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焚紙錢考

王睿<相和歌辭・祠神歌・送神>:

樹葉無聲神去後,紙錢灰出木綿花。

建<寒食行>:

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

兩詩皆收於《全唐詩》內,可見焚燒紙錢的風俗在唐朝已出現。又火能把紙錢傳遞至死後世界,供已逝者使用,此一觀念亦在唐朝為國人所接受。

唐人封演撰《封氏聞見記》,其中卷六「紙錢」:

紙錢,今代送葬為鑿紙錢,積錢為山,盛加雕節,舁以引柩。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幣帛,事畢則埋之。後代既寶錢貨,遂以錢送死。《漢書》稱盜發孝文園瘞錢是也。率易從簡,更用紙錢。紙乃後漢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已來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於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猶塗車芻靈之類。古埋帛金錢,今紙錢皆燒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為也。

從「今紙錢皆燒之」,燒紙錢出現於唐代大概可以確定。不過,封演的文字更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其交代了燒紙錢風俗的由來與沿革。

原來自先秦至兩漢,皆有以錢貨陪葬死者的習俗,埋葬死者時所陪葬的錢,稱為「瘞錢」。余英時談及兩漢時期死後世界觀的特色,提到「此世性」一觀念:

根據我對漢代各種生死觀的研究,我確信漢代的精神活動的走向,正如洛夫喬伊所界定的,可以簡便地概括為「此世性」(this-worldness)……另一種是人性化了的死後世界概念。死肯定是件恐怖之事,但是當它最終到來時,人們不得不作為不可避免的事實而接受它。但是,人們並非無所作為,即仍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將人世延伸到死後世界使自己得到安慰。無論哪種情況,時人執著於依戀此世的強烈感受的程度顯現得非常鮮明。(《東漢生死觀》導言)

用真錢陪葬死者,某程度上也是把人世財富帶至陰間的觀念的反映。這個觀念至唐代才起變化,埋真錢也一轉而為燒紙錢。

真錢難得,加上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使紙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以紙作錢形寓錢之意於是開始流行。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紙錢」:

唐臨《冥報錄》、曾三異《同話錄》謂,唐以來始有之,名曰寓錢,言其寓形於紙也。《法苑珠林》則謂起於殷長史,洪慶善《杜詩辨證》則謂起於齊東昏好鬼神之術,剪紙為錢,以代束帛。二說雖不同,然《封氏聞見記》謂紙錢魏、晉以來已有之,今自王公至士庶無不用之。封演,唐德宗時人,去六朝未遠,所見必非無據,則紙錢之起於魏、晉無疑也。

殷長史即殷仲文,東晉著名文學家。東昏侯為南朝中齊的君主。不過,紙錢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卻未有燒,仍然用埋。陸錫興<唐宋時期的紙錢風俗>:

紙錢是與泥制的硬質明錢一樣,也是用來送終入墓的。吐魯番高昌的隋唐時期墓葬內發現的紙錢就是明證…….中原古來禮制並沒有燒化這種做法。

從「埋」到「燒」,中間涉及死後世界想像的改變,也跟胡漢文化融合密不可分。

陸錫興<唐宋時期的紙錢風俗>:

《魏書・皇后傳・文成文明皇后馮氏》:「故事:國有大喪,三日之後,禦器物一以燒之。」周邊民族葬禮中焚燒的習俗可能是固有的,也可能來自其他民族。古印度有焚燒的葬禮,漢族的燒化禮葬很可能是佛教帶來的。佛教變文中反映了這種燒紙錢的情形。如《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塚上縱有千般食,何曾濟得腹中饑。號眺大哭終無益,徒煩燒紙作錢財。」又《無常經講經文》:「望兒孫,剩燒紙,相共冥問出道理。」高國藩認為:「從唐代敦煌寫本中發現民間燒紙錢的風俗,這在中國喪葬史上是具有首創的歷史價值的。」「敦煌盛行佛教,佛教宣導火葬,故改瘞錢為燒紙錢,由此傳播至全國。」(高國藩《敦煌民俗學》)

按照陸氏意見,火能將紙轉化為所寓之形,送到死後世界,這觀念來自胡族及其所信奉的佛教,非中原本土。

儘管從嚴格教義上言,佛教不贊成任何燒東西給死者的做法,臺灣殯葬資訊網「佛教不焚燒紙錢 (佛教篇)」:

很多人認為焚燒紙錢與佛教有關,這是不正確的,佛教沒有這種做法。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時代,當時印度就有祭火的外道,釋尊經常教導他們,焚燒各種供品是無用的,由此度化了許多拜火教的信徒。

焚燒冥錢的行為,與佛教義理相違悖。佛法觀念中,人往生後是受業力、心念及習氣的牽引至六道,中陰身不會受到空間阻隔,不需要「金錢來交易」。

……佛教重視的是發揮清淨心念的力量,主張以布施、念佛、誦經的功德,讓亡者心開意解,進而福慧增長而得超度。不是要人盲目隨俗,不是人云亦云,具有正確的佛法觀念方為正信。

佛教不焚燒冥錢,焚燒物品只是一種執著與安慰。

我們仍可退一步認為,相關觀念源自西方,特別是印度教 (前身為婆羅門教) 中的火神阿耆尼。查阿耆尼特性:

(1) 其能淨化祭品並將之傳達到其他神祇;

(2) 職司為神人中介,保護人及其家宅,注意他們行為的善惡,善者使其永生;

(3) 人類的朋友和守護者。

火燒紙錢可令紙錢到得黃泉,不排除是印度教傳入中國的結果。

燒紙錢初為民間鄉里風俗,至唐玄宗朝王璵,焚紙錢方見於朝廷祠禱中。《舊唐書王璵傳》:

王璵,少習禮學,博求祠祭儀注以干時。開元末,玄宗方尊道術,靡神不宗。璵抗疏引古今祀典,請置春壇,祀青帝於國東郊,玄宗甚然之,因遷太常博士、侍御史,充祠祭使。璵專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禱,或焚紙錢,禱祈福祐,近於巫覡,由是過承恩遇。

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紙錢」指出:

《舊唐書王璵傳》:開元二十六年,璵為祠祭使,乃以紙錢用之於祠祭。《通鑑》亦謂璵用紙錢,類巫覡,習禮者羞之。此又為朝廷祀典用紙錢之始。蓋自昔但里俗所用,而朝廷祭祠用之則自璵始耳。然曰習禮者羞之,則其時尚有不用者。《唐書》:范傳正言:顏魯公、張司業家祭不用紙錢。至宋,錢鄧公猶不燒楮鏹。蓋古人祭祀,本用玉幣,漢以來始用錢。後世鬼神事繁,乃易以紙,故一二守禮之士非之,以其起於祈禱以徼福也。

據此可知受儒學薰陶者大多不接受以焚紙錢代替埋真錢,更見焚紙錢該為外來風俗。

由紙錢而有甲馬,此為今天紙紮祭品的前身。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紙馬」:

《天香樓偶得》云:俗於紙上畫神象,塗以彩色,祭賽既畢,則焚化,謂之甲馬。以此紙為神所憑依,似乎馬也。然《蚓奄瑣語》云:世俗祭祀,必焚紙錢、甲馬……

香港 01 專題報導<燒衣紙是魏晉從印度傳入,為什麼宋朝才興起紙紮?>

不過唐朝的人並不是摺出紙紮品,當時的紙較厚,不易對摺,時人是在紙張上畫上各種想給先人享用的東西再焚化,例如在紙上畫一間大屋、一些婢女等等……

紙紮品的興起,是要到宋朝發明了玉扣紙之後的事。玉扣紙又輕又軟,很易對摺,因此在宋朝興起了摺紙這門玩意。一些摺紙高手更用巧手摺出大屋、馬車等模型,變成送葬的紙紮品出售。這種紙紮完全取代了唐代繪畫送葬文化,成為了今日紙紮送葬文化。

紙錢至陰間,會落入冥府官員 (即冥吏) 手上,這是五代時期人的觀念。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

又南嶽道士秦保言威儀,勤於焚脩者,曾白真君云:「上仙何以須紙錢?有所未喻。」夜夢真人曰:「紙錢即冥吏所籍,我又何須?」由是嶽中亦信之。

到了宋代,紙錢轉為贈予亡者。

至後世盡廢,民間至於燒紙錢以祀神,以紙為金銀以贈亡者。(魏了翁、方回《古今考》)

王娟<明器與冥器>:

(a) 漢代以後,中國傳統死亡觀出現了明顯的巫術和宗教色彩。一個明顯的標誌是「明器」之後,中國又出現了「冥器」。

(b) 冥器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以紙為之」,照此,紙錢也應該就是冥器的一種。

(c) 冥器的出現則在隋唐時期。

(d) 焚紙錢源於漢代的「瘞錢」習俗,即在死者的墳墓中放置銅錢。但是唐初時,瘞錢之風氾濫失控,導致世間為錢財盜墓曝屍的事情常有發生……因此,許多人開始提倡殮葬,並提議制定條文,禁止陪葬金銀器。在這種背景下,唐代王璵改用民間「焚紙錢」的習俗以替代瘞錢,並將其應用於帝王的各種祭祀儀式和行為中。

(e) 冥器的種類繁多,包括各種日常生活用品,交通工具、金銀財寶、房屋建築、侍女僕人等。一直到現在,冥器在喪葬禮儀中仍然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f)「冥器」的出現,一是因為紙的出現,因為相對而言,紙更加方便、實用,而且價格也相對低廉。另一個原因是喪葬觀念的轉變。漢代以後,隨著佛教思想的傳播和逐漸深入人心,人們對死亡的認識,不再是純理性的了。宗教信仰開始影響並進入人們的生活,尤其是「冥界」和「輪回」等觀念的出現,對喪葬習俗的改變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由 (a)、(b)、(c)、(e),可見中國人的死後世界觀在唐朝發生大轉變,原有的「此世性」特質趨於淡薄,取而代之是「彼岸性」,即對死後世界極盡想像之能事,而紙錢乃至各種冥器的出現,正是此一轉變的標誌。

(d) 和 (f) 是從現實政治社會風氣及物質條件的角度,解釋「焚紙錢」出現的原因。扼要言之,就是唐朝政府為了抑制奢靡的殮葬風俗 (以防止盜墓),以及價廉物美的紙的使用日漸普及,致使瘞錢被取代。

順帶一提,據王伯敏《中國繪畫史》,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唐玄宗召入宮中的名畫家吳道子,曾於長安景雲寺繪有《地獄變相》,因此聞名於時。另「十殿閻王」的論述見於《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經文由唐朝大聖慈恩寺沙門藏川述。凡此種種,皆與「焚紙錢」出現的時間吻合,同為「中國人死後世界觀在唐朝發生大轉變」的證據。

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紙錢」引宋人陶穀《清異錄》卷下:

《清異錄》載周世宗發引日 (「發引」指出殯時靈柩出發日),金銀錢寶皆寓以形,楮泉大若盞口,其印文黃曰泉臺上寶,白曰冥遊亞寶。此又後世黃白紙錢之始也。

時至今日,紙錢仍分「金紙」、「銀紙」,肇始於後周世宗之死。

《北夢瑣言》卷九:

唐楊相國收,貶死嶺外。於時鄭愚尚書鎮南海,忽一日,客將報云:「楊相公在客次,欲見鄭尚書。」八座驚駭,以弘農近有後命,安得此來?乃接延之。楊相國曰:「某為軍容使楊玄價所譖,不幸遭害。今已得請於上帝,賜陰兵以復仇。欲託尚書宴犒,兼借錢十萬緡。」滎陽諾之,唯錢辭以軍府事多,許其半。楊相曰:「非銅錢也。燒時幸勿著地。」滎陽曰:「若此,則固得遵副。」從容間,長揖而滅。

卷十二:

唐王潛司徒,與武相元衡有分。武公倉卒遭罹,潛常於四時爇紙錢以奉之。王後鎮荊南,有染戶許琛,一旦暴卒,翌日卻活。乃具榜子詣衙,云:「要見司徒。」乃通入,於階前問之。琛曰:「初被使人追攝,至一衙府,未見王,且領至判官廳。見一官人凴几曰:『此人錯來,自是鷹坊許琛,不干汝事,即發遣回。』謂許琛曰:『司徒安否?我即武相公也。大有門生故吏,鮮有念舊於身後者。唯司徒不忘,每歲常以紙錢見遺,深感恩德。然所賜紙錢多穿不得。司徒事多,檢點不至,仰為我詣衙具道此意。』」王公聞之,悲泣慚訝,而鷹坊許琛果亦物故。自此選好紙翦錢以奉之。

按此,紙錢似確能經火燒交到已逝者手上,惟燒時有若干要注意的地方,例如「燒時幸勿著地」、別弄穿紙錢等 (《太平廣記・再生六・鄭潔》有「其燒時,輒不得就地,須以柴或草薦之,從一頭以火爇,不得攪碎。其錢即不破碎,一一可達也」)。

《新唐書・王璵傳》:

王璵者,方慶六世孫,少為禮家學。玄宗在位久,推崇老子道,好神仙事,廣修祠祭,靡神不祈……璵專以祠解中帝意,有所禳祓,大抵類巫覡。漢以來葬喪皆有瘞錢,後世里俗稍以紙寓錢為鬼事,至是璵乃用之。

王璵以儒生之資,將民間燒紙錢的風俗與道教融合,在道教教義上必須有一套自圓其說的說辭。經考查,道教學者的說法大概如下:

i. 紙錢多為竹葉或者其他農作物纖維所制,為五行中的木,造紙過程中,水必不可少,又具水屬性,如加上金箔,就又有了金的屬性,在焚化過程中,又必須用到火,焚化後成的紙灰則屬土,是以,紙錢的構造蘊含陰陽五行。

ii. 燒紙錢起源於燒符籙,燒紙錢就像燒符籙一樣具能夠傳遞給祖先或神鬼的神聖作用。

iii. 焚化紙錢寓意陰陽轉換,從實物的紙錢變成虛無的灰燼,是由陽轉陰,從有到無的過程。五行運化過程令人可接通幽冥,感通天地人物,進而調動冥冥力量。

iv.「燒」與「捎」諧音,燒東西給死者,寓意給死者帶點東西,至另外一個世界使用。

總括而言,焚燒紙錢乃至各種紙紮祭品的風俗在唐朝始出現。紙被廣泛使用,加上受印度婆羅門教影響,中國民間慢慢相信火能把紙錢及紙紮祭品傳遞至死後世界。中國人對死後世界的想像也因此變得豐富,原本的「此世性」消褪,蒙上了一重巫術和宗教迷信色彩。唐以後,焚燒紙錢被發展得更完備,無論是紙錢種類,抑或燒時的正確做法,都十分講究。道教亦將燒紙錢引入,自創一系統以作說明、解釋,情況與引入閻摩而另造十殿閻王相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