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焚紙錢考

王睿<相和歌辭・祠神歌・送神>:

樹葉無聲神去後,紙錢灰出木綿花。

建<寒食行>:

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

兩詩皆收於《全唐詩》內,可見焚燒紙錢的風俗在唐朝已出現。又火能把紙錢傳遞至死後世界,供已逝者使用,此一觀念亦在唐朝為國人所接受。

唐人封演撰《封氏聞見記》,其中卷六「紙錢」:

紙錢,今代送葬為鑿紙錢,積錢為山,盛加雕節,舁以引柩。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幣帛,事畢則埋之。後代既寶錢貨,遂以錢送死。《漢書》稱盜發孝文園瘞錢是也。率易從簡,更用紙錢。紙乃後漢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已來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於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猶塗車芻靈之類。古埋帛金錢,今紙錢皆燒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為也。

從「今紙錢皆燒之」,燒紙錢出現於唐代大概可以確定。不過,封演的文字更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其交代了燒紙錢風俗的由來與沿革。

原來自先秦至兩漢,皆有以錢貨陪葬死者的習俗,埋葬死者時所陪葬的錢,稱為「瘞錢」。余英時談及兩漢時期死後世界觀的特色,提到「此世性」一觀念:

根據我對漢代各種生死觀的研究,我確信漢代的精神活動的走向,正如洛夫喬伊所界定的,可以簡便地概括為「此世性」(this-worldness)……另一種是人性化了的死後世界概念。死肯定是件恐怖之事,但是當它最終到來時,人們不得不作為不可避免的事實而接受它。但是,人們並非無所作為,即仍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將人世延伸到死後世界使自己得到安慰。無論哪種情況,時人執著於依戀此世的強烈感受的程度顯現得非常鮮明。(《東漢生死觀》導言)

用真錢陪葬死者,某程度上也是把人世財富帶至陰間的觀念的反映。這個觀念至唐代才起變化,埋真錢也一轉而為燒紙錢。

真錢難得,加上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使紙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以紙作錢形寓錢之意於是開始流行。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紙錢」:

唐臨《冥報錄》、曾三異《同話錄》謂,唐以來始有之,名曰寓錢,言其寓形於紙也。《法苑珠林》則謂起於殷長史,洪慶善《杜詩辨證》則謂起於齊東昏好鬼神之術,剪紙為錢,以代束帛。二說雖不同,然《封氏聞見記》謂紙錢魏、晉以來已有之,今自王公至士庶無不用之。封演,唐德宗時人,去六朝未遠,所見必非無據,則紙錢之起於魏、晉無疑也。

殷長史即殷仲文,東晉著名文學家。東昏侯為南朝中齊的君主。不過,紙錢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卻未有燒,仍然用埋。陸錫興<唐宋時期的紙錢風俗>:

紙錢是與泥制的硬質明錢一樣,也是用來送終入墓的。吐魯番高昌的隋唐時期墓葬內發現的紙錢就是明證…….中原古來禮制並沒有燒化這種做法。

從「埋」到「燒」,中間涉及死後世界想像的改變,也跟胡漢文化融合密不可分。

陸錫興<唐宋時期的紙錢風俗>:

《魏書・皇后傳・文成文明皇后馮氏》:「故事:國有大喪,三日之後,禦器物一以燒之。」周邊民族葬禮中焚燒的習俗可能是固有的,也可能來自其他民族。古印度有焚燒的葬禮,漢族的燒化禮葬很可能是佛教帶來的。佛教變文中反映了這種燒紙錢的情形。如《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塚上縱有千般食,何曾濟得腹中饑。號眺大哭終無益,徒煩燒紙作錢財。」又《無常經講經文》:「望兒孫,剩燒紙,相共冥問出道理。」高國藩認為:「從唐代敦煌寫本中發現民間燒紙錢的風俗,這在中國喪葬史上是具有首創的歷史價值的。」「敦煌盛行佛教,佛教宣導火葬,故改瘞錢為燒紙錢,由此傳播至全國。」(高國藩《敦煌民俗學》)

按照陸氏意見,火能將紙轉化為所寓之形,送到死後世界,這觀念來自胡族及其所信奉的佛教,非中原本土。

儘管從嚴格教義上言,佛教不贊成任何燒東西給死者的做法,臺灣殯葬資訊網「佛教不焚燒紙錢 (佛教篇)」:

很多人認為焚燒紙錢與佛教有關,這是不正確的,佛教沒有這種做法。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時代,當時印度就有祭火的外道,釋尊經常教導他們,焚燒各種供品是無用的,由此度化了許多拜火教的信徒。

焚燒冥錢的行為,與佛教義理相違悖。佛法觀念中,人往生後是受業力、心念及習氣的牽引至六道,中陰身不會受到空間阻隔,不需要「金錢來交易」。

……佛教重視的是發揮清淨心念的力量,主張以布施、念佛、誦經的功德,讓亡者心開意解,進而福慧增長而得超度。不是要人盲目隨俗,不是人云亦云,具有正確的佛法觀念方為正信。

佛教不焚燒冥錢,焚燒物品只是一種執著與安慰。

我們仍可退一步認為,相關觀念源自西方,特別是印度教 (前身為婆羅門教) 中的火神阿耆尼。查阿耆尼特性:

(1) 其能淨化祭品並將之傳達到其他神祇;

(2) 職司為神人中介,保護人及其家宅,注意他們行為的善惡,善者使其永生;

(3) 人類的朋友和守護者。

火燒紙錢可令紙錢到得黃泉,不排除是印度教傳入中國的結果。

燒紙錢初為民間鄉里風俗,至唐玄宗朝王璵,焚紙錢方見於朝廷祠禱中。《舊唐書王璵傳》:

王璵,少習禮學,博求祠祭儀注以干時。開元末,玄宗方尊道術,靡神不宗。璵抗疏引古今祀典,請置春壇,祀青帝於國東郊,玄宗甚然之,因遷太常博士、侍御史,充祠祭使。璵專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禱,或焚紙錢,禱祈福祐,近於巫覡,由是過承恩遇。

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紙錢」指出:

《舊唐書王璵傳》:開元二十六年,璵為祠祭使,乃以紙錢用之於祠祭。《通鑑》亦謂璵用紙錢,類巫覡,習禮者羞之。此又為朝廷祀典用紙錢之始。蓋自昔但里俗所用,而朝廷祭祠用之則自璵始耳。然曰習禮者羞之,則其時尚有不用者。《唐書》:范傳正言:顏魯公、張司業家祭不用紙錢。至宋,錢鄧公猶不燒楮鏹。蓋古人祭祀,本用玉幣,漢以來始用錢。後世鬼神事繁,乃易以紙,故一二守禮之士非之,以其起於祈禱以徼福也。

據此可知受儒學薰陶者大多不接受以焚紙錢代替埋真錢,更見焚紙錢該為外來風俗。

由紙錢而有甲馬,此為今天紙紮祭品的前身。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紙馬」:

《天香樓偶得》云:俗於紙上畫神象,塗以彩色,祭賽既畢,則焚化,謂之甲馬。以此紙為神所憑依,似乎馬也。然《蚓奄瑣語》云:世俗祭祀,必焚紙錢、甲馬……

香港 01 專題報導<燒衣紙是魏晉從印度傳入,為什麼宋朝才興起紙紮?>

不過唐朝的人並不是摺出紙紮品,當時的紙較厚,不易對摺,時人是在紙張上畫上各種想給先人享用的東西再焚化,例如在紙上畫一間大屋、一些婢女等等……

紙紮品的興起,是要到宋朝發明了玉扣紙之後的事。玉扣紙又輕又軟,很易對摺,因此在宋朝興起了摺紙這門玩意。一些摺紙高手更用巧手摺出大屋、馬車等模型,變成送葬的紙紮品出售。這種紙紮完全取代了唐代繪畫送葬文化,成為了今日紙紮送葬文化。

紙錢至陰間,會落入冥府官員 (即冥吏) 手上,這是五代時期人的觀念。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

又南嶽道士秦保言威儀,勤於焚脩者,曾白真君云:「上仙何以須紙錢?有所未喻。」夜夢真人曰:「紙錢即冥吏所籍,我又何須?」由是嶽中亦信之。

到了宋代,紙錢轉為贈予亡者。

至後世盡廢,民間至於燒紙錢以祀神,以紙為金銀以贈亡者。(魏了翁、方回《古今考》)

王娟<明器與冥器>:

(a) 漢代以後,中國傳統死亡觀出現了明顯的巫術和宗教色彩。一個明顯的標誌是「明器」之後,中國又出現了「冥器」。

(b) 冥器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以紙為之」,照此,紙錢也應該就是冥器的一種。

(c) 冥器的出現則在隋唐時期。

(d) 焚紙錢源於漢代的「瘞錢」習俗,即在死者的墳墓中放置銅錢。但是唐初時,瘞錢之風氾濫失控,導致世間為錢財盜墓曝屍的事情常有發生……因此,許多人開始提倡殮葬,並提議制定條文,禁止陪葬金銀器。在這種背景下,唐代王璵改用民間「焚紙錢」的習俗以替代瘞錢,並將其應用於帝王的各種祭祀儀式和行為中。

(e) 冥器的種類繁多,包括各種日常生活用品,交通工具、金銀財寶、房屋建築、侍女僕人等。一直到現在,冥器在喪葬禮儀中仍然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f)「冥器」的出現,一是因為紙的出現,因為相對而言,紙更加方便、實用,而且價格也相對低廉。另一個原因是喪葬觀念的轉變。漢代以後,隨著佛教思想的傳播和逐漸深入人心,人們對死亡的認識,不再是純理性的了。宗教信仰開始影響並進入人們的生活,尤其是「冥界」和「輪回」等觀念的出現,對喪葬習俗的改變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由 (a)、(b)、(c)、(e),可見中國人的死後世界觀在唐朝發生大轉變,原有的「此世性」特質趨於淡薄,取而代之是「彼岸性」,即對死後世界極盡想像之能事,而紙錢乃至各種冥器的出現,正是此一轉變的標誌。

(d) 和 (f) 是從現實政治社會風氣及物質條件的角度,解釋「焚紙錢」出現的原因。扼要言之,就是唐朝政府為了抑制奢靡的殮葬風俗 (以防止盜墓),以及價廉物美的紙的使用日漸普及,致使瘞錢被取代。

順帶一提,據王伯敏《中國繪畫史》,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唐玄宗召入宮中的名畫家吳道子,曾於長安景雲寺繪有《地獄變相》,因此聞名於時。另「十殿閻王」的論述見於《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經文由唐朝大聖慈恩寺沙門藏川述。凡此種種,皆與「焚紙錢」出現的時間吻合,同為「中國人死後世界觀在唐朝發生大轉變」的證據。

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紙錢」引宋人陶穀《清異錄》卷下:

《清異錄》載周世宗發引日 (「發引」指出殯時靈柩出發日),金銀錢寶皆寓以形,楮泉大若盞口,其印文黃曰泉臺上寶,白曰冥遊亞寶。此又後世黃白紙錢之始也。

時至今日,紙錢仍分「金紙」、「銀紙」,肇始於後周世宗之死。

《北夢瑣言》卷九:

唐楊相國收,貶死嶺外。於時鄭愚尚書鎮南海,忽一日,客將報云:「楊相公在客次,欲見鄭尚書。」八座驚駭,以弘農近有後命,安得此來?乃接延之。楊相國曰:「某為軍容使楊玄價所譖,不幸遭害。今已得請於上帝,賜陰兵以復仇。欲託尚書宴犒,兼借錢十萬緡。」滎陽諾之,唯錢辭以軍府事多,許其半。楊相曰:「非銅錢也。燒時幸勿著地。」滎陽曰:「若此,則固得遵副。」從容間,長揖而滅。

卷十二:

唐王潛司徒,與武相元衡有分。武公倉卒遭罹,潛常於四時爇紙錢以奉之。王後鎮荊南,有染戶許琛,一旦暴卒,翌日卻活。乃具榜子詣衙,云:「要見司徒。」乃通入,於階前問之。琛曰:「初被使人追攝,至一衙府,未見王,且領至判官廳。見一官人凴几曰:『此人錯來,自是鷹坊許琛,不干汝事,即發遣回。』謂許琛曰:『司徒安否?我即武相公也。大有門生故吏,鮮有念舊於身後者。唯司徒不忘,每歲常以紙錢見遺,深感恩德。然所賜紙錢多穿不得。司徒事多,檢點不至,仰為我詣衙具道此意。』」王公聞之,悲泣慚訝,而鷹坊許琛果亦物故。自此選好紙翦錢以奉之。

按此,紙錢似確能經火燒交到已逝者手上,惟燒時有若干要注意的地方,例如「燒時幸勿著地」、別弄穿紙錢等 (《太平廣記・再生六・鄭潔》有「其燒時,輒不得就地,須以柴或草薦之,從一頭以火爇,不得攪碎。其錢即不破碎,一一可達也」)。

《新唐書・王璵傳》:

王璵者,方慶六世孫,少為禮家學。玄宗在位久,推崇老子道,好神仙事,廣修祠祭,靡神不祈……璵專以祠解中帝意,有所禳祓,大抵類巫覡。漢以來葬喪皆有瘞錢,後世里俗稍以紙寓錢為鬼事,至是璵乃用之。

王璵以儒生之資,將民間燒紙錢的風俗與道教融合,在道教教義上必須有一套自圓其說的說辭。經考查,道教學者的說法大概如下:

i. 紙錢多為竹葉或者其他農作物纖維所制,為五行中的木,造紙過程中,水必不可少,又具水屬性,如加上金箔,就又有了金的屬性,在焚化過程中,又必須用到火,焚化後成的紙灰則屬土,是以,紙錢的構造蘊含陰陽五行。

ii. 燒紙錢起源於燒符籙,燒紙錢就像燒符籙一樣具能夠傳遞給祖先或神鬼的神聖作用。

iii. 焚化紙錢寓意陰陽轉換,從實物的紙錢變成虛無的灰燼,是由陽轉陰,從有到無的過程。五行運化過程令人可接通幽冥,感通天地人物,進而調動冥冥力量。

iv.「燒」與「捎」諧音,燒東西給死者,寓意給死者帶點東西,至另外一個世界使用。

總括而言,焚燒紙錢乃至各種紙紮祭品的風俗在唐朝始出現。紙被廣泛使用,加上受印度婆羅門教影響,中國民間慢慢相信火能把紙錢及紙紮祭品傳遞至死後世界。中國人對死後世界的想像也因此變得豐富,原本的「此世性」消褪,蒙上了一重巫術和宗教迷信色彩。唐以後,焚燒紙錢被發展得更完備,無論是紙錢種類,抑或燒時的正確做法,都十分講究。道教亦將燒紙錢引入,自創一系統以作說明、解釋,情況與引入閻摩而另造十殿閻王相類似。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精通營銷策略的諸葛先生

讀《出師表》,常有一印象,諸葛亮是隱居草廬以待明主,用今人的話說,就是「佛系」求職,緣份到僱主自然找上門來。可是,這和史實相符嗎?翻查史籍,諸葛亮其實做了大量預備工夫,從選擇隱居地點,到交友,乃至預備整套復興漢室的方略,他絕對不是純粹「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大家若然相信孔明的話,就被他欺騙了。

先談諸葛亮隱居地點。「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南陽」即南陽郡,歸屬荊州。黨錮事起,南陽郡是其中一個反應比較激烈的地方。東漢末年,逢紀、許攸、何晏等皆出身南陽郡,由此更見這是一個人才薈萃的地方 (儘管不及潁川郡)。再就地理形勢看,南陽郡是兵家必爭之地,其地處南北交界,向南可通往襄陽、江陵,控制長江以南,向西可通往巴蜀、漢中,若北方政權佔據南陽郡,其可將它作為南下的橋頭堡,而南方政權奪取南陽郡,則既可維持守勢,又可蓄積糧食伺機北伐。加上水陸交通便利,龐大人口帶來豐厚的田賦收入和糧食產出 (《三國志.袁術傳》有「南陽戶口數百萬」),南陽郡作為群雄有意爭奪的地方,意味著此處也有許多潛在的「僱主」,諸葛亮不選他處隱居而獨選南陽,本身就有出仕做官的盤算。

再論交友。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有

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裴松之注引《魏略》:

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崔州平、徐元直、石廣元、孟公威都是諸葛亮的同學兼老友。崔州平是地方郡望,博陵崔氏出身。徐元直、石廣元來自潁川郡,孟公威來自汝南郡,而潁川、汝南向來盛產名士。孔明與這些人交往,是要為自己建立品牌和口碑。試想這些潁川、汝南名士都對自己讚不絕口,這是何等巨大的宣傳威力!果然,《三國志.諸葛亮傳》記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另《襄陽記》: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司馬德操即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亦為潁川名士。正因為徐庶、司馬徽全力推薦,劉備才會去三顧草廬。若無之前多年經營人脈關係,單靠「佛系」心態,明主怎會自動送上門?據此亦知諸葛亮計算極精密。

至於《隆中對》,向劉備詳細分析天下大勢,並提出跨有荊、益二州的偉大構想,內修政理,俟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揮軍以向宛、洛,成就霸業,復興漢室,這更不可能是一時三刻就能想到,必經過多年反覆觀察、思考、研究,藏之於心,待時而發。

綜上所述,諸葛亮成為劉備的軍師,絕對不是無心插柳的結果。

一個旁證是「亮躬畊隴畝,好為《梁父吟》」。《梁父吟》是一首民謠,內容講述春秋時代,齊國有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名大將,恃勇而驕,齊相晏嬰於是與齊景公商議,除掉三人。若諸葛亮無為相輔助明主的遠大志向,怎會把《梁父吟》掛在口邊?

另一個旁證是「每自比於管仲、樂毅」。管仲為齊桓公之丞相,任內興漁鹽之利,大力發展商業。樂毅則為燕昭王時的大將,曾統率秦、韓、趙、魏、燕五國兵馬伐齊,大敗齊軍,齊國差點滅亡,僅留下莒和即墨兩城,迫得田單用火牛陣反攻。孔明以管仲、樂毅自比,此分明著重事功的建立。

順帶一提,魏晉人物的行為往往體現著儒道合流的趨向。諸葛亮苦心經營盼得遇明主,卻自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是一例子。後來淝水之戰,東晉宰相謝安聽見前方捷報,卻依然氣定神閒繼續下棋,是又一例子。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及時行樂 (15-12-2024, 新舊歌合集)

1. 乙女新夢 – 恋のおまじない我愛你

2. Lolly Talk – 二人限定故事

3. MONOCHROME – 月不落之國

4. UNI – Now

5. VIVA – Morning Call

6. 糖兄妹 – 我最愛糖

7. ERROR – 野舞士

8. 梅艷芳 – 烈燄紅唇

9. Tate McRae – greedy

10. Tate McRae – 2 hands (Don Diablo remix)

11. KARINA@ Aespa – UP

12. ROSÉ – toxic till the end

13. ROSÉ & Bruno Mars – APT.

14. BABYMONSTER – DRIP

15. Aespa – Whiplash

https://www.patreon.com/posts/ji-shi-xing-le-117999262

「及時行樂」順延公告

到了尖沙咀撐乙女新夢兩位成員的場,「及時行樂」順延一天。

手機像素問題,畫面有點模糊。但現場看演出是精彩的,兩位成員都閃閃發亮。Rinka 說看一次她們的 Live 就會被她們吸引,原來是真的。希望乙女來年有更好的發展,出更多歌。

另附泰國樂隊 TananTana 演出花絮。

2024年12月12日 星期四

香港日系地下偶像的蛻變 – 對乙女新夢的重新認識

乙女新夢給人的套版印象是香港日系地下偶像、青春可愛甜美有活力,還有每次接受訪問時那段溫柔的日文自我介紹。其實,深入各成員的故事,她們和許多香港人一樣,也有自己的真性情,自己的長處與不足,自己的堅持與委屈。

優雅孝順的粵劇演員

隊長紅色擔當 Rika 曾在演藝學院主修粵劇,是專業的粵劇演員。之所以修讀粵劇,是因為她喜歡踏上舞台,在舞台上閃閃發亮,而粵劇演員恰好是長青的,無年齡限制,香港粵劇演出亦獲政府資助。為自己的舞台夢、為日常生計打算,Rika 遂毅然入行。

粵劇界講究正襟危坐,令 Rika 的言談舉止多了一份優雅,少了直率火爆。眼神的媚惑更令她成為歹角的不二人選。本來她不願乙女新夢的粉絲知道自己做粵劇,亦不想在粵劇同工面前承認自己是日系 idol,但近年心態轉變令她將兩者的區隔打破,「做粵劇、做 idol 都是我的一部份」,有了此番覺悟,dreamers 有機會觀賞 Rika 粵劇演出,令 Rika 很感動。

平時在家,Rika 還是孝順女,父親年逾八旬,臥病在床,Rika 仍悉心料理,閒話家常,父女間全不因年齡而生隔閡。年初乙女新夢獲港台頒發新人獎,Rika 第一時間將得獎喜悅跟父親分享,為父親替她自豪而興奮,「將來我哋都要拎更多獎,俾爸爸知道我揀呢條路係冇錯」。奈何好景不常,日前因病情惡化,老父撒手人寰,Rika 傷痛至極,卻未有沉溺,她選擇堅強站起來,繼續推廣粵劇及乙女的演出。她希望父親放心,會為她感到驕傲,天人永隔,卻無損父女情深。

直率敢言、多才多藝的女漢子

Rika 在乙女新夢前身乙女奇蹟時已加入,是年資最長的成員之一。跟 Rika 不一樣,黃色擔當 Maho 較後加入,性格直率火爆,做事急逼而有計劃,這令她與團內成員磨合花了一段長時間。

用多才多藝來形容 Maho 絕非過譽。表面可愛漂亮、顏值擔當的她,中學時讀會計,大學時主修電影,以一級榮譽畢業,期間加入乙女新夢,隨團到處演出,累積了豐富的舞台經驗。為配合乙女新夢工作,加上電影入行不易,Maho 深造和諧粉彩,成立畫室,開班授徒。她近期更修讀心理學,興趣之廣泛,好學不倦之心,絕非 cute cute 可愛能夠概括。

當初無意做幕前的 Maho,加入乙女是一個偶然。由為乙女拍攝紀錄片,到受經理人邀請,Maho 幾經思慮,決定加入的一剎那,是 Rika 的話在起作用。「我希望粉絲們看見我鍥而不捨追尋夢想,也能激發他們的鬥志,在自己的人生中實現自己的夢想」,用自己的生命感染、影響他人的生命,是 Rika 的信念,也是 Maho 入團的初衷。一路走來,是困難,但每次舞台演出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成功感和滿足感,致使小妮子繼續走下去,直到現在。

因為讀電影的緣故,Maho 參與了團內 MV 的 production 工作,高要求的她,常因工作遇阻滯而遷怒他人。團內另一成員 Ai 較文靜溫柔,善解人意,顧及別人感受,與 Maho 性格南轅北轍。二人由不咬弦到覓得合適的相處方式,多少促進 Maho 的成長。近期訪問中,Maho 透露已懂得用應急方案緩解盛怒情緒,「不要緊」、「不如這樣……」乙女新夢其實成就了 Maho 的新生。

因長期高能量投入乙女工作,卻得不到預期的回報,Maho 感到很疲累,很想放棄。團隊走入自資營運,她選擇堅持並兼任會計工作,竟無怨言,少點對舞台的執著、對團員的愛,也很難做到。

Maho 是美人胚子,但更似是一女漢子。直認喜歡賭博,親自為畫室砌傢俱,敢於咆哮爆粗,近日甚至表態欣賞作家瓊瑤的離世方式,敢愛敢恨,大膽敢言,團內可謂無出其右。

在舞台上尋獲人生意義的型格舞者

Rinka 與 Rika 一樣,是乙女奇蹟時代已經加入。代表色紫色給人優雅、高貴、不易靠近的感覺,此與 Rinka 的高冷形象很相襯。

她是跳舞老師,也有自己一隊舞團,乙女所有排舞、編舞的事,自然和她有關。早期幾首歌的編舞,皆出自 Rinka 手筆。

她還是團內的身高、日語、填詞擔當,乙女出席日本活動,除了 Ai,就是 Rinka 代表團隊發言。乙女兩首廣東歌《戀愛禁止》和《不破不立》,Rinka 都有份參與填詞部份。

由早期即場指責,到用適合各人的方式指導排舞,Rinka 也有成長。她更喜歡和其他女團成員 crossover,Lolly Talk 的 Yanny、EOS 的 Hazelle 都跟她拍過 dance cover。

和 Maho 不同,Rinka 明白 Ai 的感受,主動為其充當橋樑角色。此跟她在家中是姐姐的角色或許有關係。

由入團開始,Rinka 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全職 idol,無奈夢想與現實總有差距,享受舞台上的自己,能堅持就繼續,該是她當下的心境。

文靜的叛逆者

藍色擔當 Ai 後於 Rika、Rinka 但先於 Maho 入團。中文系出身的她,較溫柔文靜,常被團員忽略,亦甚少直接表達不滿。父母希望她走平凡人的道路,入政府做公務員,到一定年歲結婚生子,Ai 卻反其道而行,做日系地下偶像,教日文糊口。某種意義上,Ai 亦是一叛逆者,叛逆又因為她醉心日本流行文化。Ai 更是團內日文水平最高,為乙女在日本主要發言人。

新歌「不破不立」推出後,從不同訪問中,都會看到四人的性情與默契,她們不只舞台表現出眾,更是團魂滿滿、故事豐富的香港女團。假如昔日是有偶像包袱、工整齊一、以經理人的意志為主的日系地下偶像,今天要破的,正是這個局限,而蛻變成展露真實自我、各具個性、以自己意志先行的香港地上女團。有日式風格,但更多是用自己的作品講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心聲,追求有溫度、有質感的歌曲,如斯的不破不立,不只是乙女之福,更是廣大樂迷之福。

2024年12月10日 星期二

東漢黨禍新探 – 從黨人家鄉說起

I. 黨人家鄉考略

據范曄《後漢書》記載,黨人「名跡存者」,主要有「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合共三十五人。今查三十五人家鄉,得資料如下:

「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

竇武 – 右扶風郡平陵縣

劉淑 – 河間郡樂成縣

陳蕃 – 汝南郡平輿縣

「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

李膺 – 潁川郡襄城縣

荀翌 – 潁川郡潁陰縣

杜密 – 潁川郡陽城縣

王暢 – 山陽郡高平縣

劉祐 – 中山郡安國縣

魏朗 – 會稽郡上虞縣

趙典 – 蜀郡成都

朱宇 – 豫州沛國

「八顧」(顧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

郭林宗 – 太原郡介休縣

宗慈 – 南陽郡安眾縣

巴肅 – 渤海郡高城縣

夏馥 – 陳留郡圉縣

范滂 – 汝南郡征羌縣

尹勳 – 河南郡鞏縣

蔡衍 – 汝南郡項縣

羊陟 – 泰山郡梁父縣

「八及」(及者,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

張儉 – 山陽郡高平縣

岑晊 – 南陽郡棘陽縣

劉表 – 山陽郡高平縣

陳翔 – 汝南郡邵陵縣

孔昱 – 魯國魯縣

苑康 – 渤海郡重合縣

檀敷 – 山陽郡瑕丘縣

翟超 – 未見史載

「八廚」(廚者,言能以財救人者也)

度尚 – 山陽郡湖陸縣

張邈 – 東平郡壽張縣

王考 – 東平郡壽張縣

劉儒 – 東郡陽平縣

胡母班 – 泰山郡奉高縣

秦周 – 陳留郡平丘縣

蕃向 – 魯國

王章 – 東萊郡曲城縣

三十五人中,來自

a. 山陽郡有五 (張儉、劉表、王暢、度尚、檀敷)

b. 汝南郡有四 (陳蕃、范滂、蔡衍、陳翔)

c. 潁川郡有三 (李膺、杜密、荀翌)

d. 南陽郡 (岑晊、宗慈)、東平郡 (張邈、王考)、渤海郡 (苑康、巴肅)、泰山郡 (羊陟、胡母班)、陳留郡 (夏馥、秦周)、魯國 (孔昱、蕃向) 各有二

另有賈彪,來自潁川郡定陵縣,與郭林宗齊名。至於何顒,則是南陽郡襄鄉縣人。

汝南、潁川、南陽三郡黨禍激烈,也有理由可說。

1. 汝南、潁川二郡為名士孕育之地,袁紹、袁術、俱出汝南,張良、晁錯、郭嘉、徐庶、陳群則出潁川。

2. 南陽郡乃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家鄉,劉秀為南陽郡蔡陽縣人,任內鼓吹注重名節。另南陽郡是人才集合地,諸葛亮<出師表>有「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孔明選在南陽躬耕,正是因為當時有才能、有識見之士皆聚集於此。

3. 十常侍中,張讓出身潁川,郭勝出身南陽,宦官爪牙在當地有龐大勢力,激起的反彈於是更大。

又山陽、東平、陳留、渤海、魯國、泰山、河南、東萊、東郡等,清一色屬河南及山東地區。東漢首都洛陽,位於河南。山東則是春秋時齊魯二國的故地,戰國稷下學宮之所在,有豐富而深厚的儒家文化。二地黨禍熾熱,既反映宦官在京師附近為禍之烈,亦見儒家思想在起作用,試圖蕩滌政治之隆污。

II. 對「黨錮之禍」的再認識

「黨錮之禍」是否全國性事件?是否全國士人都涉及其中?從以上資料,可知答案是否定的。如王仁祥<東漢士人的遊歷路線及士人網絡的形成>所言,士人除洛陽外,主要來自潁川、北海、太原、山陽、南陽、泰山、河間、渤海等郡國。而據筆者觀察,汝南、潁川、南陽、山陽四郡為最,次為東平、陳留、渤海、魯國、泰山、東萊、東郡等,俱為河南及山東地區,換言之,「黨錮之禍」屬地區性事件,是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地區對中央腐敗政權的一次反應。

「黨錮之禍」又是否事如其名,只是宦官以「黨人」罪名,禁止士人終身不得為官?從<黨錮列傳>中有「大長秋曹節因此諷有司奏捕前黨故司空虞放、太僕杜密、長樂少府李膺、司隸校尉朱寓、潁川太守巴肅、沛相荀翌、河內太守魏朗、山陽太守翟超、任城相劉儒、太尉掾范滂等百餘人,皆死獄中」,可見「黨錮之禍」是有死人的,有士人在這次事件中喪失性命,正因為宦官專橫如此暴烈,皇帝完全站在宦官一邊,黨禍後士人們才會閉門隱居,不復理會政事,再進一步就是由儒家轉向道家,嚮往清談玄學。

「黨錮之禍」有沒有下開「黃巾之亂」及東漢末年的局面?且看黃巾亂事波及的地區,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其中,

青州 – 領有東萊郡

兗州 – 領有陳留郡、東郡、東平郡、泰山郡、山陽郡

冀州 – 領有中山郡、河間郡、渤海郡

荊州 – 領有南陽郡

豫州 – 領有潁川郡、汝南郡

黃巾最盛之範圍,差不多同於黨人的家鄉!竊以為黨人替當地老百姓除宦官不成,反令局面越來越壞,終致激出民變。《資治通鑑.卷五十八》以下一段可作佐證:

上問計於中常侍呂強,對曰:「黨錮久積,人情怨憤,若不赦宥,輕與張角合謀,為變滋大,悔之無救。今請先誅左右貪濁者,大赦黨人,料簡刺史、二千石能否,則盜無不平矣。」帝懼而從之。壬子,赦天下黨人,還諸徙者;唯張角不赦。

漢靈帝中平元年 (公元 184 年),劉表受大將軍何進招辟為掾 (副官),推薦再次入朝。何進,南陽宛縣 (今河南省南陽市) 人,漢末外戚,為對付十常侍,遂與袁紹合謀,密召董卓 (隴西臨洮人,曾被袁隗辟為掾。數討羌、胡,前後百餘戰) 率兵入京,盡殺宦官。事情後來敗露,何進被十常侍殺死。袁紹,汝南郡汝陽縣 (今河南省商水縣) 人,高祖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叔曾祖袁敞官至司空,祖父袁湯官至司空、司徒、太尉,生父袁逢官至司空,叔叔袁隗官至司徒、太傅,家族中四世居三公之位者多達五人,故號稱「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他在董卓入京後,被各路諸侯推舉為盟主,討伐董卓,於官渡之戰慘敗給曹操。

何進和袁紹,一來自南陽,一來自汝南,俱為黨人家鄉之地,袁紹出身尤其顯貴,深受儒學薰陶,由此可見「黨錮之禍」與東漢末年的局面有直接的關係。另外,外戚意圖盡殺宦官的做法,非何進獨見創獲,實始於竇武,何進的乃竇武的摹本,奈何同樣以失敗告終,據此,「黨錮之禍」與東漢末年的局面更加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關係。

張儉在建安初年重新為官,「見曹氏世德已萌,乃闔門懸車,不豫政事」,「世德已萌」指有取而代之的野心,曹操專權,有篡位之意,張儉看見,決定抽身離開,從此不理政事,其道德人格可見一斑,亦知曹魏政權在黨人眼中實為不合法 (illegitimate),無認受性可言。也因為此,曹魏政權需要加倍吸納、厚待來自黨人家鄉的士人,如郭嘉 (字奉孝,潁川人,初為袁紹麾下,後成為曹操麾下重要謀士)、荀彧 (字文若,潁川人,荀子之後,初投靠袁紹,後改投曹操帳下,成為其首席謀臣,曹操稱他為「吾之子房」,子房是張良的字),便是其中的表表者 (我們甚至可以說,曹操得以打敗袁紹,控有北方,跟得到來自黨人家鄉的士人支持有關)。

相比之下,「董卓秉政,逼 (何) 顒以為長史,託疾不就,乃與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謀卓」,董卓得不到來自黨人家鄉的士人的支持,終致被殺收場。

談及何顒,他與袁紹為患難之交,見「袁紹慕之,私與往來,結為奔走之友。是時黨事起,天下多離其難,顒常私入洛陽,從紹計議。其窮困閉厄者,為求援救,以濟其患。有被掩捕者,則廣設權計,使得逃隱,全免者甚眾」。不過,與曹操相比,何顒認為,「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曹操似較袁紹勝一籌。

[主要參考資料]

1. 范曄,《後漢書》。

2024年12月8日 星期日

Lolly Talk 簽「碟」會給予波板糖家的感覺

香港人氣女團 Lolly Talk 在 12 月 1 日於九龍灣 IKEA 舉行簽碟會。「碟」不是專輯而是盛載食物的真碟,這個 idea 已經天馬行空,眼見活動有些少「KAM」(新生代潮語,奇怪、尷尬的意思),豈知出來的反應異常地好。可以說,LT 能達到宣傳目的,波板糖相當滿足,IKEA 亦獲得可觀收入及正面評價,活動成就三贏局面。

有別於馬鞍山簽唱會,是次活動入場門檻不高,波板糖只要在 IKEA 消費滿 $150,當中包括購買一隻碟,即可憑碟索取 Lolly Talk 八位成員的簽名,並進行互動。門檻調低多少考慮到粉絲有不少是學生,消費力較低卻想見偶像一面,LT 及其團隊從善如流,結果成就 Threads 鋪天蓋地讚好帖文,波板糖不再 emo,反而覺得重拾去年簽書會的親切與悸動。

人數方面也沒有設限,基本上不太遲來,拿著碟就可以獲取簽名。LT 八人亦確實寵粉,活動 2:00 pm 開始,至 6:00 pm 完結,她們竟因人龍過長,留下簽名簽至 7:30 pm 才離開。活動結束當晚,LT 還鼓勵波板糖將相關照片及帖文、感受跟她們分享,要逐一予以回覆。有見於部份波板糖排隊時間太久,未有進食,她們為此感心痛,給予誠懇的致謝。凡此種種,在香港的人氣歌手 / 團體中可謂絕無僅有。

活動安排與去年簽書會相同,已贏得不少波板糖掌聲。今次更是特別,八位成員主動尋覓話題與波板糖聊天,令他們不致尷尬無言,締造親切氣氛。八人身穿 IKEA 新推出的衛衣,摟著動物公仔,與波板糖閒話家常,或說笑,或玩 IQ 題,或分享日常所思所想,整個感覺,猶如將九龍灣 IKEA 變成一個家,八個少女彷彿等候著波板糖回家般。想起 Ahyo 說過「想成為支持波板糖的力量」、「得閒就黎睇下我哋」,活動份外有意思。

一位波板糖跟「牙妹」黃敏蕎分享,本來想在歌唱比賽唱 LT 的歌,卻因膽怯而卻步,「牙妹」鼓勵她若喜歡唱歌定要勇敢踏出第一步,致使那位波板糖充滿力量去實現夢想。又一名波板糖將自己對 LT 的感覺化成旋律,製成 demo,交到八人手上。更有小朋友隨父母前來,與八位姐姐來個親密接觸,簽碟會瞬間變成老少咸宜的親子活動。

簽碟會舉行前,「叱咤樂壇我最喜愛的組合」最後 5 強投票結果出爐,沒有 Lolly Talk 的名字,許多波板糖失望,更多是「擔心妹豬會唔開心」,「佢哋今年為我哋締造左咁多美好回憶,我哋都想令佢哋感動一次」。換轉其他歌手 / 組合,未必會在投票失利後仍願意與粉絲見面,但 LT 未有以成績為目標,只在乎支持者的感受,活動成功招攬不少新的波板糖,並有效為即將推出的演唱會 DVD 累積人氣及關注,LT 對粉絲的態度是一個關鍵。

在碟上簽名,前無古人,相信也後無來者,別開生面。原本奇怪的事,在波板糖和八人用心下,成就出獨一無二的回憶。有波板糖找來貌似黑膠唱片的碟給偶像簽名,寓意新碟大賣。也有將打 MeiYo 圖案印在碟上的。LT 八人則發揮創意,繪出各式各樣的圖案以作回禮,圖案並非預先準備,千篇一律,而是即興,人人不同。不追求公式化,富有人情味,這是 Lolly Talk 與別不同、深得波板糖喜愛的原因之一。

主辦方 IKEA 非常配合簽碟活動,為此推出期間限定雪糕,更讓波板糖在有冷氣的地方排隊,兼耐心回答所有詢問。Lolly Talk 經理人團隊在此應記一功。

或許 LT 八人既是偶像,也是其他歌手 / 組合的粉絲,身份重疊令她們明白粉絲在乎什麼、需要什麼,因而願意積極回應訴求,並作出不同的修正與調整。

最受歡迎從來不是由一場投票選舉決定,而是來自平日的深耕細作,每次真誠的互動交流。無論是粉絲的多元化,抑或有新波板糖被 LT 的親切打動,LT 受歡迎程度有增無減是顯然的。她們沒有認輸,反而盡自己努力爭取更多的支持和認同,這種正面的心態相當值得學習。

2024年12月7日 星期六

及時行樂 (07-12-2024, 新舊廣東、華語、日文歌合集)

1. 乙女新夢 – 新しい夢

2. 乙女新夢 – 平行幻想

3. 実谷なな – Megu Megu Fire Endless Night

4. 草蜢 – 半點心

5. 劉德華 – 如果你是我的傳說

6. 張學友 – 等你回來

7. JFYT – 沉人啟示

8. 周殷廷 – 阿修羅

9. 陳奕迅 – 浮誇

10. 糖兄妹 – 一個人咖啡

11. 中山美穗 + WANDS – 世界中の誰よりきっと(世界上還有誰比我更愛你)

12. 雷深如 – 一人之下

13. 關心妍 – 我太強

14. 關心妍 – 你有心


2024年12月5日 星期四

談電影《破・地獄》之三

電影一大主軸是道生的成長。從將婚禮策劃思維帶入殯儀,未有考慮死者家屬的感受,撞了大板,到親自為屍體化妝、打點,行為轉變反映其投放在殯儀行業的心越來越多,對已逝者及其親屬也有相應的尊重。

最標誌性一幕是蓮姐 (金燕玲飾) 離世入棺,道生親手將蓮姐生前的老花眼鏡放入棺材。與在生者 (郭文玥) 休戚與共,照顧、體會其悲痛,道生的成長為他迎來與文叔和解的契機。

郭文是專業的喃嘸師傅,受幾十年工作經驗所限,他凡事必從已逝者的角度考慮,故甄小姐不願將兒子落葬,其極力反對,因此舉將令年小的孤魂無法輪迴,淪為遊魂野鬼,非常可憐。道生一意孤行,文叔無可奈何,但仍為小兒私下安排法事,足見他對逝者上心。

一如老派人的慣常作風,文叔異常念舊,藤椅一坐數十年不願扔掉,祖師爺遺訓絲毫不敢違逆。但過份重視以往,未免對未來構想造成障礙。事實上,他用自己親身經驗,指結髮妻伴自己五十年捨不得都要捨,要求甄小姐也應該和他一樣,好好接受兒子已逝,此已是將自己做人行事標準加諸他人,未有認真考慮當事人的感受。至於要長子郭志斌入行做喃嘸學破地獄,走自己的舊路,美其名是為兒子人生前途打算,實際是自己擺脫不了對舊日經驗的迷信。

慶幸是文叔願意聆聽、修正,當他在道生身上看到自己所沒有的優點,敢於破格創新,體貼在生者的感受,其逐漸對道生另眼相看,二人終成亦師亦友的關係。文叔教道生出心對待先人,道生讓文叔明白活人感受也很重要。

電影一大精妙處,是道生的成長、文叔的另眼相看是漸進的,看來全不突兀。由道生親自為屍體化妝,到盡心為蓮姐料理後事,再到破地獄進行時他為小女生 (死者家屬) 講解破地獄儀式源自佛教故事「目連救母」,文叔一一看在眼內,方成就改觀。

最關鍵當然要數宵夜時道生打開心扉,清楚向文叔坦白自己重金錢的因由,非因貪婪,實為生活迫人。懂唱南音尤其令二人有共同話題,可以溝通,道生願意接受父親傳下的南音唱腔,此乃對傳統的肯定,亦即對郭文價值觀的肯定。郭文見道生懂得欣賞傳統,加上之前種種觀察,遂願意與他一同宵夜,分享自己至愛的大紅袍茶葉。

二人成為忘年之交,往後文叔想嘗試穿西服,臨終前把長生店牌照及遺言交道生,甚至認道生為 partner,都是對道生倍添信任及肯定的表示。

郭文與女兒文玥 (衛詩雅飾) 有芥蒂,又被長子志斌 (朱栢康飾) 不體諒,某程度上,郭家的父子、父女關係是一大地獄,這個地獄的生成,又和文叔固守傳統及自己的人生經驗有關。三人都在受苦,卻無可擺脫。道生因受文叔信任而捲入其中,他於是成為破郭家地獄的不二人選。

2024年12月3日 星期二

黨錮之禍是「學問的毒害」所致?- 內藤湖南的看法與局限

日本京都學派史家內藤湖南曾對東漢黨錮之禍提出一獨特的解釋。他認為,黨禍是「學問的毒害」所致,此話從何說起?

據內藤剖析,兩漢士風因襲了自戰國以來的刺客游俠傳統,有講究義氣,尊重那些做事一幹到底、敢為他人不敢為之事的人的風尚。這種風尚,經漢武帝獨尊儒術,至新莽、東漢而廣泛普及。儘管如豫讓般的復仇已不復見,下級官吏對待郡太守,往往捨命而仕,再困難的事也盡力去做,以此彰顯忠義、名節。他們更為郡太守服喪三年,以感謝其知遇之恩 (這當然亦跟制度有關,當時有郡國長官察舉屬吏制度,地方官可自己任命掾史)。當時為父母守喪也不會守三年,此顯然過了火。

另外,兩漢士人又特別重視讓爵,即把爵位讓給兄弟,以此為高尚。不過,他們之所以讓,非出自真情實感,而是多少為了追求某種名譽。因當時舉薦、起用官吏時,會選用有名望的人,所以,士人都為了得到好名聲而竭盡全力,努力做別人不能做的事情。

尤其甚者,東漢社會流行年幼者服侍受尊敬的、有德的年長者,魏昭年少時以「經師易遇,人師難遭,願在左右,供給灑掃」服侍郭泰、荀爽甘心為名士李膺作侍者,皆為其中例子。復有特立獨行的「狂狷之人」,以及崇尚道德而不去當官的人備受尊重 (《後漢書》專設<獨行傳>和<逸民傳>),這一種特別的風氣下,致使東漢士人與宦官抗爭時,衝突異常地激烈,也造成異常嚴重的不良後果。

內藤指出,本來儒學強調修身齊家,再而治國平天下,凡單純為了回報朋友而輕視從父母那裡得來的身體,將會是極大的錯誤。又漢武帝崇儒,司馬遷等人一度不滿,覺得這會令人不再像從前那樣崇尚、遵守道德,大家都是為了做官而敷衍地實踐。豈知東漢中葉竟出現士人毀家紓難,在所不惜,哪怕遭遇禁錮 (終身不能做官),仍然堅持下去的情況,此與當初的意圖是有很大的落差。

終於,和帝以後,君主多夭折,無後嗣,母后臨朝而不識政務,援引外戚,導致外戚專權跋扈。皇帝長大,用身邊宦官剪滅外戚,宦官權大,黨羽遍佈州郡,作威作福,為害百姓,士人於是全力追究宦官惡行,加以壓制。內藤特別點出,「在後漢,由於學問的興盛,天子也從名門望族中挑選皇后」,換言之,外戚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士。在價值觀相近下,外戚和民間重名節的士人裡應外合,起來攻擊乃至打倒宦官,宦官基於既得利益及自身性命的保存,自然非反擊不可,而且每次反擊都必然激烈。

內藤提到張儉的案例。張儉因宦官侯覽作惡多端,彈劾侯覽及其母親,請誅侯覽。侯覽把心一橫,誣告張儉結黨,誹謗朝廷,企圖造反。張儉被迫逃亡,途中看見人家就前往投宿,所謂「望門投止」,每一家都願意冒族誅風險收留他,因欣賞其品格之高尚。張儉去後,收留他的卻被朝廷追究,前後有數十家被處死。內藤覺得,這些收留張儉的人都不對,都是中了學問的毒害,尤其是倫理學的毒害,焉有不顧自己一家的安危,為藏匿一個陌生人,而讓家人遭受滅頂之災?儒學發展至此,已變成一種毒害。

雖然當時也有人對這種過激現象不以為然,如與郭泰齊名的賈彪,曾批評被迫害的岑晊是自取其禍,閉門不予藏匿。整體而言,同情士人仍佔主流。只講名節,不知節制,卒之成為苦節,苦節的結局,就是鐘擺擺向另一邊,社會轉為推崇隨心所欲、重才不重德,魏武三詔令、清談玄學,都是對東漢學問毒害的反動。

內藤湖南的觀點,為黃仁宇所接受,在談黨禍時,黃氏提到:

事實上,號稱公正嚴明之名士,也置已獲赦免令的人犯於死刑;有些則懲罰對方,殺害其親屬與賓客。在這樣無視於法律的情況下,終於造成整個政體之瓦解。

錢穆對東漢士人比較同情,雖然東漢士人確實有「二重君主觀念」,視郡太守猶如君主,道德精神是狹隘的,其行為亦失於偏激,但

此等皆不畏強禦,耿耿忠直,以正氣大義與黑暗勢力相鬥爭,雖屢受摧挫,然士人勢力之逐步成長,實胥賴之,當時士大夫自有一段不可磨滅之精神,亦不可純由外面事態說之也。

如此理解黨禍,方貼近情理,做到對東漢士人同情地理解。

[主要參考資料]

1. 內藤湖南,<中國中古的文化>,收《中國史通論》。

2.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

3. 錢穆,《國史大綱》上冊。

2024年12月1日 星期日

讀《孔子家語・致思》「孔子北遊於農山」章

前言

姜贊洙<《孔子家語》研究>的摘要:

《孔子家語》,是屬於偽書。雖然四十四篇大部分記述了孔子與當時公卿大夫以及七十二弟子之間互相交談的語言,同時透過各種不同場面的敘述生動地描寫孔子的聖人形象,但是此書中往往出現先秦兩漢以及魏晉時期的諸子思想成分,因此歷來學者認定此書是偽書。不過,我們就根據資料的性質,也可以找出先秦兩漢思想的變遷過程……

馮友蘭亦認為,偽書也是史料,也能反映偽書成書時代人的思想。

本文以《孔子家語・致思》「孔子北遊於農山」章為切入點,先審視其與《論語》相出入的地方,再查找此章最早的根源,從而窺探儒學在兩漢時期的變動及其因由。

《孔子家語・致思》「孔子北遊於農山」章與《論語》不一致

《孔子家語・致思》:

孔子北遊於農山,子路、子貢、顏淵侍側。孔子四望,喟然而歎曰:「於思致斯,無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爾志,吾將擇焉。」子路進曰:「由願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震於天,旍旗繽紛,下蟠於地;由當一隊而敵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執馘,唯由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貢復進曰:「賜願使齊、楚,合戰於漭瀁之野,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賜著縞衣白冠,陳說其閒,推論利害,釋國之患,唯賜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夫子曰:「辯哉!」顏回退而不對。孔子曰:「回!來,汝奚獨無願乎?」顏回對曰:「文武之事,則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雖然,各言爾志也,小子言之。」對曰:「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回願明王聖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脩,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鬭之患,則由無所施其勇,而賜無所用其辯矣。」夫子凜然而對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問曰:「夫子何選焉?」孔子曰:「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詞,則顏氏之子有矣。」

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論語》也有相關記載,<先進>篇有「吾與點也」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驟眼看來,《家語》只是《論語》的補充、增潤,所記亦非不可信。然而,仔細檢視兩篇遣詞用字,「孔子北遊於農山」章至少存有下列問題:

(1)「二三子各言爾志,吾將擇焉 (你們每個人各談談自己的志向,我將從中做出選擇)」彷彿孔子是站到更高一層,用老師的身份去判別、揀擇學生志向,背後則預設老師較學生見多識廣,學生志向可以有不是,師生非處於一平等的關係 (即亦師亦友成不可能)。這和「吾與點也」章孔子積極鼓勵學生分享而自己未有表態要從中揀選,顯然有別,《論語》中孔子與眾弟子是亦師亦友。

(2)「唯我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這樣的事只有我能做到,你就讓其餘兩人跟著我吧!)」這句說話是在傲慢、自大的心態下才會發出,對同門師兄弟表示出一種不尊重。孔門教人「吾日三省吾身」、「過則勿憚改」、「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從不教人過份自信充當領頭人。一是汲汲於成為領袖的架勢,一是謙恭自省,此為一大分別。「吾與點也」章無「唯我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一類講法,較貼合孔門宗旨。

(3) 查《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顏回「少孔子三十歲」,子路「少孔子九歲」,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子路要子貢、顏回從他,尚可講得通。可是,子貢要子路跟從他,輩份上似乎不合理。

(4) 顏回以德行見稱,他怎會跟子貢、子路逞強比較,說「則由無所施其勇,而賜無所用其辯矣 (仲由就沒有機會施展他的勇敢,端木賜也就沒有機會運用他的口才了)」?這不符合他一貫性格。況且,用輔助明主以禮義,從而息干戈,令子路、子貢之才無可用之地,此乃智力高明的展露,與顏回向來的形象不符。

(5)《論語・子張》有「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紂王的無道,並不像傳說的那麽厲害)」,為紂王說好話,「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孔子是否如此截然二分,筆者有所保留。

「孔子北遊於農山」章與「吾與點也」章乃至《論語》的人物性格有出入,我們有理由相信其所記非全部地真,至少有一定程度的虛構滲雜其中。

對「孔子北遊於農山」章的根源的省察

劉向《說苑・指武》:

孔子北遊,東上農山,子路、子貢、顏淵從焉。孔子喟然歎曰:「登高望下,使人心悲,二三子者,各言爾志。丘將聽之。」子路曰:「願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聞乎天,旌旗翩翻,下蟠於地。由且舉兵而擊之,必也攘地千里,獨由能耳。使夫二子為從焉!」孔子曰:「勇哉士乎!憤憤者乎!」子貢曰:「賜也,願齊楚合戰於莽洋之野,兩壘相當,旌旗相望,塵埃相接,接戰搆兵,賜願著縞衣白冠,陳說白刃之間,解兩國之患,獨賜能耳。使夫二子者為我從焉!」孔子曰:「辯哉士乎!僊僊者乎!」顏淵獨不言。孔子曰:「回!來!若獨何不願乎?」顏淵曰:「文武之事,二子已言之,回何敢與焉!」孔子曰:「若鄙,心不與焉,第言之!」顏淵曰:「回聞鮑魚蘭芷不同篋而藏,堯舜桀紂不同國而治,二子之言與回言異。回願得明王聖主而相之,使城郭不脩,溝池不越,鍛劍戟以為農器,使天下千歲無戰鬥之患,如此則由何憤憤而擊,賜又何僊僊而使乎?」孔子曰:「美哉,德乎!姚姚者乎!」子路舉手問曰:「願聞夫子之意。」孔子曰:「吾所願者,顏氏之計,吾願負衣冠而從顏氏子也。」

除了遣詞用字略有不同,基本內容與《孔子家語致思》一致,《孔子家語》由三國時期王肅整理,較《說苑》後出,《說苑》為西漢後期書,《孔子家語・致思》「孔子北遊於農山」章不排除抄錄自《說苑・指武》。

另《韓詩外傳》卷七:

孔子遊於景山之上,子路子貢顏淵從。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賦,小子願者何?言其願,丘將啟汝。」子路曰:「由願奮長戟,盪三軍,乳虎在後,仇敵在前,蠡躍蛟奮,進救兩國之患。」孔子曰:「勇士哉!」子貢曰:「兩國構難,壯士列陣,塵埃漲天,賜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糧,解兩國之難,用賜者存,不用賜者亡。」孔子曰:「辯士哉!」顏回不願,孔子曰:「回何不願?」顏淵曰:「二子已願,故不敢願。」孔子曰:「不同意,各有事焉,回其願,丘將啟汝。」顏淵曰:「願得小國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內相應,列國諸侯莫不從義嚮風,壯者趨而進,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蠻,莫不釋兵,輻輳乎四門,天下咸獲永寧,蝖飛蠕動,各樂其性,進賢使能,各任其事,於是君綏於上,臣和於下,垂拱無為,動作中道,從容得禮,言仁義者賞,言戰鬥者死,則由何進而救,賜何難之解。」孔子曰:「聖士哉!大人出,小子匿,聖者起,賢者伏。回與執政,則由賜焉施其能哉!」《詩》曰:「雨雪瀌瀌,見晛曰消。」

卷九:

孔子與子貢子路顏淵遊於戎山之上。孔子喟然嘆曰:「二三子各言爾志,予將覽焉。由、爾何如?」對曰:「得白羽如月,赤羽如朱,擊鐘鼓者、上聞於天,下槊於地,使將而攻之,惟由為能。」孔子曰:「勇士哉!賜、爾何如?」對曰:「得素衣縞冠,使於兩國之間,不持尺寸之兵,斗升之糧,使兩國相親如弟兄。」孔子曰:「辯士哉!回、爾何如?」對曰:「鮑魚不與蘭茞同笥而藏,桀紂不與堯舜同時而治。二子已言,回何言哉!」孔子曰:「回有鄙之心。」顏淵曰:「願得明王聖主為之相,使城郭不治,溝池不鑿,陰陽和調,家給人足,鑄庫兵以為農器。」孔子曰:「大士哉!由來區區汝何攻?賜來便便汝何使?願得之冠,為子宰焉。」

《漢書・儒林傳》:

韓嬰,燕人也。孝文時為博士,景帝時至常山太傅。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歸一也……燕趙間言詩者由韓生。

韓嬰活躍於文景兩朝,較劉向更早,《說苑・指武》的文字,可能來自《韓詩外傳》卷七、卷九相關部份,加以綜合、揀擇而成。

徐復觀<一個歷史故事的形成及其演進 – 論孔子誅少正卯>追蹤「孔子誅少正卯」故事的源頭,發現:

現在就記錄得較詳細的四種文獻—荀子,尹文子,孔字家語,說苑……就詳細的紀錄看,則係依說苑 –> 尹文子 –> 荀子宥坐篇 –> 孔子家語的次序而演進的。

據此可知《說苑》與《孔子家語》的文字重疊並非「孔子北遊於農山」章特有,而是遍及兩書不同地方。

徐復觀<韓詩外傳的研究>(收《兩漢思想史》卷三):

I他在《外傳》中共引用《荀子》凡五十四次,其深受荀子影響,可無疑問。即《外傳》表達的形式,除繼承《春秋》以事明義的傳統外,更將所述之事與詩結合起來,而成為事與詩的結合,實即史與詩互相證成的特殊形式,亦由《荀子》發展而來。

II首先我們應注意到他大量徵引了《荀子》的材料,甚至其著書體裁,亦由《荀子》發展而來,即可了解他受荀子影響之深。《荀子》的第一篇是<勸學>,而學的骨幹是禮。所以在《詩傳》中也特別強調了學與禮。但這是與時代要求密切關連在一起的。

III韓嬰也和漢初其他思想家一樣,以儒家思想為主;卻在處世上,也受到道家的若干影響。

IV由此可以了解,《韓詩外傳》,乃韓嬰以前言往行的故事,發明《詩》的微言大義之書。

荀子言心,重其虛一而靜、大清明的一面,《荀子・解蔽》: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裡矣。恢恢廣廣,孰知其極?睪睪廣廣,孰知其德?涫涫紛紛,孰知其形?明參日月,大滿八極,夫是之謂大人。夫惡有蔽矣哉!

徐復觀亦言「荀子長於言禮,但對仁的體悟不深」,《韓詩外傳》受荀子影響,其偏重心的認知能力不難想像。故此,顏淵懂得止息兵爭令子路、子貢無展露才華的機會,有一定邏輯思辯力,卻於道德形象上有所虧損。

從「孔子北遊於農山」章的變化看兩漢儒學的墮落

為了審視從《韓詩外傳》到《說苑》、《孔子家語》「孔子北遊於農山」章的變化,今用表格列出箇中差異於下:

 《韓詩外傳》《說苑》《孔子家語》
孔子提問言其願,丘將啟汝 / 二三子各言爾志,予將覽焉二三子者,各言爾志。丘將聽之二三子各言爾志,吾將擇焉
子路、子貢回應只有「惟由為能」、「用賜者存,不用賜者亡」有「獨由能耳。使夫二子為從焉」、「獨賜能耳。使夫二子者為我從焉」有「唯由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唯賜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

可以發現,與先秦距離較近、成書於西漢初年的《韓詩外傳》,較貼近《論語》的記載。孔子既未站到比弟子高一層,亦師亦友仍然保存,只是觀看弟子們的心願,予以相應的啟發。子路、子貢方面,僅表現出自信,而非傲慢自大,強迫他人跟從自己。

稱後的、成書於西漢末年的《說苑》,孔子聆聽、傾聽弟子志向,師生平等相待尚且保留。然而,從「惟」轉「獨」,加上「使夫二子為從焉」的插入,自信一轉而為自大,也有號令、領導同門的意欲。

最偏離《論語》所記是成書於三國時期的《孔子家語》,孔子高高在上去揀選,老師地位明顯比弟子高,亦代表一具權威的價值標準。自大、迫他人從己依舊,這些都不是《論語》中孔門弟子的精神面貌。

同一篇章,同一則故事,竟有如斯有趣的轉變,竊以為跟漢武帝獨尊儒術有關。《漢書・儒林傳》:

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寖盛,支葉藩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

由於儒經傳授的權威在官學系統,弟子員必須完全接受博士所授,不能另有新見解,致使博士地位高於弟子員,且為價值標準的代表。石渠閣、白虎觀會議後,博士官內部漸有共識,以今文經學為基礎,初步實現經學統一,解決了對儒家經典版本、內容的爭議。定於一尊的結果,是孔子這位儒家的開山祖師,以漢代經師的面目,出現於不同漢儒所編著的書籍中,失去了原來的親切。

又弟子員不是純粹的志同道合,背後更藏有利益較勁,目的是出仕為官,此番競爭及欲勝過同學的心境,投射到孔門弟子上,遂有子路、子貢爭言「使二子者從我焉」。其實,孔門弟子崇尚仁愛,怎會汲汲於在老師面前爭取好感和表現?由此也見儒學發展到漢代已然變質。

阮藉是三國時期人,初篤信儒家,後轉入道家。他撰<大人先生傳>,提到:

或遺大人先生書,曰:「天下之貴,莫貴於君子。服有常色,貌有常則,言有常度,行有常式……頌周、孔之遺訓,嘆唐、虞之道德,唯法是修,為禮是克。手執珪璧,足履繩墨,行欲為目前檢,言欲為無窮則。少稱鄉閭,長聞邦國,上欲圖三公,下不失九州牧。故挾金玉,垂文組,享尊位,取茅土。揚聲名於後世,齊功德於往古……

原來東漢末年儒生們都想自己的言行成為他人乃至後世的準則,追求外界讚譽,爭取升官發財 (即形式主義、功利自私)。從《韓詩外傳》到《說苑》、《孔子家語》「孔子北遊於農山」章的細微轉變,恰好可以窺探兩漢時期儒學的墮落。

總結

《孔子家語》不適合作為一部研究孔子及孔門弟子言行的典籍,卻是研究兩漢儒學一重要資料。引用《家語》未必錯,只要點出其跟《論語》的差別,此仍是對思想史研究有助益。

顧頡剛《孔子研究講義》指出《孔子家語》為王肅偽作,筆者對這說法有保留,覺得論調未免過激。實情是,以「孔子北遊於農山」章為例,此分明抄自《韓詩外傳》和《說苑》,怎能說是王肅一人杜撰?綜合前人文字,加以增刪,或許更貼近成書真相。

儒門師生關係本是亦師亦友,同門師兄弟間亦不存較量競爭之心,自漢武帝用政治力量獨尊儒術後,五經博士成為高高在上的絕對權威,弟子間亦為利祿謀,各自計算博取好表現,最珍貴的仁義反而淡薄了。名曰儒家,實為法家 (法家講究工具理性的運用,教人如何在優勝劣敗的賽場取勝,亦崇尚權威),《孔子家語》「孔子北遊於農山」章所記正好是兩漢「陽儒陰法」的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