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孫吳政權的大軍師 – 張紘及其「江都對」

諸葛亮「隆中對」為劉備成就帝業指示出大方向。至於為孫吳鼎足江南提供一張藍圖的,則有張紘的「江都對」(又稱「廣陵對」)。

張紘,字子綱,徐州廣陵人。

紘入太學,事博士韓宗,治京氏易、歐陽尚書,又於外黃從濮陽闓受韓詩及禮記、左氏春秋。(《三國志吳書張紘傳》裴注引《吳書》)

據此,可知他是儒家名士。

孫策欲繼承父親孫堅遺志,問計於張紘,紘對曰:

昔周道陵遲,齊、晉並興;王室已寧,諸侯貢職。今君紹先侯之軌,有驍武之名,若投丹楊,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讎敵可報。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羣穢,匡輔漢室,功業侔於桓、文,豈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亂多難,若功成事立,當與同好俱南濟也。(《三國志吳書孫策傳》裴注引《吳歷》)

「江都對」的重點有三:

1. 集結丹陽、吳郡、會稽三地兵馬;

2. 向西奪取荊州,向北奪取揚州;

3. 效法齊桓、晉文,以匡輔漢室作號召,不自立為王。

丹陽、吳郡、會稽後來和豫章、廬陵、廬江合稱「江東六郡」。張紘等於建議孫策以江東地區作為根據地 (顧祖禹謂吳郡、會稽「自三國以來,皆恃為財賦淵藪」,見《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可知孫吳有相當經濟實力)。

荊州有一襄陽城,緊臨漢江,扼制漢江上游,是長江中游的戰略要衝。襄陽如被北方政權控制,敵人水軍沿江東下,長江下游安全將直接受到威脅。故此,為保江東事業,不得不奪荊州。

揚州指淮河、長江、東海之間大片土地,包括壽春、合肥、京口、建業等地。其有何重要?可參考以下文字:

宋之都臨安也亦然。渡江之初,奔亡倉卒,江、淮之藩籬未遑立也。兀朮提兵躪江東,陷建康……嗣是諸將力戰於江上,於兩淮,又遠而爭襄、漢,爭川、陝,然後藩籬益固,而臨安可都矣。(《讀史方輿紀要》<浙江方輿紀要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引文字雖講南宋初年局面,但南宋為一偏安政權,亦以江東作根據地,其面對的在地理形勢上的困境,可謂跟孫吳同出一轍。

據其中所記,江、淮之藩籬未立,北人南下,可破江東,陷建康,建康即建業。孫策要稱霸江東,必須牢牢控制江淮之間,故揚州必不可失。

一個旁證是,同樣偏安江左的東晉政權,前秦苻堅大軍向南推進,也先攻壽春,足證揚州與江東唇齒相依。

孫策死,弟弟孫權繼承基業。遷都建業,亦出自張紘手筆。

紘建計宜出都秣陵,權從之。(《三國志.吳書.張紘傳》)

紘謂權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為金陵。地勢岡阜連石頭,訪問故老,云昔秦始皇東巡會稽經此縣,望氣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故掘斷連岡,改名秣陵。今處所具存,地有其氣,天之所命,宜為都邑。」權善其議,未能從也。後劉備之東,宿於秣陵,周觀地形,亦勸權都之。權曰:「智者意同。」遂都焉。(《三國志.吳書.張紘傳》裴注引《江表傳》)

要數孫吳政權的大軍師,實非張紘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