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

秦朝的致命傷

賈誼<過秦論>總結秦代速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陸賈勸劉邦:「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以「馬上得天下」的原則、精神去治天下,轉不過來,弄得天怒人怨,是嬴秦一大致命傷。

秦自商鞅變法,採用法家作為官方意識形態,至始皇而未變。法家講急耕厲戰,講速效,講優勝劣敗,在戰國的賽場適用,卻不太合宜於大一統的國度。大病初癒,更重要是固本培元,休養生息。農民回到田裡耕作,商人繼續做他們的生意,政府盡量減少插手、干預,這才是應該的。奈何秦對道家黃老治術、西方自由主義的洞見無領悟,只知一味將速效原則、監控系統、軍事化組織轉移向內用,以往是對外征戰,現在是向內從事各項大型建設。「攻守之勢」變異,但「仁義」仍舊「不施」,此對被統治的老百姓來說,自然是滿腔怨氣。

秦另一個問題是以力假人,無法使人心服。始皇出兵橫掃六國,夠威風了,但六國貴族及後人仍在,他們會善罷甘休嗎?張良託大力士行刺始皇,張良便是韓國貴族。項梁、項羽起兵反秦,二人俱為楚國貴族項燕之後。六國貴族忍辱負重,處心積累,始皇焉有不知之理?忌憚慢慢轉成猜疑,於是有焚書坑儒的舉措。

《史記秦始皇本紀》: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這是著名的焚書令。

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姦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坑儒事件指此。

何以要燒六國史冊?是為了避免有人借古諷今。何以要禁詩、書、百家語?是為了避免有人指桑罵槐。摧毀文字載體還不夠,尚要將傳承六國歷史、詩、書、百家語的儒生坑埋,六國反撲的潛力都算大!始皇疑慮亦甚深!胡適指被坑儒生皆為方士,不盡準確,當時在咸陽的,很多是齊國稷下學宮的學者及其門人弟子,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

秦初置博士官,本欲吸納齊國稷下諸儒,及至焚坑之禍,大批儒生流落民間。始皇下逐客令,也使原在秦廷的外國客卿回到民間。這些儒生、客卿與六國貴族、平民百姓匯合為一,趁始皇初死而發難,反秦烈火遂一發不可收拾。

2020年4月29日 星期三

趙國的興盛與敗亡

秦國靠商鞅,趙國靠武靈王。趙武靈王無疑是一雄才大略的國君。面對北邊林胡、樓煩、匈奴等威脅,他毅然推行胡服騎射,摒棄重鎧甲裝備,輕裝上陣,學習弓馬,提高軍隊機動性。儘管臣下不乏反對聲音,連公子成都反對,趙武靈王仍舊一往無前,這種由上而下的改革,唯獨俄國彼得大帝、日本明治天皇有類似氣魄。

談到日本,與秦、趙變革近似的案例,要數島津氏薩摩藩。薩摩藩位於九州西南部,與江戶距離較遠,卻時常與外國人接觸。幾次與外國交戰的經驗,令薩摩藩主覺得成就軍隊現代化有其必要,軍隊該配有西式裝備,接受西式訓練。結果,日本第一支現代化軍隊出現在薩摩藩。這支軍隊後來成為倒幕的中堅力量。不少著名的主張西化的藩士亦來自長州或薩摩。文化包袱少、強鄰壓境刺激,不是與秦、趙很相似嗎?

趙武靈王很早讓位給兒子趙何 (即趙惠文王),退居幕後,稱「主父」。據說他還親自喬裝成使者進入秦國,與秦昭襄王見面。可惜天意弄人,公子章和田不禮率黨羽作亂,公子成和李兌趕來平亂,擊敗趙章,殺田不禮。趙章逃到「主父」宮中,求「主父」原諒,「主父」接納。公子成和李兌卻害怕領兵圍「主父」宮,隨時惹「主父」滅族,遂繼續圍困。「主父」卒之活生生在沙丘宮餓死,享年六十一歲。

趙惠文王主要依賴一將一相。將有廉頗,相有藺相如。藺相如有多厲害,觀「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髪上沖冠......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可以窺知一二。至於廉頗,擅長堅壁清野,這和趙國的地理形勢有關,趙國位於今日的山西,即古時之河東地區,被動死守實好過主動出擊。孝成王用趙括,放棄堅壁清野,主動出擊,孤軍深入,終鑄成大錯。廉頗死守,又怎會是退縮?是年老怕作戰?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

如果趙括有乃父之風,其父母焉會有「括不可使將」的想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阬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餘,幾不得脫。賴楚、魏諸侯來救,乃得解邯鄲之圍。趙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誅也。

就是因為孝成王一意孤行,造成趙國一蹶不振,武靈王、惠文王兩代所建立的基業毀於一旦,非常可惜。

2020年4月28日 星期二

秦國崛起與變法圖強

富國強兵是戰國一大主題,當時又叫做急耕厲戰。七國都行變法,但只有秦行得最徹底。究竟是什麼原因?

先談談秦的崛起。平王東遷後,把鎬京一帶封給護送有功的秦襄公。當時西陲犬戎強大,與犬戎為鄰,都算「好帶挈」。秦以雍為首都,穆公時用蹇叔、百里奚,滅西戎十二國,辟地千里,奠立霸業。至孝公,用商鞅變法,秦國於是一躍而成為新軍國。

秦國起家時也非一凡風順,殽之戰就不敵晉國,《左傳》有名篇<蹇叔哭師>:

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蹇叔都算有先見之明!

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瑟縮西邊,反而能避免捲入中原戰事,保存實力,集中改革。被迫與夷族為鄰,尤其磨練出強悍的民風。商鞅變法中有禁私鬥、獎公鬥一項,動輒動手打架,用拳頭解決問題,相信是秦國一向風俗。

《史記商君列傳》: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座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後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

此見商鞅非秦國人,屬外來客卿。

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罷而孝公怒景監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監以讓衛鞅。衛鞅曰:「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後五日,復求見鞅。鞅復見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罷而孝公復讓景監,景監亦讓鞅。鞅曰:「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請復見鞅。」鞅復見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罷而去。孝公謂景監曰:「汝客善,可與語矣。」鞅曰:「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誠復見我,我知之矣。」衛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懽甚也。」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

此見商鞅以富國強兵之道得孝公重用。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茍可以彊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商鞅甫變法,亦遇拒變阻力,唯其有孝公支持,遂化險為夷。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 - 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指出,自禮崩樂壞,中國即進入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 (Émile Durkheim) 所說的「失範社會」。失範初期,人仍依戀舊有一套,有拒變傾向,春秋霸政正屬此一形態。然而,隨著時日久遠,舊有一套維持不下去。在甚麼都被允許下,社會成為一賽場,一制勝處境 (韋伯語),而要在賽場、制勝處境中脫穎而出,就要講究工具理性的運用,即利益計量。在戰國時代,急耕厲戰、富國強兵,是最合符工具理性、利益計量原則,故孝公聞之則悅。

秦國受禮樂文化薰陶不深,包袱較少,尚且有阻力,遑論其他六國。

商鞅也主要以孝公作靠山。可是,孝公一死,商鞅如何?變法又能否繼續?《史記商君列傳》有以下一段: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商鞅卒之遭車裂,這是任何想改變現有狀態的變革者的必然悲劇!但現實從來不為人主觀意志而轉移,任既得利益者再反撲,秦國往後仍緊跟商鞅開出的塗轍,終於擊敗六國,一統天下。

2020年4月27日 星期一

戰國大不同

從春秋進入戰國,有幾個顯著的變化:

1. 大國兼併小國多了,小國數目大幅減少,至戰國初年,最強勢只有七國;

2. 下級篡弒上級時有發生,最著名有「三家分晉」和「田氏篡齊」;

3. 戰爭維時長,動員人數多,所用手段殘忍,發明不同兵器投入作戰;

4. 春秋霸主仍稱「公」,戰國諸國君一律稱「王」。

關於 2,「三家分晉」的「三家」指韓、趙、魏三氏,俱屬卿大夫。晉獻公、晉文公實行軍事改革,大量起用異姓卿大夫,除了韓、趙、魏,還有智、范、中行。智伯消滅范、中行,勢力增加,威逼韓康子、魏桓子割地,又向趙襄子索地,趙襄子拒絕,智伯聯合韓、魏兩家攻趙,期間韓、魏兩家倒戈,智伯被殺,史稱「晉陽之戰」。韓、趙、魏三家乘機瓜分晉國土地,留下絳與曲沃給晉幽公,「三家分晉」就是指這件事,完全是一下尅上。至於「田氏篡齊」,是指權臣田成子殺齊簡公,立齊平公,自掌政權,再待姜齊宗廟絕祀,取而代之。

關於 3,春秋的戰爭多維時一日,以車戰為主,尚存仁義,帶藝術化。戰國則不同,維時數月甚至數年,以步兵、騎兵戰為主,幾乎動員全國兵力。不存仁義,陰謀詭詐盡出,再無藝術化,而盡是殺戮,水淹、坑殺時有發生。弓弩亦被發明以擊殺敵人。

關於 4,齊桓、晉文、宋襄、秦穆仍稱「公」,是因為他們皆認自己是周王室所封。至楚莊王、夫差勾踐,因屬南方蠻族,不尊周室,遂自稱王,與周天子同。戰國初,魏文侯仍稱侯,但魏惠王開始,諸國國君皆稱王,秦孝公以後的秦國國君亦稱王。諸國君稱王,示意周室權威進一步衰落。

這一種情況,再看孟子「仲尼之徒,無道齊桓、晉文之事」,就很有意思。孔子明明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怎會「無道齊桓、晉文之事」?原來孟子眼中的「齊桓、晉文之事」等於戰國時期諸新軍國之惡行,他們開其端。孟子不認同諸新軍國之惡行,所以連帶否定齊桓、晉文。孔子尚看不到戰國的惡劣,他見到的是仍然有禮的影子的霸政,故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予以正面肯定。這兩句話,其實已反映春秋、戰國大有不同。

戰國分三期:齊魏爭雄期、齊秦鼎立期、秦趙對峙期。魏惠王率先憑龐涓崛起,後龐涓陷害同學孫臏,孫投齊國,殺龐,桂陵、馬陵二戰後,魏國遂衰落。齊雄霸東方,與實行商鞅變法的秦鼎足而立,號東西二帝。不過,隨著聯軍攻齊,齊國一蹶不振。趙國自武靈王行胡服騎射,有一支戰鬥力、機動力極強的騎兵,趙國亦有戰馬產區,與秦國看齊。奈何長平之戰誤信紙上談兵的趙括,四十萬趙軍一夜之間被白起坑殺,趙國從此再無力與秦角逐,秦國統一是勢所必然。

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秩序崩塌與重建

自武王進行第一次封建,西周即採用「以血緣拱衛王室」策略。所謂「以血緣拱衛王室」,即是透過分封宗室子弟,以起屏藩的作用。誠然,宗室子弟也未必可靠,「三監之亂」中的「三監」都是武王、周公的親兄弟。可是,就當時而言,這已是最可靠、最安全的維護政權的方法。故此,「三監之亂」後,周公雖對具體分封有所調整,卻始終未有根本否定分封宗室子弟本身。周公念茲在茲,是改良,而非顛覆。

周公制禮作樂,最為後世所稱頌。然而,要了解禮樂,還需回到分封。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名實相符,竊以為是禮之精神。名是每個人的職稱,如國君、父親、兒子等。實又叫做份,指相應於該職稱的行為,如國君的行為、父親的行為、兒子的行為等。有其名必有其份,否則是失禮、違禮。失禮、違禮至其極,是政治秩序、倫理秩序的瓦解,故「民無所措手足」,這是非常大的一件事。為了令失禮、違禮不出現,為君者要以身作則,作為天下的表率。換言之,秩序之維繫與否,全視乎一天子。春秋戰國之所以出現,就是因為周幽王、周平王失德。

禮其實是周公歷「三監之亂」後,提出以強化「以血緣拱衛王室」策略。至於樂,旨在陶冶人民的性情,促進教化,改善風俗,所謂「禮以教中,樂以教和」。

可惜到了周平王時,其外公申侯引犬戎入鎬京,將平王父親幽王殺死,平王間接有弒父之嫌。向來深受禮樂薰陶的封國率先叛離,接著叛離的越來越多,平王成了虛君,周王室被架空。不過,雖則如此,春秋時期仍殘存禮的影響力,宋襄公泓水之戰的表現可以為證。《左傳》有以下一段記載: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宋襄公要做君子,所以不攻打還沒列陣的敵人,此在今天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今天的社會都講工具理性,講成功失敗。但宋襄公當時還距離禮崩樂壞沒多久,仍然想行仁義,結果做出這樣的舉動。由此也可看出禮的影響力在春秋時期仍然保留。

宋是微子啟的封地,微子啟是殷商一族的後人,文化特別高。齊魯等地亦受禮樂薰陶。桓公以霸主身份重建政治秩序,某程度上是在復禮,故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管仲正是齊桓公的宰相。

2020年4月25日 星期六

江𤒹生《千億個或許》反映今日年青人心態

電視劇《打天下》在 ViuTV 熱播,主題曲《千億個或許》由 Anson Kong 𤒹生作曲兼主唱。說起江𤒹生,大家或者不知是誰,但說他是男子組合 MIRROR 的副隊長,大家可能會有印象。

《打天下》以日本空手道為題材,Anson Kong 也是年青英俊,容易令人聯想到二十年前,即千禧年的撻出愛火花》。《撻出愛火花》的題材是日本柔道,而當年的謝霆鋒亦英俊不凡。有趣是,《撻出愛火花》的主題曲也是謝霆鋒主唱,叫做《天空這麼大》。比較《天空這麼大》和《千億個或許》,雖然兩首歌的曲式都是正能量、賣青春熱血,但歌詞所表達對青春的理解就大不相同。如果《天空這麼大》是反映千禧年的年青人心態,《千億個或許》就是反映今時今日 2020 年年青人的心態。這是非常有意思。

我們先看《天空這麼大》的歌詞:

勿論勝或輸
但是我樂於 用自己的觸覺加構思
命運我未知 仍然來嘗試
千次得志失意

我有一個理想世界
我有一套自創見解
要任何事情做到最好
感覺最佳

若到達 最高的境界
處境怎好與怎壞
我總可理解 仍然維持狀態
若到達 最高的境界
方知天空這麼大
成敗沒介懷 (再想)
能夠躍進自由地帶


「但是我樂於,用自己的觸覺加構思」、「我有一個理想世界,我有一套自創見解」,簡單講,就是要自己話事,自己做老闆。

成敗得失,在自己作主宰之下,都變得微不足道。最緊要是「任何事情做到最好,感覺最佳」。

最後一句「能夠躍進自由地帶」清楚點出全首歌的核心,求不受約束、不受干預、「不要教我做事,我有自己一套」,正是千禧年年青人的心態,也是那個年代對青春的詮釋。這亦和叱吒 903 九十年代重視原創音樂、講究青年要別樹一格一脈相承。

可是,看看《千億個或許》的歌詞,隱然有種擇善固執的情懷:

跌傷摔倒百千次
血與汗浸沒我上衣
早不顧面子
你或覺得很不智
始終想試

這裡劃開成年人和年青人的分別。

成年人混世界久了,顧面子,講經驗。年青人剛好相反,不介意面子,也不懂世故,是,是會吃虧,但我就是「始終想試」。

這個「想試」不是任意去想、反叛式的我有我自己一套,而是針對成年人醜陋的一套予以衝破、打開。此是去惡揚善,讓光明重臨大地。

白與黑
地與天 的差距
任我追
顛簸間 歲月𥚃
縱要空手去
馬步紥好 我不退

積重難返,要擺脫成年人那一套,談何容易?最可悲是,跟從成年人那一套,擺出副假面,言必稱「work work」,似乎比較容易飛黃騰達,反之則窮困潦倒,落得個「廢青」的罵名。

但即使如此,「縱要空手去」,我仍要紥好馬步,不後退。此表現出堅定不移的決心。外境可轉得對自己極不利,但無礙我意志之堅固,這與孔子「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是相通的。

錢穆辦新亞書院,新亞校歌就有「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亂離中,流浪裏,餓我體膚勞我精。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隊向前行。」錢穆對青年人的期許、對青春的理解,竟與 Anson Kong 這首歌不謀而合。

無後顧的追 無懼會粉碎
糅合了攻防 堅守赤地𥚃
時代再興衰 不必失據
收起眼淚水
凝望妳 在盡頭 繼續去

因為有了堅定不移的決心,所以能夠「無後顧的追,無懼會粉碎」。外邊境物不能左右,所以可「堅守赤地」、「不必失據」。

浪再高
路再灣 不急燥
願企好
將青春 也盡耗
結尾天知道
要預計都 太深奧

除了有堅定不移的決心,還要有修為,勿因遇到困難半途而廢,要「不急躁」,要「企好」。青春所為何事?就只是要人磨練出決心和迎難而上的修為而已。

有決心,能迎難而上,就會有好結果嗎?天曉得。既然不能確知,又何必多想?做好眼前事不是更重要嗎?

無後顧的追 無懼會粉碎
糅合了攻防 堅守赤地𥚃
時代再興衰 不必失據
只管拼命追
迢長夢遠 在目前
未理遇著誰
為妳在路途 繼續去

奧義還未學會吧
愚笨像我 於山腳下
越覺不甘放下兩句髒話
我便無視代價
再練過為明天 驚訝

燃盡了雙腿 投入到粉碎
仍是會握拳 撐起再面對
時代再興衰 不必失據
千億個或許
仍為妳 再望著前
再摔倒千次
為到達盡頭 繼續去

成年人不會說粗口,但會自怨自艾、會認命。年青人會說粗口,但粗口只是一時宣洩內心不甘,然後又會繼續「投入」、「握拳」、「撐起再面對」。兩者相比,後者明顯積極得多,亦頑強得多。

跟《天空這麼大》籠統講要有自己的主見、要由自己把事情做好迥異,《千億個或許》視青春為一場大修練,修練堅定不移的決心,也修練遇到困厄仍然立定自己重新出發的韌勁,從而開出世故、圓滑、重眼前利益的成年人所開不出的一片新天地。

有意無意,這首歌彷彿與過去六個月在前線齊上齊落的手足的精神相呼應,竊以為此乃今時今日 2020 年年青人的普遍心態。

兩代青年,很難說哪一代比較好,但從境界意態看,毫無疑問,現時這一代青年,是高一層。他們不是負面地反叛、標奇立異,而是正面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拼命去爭取,真是「燃盡了雙腿,投入到粉碎」。以前那一代做不到,至少香港變壞了,很多千禧年成長的,都選擇去外國,不願再構想、爭取一個美麗的香港。

純以歌論,《千億個或許》絕對是上乘之作,Anson Kong 唱得很好,很熱血。

再從流行文化的角度論,《打天下》也好,《千億個或許》也好,兩者都不約而同打破了大台的單一、乏味的造劇造歌模式。原來劇集是可以勵志的,歌還是原創的好。此為一大進步,比固步自封「食老本」好得多。

2020年4月24日 星期五

戴祖儀《分分鐘需要你》唱出不一樣的韻味

戴祖儀推出新歌《分分鐘需要你》,這是阿 Lam 林子祥的成名作,珠玉在前,難免會比較。可是,聽翻唱,更重要是看歌者能否唱出原唱者以外的另一種韻味。Joey 今次出了「Happy Version」和「Sad Version」。「Happy Version」有少女初墮愛河的甜蜜,


「Sad Version」則有所愛非人的那種酸溜溜、心痛的感覺,


此皆是林子祥原版所無。而「Happy Version」和「Sad Version」比較,「Sad Version」的層次又高一點,有時越簡單的表達方式,一支木結他,一把聲音,所流露的感情越單純,也越真摰。多了修飾,反而不自然。

稍有音樂年資的樂迷都會記得,澳洲樂隊 Frente 九十年代曾經翻唱過英倫電子班霸 New Order 的名作《Bizarre Love Triangle》。全首歌沒多餘的花巧修飾,就只是一支木結他、一把女聲在輕彈細唱,卻令無數樂迷耳目一新。


今次 Joey 的《分分鐘需要你》「Sad Version」,也有這種味道。對比之前《Only One》、《天光前分手》,此或更貼近未正式出道時的她,當然聲音的運用及處理都較前成熟了。

翻查資料,《天光前分手》是 2019 年 10 月 30 日推出,距今已半年。這半年間,很多人認識 Joey 是因為電視劇《多功能老婆》「Miss Lui」一角,更多是因為她在「娛樂大家」玩狼人殺的表現 (為何會有一個女藝人分析那麼精準)。然而,筆者覺得,要認識真正的戴祖儀,最好還是回到她本人的 youtube channel。去掉楚楚可憐、冷靜機智、美麗動人的一面,她其實是一個可以和 fans 一同打機、粗聲粗氣而無忌諱、想驚就驚想嬲就嬲的真性情的女孩子,非常難得。

在今次《分分鐘需要你》的演繹中,Joey 也流露了一些演技,「Happy Version」的若干轉音便是例子。至於 MV,從甜笑到替人幸福的揪心,表情都十分到位。或許跳開其所屬公司,直接從她的真性情、她的用心切入,你會更欣賞戴祖儀,還有這首新翻唱的《分分鐘需要你》。

2020年4月23日 星期四

元史綜論

大蒙古國建立與聯宋滅金

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其父親是乞顏部酋長也速該,母親為弘吉剌部訶額侖。也速該遭塔塔兒部毒殺,鐵木真一家被趕出乞顏部,遷至他地。年輕的鐵木真歷經劫難,憑藉堅強的毅力,艱苦地活了下去。他還與札木合結成「安答」(義兄弟)

當時,草原實力最雄厚的是王汗。鐵木真借助王汗的勢力,收攏乞顏部各族,同時擊敗三姓蔑兒乞部,救出妻子孛兒帖。儘管不久跟札木合決裂,鐵木真獲推舉成為乞顏部可汗。

往後的日子,乞顏部日益壯大。十三翼 (十三個部落) 之戰,鐵木真雖兵敗,但因寬仁,贏得了人心,不少札木合部下倒戈。他未幾聯合王汗擊敗札木合聯軍,求王汗收自己為義子。此舉惹起王汗兒子桑昆憤恨,札木合鼓動桑昆聯合王汗夾擊鐵木真,鐵木真初敗走,後突襲王汗駐地,消滅其部。王汗、桑昆被殺。

鐵木真又擊敗乃蠻大軍,太陽汗被殺。札木合被叛變的將領送到鐵木真之手,鐵木真把他殺死。至此,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

蒙古貴族在斡難河召開大會,尊鐵木真為「成吉思汗」,大蒙古國正式建立。「成吉思」意指海洋,代表鐵木真像海洋一樣偉大。

鐵木真多次派兵入侵西夏,逼使西夏臣服。他亦斷絕與金國的朝貢關係,且親率大軍入侵。金宣宗遣使向蒙古求和,後來索性離開中都,遷都汴京,以遠離蒙古威脅。蒙古軍佔領中都,金國在黃河以北之地陸續失守。

中亞的花剌子模王國侮辱蒙古使團,成吉思汗決心報仇,下令西征。花剌子模卒之被滅,蒙古軍進行屠城,極為血腥。成吉思汗回師時,滅西夏。他在六盤山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成吉思汗臨終前,交代了滅金計劃,《元史太祖本紀》:

臨崩謂左右曰:「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徵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

第三子窩闊台繼承汗位,馬上聯宋滅金。汴京被圍,金哀宗逃至蔡州,蒙宋聯軍攻入蔡州,金哀宗自殺,末帝死於亂軍之中,金朝滅亡。長江以北大片土地併入大蒙古國版圖。

宋朝違背當初協議,派軍隊北上收復洛陽、汴京、應天。蒙古軍隊展開反擊,雙方衝突不斷。

窩闊台未有即時派兵滅南宋,反而整飭吏治,用契丹人耶律楚材為相,提拔漢人為官,管理華北和中原地區。中原及北方經濟得到恢復和保存,是有原因的。

另外,窩闊台尊重儒家 (敕修孔廟、建經籍所、免聖人子孫差發雜役、開科取士),且容許程朱理學在北方傳播。

窩闊台因酗酒暴斃,由乃馬真皇后臨朝稱制,直至窩闊台之子貴由被推舉為大汗。

貴由、蒙哥逝世,海都率諸王作亂

窩闊台死後,大蒙古國爆發汗位爭奪戰。乃馬真皇后欲立長子貴由為大汗,拔都與貴由不和,不肯參加選汗大會。直至拖雷遺孀率諸子參加,貴由才被擁立登基。

貴由在位時間不長,僅一年八個月。因沉湎酒色,不理政事,沒太大作為。

貴由死後,拔都推舉拖雷之子蒙哥為新大汗,並指貴由之立違背窩闊台遺命,窩闊台後人無繼承汗位的資格。蒙古諸貴族通過拔都提議,窩闊台、察合台兩家則拒不承認。蒙哥雖順利即位,但汗位繼承由窩闊台家族轉移到拖雷家族,無疑造成皇族內部分裂,為大蒙古國分崩離析埋下伏筆。

蒙哥是拖雷長子,成吉思汗之孫,曾多次跟隨窩闊台征伐,屢立奇功。拔都推舉蒙哥為大汗,蒙哥即位後,以其弟忽必烈統領漠南漢地軍政事務,同時指揮向南、向西兩線的戰爭。

蒙哥先平大理,再征西亞 (由旭烈兀負責的第三次西征,第二次西征由拔都領兵,在窩闊台時進行)。他又兵分三路攻宋,自己親率主力攻合州釣魚城。可惜期間被宋軍投石機矢石擊中,重傷死亡。蒙哥的突然去世,令旭烈兀的西征被迫中斷。其弟忽必烈與阿里不哥急於爭奪汗位,尤其使大蒙古國形勢險峻。

窩闊台家族方面,自失去汗位繼承資格後,海都積極在大蒙古國以西發展勢力。海都乃窩闊台之孫。蒙哥死,海都聯合察合台家族,支持阿里不哥對抗忽必烈,奈何事敗,他只好聯合欽察汗國,謀奪忽必烈大汗寶座。

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曾把一部份土地封給窩闊台,成立窩闊台汗國。又把另一部份土地封給察合台,成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則是成吉思汗長子朮赤 (拔都是朮赤之子) 的封地。支持忽必烈的,只有旭烈兀 (忽必烈之弟) 的伊兒汗國,忽必烈處境並不理想。

窩闊台、察合台、欽察三汗國會盟,公開反對忽必烈,擁海都為盟主。他們的理由是:忽必烈已被漢族同化,故須對其用兵恢復蒙古人的遊牧本性。

忽必烈派兵討伐,雙方互有攻守,直至元成宗大德五年 (1301 ),海都聯合蒙古諸王進兵漠北,在和林被海山 (後來的元武宗) 擊敗,傷重不治。「海都之亂」才告一段落。

忽必烈建立元朝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蒙哥 (忽必烈長兄) 成為大蒙古國大汗後,以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事務。忽必烈起用大批漢人為幕僚,如劉秉忠、許衡、姚樞、郝經、張文謙、竇默、趙璧等,並尊崇儒學。

征雲南大理國一役,忽必烈立下戰功。未幾,蒙哥以南宋扣押蒙古使者為理由,對南宋宣戰,兵分三路南下。忽必烈為中路軍統帥,進攻長江中游的鄂州。四川合州釣魚山之戰,蒙哥被守軍矢石擊中重傷去世。忽必烈馬上北歸,爭奪汗位繼承權。忽必烈卒之被宗王及大臣擁立,即位稱帝。在去除以幼弟阿里不哥為首的反對勢力後,他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大元」,自稱大元皇帝。

忽必烈再次派兵南下,圍攻襄陽。襄陽守將呂文煥憤而降元,元兵沿長江東下,取臨安。陸秀夫等先後扶植端宗、帝昺,建立海上流亡政權,與元軍對抗。厓山海戰,陸秀夫背負小皇帝跳海殉國,後宮、大臣亦相繼自殺,南宋滅亡。元朝至此統一南北。《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四:

會日暮,風雨昏霧四塞,咫尺不相辨,世傑遣小舟至宋主所,欲奉宋主至其舟, 謀遁去,陸秀夫恐為人所賣,或被俘辱,執不肯赴。宋主舟大,且諸舟環結,秀夫度不得脫,乃先驅其妻、子入海,謂宋主曰:「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 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即負宋主同溺,後宮諸臣從死者甚眾。宋主時年九歲。世傑乃與蘇劉義斷維奪港,乘昏霧潰去,餘舟尚八百,盡為弘范所得。越七日,屍浮海上者十餘萬人。

蒙古人雖入主中原,帝國卻已然分裂,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紛紛自立,不受忽必烈節制。

忽必烈對漢文化盡量吸納,先後仿效漢人典章制度、為大蒙古國歷任大汗確立廟號並追尊諡號、祭祀太廟等。他又以開平 (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多倫縣西北閃電河畔) 為上都,燕京 (今北京市) 為中都,中都後改稱大都。

元軍一度入侵緬甸和日本。其中對日戰事,因遠征軍遇上颱風,溺死近半。

忽必烈下令在山東境內開鑿濟州河和會通河,把濟州和臨清連接起來;在北京境內開鑿壩河和通惠河,把通州和大都連接起來。南起杭州,北至大都的京杭大運河因而得以全線貫通。

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曾到大都,與忽必烈見面,親歷繁華景象。

晚年忽必烈飽受愛妻察必皇后、皇太子真金去世困擾,悲痛不已,且為肥胖及痛風所苦,至元三十一年 (1294 ) 正月去世,享年七十九歲。顧命大臣伯顏等擁立其孫鐵穆耳為帝,是為元成宗。元成宗與西北諸王達成和議,四大汗國重新承認元朝的宗主國地位。

《元史地理志》:

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

此見元朝疆域範圍遠超漢唐。

阿合馬、盧世榮、桑哥、完澤、八思巴

忽必烈任內,重用阿合馬、盧世榮、桑哥、完澤,又以八思巴為國師。

阿合馬,色目人,察必皇后父親的陪嫁奴隸。他位居宰相,掌理國家財政,曾清理戶口、推行專賣制度、發行鈔票 (時稱交鈔) 以增加政府收入。滅南宋後,他又在江南實行發鈔和藥材限制專賣政策,有關做法引起反感,所謂「益肆貪橫」、「內通貨賄,外示刑威」。阿合馬卒之被王著設計刺殺 (王著聯絡僧人高和尚,密鑄大銅鎚,趁忽必烈北往上都,假傳太子之命殺之。事後王著被忽必烈處以極刑,高和尚等人遭棄市。王著臨刑大呼:「王著為天下除害。今死矣,異日必有為我書其事者。」)

盧世榮,阿合馬屬下,獲桑哥稱讚「有才術,謂能救鈔法,增課額,上可裕國,下不損民」,予以推薦。可惜以皇太子真金為首的儒臣派不滿盧世榮「以言利進」的主張,真金甚至說:「財非天降,安得歲取贏乎。恐生民膏血,竭干此也。豈惟害民,實國之大蠹」(《元史裕宗傳》)。加上盧世榮部份理財措施傷害豪強利益,他終於被忽必烈處死。

桑哥,藏人,通曉多國語言,獲八思巴推薦,得到忽必烈重用。桑哥為相時,兼任總制院 (宣政院) 使,奉旨檢核中書省,竟發現多名中書省長官失職。他整頓財政,罷免冗官,卻因觸及蒙古貴族和漢族官僚利益,被上書彈劾「壅蔽聰明,紊亂政事」,以「專權黷貨」罪下獄,桑哥最後被迫害至死。

《元史》把阿合馬、盧世榮、桑哥列入「姦臣」,其實並不恰當。

1. 三人所做,不過是改革稅制,整頓財政。

2. 所謂貪橫暴虐,根本原因是:忽必烈長期對外用兵,導致國庫空虛,急需增加收入以應付龐大支出。

3. 元初漢人、南人地位較低,剛好阿合馬、桑哥是色目人和藏人,遂被誇大抹黑。

完澤,元朝丞相,初侍太子真金,後輔佐皇孫鐵穆耳。他為相時,革除桑哥弊政,罷黜鉤考錢糧,蠲免積欠租稅,節約賞賜,不再開源而主節流,一時稱為賢相。忽必烈去世,完澤擁立鐵穆耳為帝。以東宮舊臣身份,深受倚重。完澤後期日益專橫,元成宗用哈剌哈孫以分其權。罷征安南、南征八百媳婦國,皆是完澤手筆。

八思巴,藏傳佛教喇嘛,被忽必烈封為國師,統領全國佛教。他根據吐蕃文字設計出一套蒙古新文字,獻給忽必烈,忽必烈下詔以這套文字統一蒙古語文字,這套文字稱八思巴字。

成宗、武宗與仁宗

皇太子真金去世後,元世祖忽必烈本想立真金第二子答剌麻八剌為皇太子,可惜答剌麻八剌不久因病去世,真金第三子鐵穆耳遂被立為皇太子,鎮守漠北和林。忽必烈死後,鐵穆耳在母親闊闊真與大臣伯顏等支持下,在上都即位,是為元成宗。

成宗任內,積極停止對外戰爭,罷征日本、安南,專心整頓國內軍政,減免江南賦稅,並限制諸王勢力、新編律令。他更與西北諸王達成和議,結束自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以來,元朝西北邊境的戰火,至此,四大汗國正式承認元朝的宗主國地位。

惟成宗濫增賞賜,致使入不敷支,國庫匱乏,「向之所儲,散之殆盡」。發兵征討八百媳婦國 (今泰國北部),甚至引起雲南、貴州地區動亂。

成宗晚年為病所困,朝政一律交皇后卜魯罕、右丞相哈剌哈孫執掌。卜魯罕聯合左丞相阿忽台、安西王阿難答意圖奪權,哈剌哈孫先發制人,派人召鎮守漠北的懷寧王海山 (真金之孫、答剌麻八剌之子,母親為答己) 與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入京,將卜魯罕等一網打盡。海山即位,是為元武宗,哈剌哈孫因擁立之功,加太保、錄軍國重事,不久加太傅。

海山武人出身,一直奉成宗命令統兵漠北,屢立戰功。即位後,他追封父親答剌麻八剌為元順宗。並封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弟。

海山在位四年,卻大興土木,派軍士千餘人及大量民工修建五台山華佛寺,且規定凡毆打西僧者截其手,罵西僧者斷其舌。為了解決財政危機,他又下令印發至大銀鈔,導致至元鈔大為貶值。因沉耽淫樂、酗酒過度,海山死時,只有三十歲。愛育黎拔力八達以皇太弟身份即位,是為元仁宗。

仁宗自幼熟讀儒書,能讀寫漢文,且可鑑賞中國書法與繪畫。他一度下令將《貞觀政要》、《帝範》、《資治通鑒》和儒家經典《尚書》、《大學衍義》等翻譯成蒙古文,刊行天下,令蒙古人、色目人誦習。

皇慶二年 (1313 ),仁宗恢復科舉,以朱熹的《四書集注》作為科舉考試指定用書,此確定了程朱理學的國家官方意識形態地位。明清兩朝的科舉取士,大體沿襲元朝的科舉制度而加以改善。

仁宗復裁減冗員,清查江浙、江西、河南等地田畝,以增加國家稅收。

仁宗後將兄長武宗之長子和世㻋徙居雲南,立自己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打破叔侄相傳的誓約。延祐七年 (1320 ) 正月,仁宗駕崩,享年三十六歲。

碩德八剌 (即元英宗) 登基時,年僅十八歲,受太皇太后答己、右丞相鐵木迭兒等人控制,未能有所作為。跟父親一樣,他也深受儒學薰陶。

「南坡之變」與「天曆之變」

元英宗碩德八剌在位初期,受太皇太后答己、右丞相鐵木迭兒等左右。

答己,答剌麻八剌的妻子,元武宗海山、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的母親。她和權臣鐵木迭兒相友善,鐵木迭兒因此能官拜右丞相、江西行省平章政事、雲南行省左丞相。

鐵木迭兒在雲南搜刮民脂民膏,被彈劾,逃回大都。不久又倡導預買鹽引、括田江南,乘機侵占農民土地、房屋。江西贛州人蔡五九卒之聚眾起事,雖然失敗,但已見鐵木迭兒之可惡。

獲答己袒護,鐵木迭兒平步青雲,更把政敵楊朵兒只、蕭拜住、賀勝等人害死。

英宗銳意改革,卻感勢孤力弱。他於是提拔拜住 (木華黎的後裔) 為左丞相,牽制鐵木迭兒。至治二年 (1322 ) 年中是一個關鍵,鐵木迭兒、太皇太后答己相繼去世。英宗用拜住為中書右丞相,展開新政 (包括:裁減冗官、監督官員不法行為、頒布新法律、採用「助役法」減輕人民差役負擔),同時清除鐵木迭兒勢力,處死其子八思吉思,追奪其財產。

英宗的做法,惹起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不滿。加上英宗「以儒治國」,吸納大批漢族儒生入朝為官,動搖了蒙古保守貴族的特權,鐵失遂與部分蒙古保守貴族聯合,準備發動政變。至正三年 (1323 ) 八月,鐵失等趁英宗結束避暑,從上都南返大都,於南坡矯詔殺死拜住,且弒英宗於帳中,英宗死時僅二十一歲。

「南坡之變」後,也孫鐵木兒被擁立為帝,是為元泰定帝。泰定帝雖對政變知情,但即位後盡殺「南坡之變」涉事者。他任內減少國家開支,下令不允許漢人收藏及攜帶兵器,禁止和尚、道士購買田地以克制僧院過份富有。

致和元年 (1328 ),泰定帝在上都病逝,享年三十六歲。兒子阿剌吉八登基,是為元天順帝。

天順帝只有九歲,丞相倒剌沙專權,燕帖木兒 (又作燕鐵木兒) 當時手握大都護衛大權 (中央軍權力),覺得自己過去深受武宗恩寵提拔,理應立武宗長子為帝,便在大都發動政變,擁立元文宗圖帖睦爾 (武宗長子和世㻋在外地,因為路遠,故先迎其弟懷王圖帖睦爾)倒剌沙發兵攻大都。燕帖木兒經過多次戰爭,打敗位於上都的天順帝朝廷。倒剌沙投降,後被殺,天順帝下落不明。

和世㻋在漠北即位,是為元明宗。元文宗收到消息,派燕帖木兒等奉皇帝寶璽前往元明宗行在所,正式讓出皇位。豈知燕帖木兒竟毒殺元明宗,再次擁立元文宗,文宗於上都再次即位稱帝,史稱「天曆之變」。

燕帖木兒自恃有功,把持朝政,國勢逐漸衰落。文宗二十八歲死,寧宗懿璘質班繼位,年僅七歲。兩個月後,寧宗病逝,順帝妥懽貼睦爾繼位。

補充一點,元文宗頗有漢文化修養,喜愛作詩,又精於書畫。天曆二年 (1329 ) 設立奎章閣學士院,掌進講經史之書,考察歷代治亂,令所有勛貴大臣的子孫都要到奎章閣學習。奎章閣下設藝文監,專門負責翻譯、校勘儒家典籍。《經世大典》的編纂,此書更是元代一部重要的記述典章制度的巨著。

元順帝北走

元順帝妥懽貼睦爾 (又稱元惠宗) 是蒙古人逃返塞北前的最後一位皇帝。他早年曾被驅逐到高麗。

寧宗逝世,太后堅持立妥懽帖睦爾為帝,被燕帖木兒反對。至順四年 (1333 ) 五月,燕帖木兒病死。妥懽帖睦爾正式繼位,任命伯顏為太師、中書右丞相。

燕帖木兒之子唐其勢、塔剌海陰謀推翻元順帝,被伯顏識破。自此,伯顏權勢大增,把持朝政。伯顏主張排擠漢人,施行了下列政策:禁止漢人參政、取消科舉、不許漢人學蒙古語等,這些做法無疑加深漢蒙兩族之間的矛盾。在脫脫 (伯顏之侄) 幫助下,順帝罷免並流放伯顏,時為至元六年 (1340 )

脫脫改正伯顏時的冤案,減輕剝削、放寬收稅,又恢復科舉,大興國子監,開經筵,允許民間養馬,減鹽稅,並主編《遼史》、《金史》、《宋史》,史稱「脫脫更化」。

可惜他派賈魯治理黃河 (徵發民工十五萬,軍士二萬治河),觸發修黃河工人作亂,組織紅巾軍反元。脫脫親率大軍鎮壓,卻在朝中遭回回康里人哈麻彈劾,被革職流放雲南。

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一直想奪取帝位,提前登基,與父親元順帝有矛盾。他和哈麻一夥,順帝陷於孤立。至正二十四年 (1364 ),孛羅帖木兒以「清君側」之名,領兵闖入大都,愛猷識理答臘流亡到王保保 (擴廓帖木兒,察罕帖木兒的外甥、養子) 的屬地太原。孛羅帖木兒的專權不久惹起順帝不滿,派人將其刺死,父子和解,惟民變已一發不可收拾。

至正二十五年 (1365 ),元順帝以王保保總領天下兵馬,共同討伐朱元璋。三年後,順帝以王保保無功,削其官職。朱元璋在應天府即位,建立明朝,改元洪武,派徐達、常遇春率軍北伐,直逼大都。順帝終於攜同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后妃、臣僚等逃返塞北,前往上都。王保保在太原被徐達擊敗,遠走大同。

至正二十九年 (1369 ) 六月,常遇春攻克上都。次年,順帝死於痢疾。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繼位,是為元昭宗。昭宗在位八年逝世,享年四十歲。

順帶一提,愛猷識理達臘的母親為奇皇后,奇皇后是高麗人奇子敖的女兒,生於高麗幸州。因姿色嬌豔、肌膚白皙,乖巧伶俐,善於察言觀色。元順帝對她十分寵愛。奇皇后站在兒子那邊,密謀內禪。孛羅帖木兒入大都,舉報奇皇后干擾國政,建議順帝驅逐奇皇后,順帝未有回應。奇皇后後來傳旨令王保保擁兵逼順帝禪位,王保保拒絕配合。奇皇后在至正二十九年 (1369 ) 逝世。

柯劭忞《新元史》:

惠宗自以新意制宮漏,奇妙為前所未有,又曉天文災異......乃享國三十餘年。帝淫湎於上,奸人植黨於下,戕害忠良,隳其成功。迨盜賊四起,又專務姑息之政,縻以官爵,豢以土地,猶為虎傅翼,恣其摶噬......然北走應昌,獲保餘年;視宋之徽、欽,遼之天祚,猶為厚幸焉。

元朝死因探析

要了解元朝死因,首先要認清元朝為一征服王朝 (Dynasties of Conquest)

「征服王朝」由漢學家魏復古 (Karl August Wittfogel) 提出,專指草原民族在中國本土建立的國家與朝代。這些國家與朝代一方面選擇性地攝取漢文化,一方面刻意保持自身文化,遼、金、元、清四朝都屬征服王朝。

契丹、女真、蒙古乃至早期的鮮卑,仍保留有大量母系社會的傳統,跟中原的父權政治不同。所以北魏有馮太后、胡太后,隋朝有獨孤皇后,唐朝有武則天、韋后、太平公主,遼國有述律太后、蕭太后,元朝有卜魯罕、答己、奇皇后,清朝有孝莊、慈禧。婦女臨朝稱制,未必是壞事。馮太后、蕭太后、孝莊皆可令王朝國勢蒸蒸日上。可是,單就元朝看,卜魯罕聯合安西王阿難答奪權、答己處處維護鐵木迭兒、奇皇后支持兒子愛猷識理達臘早日登基,只動搖蒙古人統治的基礎,製造混亂。

假如皇帝長壽,婦女干政維持一短時期,問題仍不大。不幸是蒙古可汗普遍有酗酒、縱欲的壞習慣,患有長期疾病,如過度肥胖、痛風之類。突然暴斃 (如窩闊台) 或未有安排繼承人 (如元成宗),加上婦女干政、權臣奪權 (先有哈剌哈孫、鐵木迭兒,後有燕帖木兒) 的夾雜,就容易造成皇位爭奪戰,產生內耗。「南坡之變」、兩都戰爭、「天曆之變」都是因此而發生。

元朝另一死因見於經濟上。征服王朝講究征戰,征戰需要軍費支出,錢從何來?稅收。隨著多條戰線開啟,轉嫁到人民身上的稅擔越來越重,稅收尚不足夠,就不斷印鈔,大量印鈔的結果是鈔票大幅貶值,變成廢紙,影響到人民生活。元成宗時,鈔票已貶值,入不敷支。元武宗印發至大銀鈔,導致至元鈔大為貶值。元仁宗欲清查田畝,卻因富戶賄賂官吏隱瞞田產,貧苦農民被官吏亂加畝數,引發蔡五九起事。民生問題無法解決,還要施行異族高壓統治,當然怒不可抑,但單有高壓而民生富足,紅巾軍的此起彼落未必出現。

元朝第三個死因是漢文化與蒙古本族文化相排斥,失去平衡。跟北魏一樣,窩闊台開始,蒙古便積極吸納漢文化,建孔廟、容許程朱理學家講學。到忽必烈、元仁宗、元英宗、元文宗依然。但試觀海都作反之理由:忽必烈已被漢族同化,故須對其用兵恢復蒙古人的遊牧本性,再觀英宗南坡被殺的原因:用拜住行「以儒治國」,傷害蒙古貴族既得利益。兩種文化顯然正在衝突、有矛盾。有謂元朝速亡為抗拒漢文化所致,此不準確,反而是:歷代君主尊儒重漢化,加深了與蒙古本族人的矛盾衝突。

至於排擠漢人之政,見於順帝伯顏執政期。凡毆打西僧者截其手,罵西僧者斷其舌,亦只適用於武宗。仁宗倒是以儒士李孟為師,熟讀儒書。文宗更設奎章閣學士院。將元朝看成一味高壓,是不合符史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