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其父親是乞顏部酋長也速該,母親為弘吉剌部訶額侖。也速該遭塔塔兒部毒殺,鐵木真一家被趕出乞顏部,遷至他地。年輕的鐵木真歷經劫難,憑藉堅強的毅力,艱苦地活了下去。他還與札木合結成「安答」(義兄弟)。
當時,草原實力最雄厚的是王汗。鐵木真借助王汗的勢力,收攏乞顏部各族,同時擊敗三姓蔑兒乞部,救出妻子孛兒帖。儘管不久跟札木合決裂,鐵木真獲推舉成為乞顏部可汗。
往後的日子,乞顏部日益壯大。十三翼 (十三個部落)
之戰,鐵木真雖兵敗,但因寬仁,贏得了人心,不少札木合部下倒戈。他未幾聯合王汗擊敗札木合聯軍,求王汗收自己為義子。此舉惹起王汗兒子桑昆憤恨,札木合鼓動桑昆聯合王汗夾擊鐵木真,鐵木真初敗走,後突襲王汗駐地,消滅其部。王汗、桑昆被殺。
鐵木真又擊敗乃蠻大軍,太陽汗被殺。札木合被叛變的將領送到鐵木真之手,鐵木真把他殺死。至此,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
蒙古貴族在斡難河召開大會,尊鐵木真為「成吉思汗」,大蒙古國正式建立。「成吉思」意指海洋,代表鐵木真像海洋一樣偉大。
鐵木真多次派兵入侵西夏,逼使西夏臣服。他亦斷絕與金國的朝貢關係,且親率大軍入侵。金宣宗遣使向蒙古求和,後來索性離開中都,遷都汴京,以遠離蒙古威脅。蒙古軍佔領中都,金國在黃河以北之地陸續失守。
中亞的花剌子模王國侮辱蒙古使團,成吉思汗決心報仇,下令西征。花剌子模卒之被滅,蒙古軍進行屠城,極為血腥。成吉思汗回師時,滅西夏。他在六盤山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成吉思汗臨終前,交代了滅金計劃,《元史・太祖本紀》:
臨崩謂左右曰:「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徵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
第三子窩闊台繼承汗位,馬上聯宋滅金。汴京被圍,金哀宗逃至蔡州,蒙宋聯軍攻入蔡州,金哀宗自殺,末帝死於亂軍之中,金朝滅亡。長江以北大片土地併入大蒙古國版圖。
宋朝違背當初協議,派軍隊北上收復洛陽、汴京、應天。蒙古軍隊展開反擊,雙方衝突不斷。
窩闊台未有即時派兵滅南宋,反而整飭吏治,用契丹人耶律楚材為相,提拔漢人為官,管理華北和中原地區。中原及北方經濟得到恢復和保存,是有原因的。
另外,窩闊台尊重儒家 (敕修孔廟、建經籍所、免聖人子孫差發雜役、開科取士),且容許程朱理學在北方傳播。
窩闊台因酗酒暴斃,由乃馬真皇后臨朝稱制,直至窩闊台之子貴由被推舉為大汗。
貴由、蒙哥逝世,海都率諸王作亂
窩闊台死後,大蒙古國爆發汗位爭奪戰。乃馬真皇后欲立長子貴由為大汗,拔都與貴由不和,不肯參加選汗大會。直至拖雷遺孀率諸子參加,貴由才被擁立登基。
貴由在位時間不長,僅一年八個月。因沉湎酒色,不理政事,沒太大作為。
貴由死後,拔都推舉拖雷之子蒙哥為新大汗,並指貴由之立違背窩闊台遺命,窩闊台後人無繼承汗位的資格。蒙古諸貴族通過拔都提議,窩闊台、察合台兩家則拒不承認。蒙哥雖順利即位,但汗位繼承由窩闊台家族轉移到拖雷家族,無疑造成皇族內部分裂,為大蒙古國分崩離析埋下伏筆。
蒙哥是拖雷長子,成吉思汗之孫,曾多次跟隨窩闊台征伐,屢立奇功。拔都推舉蒙哥為大汗,蒙哥即位後,以其弟忽必烈統領漠南漢地軍政事務,同時指揮向南、向西兩線的戰爭。
蒙哥先平大理,再征西亞 (由旭烈兀負責的第三次西征,第二次西征由拔都領兵,在窩闊台時進行)。他又兵分三路攻宋,自己親率主力攻合州釣魚城。可惜期間被宋軍投石機矢石擊中,重傷死亡。蒙哥的突然去世,令旭烈兀的西征被迫中斷。其弟忽必烈與阿里不哥急於爭奪汗位,尤其使大蒙古國形勢險峻。
窩闊台家族方面,自失去汗位繼承資格後,海都積極在大蒙古國以西發展勢力。海都乃窩闊台之孫。蒙哥死,海都聯合察合台家族,支持阿里不哥對抗忽必烈,奈何事敗,他只好聯合欽察汗國,謀奪忽必烈大汗寶座。
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曾把一部份土地封給窩闊台,成立窩闊台汗國。又把另一部份土地封給察合台,成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則是成吉思汗長子朮赤 (拔都是朮赤之子)
的封地。支持忽必烈的,只有旭烈兀 (忽必烈之弟)
的伊兒汗國,忽必烈處境並不理想。
窩闊台、察合台、欽察三汗國會盟,公開反對忽必烈,擁海都為盟主。他們的理由是:忽必烈已被漢族同化,故須對其用兵恢復蒙古人的遊牧本性。
忽必烈派兵討伐,雙方互有攻守,直至元成宗大德五年 (1301 年),海都聯合蒙古諸王進兵漠北,在和林被海山 (後來的元武宗)
擊敗,傷重不治。「海都之亂」才告一段落。
忽必烈建立元朝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蒙哥 (忽必烈長兄)
成為大蒙古國大汗後,以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事務。忽必烈起用大批漢人為幕僚,如劉秉忠、許衡、姚樞、郝經、張文謙、竇默、趙璧等,並尊崇儒學。
征雲南大理國一役,忽必烈立下戰功。未幾,蒙哥以南宋扣押蒙古使者為理由,對南宋宣戰,兵分三路南下。忽必烈為中路軍統帥,進攻長江中游的鄂州。四川合州釣魚山之戰,蒙哥被守軍矢石擊中重傷去世。忽必烈馬上北歸,爭奪汗位繼承權。忽必烈卒之被宗王及大臣擁立,即位稱帝。在去除以幼弟阿里不哥為首的反對勢力後,他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大元」,自稱大元皇帝。
忽必烈再次派兵南下,圍攻襄陽。襄陽守將呂文煥憤而降元,元兵沿長江東下,取臨安。陸秀夫等先後扶植端宗、帝昺,建立海上流亡政權,與元軍對抗。厓山海戰,陸秀夫背負小皇帝跳海殉國,後宮、大臣亦相繼自殺,南宋滅亡。元朝至此統一南北。《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四:
會日暮,風雨昏霧四塞,咫尺不相辨,世傑遣小舟至宋主所,欲奉宋主至其舟, 謀遁去,陸秀夫恐為人所賣,或被俘辱,執不肯赴。宋主舟大,且諸舟環結,秀夫度不得脫,乃先驅其妻、子入海,謂宋主曰:「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 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即負宋主同溺,後宮諸臣從死者甚眾。宋主時年九歲。世傑乃與蘇劉義斷維奪港,乘昏霧潰去,餘舟尚八百,盡為弘范所得。越七日,屍浮海上者十餘萬人。
蒙古人雖入主中原,帝國卻已然分裂,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紛紛自立,不受忽必烈節制。
忽必烈對漢文化盡量吸納,先後仿效漢人典章制度、為大蒙古國歷任大汗確立廟號並追尊諡號、祭祀太廟等。他又以開平 (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多倫縣西北閃電河畔) 為上都,燕京 (今北京市)
為中都,中都後改稱大都。
元軍一度入侵緬甸和日本。其中對日戰事,因遠征軍遇上颱風,溺死近半。
忽必烈下令在山東境內開鑿濟州河和會通河,把濟州和臨清連接起來;在北京境內開鑿壩河和通惠河,把通州和大都連接起來。南起杭州,北至大都的京杭大運河因而得以全線貫通。
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曾到大都,與忽必烈見面,親歷繁華景象。
晚年忽必烈飽受愛妻察必皇后、皇太子真金去世困擾,悲痛不已,且為肥胖及痛風所苦,至元三十一年 (1294 年) 正月去世,享年七十九歲。顧命大臣伯顏等擁立其孫鐵穆耳為帝,是為元成宗。元成宗與西北諸王達成和議,四大汗國重新承認元朝的宗主國地位。
《元史・地理志》:
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
此見元朝疆域範圍遠超漢唐。
阿合馬、盧世榮、桑哥、完澤、八思巴
忽必烈任內,重用阿合馬、盧世榮、桑哥、完澤,又以八思巴為國師。
阿合馬,色目人,察必皇后父親的陪嫁奴隸。他位居宰相,掌理國家財政,曾清理戶口、推行專賣制度、發行鈔票 (時稱交鈔)
以增加政府收入。滅南宋後,他又在江南實行發鈔和藥材限制專賣政策,有關做法引起反感,所謂「益肆貪橫」、「內通貨賄,外示刑威」。阿合馬卒之被王著設計刺殺 (王著聯絡僧人高和尚,密鑄大銅鎚,趁忽必烈北往上都,假傳太子之命殺之。事後王著被忽必烈處以極刑,高和尚等人遭棄市。王著臨刑大呼:「王著為天下除害。今死矣,異日必有為我書其事者。」)
盧世榮,阿合馬屬下,獲桑哥稱讚「有才術,謂能救鈔法,增課額,上可裕國,下不損民」,予以推薦。可惜以皇太子真金為首的儒臣派不滿盧世榮「以言利進」的主張,真金甚至說:「財非天降,安得歲取贏乎。恐生民膏血,竭干此也。豈惟害民,實國之大蠹」(《元史・裕宗傳》)。加上盧世榮部份理財措施傷害豪強利益,他終於被忽必烈處死。
桑哥,藏人,通曉多國語言,獲八思巴推薦,得到忽必烈重用。桑哥為相時,兼任總制院 (宣政院)
使,奉旨檢核中書省,竟發現多名中書省長官失職。他整頓財政,罷免冗官,卻因觸及蒙古貴族和漢族官僚利益,被上書彈劾「壅蔽聰明,紊亂政事」,以「專權黷貨」罪下獄,桑哥最後被迫害至死。
《元史》把阿合馬、盧世榮、桑哥列入「姦臣」,其實並不恰當。
1. 三人所做,不過是改革稅制,整頓財政。
2. 所謂貪橫暴虐,根本原因是:忽必烈長期對外用兵,導致國庫空虛,急需增加收入以應付龐大支出。
3. 元初漢人、南人地位較低,剛好阿合馬、桑哥是色目人和藏人,遂被誇大抹黑。
完澤,元朝丞相,初侍太子真金,後輔佐皇孫鐵穆耳。他為相時,革除桑哥弊政,罷黜鉤考錢糧,蠲免積欠租稅,節約賞賜,不再開源而主節流,一時稱為賢相。忽必烈去世,完澤擁立鐵穆耳為帝。以東宮舊臣身份,深受倚重。完澤後期日益專橫,元成宗用哈剌哈孫以分其權。罷征安南、南征八百媳婦國,皆是完澤手筆。
八思巴,藏傳佛教喇嘛,被忽必烈封為國師,統領全國佛教。他根據吐蕃文字設計出一套蒙古新文字,獻給忽必烈,忽必烈下詔以這套文字統一蒙古語文字,這套文字稱八思巴字。
成宗、武宗與仁宗
皇太子真金去世後,元世祖忽必烈本想立真金第二子答剌麻八剌為皇太子,可惜答剌麻八剌不久因病去世,真金第三子鐵穆耳遂被立為皇太子,鎮守漠北和林。忽必烈死後,鐵穆耳在母親闊闊真與大臣伯顏等支持下,在上都即位,是為元成宗。
成宗任內,積極停止對外戰爭,罷征日本、安南,專心整頓國內軍政,減免江南賦稅,並限制諸王勢力、新編律令。他更與西北諸王達成和議,結束自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以來,元朝西北邊境的戰火,至此,四大汗國正式承認元朝的宗主國地位。
惟成宗濫增賞賜,致使入不敷支,國庫匱乏,「向之所儲,散之殆盡」。發兵征討八百媳婦國 (今泰國北部),甚至引起雲南、貴州地區動亂。
成宗晚年為病所困,朝政一律交皇后卜魯罕、右丞相哈剌哈孫執掌。卜魯罕聯合左丞相阿忽台、安西王阿難答意圖奪權,哈剌哈孫先發制人,派人召鎮守漠北的懷寧王海山 (真金之孫、答剌麻八剌之子,母親為答己) 與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入京,將卜魯罕等一網打盡。海山即位,是為元武宗,哈剌哈孫因擁立之功,加太保、錄軍國重事,不久加太傅。
海山武人出身,一直奉成宗命令統兵漠北,屢立戰功。即位後,他追封父親答剌麻八剌為元順宗。並封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弟。
海山在位四年,卻大興土木,派軍士千餘人及大量民工修建五台山華佛寺,且規定凡毆打西僧者截其手,罵西僧者斷其舌。為了解決財政危機,他又下令印發至大銀鈔,導致至元鈔大為貶值。因沉耽淫樂、酗酒過度,海山死時,只有三十歲。愛育黎拔力八達以皇太弟身份即位,是為元仁宗。
仁宗自幼熟讀儒書,能讀寫漢文,且可鑑賞中國書法與繪畫。他一度下令將《貞觀政要》、《帝範》、《資治通鑒》和儒家經典《尚書》、《大學衍義》等翻譯成蒙古文,刊行天下,令蒙古人、色目人誦習。
皇慶二年 (1313 年),仁宗恢復科舉,以朱熹的《四書集注》作為科舉考試指定用書,此確定了程朱理學的國家官方意識形態地位。明清兩朝的科舉取士,大體沿襲元朝的科舉制度而加以改善。
仁宗復裁減冗員,清查江浙、江西、河南等地田畝,以增加國家稅收。
仁宗後將兄長武宗之長子和世㻋徙居雲南,立自己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打破叔侄相傳的誓約。延祐七年 (1320 年) 正月,仁宗駕崩,享年三十六歲。
碩德八剌 (即元英宗) 登基時,年僅十八歲,受太皇太后答己、右丞相鐵木迭兒等人控制,未能有所作為。跟父親一樣,他也深受儒學薰陶。
「南坡之變」與「天曆之變」
元英宗碩德八剌在位初期,受太皇太后答己、右丞相鐵木迭兒等左右。
答己,答剌麻八剌的妻子,元武宗海山、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的母親。她和權臣鐵木迭兒相友善,鐵木迭兒因此能官拜右丞相、江西行省平章政事、雲南行省左丞相。
鐵木迭兒在雲南搜刮民脂民膏,被彈劾,逃回大都。不久又倡導預買鹽引、括田江南,乘機侵占農民土地、房屋。江西贛州人蔡五九卒之聚眾起事,雖然失敗,但已見鐵木迭兒之可惡。
獲答己袒護,鐵木迭兒平步青雲,更把政敵楊朵兒只、蕭拜住、賀勝等人害死。
英宗銳意改革,卻感勢孤力弱。他於是提拔拜住 (木華黎的後裔)
為左丞相,牽制鐵木迭兒。至治二年 (1322 年) 年中是一個關鍵,鐵木迭兒、太皇太后答己相繼去世。英宗用拜住為中書右丞相,展開新政 (包括:裁減冗官、監督官員不法行為、頒布新法律、採用「助役法」減輕人民差役負擔),同時清除鐵木迭兒勢力,處死其子八思吉思,追奪其財產。
英宗的做法,惹起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不滿。加上英宗「以儒治國」,吸納大批漢族儒生入朝為官,動搖了蒙古保守貴族的特權,鐵失遂與部分蒙古保守貴族聯合,準備發動政變。至正三年 (1323 年) 八月,鐵失等趁英宗結束避暑,從上都南返大都,於南坡矯詔殺死拜住,且弒英宗於帳中,英宗死時僅二十一歲。
「南坡之變」後,也孫鐵木兒被擁立為帝,是為元泰定帝。泰定帝雖對政變知情,但即位後盡殺「南坡之變」涉事者。他任內減少國家開支,下令不允許漢人收藏及攜帶兵器,禁止和尚、道士購買田地以克制僧院過份富有。
致和元年 (1328 年),泰定帝在上都病逝,享年三十六歲。兒子阿剌吉八登基,是為元天順帝。
天順帝只有九歲,丞相倒剌沙專權,燕帖木兒 (又作燕鐵木兒)
當時手握大都護衛大權 (中央軍權力),覺得自己過去深受武宗恩寵提拔,理應立武宗長子為帝,便在大都發動政變,擁立元文宗圖帖睦爾
(武宗長子和世㻋在外地,因為路遠,故先迎其弟懷王圖帖睦爾)。倒剌沙發兵攻大都。燕帖木兒經過多次戰爭,打敗位於上都的天順帝朝廷。倒剌沙投降,後被殺,天順帝下落不明。
和世㻋在漠北即位,是為元明宗。元文宗收到消息,派燕帖木兒等奉皇帝寶璽前往元明宗行在所,正式讓出皇位。豈知燕帖木兒竟毒殺元明宗,再次擁立元文宗,文宗於上都再次即位稱帝,史稱「天曆之變」。
燕帖木兒自恃有功,把持朝政,國勢逐漸衰落。文宗二十八歲死,寧宗懿璘質班繼位,年僅七歲。兩個月後,寧宗病逝,順帝妥懽貼睦爾繼位。
補充一點,元文宗頗有漢文化修養,喜愛作詩,又精於書畫。天曆二年 (1329 年) 設立奎章閣學士院,掌進講經史之書,考察歷代治亂,令所有勛貴大臣的子孫都要到奎章閣學習。奎章閣下設藝文監,專門負責翻譯、校勘儒家典籍。《經世大典》的編纂,此書更是元代一部重要的記述典章制度的巨著。
元順帝北走
元順帝妥懽貼睦爾 (又稱元惠宗)
是蒙古人逃返塞北前的最後一位皇帝。他早年曾被驅逐到高麗。
寧宗逝世,太后堅持立妥懽帖睦爾為帝,被燕帖木兒反對。至順四年 (1333 年) 五月,燕帖木兒病死。妥懽帖睦爾正式繼位,任命伯顏為太師、中書右丞相。
燕帖木兒之子唐其勢、塔剌海陰謀推翻元順帝,被伯顏識破。自此,伯顏權勢大增,把持朝政。伯顏主張排擠漢人,施行了下列政策:禁止漢人參政、取消科舉、不許漢人學蒙古語等,這些做法無疑加深漢蒙兩族之間的矛盾。在脫脫 (伯顏之侄)
幫助下,順帝罷免並流放伯顏,時為至元六年 (1340 年)。
脫脫改正伯顏時的冤案,減輕剝削、放寬收稅,又恢復科舉,大興國子監,開經筵,允許民間養馬,減鹽稅,並主編《遼史》、《金史》、《宋史》,史稱「脫脫更化」。
可惜他派賈魯治理黃河 (徵發民工十五萬,軍士二萬治河),觸發修黃河工人作亂,組織紅巾軍反元。脫脫親率大軍鎮壓,卻在朝中遭回回康里人哈麻彈劾,被革職流放雲南。
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一直想奪取帝位,提前登基,與父親元順帝有矛盾。他和哈麻一夥,順帝陷於孤立。至正二十四年 (1364 年),孛羅帖木兒以「清君側」之名,領兵闖入大都,愛猷識理答臘流亡到王保保 (擴廓帖木兒,察罕帖木兒的外甥、養子) 的屬地太原。孛羅帖木兒的專權不久惹起順帝不滿,派人將其刺死,父子和解,惟民變已一發不可收拾。
至正二十五年 (1365 年),元順帝以王保保總領天下兵馬,共同討伐朱元璋。三年後,順帝以王保保無功,削其官職。朱元璋在應天府即位,建立明朝,改元洪武,派徐達、常遇春率軍北伐,直逼大都。順帝終於攜同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后妃、臣僚等逃返塞北,前往上都。王保保在太原被徐達擊敗,遠走大同。
至正二十九年 (1369 年) 六月,常遇春攻克上都。次年,順帝死於痢疾。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繼位,是為元昭宗。昭宗在位八年逝世,享年四十歲。
順帶一提,愛猷識理達臘的母親為奇皇后,奇皇后是高麗人奇子敖的女兒,生於高麗幸州。因姿色嬌豔、肌膚白皙,乖巧伶俐,善於察言觀色。元順帝對她十分寵愛。奇皇后站在兒子那邊,密謀內禪。孛羅帖木兒入大都,舉報奇皇后干擾國政,建議順帝驅逐奇皇后,順帝未有回應。奇皇后後來傳旨令王保保擁兵逼順帝禪位,王保保拒絕配合。奇皇后在至正二十九年 (1369 年) 逝世。
柯劭忞《新元史》:
惠宗自以新意制宮漏,奇妙為前所未有,又曉天文災異......乃享國三十餘年。帝淫湎於上,奸人植黨於下,戕害忠良,隳其成功。迨盜賊四起,又專務姑息之政,縻以官爵,豢以土地,猶為虎傅翼,恣其摶噬......然北走應昌,獲保餘年;視宋之徽、欽,遼之天祚,猶為厚幸焉。
元朝死因探析
要了解元朝死因,首先要認清元朝為一征服王朝 (Dynasties of
Conquest)。
「征服王朝」由漢學家魏復古 (Karl August Wittfogel) 提出,專指草原民族在中國本土建立的國家與朝代。這些國家與朝代一方面選擇性地攝取漢文化,一方面刻意保持自身文化,遼、金、元、清四朝都屬征服王朝。
契丹、女真、蒙古乃至早期的鮮卑,仍保留有大量母系社會的傳統,跟中原的父權政治不同。所以北魏有馮太后、胡太后,隋朝有獨孤皇后,唐朝有武則天、韋后、太平公主,遼國有述律太后、蕭太后,元朝有卜魯罕、答己、奇皇后,清朝有孝莊、慈禧。婦女臨朝稱制,未必是壞事。馮太后、蕭太后、孝莊皆可令王朝國勢蒸蒸日上。可是,單就元朝看,卜魯罕聯合安西王阿難答奪權、答己處處維護鐵木迭兒、奇皇后支持兒子愛猷識理達臘早日登基,只動搖蒙古人統治的基礎,製造混亂。
假如皇帝長壽,婦女干政維持一短時期,問題仍不大。不幸是蒙古可汗普遍有酗酒、縱欲的壞習慣,患有長期疾病,如過度肥胖、痛風之類。突然暴斃 (如窩闊台) 或未有安排繼承人 (如元成宗),加上婦女干政、權臣奪權 (先有哈剌哈孫、鐵木迭兒,後有燕帖木兒) 的夾雜,就容易造成皇位爭奪戰,產生內耗。「南坡之變」、兩都戰爭、「天曆之變」都是因此而發生。
元朝另一死因見於經濟上。征服王朝講究征戰,征戰需要軍費支出,錢從何來?稅收。隨著多條戰線開啟,轉嫁到人民身上的稅擔越來越重,稅收尚不足夠,就不斷印鈔,大量印鈔的結果是鈔票大幅貶值,變成廢紙,影響到人民生活。元成宗時,鈔票已貶值,入不敷支。元武宗印發至大銀鈔,導致至元鈔大為貶值。元仁宗欲清查田畝,卻因富戶賄賂官吏隱瞞田產,貧苦農民被官吏亂加畝數,引發蔡五九起事。民生問題無法解決,還要施行異族高壓統治,當然怒不可抑,但單有高壓而民生富足,紅巾軍的此起彼落未必出現。
元朝第三個死因是漢文化與蒙古本族文化相排斥,失去平衡。跟北魏一樣,窩闊台開始,蒙古便積極吸納漢文化,建孔廟、容許程朱理學家講學。到忽必烈、元仁宗、元英宗、元文宗依然。但試觀海都作反之理由:忽必烈已被漢族同化,故須對其用兵恢復蒙古人的遊牧本性,再觀英宗南坡被殺的原因:用拜住行「以儒治國」,傷害蒙古貴族既得利益。兩種文化顯然正在衝突、有矛盾。有謂元朝速亡為抗拒漢文化所致,此不準確,反而是:歷代君主尊儒重漢化,加深了與蒙古本族人的矛盾衝突。
至於排擠漢人之政,見於順帝伯顏執政期。凡毆打西僧者截其手,罵西僧者斷其舌,亦只適用於武宗。仁宗倒是以儒士李孟為師,熟讀儒書。文宗更設奎章閣學士院。將元朝看成一味高壓,是不合符史實的。