爸爸一直想我和弟弟繼承他的衣缽 (關於數學和物理方面),他當然有些失望,只是未有表露而已。

當時,有一姓陳的數學老師,乃波 sir 得意弟子,做 4A 班主任,負責教 4A 數學。坊間流傳他看不起這群自己任教的「文科仔」,結果那屆會考,4A 班很多學生不夠分,未能原校升讀,這自然助長理科老師的氣燄,對我們一群想選讀純文科的中三學生也蒙下陰影。

那時的我,未有考慮就業前景,父母也未曾施加壓力,我順著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決定選讀中國文學、世界歷史,較實用的就只有經濟一科而已,順理成章,最後入了 4A 班。

在德祥師帶領下,4A 班的氣象和前一屆的 4A 班不同,至少不再給人「垃圾班」的感覺。尤其甚者,2005 年那一屆中學會考,荃濟兩班文科同學,有不少是考獲二十多分,包括現在於民建聯當社區主任的鮑銘康,他當年在 4B,好像是 24 分,當然也包括我,我比他低,只 22 分,但已夠原校升讀了。理科班方面,我中三一位同班同學邱文鋒,他中四修附加數,會考亦只 24 分,他後來離開荃濟在他校讀預科,大學時弔詭地修經濟,我一段時間看他的網誌,因此得知。

用「打了漂亮的一仗」、「吐氣揚眉」來形容 2005 年那屆會考荃濟文科生的表現,我覺得是絕對適合的。往後的日子,荃濟文科生公開試表現如何,我不知曉,我只知道,刻下的荃濟以 STEM 作賣點,文科好像又靠邊站了。

在 Band 1 英中看來,文科考二十多分,可能是小事一樁,不值一提。然而,置於當時荃濟的脈絡,在文科受壓抑、理科被看高一線之下,文科生仍有這樣的表現,此絕對是難得的。

就我個人人生言,會考是一高峰,但盛極而衰,未來的不幸,早種於當日中六選科上。因厭倦寫長題目,文學、經濟兩科成績不俗,我毅然放棄世史,只修文學、經濟。我萬萬估計不到,往後兩年中國文學卷轉制,再無 past paper 可讀,經濟科的原理深至一個程度我是聽不明白的,墮入泥沼而不自知,直至高考成績公佈,我才如夢初醒,卻已太遲。

2022年7月18日 星期一

無人駕駛 (18-07-2022, 黃偉文作品集)

中四那年

中四那年,在我人生中發生了一件大事,因在體育課強行跨欄,一不小心,弄得膝蓋移位。我從此成了跛子,不能做運動,連跑步都不可以 (今天有心血管疾病、有痛風,肇始於此)。

說起這件事,也怪自己性格,或是好勝使然,或是受不了他人無形的壓力,要之,出了事,負責善後永遠是父母,尤其是媽媽,我對此深感愧疚。

遙想跌傷那時,實在痛得徹骨,送入仁濟醫院急症室,等得久了,媽媽勉力撐扶我乘搭的士回家,我可是二百多磅的胖子啊!回到家,我攤在沙發上,猶如廢人,媽媽託爸爸拿了服黃樹芬鐵打膏藥回來,但骨移了位又怎能靠貼膏藥復原?結果越貼越生起皮膚敏感,我依舊行不了路。未幾,媽媽買來一架輪椅,這輪椅迄今仍保留在我家中,卻已封了塵,我坐著那架輪椅,由爸媽推著,至荃灣港安醫院求醫,醫院安排照 X 光,但幾天後,報告竟說我沒事,但我明明仍然行不了路,連上樓梯也乏力。

對媽媽來說,她始終持有一個信念,就是覺得私家醫院的醫療服務必定較公立的佳,理由是私家需繳付更多的金錢,而金錢是質素的保證 (這其實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消費者慣常的看法)。她萬萬沒想到私家醫院的報告也可以出錯,我就此成了犧牲品。

回到家,情況依舊沒改善,爸爸沒媽媽好脾氣,一度覺得我「累人累物」,教以「人切勿當別人的負累」。我的家是這樣的,到得走投無路,你無論如何也要頂硬上,哪怕你的膝蓋上不了樓梯,不用怕,每日鍛煉,久而久之就可以的了。這亦多得爸爸的督束,他本身是一名硬漢,晚年坐骨神經痛,舉步維艱,寸步難行,依然面無畏色,如同無事一樣,我心生佩服。在他軟硬兼施下,我終於用受傷的左腳上到石級,扮得像沒受傷一樣。當然,今時今日,我不會再扮,一來容易再跌倒,二來實在太辛苦,我寧願拾級而上,人家說我跛子就由他們說好了。

我在開學沒多久就跌倒,擾攘了兩個月,期間心情極度灰暗,對人生極為消極,在此一機緣下,我在收音機接觸到美國重金屬搖擺樂隊 Linkin Park,當時他們的專輯《Meteora》正在熱賣,一首首作品,震撼著我的心靈,也讓我有宣泄情緒的出口。除了 Linkin Park,還有英倫 punk rock 樂隊 Muse,也深得我心。既然肉身受困,就在靈魂上求解脫。搖滾自此成為我的精神食糧。為了買《Meteora》,我甚至一拐一拐到千色店買唱片。

回到學校,已是兩個月後的事,中文科、經濟科小測相繼襲來,我追趕不到課程,這裡特別要提一位好同學,他姓關,名文亮。為何要提他?因他在我未有上學的那段日子,將各科的筆記、題目都收集到我的抽屜,或許是老師叫他這樣做,但他也可以不聽話啊。他沒有,而且每天都做,有時小息更會留在課室跟我聊天呢!如斯好心地去對待一個不太熟的同學,想念及此,我只能感激,他確實是一位很好的同學。

提到關文亮,他是典型的男生女相,不帥,卻很俏麗,名副其實的「俏郎君」。初中兩年歌唱比賽,他跳唱容祖兒的快歌,甚有壓台感,歌精舞勁,有男版 Joey 之稱。可惜心地善良、才華洋溢的他,在中五敵不過會考的洗禮,上到中六,我就再沒見過他了。

有一姓唐的同學,個子矮小,對英國史甚有研究,我印象難忘。何以我會知道?因有一次,在圖書館內,他拿出一本書,向我介紹一殘暴的英國國王。那時我愛讀中國歷史,對世界史的認識也只限於教科書,對其所言不甚了了。及至現在,我才知他厲害,可惜如關同學般,他最後被會考淘汰。

還有一李興發,每在世史課作弄 Miss Liu,哄得我們哈哈大笑。凡此種種,都是十七、八年前的事,卻宛如昨天發生般。

坦白說,相比中六、七的同班同學,中四、五那一班舊同學更給我真摯的感覺,讀中大時,途經火炭站,有一好像姓羅的同學竟還認得我,對我打招呼,我倒不記得他名字。是什麼驅使他對我打招呼?可能就是那份舊同學之間的真情厚意。奈何會考後大家各散東西,我今天也只能在腦海中尋回他們存在的一鱗半爪。

2022年7月12日 星期二

提升公營醫療,保障勞工權益

麥理浩任內,廣建公立醫院及醫療設施,包括:

1972 年 – 小欖醫院

位於屯門青山公路十六咪半,最初只有 200 張病床,其後逐漸增加至 350 張。

1975 年 – 瑪嘉烈醫院

前身為荔枝角醫院,六十年代末,為應付荃灣新市鎮人口增長,舒緩明愛、仁濟兩醫院壓力,港府於荔枝角灣對上山坡開山闢地,以興建新荔枝角醫院及葵涌醫院。新荔枝角醫院以英皇喬治六世次女、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胞妹瑪嘉烈公主命名。

1981 年 – 葵涌醫院

毗鄰瑪嘉烈醫院,為新界西南和九龍區的精神病病人提供評估、治療與住院服務。

1981 年 – 菲臘牙科醫院

以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皇夫菲臘親王命名,位於香港島西營盤醫院道與東邊街交界,毗鄰香港公園,作為香港大學牙醫學院牙醫學生的校舍和訓練中心。

屯門醫院,以及位於沙田的威爾斯親王醫院,也在他任內開始籌建。

除了廣建醫院,1974 年發表的《香港醫務衛生服務的進一步發展》白皮書中,提到為了「保障及促進整體的公眾健康,以及確保向香港市民提供醫療及個人健康設施」,港府在未來十年將繼續提供「低廉或免費」的醫療服務。公立醫院普通科門診和專科服務,只向市民收取遠低於成本的象徵式收費,至於急症室、胸肺科診所等服務,維持免費,全數依賴政府補貼。

公立醫院提供價格低廉的醫療服務,無疑讓市民健康獲得相當保障。可是,由此衍生的整體醫療開支負擔上升、服務質素下降、排期接受治療時間太長、市民濫用公立醫院服務等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禍延至今。

勞工權益方面,六十年代以來,基層勞工並未得到充分保障。麥理浩上任後,推行一系列措施,保障勞工權益:

1973 年 – 設立勞資審裁處,負責調解勞資雙方的金錢糾紛。

1974 年 – 修訂《勞工賠償條例》(《僱員補償條例》前身),因工永久喪失工作能力或死亡的僱員,僱主賠償金額上限上調三分之一。

1975 年 – 引入《勞資關係條例》,制定調解勞資糾紛的方式。

1982 年,進一步修訂《勞工賠償條例》,規定所有僱主要為僱員購買僱員補償保險。

此外,麥理浩又多次修訂《僱傭條例》,使條文更完備,改善僱員可享有的待遇:

1973 年 – 為低技術及非技術勞工引入病假津貼,讓他們放長期病假時,可獲得僱主發放部份薪金,不致手停口停。

1974 年 – 加入僱主需向被解僱員工發放遣散費和保障工會不受歧視等條文。

1976 年 – 引入每周休息日,規定僱員每工作六天必須獲得一天休息,同時把每年法定假日由原本的 6 天增加至 10 天。

1977 年 – 把累積有薪病假日數由原來的 24 日增加至 36 日,並提高疾病津貼額至日薪的三分之二。

1978 年、1982 年 – 規定獲僱主聘用滿 12 個月的僱員,每年可獲得七日有薪例假。懷孕僱員可享有相當於正常工資三分之二的產假薪酬。

針對建造業工人,麥理浩制訂多項規例,致力提升職業安全健康水準,當中包括 1977 年立例保障工人工作時防止眼睛受損,以及 1981 年引入肺塵埃沉著病補償計劃,為證實患上肺塵埃沉著病的患者提供補償。

在歐洲,勞工權益的改善,往往涉及由下至上的激烈抗爭,馬克思甚至揚言要透過「階級鬥爭」、「暴力革命」。至恩格斯,雖一轉而為社會民主主義,主張成立政黨以參加民主選舉替工人爭取經濟利益和政治地位,這仍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抗爭,只是由血腥變得溫和,由體制外轉入體制內。

比觀之下,香港勞工權益的改善,可謂「天賜」,不是說香港社會沒有工運,而是絕大部份勞工權益獲得保障,都是由港府,特別是麥理浩年代奠基的,這是由上而下惠民的德政,故云「天賜」,亦因不用抗爭,香港社會普遍和諧 (所謂「獅子山下精神」),且對港督乃至港府有一份發自內心的尊敬。

由上而下的德政,是民本政治,不是民主,好處是成就統治者的德行,老百姓亦不用付出太多即享收獲,但壞處是一旦德政轉為暴政,老百姓便無所適從,甚至任由當權者宰割而不能自救。麥理浩對香港人的好,同時是在為香港種下禍根,這是歷史最大的諷刺!

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改善社會福利

麥理浩上任前,港府並無完善的社會福利政策,只知向貧苦大眾發放糧食。1967 年,港府始向貧民發放現金援助。1971 年,戴麟趾引入「公共援助計劃」,向受助人發放現金膳食津貼,但礙於規模小,金額低,受惠民眾有限。麥理浩覺得港府有責任扶助弱勢社群,不應獨力由慈善團體負責,更不應任由自由市場作出調節,遂於任內大幅改善房屋和教育,更致力改革和擴展社會福利制度,讓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均獲得基本保障。

1972 年,麥理浩調高「公共援助計劃」的基本金額,讓受助人支付膳食開支之餘,也可支付其他生活開銷。1974 年,他對「公共援助計劃」受助人的開支模式展開調查,兩年後按調查結果制定新的物價指數,使「公共援助計劃」發放金額能準確反映實際物價水準。麥理浩又放寬受助人的申請資格,讓更多有需要的市民受惠。1980 年,新增殘疾補助金,為輕度傷殘人士提供額外補助。

除了「公共援助計劃」,麥理浩 1973 年引入「傷殘老弱津貼計劃」,向嚴重傷殘人士發放「傷殘津貼」、向年滿 75 歲但沒有入住安老院舍的長者發放俗稱「生果金」的「老弱津貼」。1977 年,「傷殘老弱津貼計劃」修訂為「傷殘及高齡津貼計劃」,「老弱津貼」也改名為「高齡津貼」。1978 年,「傷殘及高齡津貼計劃」改稱為「特別需要津貼計劃」,領取「高齡津貼」的合資格年齡門檻由原來的 75 歲降低至 70 歲,同時取消安老院舍長者不受惠的規定。

由計劃屢次改名,從「傷殘老弱」轉「傷殘及高齡」,再轉「特別需要」,可見港府不想領取津貼為受惠者帶來歧視,繼而窒礙有需要人士申請的意欲,思慮可謂周到。

又大幅增加福利,由政府承擔,不靠慈善團體,這已是左翼自由主義 (即自由平等主義) 作風,而非傳統自由主義,更非右翼自由主義所首肯。當然,麥督的概念,多少受英國本土政治氣候改變影響。1974 年工黨上台,工黨所奉行的社會民主主義,便是主張:在自由民主制度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政府通過經濟干預和社會干預的手段,促進社會正義。今天一些北歐國家,仍深受社會民主主義影響。

麥理浩還改善向學生提供的交通補助 (設於 1971 年),1981 年起向所有 12 至 25 歲的全日制學生發出乘搭車船優待證,學生在任何時間憑證乘搭公共運輸工具,均可享半價優惠,此舉有效舒緩學生在交通方面的開支。

此外,「暴力及執法傷亡賠償計劃」和「交通意外傷亡援助計劃」等也在他任內引入,專門向暴力罪行受害人、因執法人員使用武力而受傷的人士和交通意外受害人提供援助。

配合各項援助計劃的推行,麥理浩在全港設立十多個社會福利署辦事處,兒童服務中心也由原來的 50 多所急增至 250 多所。理工學院 1977 年起培訓專業註冊社工,為社會福利政策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儘管港府的社會福利開支增幅以倍數計,麥理浩始終堅持全面發展社會福利制度。1979 年發表的《進入八十年代社會福利》白皮書,為八十年代的社會福利政策訂立藍圖,該報告提出由政府資助,非政府機構在地區提供社會福利服務,並由社會福利署負責中央規劃、統籌、管理、以及籌辦全港性的宣傳運動。

1981 年,伴隨社會福利政策擴展而造成的公共開支增加,開始衍生問題。港府不得不開徵新稅項、調高機場稅、制訂平衡預算等,以控制社會福利開支。

無人駕駛 (09-07-2022, EDM Remixes)

1. Tiga – You Gonna Want Me (Dance Mix)

2. Robin Schulz + David Guetta – On Repeat (Extended Mix)

3. Scorpions – Wind of Change (Yojiman Deep Sunrise Remix)

4. Muse – Starlight (Abel Ramos & Jose de Mara Club Mix)

5. Muse – Undisclosed Desires (Thin White Duke Remix)

6. The Black Eyed Peas – Shut Up (DJ Rebel Remix)

7. Alan Walker – Faded (Club Mix)

8. Sia – Move Your Body (Alan Walker Remix)

9. Tenchi x Shaggy x Embody ft. Moss Kena – It Wasn’t Me (Extended Mix)

10. Pet Shop Boys – I’m with Stupid (PSB Maxi Mix)

11. New Order – Tutti Frutti (Takkyu Ishino Remix)

12. REM – Losing My Religion (Lutzu Istrate Remix)

13. Mariah Carey – Honey (Def Club Mix)

14. Nay Jay – Get Over You (Extended Mix)

15. Foo Fighters – Best of You (CEVITH Remix)

16. Chemical Brothers – The Golden Path (Ewan Pearson Extended Vocal Mix)

17. Belters Only ft. Jazzy – Make Me Feel Good

18. Tom Odell – Another Love (Tiësto Remix)

19. Austin Leeds ft. Jeremy Carr – In the Air (Avicii Remix)

20. Groove Coverage – Moonlight Shadow (Josh Harris Remix)

2022年7月7日 星期四

宋高宗不願兄長欽宗南返考

關於宋高宗不願看見兄長欽宗南返,故汲汲於與金人議和,不惜殺死抗金大將岳飛,見於明代文徵明<滿江紅.拂拭殘碑>:

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慨當初,倚飛何重,後來何酷。豈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最無辜,堪恨更堪悲,風波獄。

豈不念,封疆蹙;豈不念,徽欽辱,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譯成白話,全首詞的意思如下:

拂拭去殘碑上的塵土,當年石刻的宋高宗信託岳飛時的詔書還可依稀辨讀,令人感慨萬分地是,皇帝當初對岳飛是何等的器重,後來又為什麼那樣的殘酷,難道是功高震主就身當該死,可惜事過境遷,高宗依託岳飛的詔書難贖。慘殺岳飛的罪惡,最令人感到可恨可悲而又極為無理的是,秦檜等人一手製造的殺害岳飛的風波亭冤獄。

宋朝的皇帝啊!難道你就不想疆土在逐日散失,難道你就不思念徽欽被俘而去的奇恥大辱,然而徽宗欽宗真正返回之後,趙構的帝位又怎能相屬,千年萬代的人們啊,再不要說不該南渡偏安一隅,當時的趙構,自己就怕把中原收復,可笑地是區區一個秦檜又有多少能耐,只是他迎合了趙構的心意而已。

值得注意是「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以及「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按文徵明的見解,是宋高宗本人不想欽宗南返,理由很簡單,欽宗一回來,高宗還可繼續做皇帝嗎?基於自身利益考慮,高宗只好捨棄兄弟之情,秦檜只是迎合高宗心意罷了。

文徵明是才子文人,非史學家。其看法是否屬實,本來值得疑問。弔詭的是,近百年來,民國史學界普遍接受文徵明的說法,而又有所推進,錢穆撰《國史大綱》,提到:

紹興九年正月,王倫充奉護梓宮迎請皇太后交割地界使北行赴金,並不及淵聖 (案:指欽宗)。以後屢次通使,均無奉迎淵聖語。可見非金不許,乃宋自不請。建炎三年苗、劉之變,已謂:「將來淵聖皇帝來歸,不知何以處?」太后詔:「敵人以皇帝不當即位,兵禍連年,今宜稱皇太弟。」高宗正以乞和易得自己皇位之承許,與欽宗之長拘也。

據此,苗傅、劉正彥之言,剛好證實文徵明的推斷。而錢穆對文徵明的看法是肯定的。

繆鳳林《中國通史要略》有「高宗之忌兄而不欲其歸」、「高宗既以是遂固位之私願」等語,然則其持論與錢穆同。

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高宗真的這麼不顧親情?

細讀錢、繆二人的論述,不難發現他們援引著同一組史料證據:

《國史大綱》:

金廢劉豫,即揚言欲送回淵聖 (即欽宗),擁立之於南京 (歸德),蓋隱以此為對高宗之一種要挾。故秦檜云:不和則太后不歸,而金且擁立欽宗。

金使北還,王倫偕行,趙鼎告以:「上登極既久,四見上帝,君臣之分已定,豈可更議?」足見當時金使必以歸淵聖復辟相要挾也。時秦檜力勸屈己議和,鼎持不可,鼎卒罷相。

及後和議定,金人許歸徽宗、鄭后、邢后之喪,與帝母韋后,而朱后之喪及欽宗獨留不遣。

《中國通史要略》:

史稱紹興八年王倫與金之定和約也,「時劉豫既廢,傳言金人欲立淵聖 (高宗即位,遙尊欽宗為孝慈淵聖皇帝於南京,以和定而止。」是金人本有以欽宗劫制宋帝之計,意秦檜揣知高宗之忌兄而不欲其歸,遂造為不和則太后不歸而金且擁立欽宗之說,終乃教帝以拒兄之實,而使之不得不和。故和議既定,欽宗獨留而不遣。

錢穆未有註明出處,繆鳳林則指出自《宋史紀事本末》<秦檜主和>,《宋史紀事本末》是明代陳邦瞻用紀事本末體為《宋史》做的一個縮本,具一定可信性。

在這條史料的引導下,二人不約而同認為,金人以擁欽宗復辟於歸德府 (南京)要挾、劫制高宗。但欽宗既為金人的護身符、宋高宗的金剛箍,金人怎會捨得放還欽宗,許其南歸?金人既不肯放還欽宗,錢穆「非金不許,乃宋自不請」基本上錯誤。

事實上,金兀朮臨終前留有遺囑,全文載於《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一十五,其中清楚提到:

如宋兵勢盛敵強,擇用兵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與國朝計議,擇用智臣為輔,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其禮無有弟與兄爭。如尚悖心,可輔天水郡王,倂力破敵一也;宋若守吾誓言,奉國朝命令,時通國信,益加和好,悅其心目,不數歲後,供須歲幣,色色往來,竭其財賦,安得不重斂於民?江南人心姦狡,既擾亂非理,其人情必作叛亂,無慮者二也;十五年後,南軍衰老,縱用賢智,亦無驅使,無慮者三也。俟其失望,人心離怨,軍勢隳壞,然後觀其舉措,此際汝宜一心,選用精騎,備其水陸,謀用才略,取江南如拾芥,何為難耳?

特別需要留意是「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其禮無有弟與兄爭」。按照兀朮的想法,高宗再支持北伐,都不能支持到與自己的親兄長為敵,兵戎相見,只要留住欽宗,放他坐鎮汴京,不必擔心金國被攻伐。如此,是高宗擔心帝位不保而不許兄長南返嗎?絕對不是!是金人根本不准放還也。

《國史大綱》:

韋后南旋,將發,欽宗赴車前泣曰:「歸語九哥與丞相,我得為太乙宮使,足矣,他不敢望。」后許之,且誓而別。及歸,始知朝議不欲欽宗南歸,遂不敢言。

張邵與秦檜書,言金人有歸欽宗意,斥為外祠。

金使來取趙彬輩三十人家屬,洪皓請俟淵聖及皇族歸乃遣,遂謫外。是皆檜之所以獨得高宗之眷顧也。

《中國通史要略》:

尋和議之成,秦檜實主之,然高宗非闇主,其所以不辨是非,不計利害,甘從檜言,而忍辱蒙羞一至于此,蓋亦有故。「韋后將南旋,淵聖臥車前泣曰,歸語九哥 (按高宗為徽宗第九子與丞相 (指秦檜),我得太乙宮使足矣,他不敢望也。后許之,且與誓而別。及歸,帝至臨平奉迎,見后喜極而泣,后至臨安,入居慈寧宮,始知朝議 (指不許欽宗南歸),遂不敢述淵聖車前之語。」其後「金人來取趙彬輩三十人家屬,洪皓請俟淵聖皇帝及皇族歸乃遣,秦檜大怒。」「張邵亦坐與檜言金人有歸欽宗意,斥為外祠。」則檜之主持對金和議,以女眞羈留欽宗為宋室一切讓步主要之代價,其事蓋彰彰明甚。高宗既以是遂固位之私願,「檜亦因是藉外權以專寵利,竊主柄以遂姦謀。」

欽宗對韋后說話一節,見於《宋史紀事本末》<秦檜主和>。張邵一案見於《宋史.姦臣傳》,洪皓被謫見於《續資治通鑑》卷一二六。

何以朝議不欲欽宗南歸?不是群臣逢迎高宗心意,而是秦檜當時已控制整個南宋朝廷,無人敢違逆秦檜的意思。

秦檜的立場很清楚,無論是張邵「與檜言金人有歸欽宗意」而被斥,抑或「洪皓請俟淵聖皇帝及皇族歸乃遣」,秦檜聽後大發雷霆,他是堅決不肯讓欽宗有機會南返。何以故?他是金人放在南宋的細作,撻懶 (完顏昌) 是其恩人。他能不考慮、不顧及金國的利益及國防安全嗎?

所以,事實的真相顯而易見。在兀朮的立場,保住欽宗在金國,對金國有利,可抑制南宋勢如破竹的北伐。在秦檜的立場,他要令兀朮的構想成為現實,故去除一切可能障礙。繆鳳林「檜之主持對金和議,以女眞羈留欽宗為宋室一切讓步主要之代價,其事蓋彰彰明甚」,此才是最貼近事實的判斷。

關於高宗有無私心保住皇位、他何以由支持主戰變同意主和,最好還是求證於《宋史》。《宋史.姦臣傳》:

帝曰:「檜言『南人歸南,北人歸北』。朕北人,將安歸?檜又言『為相數月,可聳動天下』,今無聞。」

畢沅《續資治通鑑》記這話說於紹興二年,此時的宋高宗,明顯不信秦檜,也未放棄北伐。

直至

七年正月,何蘚使金還,得徽宗及寧德后訃,帝號慟發喪,即日授檜樞密使,恩數視宰臣。四月,命王倫使金國迎奉梓宮。

《宋史.韋賢妃傳》記得更仔細:

紹興七年,徽宗及鄭皇后崩聞至,帝號慟,諭輔臣曰:「宣和皇后春秋高,朕思之不遑甯處,屈己請和,正為此耳。」……

宋高宗是眼見父親宋徽宗及鄭后離世,為了盡快迎回年邁的生母韋太后,故甘於屈己求和,放棄北伐。這是一孝子表現,重親情至極,何來自私?

另《宋史.姦臣傳》:

先一日,詔金使來,將盡割河南、陝西故地,又許還梓宮及母兄親族,初無需索。

《宋史.胡銓傳》:

就令虜決可和,盡如倫議,天下後世謂陛下何如主?況醜虜變詐百出,而倫又以姦邪濟之,梓宮決不可還,太后決不可復,淵聖決不可歸,中原決不可得,而此膝一屈不可復伸,國勢陵夷不可復振,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矣!

留意「母兄親族」中有「兄」,還有胡銓談及「淵聖決不可歸」,高宗何曾有一分半秒不想欽宗回來與自己團聚?甚至可以說,他信任秦檜,堅決與金人議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想重見兄長欽宗。以為他擔憂欽宗奪位,未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決非史實。

說到這裡,文徵明的怪論可以休矣!錢穆「高宗正以乞和易得自己皇位之承許,與欽宗之長拘也」、繆鳳林「高宗之忌兄而不欲其歸」、「高宗既以是遂固位之私願」也通通不成立。

剩餘最後一個疑團,「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脫胎自苗傅、劉正彥「將來淵聖皇帝來歸,不知何以處?」但苗、劉既為叛逆,欲取高宗而代之,其話語多少代表高宗真正心意,值得懷疑。退一步講,就算高宗真的得位不正,亦客觀存在欽宗南返有重奪皇位的可能,高宗未必向這方面去想,繼而思考防範手段。第三者揣測是一事,高宗本人怎麼想是另一事,關於後者,《宋史》已提供足夠證據。

總而言之,實情是,高宗受徽宗及鄭后死亡的刺激,勾起對在生的韋太后和兄長欽宗的思念,繼而放棄北伐,轉向議和,以便早日接二人回宮見面。岳飛則在議和過程中被犧牲,高宗對此深感愧疚。

今天尚有中史教科書言「宋高宗擔心欽宗南返奪位」,稚子無知,以訛傳訛,也言「趙構怕岳飛打敗金兵,接回原先皇帝,自己的王位就不保了」,更有甚者,著名意見領袖拿文徵明的看法當作歷史事實。香港中國歷史教育的落後,於此可見一斑。

2022年7月6日 星期三

華叔與他一生的摯愛

談起司徒華,大家或會想到民主黨黨鞭、支聯會主席、教協會長,但除此之外,華叔還有至情至性的一面,表現在與黃少容的愛情上。

1961 年,華叔出任葛師校友會觀塘學校校長,黃少容是該校女教師,任教英文科,華叔則任教中文及數學。有一次,班內三名頑皮學生把黃少容弄哭了,黃氣沖沖說要趕他們出校,他們卻嚷著要取回五元學費。身為校長的華叔於是召三名學生到校長室,「佢哋要黃老師向佢哋每人退回五元學費,我親自遞畀佢哋,佢哋無人敢攞。」華叔再給每人一本紀錄簿,每次上完課,都要由黃寫下評語,若再搗亂便趕出校。經華叔訓誡,三名學生不再欺負黃,華叔、黃少容更與該三名學生成為了一生要好的朋友。

黃少容虔誠、機智、有愛心、教學認真,卻很眼淺,「向我訴說時很激動,眼裡閃著淚光。」礙於中國人的含蓄,華叔不時以「班主任」稱呼黃少容,在<一個難忘的聖誕節>,華叔寫道﹕「聖誕節來了。我邀請了班裡成績最好的六個學生,三男三女,還有那位班主任,去玩一天。學生們都是第一次坐纜車和到太平山。在山頂遊覽了一周,坐巴士下山,到大華戲院看五點半那一場的卡通片《石中神劍》。最後,到車利哥夫餐廳吃聖誕大餐。不但是學生們第一次吃聖誕大餐,我也是,而且是唯一的一次。」聖誕節的年份該為 1966 年。

1972 年,當年有份到車利哥夫餐廳吃聖誕大餐的學生鄺松炎獲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取錄,華叔與黃少容帶同一班學生到中大參觀,當時師生們在校園拍了大合照,華叔坐在中間,黃少容坐在他的身後,伸出了半邊臉,這張相成為二人珍貴的合照。

黃少容家住觀塘月華街,月華街當年是豪宅區,但她從沒架子,一直耐心教導出身基層的學生英文。有位學生在堂上問黃:「什麼是拍拖?」黃少容在黑板上畫了兩艘相依的小船,答道:「兩小船停泊在一起就是拍拖了。」說著雙頰緋紅,轉身背向學生。當時黃只有廿五、六歲,與學生關係極好,性格害羞的她向學生表達自己含蓄的愛情觀。

1973 年,黃少容離開觀塘學校。據傳華叔與黃少容一度相戀,但因黃患有罕見的縮窄性心包炎,性命垂危,不想華叔為自己蹉跎歲月,遂佯裝與華叔分手。後來黃認為病情好轉,再與華叔交往,二人更一同到台灣遊玩,重燃愛火,留下一段短暫而溫馨的甜蜜時光。奈何黃不久復提出分手。1983 年,黃少容病逝,年僅四十二歲,當年分手,應該是黃擔心自己活不久,不能生育,所以忍痛與華叔分開。

佳人已逝,華叔卻從未忘情。因不知黃龕位所在,華叔託一位學生去找。千辛萬苦,終在薄扶林基督教墳場找到。華叔和當年的畢業生到墳前掃墓,為黃送上白玫瑰,因白玫瑰象徵「純潔、莊嚴、美麗」。畢業生席地而坐,訴說舊事,華叔聽著,不禁熱淚盈眶。華叔又每年相約學生於清明、重陽為黃少容掃墓,即使到了生命最後階段,受盡癌魔煎熬,仍然堅持。

華叔家中放有一個日本娃娃,一直放在當眼處。據其家人透露,日本娃娃原是一對,乃華叔年輕時在日本購買。他旅行返港時,兩位妹妹前往接機,黃少容也在場。當時妹妹們親眼看著兄長出閘後,特別走到黃少容面前,把其中一個送了給黃,另一個則珍藏在家。換言之,那個日本娃娃,是華叔與黃少容的定情信物。華叔對黃終身未有放下。

華叔從未公開戀情,但從他終身不娶,在鏡頭前為早逝的情人難過得老淚縱橫,不能言語,他對黃的感情是真摯而深厚的。

在《大江東去》中,華叔另闢一章「我與黃少容老師」,形容這段愛情是苦澀,但「留在記憶中卻散放出溫馨」,「曾經有過的愛情,足以溫暖一生」。原來黃臨終前,曾囑咐華叔信基督教,「如果自己不同意,她會抱憾而終,於是我答應了」。華叔好友游順在書中附錄說:「要是少容不早逝,肯定他們是可以組成一個美滿的家庭。」

情人眼裡出西施,華叔曾形容情人像影星劉曉慶,「我不時在夢中,與她默默不得語而相遇」。不知在天國的他是否已和愛人團聚,一訴多年離別之苦?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儘管世間再無司徒華,也無黃少容,但二人在世上譜出的可歌可泣的愛情,今人讀來,誰不動容?誰不自慚形穢?這就是永恆。

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金禧事件

麥理浩任內教育界另一件大事,是 1977 – 78 年的「金禧事件」。

寶血會金禧中學於 1973 年創校。由於校方對學生收取的費用特別昂貴,惹來師生懷疑,有老師著手調查校內的財政狀況,竟發現校方涉嫌扣押職工薪金、代學生訂購書簿文儀用品牟取利潤、挪用公款等,並將收益全數撥歸寶血會。

1977 年 2 月 1 日,三名金禧中學教師 (黃顯華、陳松齡與范美容) 在教協會長司徒華陪同下,前往廉政公署跟時任廉政專員的姬達會面,希望他能展開調查。

4 月 5 日,陳、范二人與校長梁潔芬修女會面,就陳、范兩位老師提出的證據,梁潔芬修女亦承認部份資料的真確性,但以校方需要還債為理由,希望兩位老師體諒。

11 日,教師和校董就相關問題展開討論。12 日,校董會的兩名成員向教育司署報告。14 日,校董會接見全體老師,宣佈梁潔芬修女已向校董會辭職,校長一職由蕭麗芳修女暫代,並宣稱學校財政已交由教署審核全盤賬目。

18 日,廉署回覆教師,指未發現校方任何貪污證據,建議教師向教署求助。教師在 22 日向教署提供一份詳細的指控書,同時書面要求校方保證不懲罰或革退他們。可是,到了 29 日,有報章報導梁潔芬修女是被校內老師鬥垮,校方拒絕澄清。另一方面,校內學生收到一封由「一教師」所寫的匿名信,信中講述學校的財政問題。學生兩度要求學校解釋,校方以各種理由推搪。

事勢發展至此,校方與教師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

6 月 2 日,學生發起簽名行動。3 日,教師收到新聘書,聘書加強校長的權力,教師只要不遵守聘書內的守則,校董會有權予以解僱。教師要求修改聘書內的條文,遭校董會拒絕,還威脅老師若不簽便當離職。學生得知此事,在 9 日、10 日發起罷課和靜坐,以示抗議。教師們鑑於考試在即,不希望影響學生讀書溫習的進度,遂於 12 日簽署新聘書。

正當聘書風波將近平息,16 日,教育司陶建向全體金禧中學的老師發警告信,指學生靜坐是受到老師煽動,如果再發生同類事件,教師將面臨被吊銷牌照,取消教員註冊。28 日,數百名學生去信教育司解釋事件。教協方面則通過決議,指陶建的警告信毫無根據,要求收回。

陶建的做法無疑是受到報章輿論左右,當時一些報紙聲稱教師有政治動機。此外,六七暴動對港府施政留有陰影,港府忌諱有人利用群眾力量爭取權益,也導致教育司以強硬態度回應。

暑假期間,寶血會不再經營金禧中學,改由天主教主教府接辦,並委派新校長關慧賢主持校政。可惜關慧賢到任後,並未修補和老師之間的關係,反而趁新學年開始,聘請了一些新教師,並對新教師說:「若不能與舊教師相處,儘管和他們鬥好了,我早晚要他們另謀高就。」她又在新生家長日「提醒」新生「……高年級是一個毒瘤,你們不要與舊同學來往,也不必尊敬舊老師;如果你們聽我的話,我會很愛惜你們的」,關慧賢的分化、離間,加上持續施行高壓管理,致使校內紛爭不斷。尤其甚者,學校財政狀況得不到改善,行政反更混亂。

1978 年 2 月,法庭裁定金禧師生對校方的指控屬實,判處前校長梁潔芬修女貪污罪成入獄,寶血會將款項轉還學校。

金禧校方的強硬高壓,卒之招來反效果,搜書包、勒令學生停課等事件,觸發該校多名師生於 1978 年 5 月 9 日前往港督府向麥理浩請願,隨後又到主教府外露宿,向香港教區主教胡振中抗議。14 日,教育司署以事態嚴重、學生學業受阻為由,突然宣佈停辦金禧中學,在原址改辦德蘭中學,校監、校長、學生不變,其他未參與靜坐的老師 (即新老師) 亦獲續約,變相解僱曾參與靜坐的老師 (即舊有老師)。教署無理偏袒校方,引爆學潮,一連串集會、請願、絕食隨即開始,包括 28 日在維園舉行、有萬人參與的民眾大會。

麥理浩委任一個由黃麗松 (香港大學校長)、黃陳善茹 (執業大律師) 及盧景文 (理工學院助理院長) 組成的委員會調查事件。委員會在中期報告書內建議另設五育中學,由原金禧中學的教師任教,學生可自由選擇就讀五育中學還是德蘭中學。委員會也否定前金禧校方對師生採取的不當措施,以及撤回教育司署對金禧師生的警告信。政府於 7 月 15 日接納委員會建議,成立五育中學,事件才告平息。

司徒華領導的教協,在「封校」發生後,除了主張「先復校,後調查」,還負責聯絡其他團體,組織在維園的萬人大會,發起簽名和籌款活動,使事件發展成一場社會運動。教協又協助原金禧中學師生到港督府請願,安排教師代表前往英國申訴,引起工黨國會議員關注。正因為教協的付出,造成連串輿論壓力,才迫使麥理浩成立調查委員會。

「金禧事件」反映當時資助學校行政管理的不合理現象,促使當局不得不認真考慮修訂《資助學校則例》。《工商日報》社長何鴻毅認為,「金禧事件」的發生,應歸咎於教育司署處理手法失當,非麥理浩的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